青年教师爱折腾、自生长,这所学校把“意义管理”做到极致

蒲公英智库 2024-07-04 19:14:44

作者丨张凯

新校长传媒系执行主编

平均年龄不到31岁,爱折腾,懂美学,会生活,自生长……这是深圳龙华区外国语学校近400名教师的群体画像。

但八年前,学校开办第一年仅有30位教师。由于地处龙华北部边缘地带,这里一度被称为“教育洼地”,各大师范院校的毕业生都是香饽饽,“僧多粥少”。

创校校长(现任龙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渝忠带着团队奔赴各地高校挖掘人才,引进一批胸怀教育理想的名校毕业生投身基础教育。他们朝气蓬勃,综合素养好,后来都成长为学校的专业骨干、中层干部。

随着办学规模扩大和AI时代到来,李渝忠越来越意识到,教师面临的终极“瓶颈”既不是技术,也不是知识,而是自身的意义感和目标感。这是教师成长最难最大、最重要又最必要的课题,也倒逼学校从科学管理、行为管理走向“意义管理”。唯有如此,才能做到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发展优。

龙外在“意义管理”上的探索,为学校治理转型提供独特的样本:从教育的理解、价值的认同、使命的担当、文化的共情、热爱的诠释等方面着力,以科学而独特的价值体系、直指人心的思政和美学表达,让教师朝着高价值目标形成合力、释放能量、叠加创新,实现源源不竭的育人功能。

长出来的价值系统,点亮教师生命底色

很多教师表示,选择来龙外的很大部分原因,是被办学愿景所吸引——办有意思的教育,育有情怀的人才。他们不只是单纯的教书匠,而是带有奋斗精神的筑梦者。

愿景决定办学的高度,价值观决定学校的地基是否牢靠。于是,李渝忠向传统文化寻根问脉,提出学校的文化内核:布衣精神,君子风骨。

布衣精神,来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君子风骨,来自“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既是育人目标,也是教师“精神画像”。

就像语文老师张莹,一直思考如何找到自己的价值。“布衣精神,君子风骨”给了她启示:将在北大熏陶的国学文化带到学校,把校本课程“传统文化体验之旅”、布衣文学社、龙外耕读社变成通往美学、文学与哲学的三条路径,借力传统滋养每一个学生的当下。

创校第一年,李渝忠带领年轻的教师团队在实践中不断商讨,举行办学规划论证,完成“源文化”谱系的顶层设计——

“元”管理文化:信任、默契、补位、激励

“渊”课程文化:全面、全人、全程

“圆”课堂文化:有趣、有效、乐学、会学

“原”教师文化:自在、自觉、爱教、善教

“远”学生文化:有格、有品、自律、自信

“苑”空间文化:育美、育雅、育真的

这一套价值与文化系统,是基于校情、师情、学情长出来的,有着自己的观念、话语和实践体系,也点亮了教师的生命底色。作为价值共创者,每个教师都是学校这艘船的一员,也是船的一部分。

师生共创,让校园“会呼吸、会生长”

校园极具自然味、设计感,以雅育雅,所有元素都指向人的成长和精神的高贵。

比如:操场旁的花圃间设置很多水槽,便于学生锻炼后洗手,水又流到花圃自然浇灌,体现环保教育理念;花圃里有装置艺术作品——两头牛,寓意教育的“孺子牛”精神、深圳的“拓荒牛”精神……

“学校是师生生活的地方,校园场景要满足师生对校园的情感、对美学的感知、对生活的憧憬。‘会呼吸、会生长’的校园,就是师生的精神家园。”设计专业出身的李渝忠说。

每学期,校园景观都有增加,通过师生DIY,小切口改造和创造性叠加。

由PVC水管制作的梦想之门

比如,校园里有不少师生用PVC水管等综合材料创作的装置艺术作品。像由PVC水管制作的十几个白色方框层层递进,如同少年一步步越过山岗,迈进梦想之门。这是美术老师带着综合材料实验艺术社团的孩子,用各种废弃油罐、不锈钢材料、PVC材料进行的造景。

再如教学楼随处可见的墙绘。中国美院毕业的董凯霖老师,喜欢把校园当画布,将色彩带到学生心中。走廊末端柱子上,是点赞、比心、握手、鼓掌等手势墙绘,与路过的师生进行互动。

校园景观师生共创背后体现的是大设计思维,即从满足需求到引导需求,再到创造高层次需求,推动师生走向更具深度的学习、更高维的创造。

随着景观的生长,学校又通过广泛征集,评选出最受师生欢迎的二十四处景观,并分门别类进行梳理、说景。每一处景观,由师生作为举荐人进行文学创作,或古体诗,或现代诗,展示自然和人文之美。

“新龙外二十四景”便是一本浓缩版“场景美学”教材。针对新教师的培训,共读“二十四景”成了必修课;学校有接待参观时,由学生团队来介绍一草一木,也从中读懂学校的来处、此处和去处。

有为就有位,在多元角色中绽放个人价值

学校创办初,教师新、经验少,课程新、成果少,等不得、靠不起,只有让年轻教师“野蛮生长”,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不少教师入职两三年便担任教学质量监控中心负责人、全媒体中心负责人、行政处负责人、学科教研组长……有为就有位,有能就有位,打破“论资排辈”,是学校管理上的坚持。

另一方面,教师中有很多是非师范生,他们的专业知识是课程和学习的宝贵财富。人尽其才,点亮专业,就能点燃激情。所以很多老师都是“斜杠青年”。

李文芬是科研处教师发展中心负责人、作家型语文教师,也是广东省作协会员。20多年来,她坚持把对孩子的观察写出来,或以此为素材进行文学创作。教育故事、生活故事、散文诗歌、童话小说,各种类型都写。

学校还专门为她举办新书发布会。因为当教师成为作家,会用更敏锐的目光观察教育现象,用更细腻的心思发现成长问题。这样的写作既滋养学生,又滋养教师。

目前,学校的中心负责人、项目工作室负责人绝大部分是年轻教师。被赋予领导者的角色,他们会积极尝试适应这个角色的期望和价值观,并将其纳入自我认同中。

相比胜任力,学校更关心创造力,所以给机会、给角色、给资源,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和优势。从“人岗匹配”到“角色匹配”,当有了“君子喻于义”的职业认同,加上“君子长于斯”的专业回馈,教师成长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思政+艺术”,塑造教师“精神长相”

每周一的升旗仪式都是一堂隆重、鲜活的主题思政课,融合时令、节气、节日相关元素,也有爱国教育、科技教育、环保教育、法治教育等主题。

以主题为“忽而春风至,少年龙行正当时”的升旗仪式为例。仪式开始,驻港部队国旗班为师生升旗。之后,英语模拟联合国社团的学生带来相和歌表演《寻根华夏文明,品鉴千古霓裳》,展现礼仪之邦的传统美学。弦音流转之间,师生快闪共唱《同一首歌》。

仪式最后,从队伍中走出三位学生,说出自己所“看见”的保安叔叔、非教老师、清洁工奶奶。李渝忠为三位教工献上鲜花,致敬他们“平凡中的伟大”。整个过程不到三十分钟,但带给师生在审美、文化、仪式、道德上的浸润却余韵绵长。

对一到九年级的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如何让每一个仪式环节都能迸发强大的育人磁场?学校的答案是“思政+艺术”。在5000多人的升旗仪式上,可以欣赏师生的各种展演。同时,每周以年级为单位的艺术展演,又和课程、社团、班级管理有效衔接,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提供成果输出平台。

“我们拒绝空洞的说教,通过大设计、小切口、美场景、师生共创来拓展思政课的可能性,突出仪式感和体验感。尤其对于新老师,形式多元、立意深远、意蕴悠扬的升旗仪式,对于增加获得感、塑造价值观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李渝忠说。

新媒体高级表达,发挥“倍增效应”

升旗仪式期间,舞台下有人拍摄记录,包括摄影专业老师,电影、无人机社团的学生。拍完后,视频由专人剪辑,不到中午,就可以在学校视频号发布。

全媒体中心负责人张译文介绍,近年来学校产出了多部宏大、高级、有格调的短视频,包括宣传片、新学期概念片、学校社团活动展演、师生样态展示等,由教师策划组织拍摄,师生创作解说词、歌词。

比如,教师节MV《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是献给教师的青春之歌,教师们唱道:“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

学生MV《我喜欢》,学生唱道:“我喜欢白天装满好奇的课堂,我喜欢有趣的作业和皱眉的同学,我喜欢谈笑声飞上西边的天空。”

校园民歌节展演短片,学生唱道:“这是我们的时代,谁都有机会出彩。”

视频的拍摄、剪辑、制作,由文化建设中心负责。团队有十位老师,以美术老师为主。他们中有学编导专业的,有学设计、绘画、摄影专业的,将专业特长充分用在学校品牌建设上。为了保证输出品质、视觉审美,文化建设中心还建立了学校VI形象识别系统,统一风格,做好品控。

一个个高品质、高审美的视频,让学校每一份精彩都能被看见,让每一种日常行为、每一次活动产生更大的教育价值。

人心是最好的“能量发动机”

党建活动室有一面红墙,上面刻着马克思《共产党宣言》现存唯一手稿的内容,在射灯光照下显得庄严又极具美感。为打造这个场景,党委副书记刘艳到图书馆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还带着学校小语种老师研究马克思手稿的拓印稿,最后扫描下来一笔一画刻在墙上。

“学校有九个党建阵地,花钱都很少,重要的是用心。党建阵地一定要有艺术感和美感,让人心里产生共鸣。因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也是最好的能量发动机。”刘艳说。

每逢重要节点,学校还会精心制作极具高级感的党建视频,营造势能。建国七十周年,学校推出《我爱你中国》MV。建党百年,原创MV《我的祖国》获《人民日报》、新华网等数十家媒体转发。电影《长津湖》上映期间,拍摄MV《天地我来过》,师生演绎电影主题曲,作为复学第一课。建党102周年,拍摄MV《讲述心的故事》,娓娓道来几位优秀党员教师的榜样故事。

这些视频传递了巨大的能量,让日常的教育教学生活变得更加鲜活,深入人心。正是这样的能量场,让龙外的党员队伍不断壮大。学校党员教师有164 人,达到全校教职工的46%。

创造积极体验,修炼教师幸福力

一天傍晚放学后,学生发展处主任杨金锋看到一名学生趴在校门口台阶上专注地写作业,旁若无人。一细聊才知道,这个孩子是想抓紧时间写完作业,回家有更多时间读书。杨金锋非常感动,后来在升旗仪式上给这名学生颁发了一张专门设计的嘉奖令。

每天,学校都有很多这样真实而温暖的故事或者瞬间,是德育浸润的最好素材。立德树人需要专业化发展、自觉化生长、学术化表达,于是杨金锋办起了一份展示德育温度、传递“看见”文化的电子报《布衣》,教师们用文字和图片记录身边美好的人、事、物。

这又和学校秉承的积极教育一脉相承。“积极心理学有个概念叫品味,如果总是品味人生中的高光时刻,就会产生更多的多巴胺、内啡肽。经常生活在这样的氛围里,人的精神状态完全不一样,无形中也对其他老师、学生有更多的正向引导。”

在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教育征途中,积极的情感体验、积极的个人特质,便成为装在背包里的“能量供给品”。创新行为需要情绪来驱动,积极情绪可以强化动机,增强幸福感。

所以,老师哪怕再忙,也会经营自己的专业和兴趣爱好,找时间跳舞、学琴、拍照、学吉他。行政处主任黄夏媛说,学校定期举行的航海、徒步、摄影、木工、编织、厨艺、插花、彩绘等活动更是让老师们放松身心、养精蓄锐的能量场。

学校相信,生活的样子,就是教育的样子;教师的生命状态也会影响到学生和家长的生命状态。

以利他之心,推动教师群生共长

从封闭式创新走向开放式创新,需要打破壁垒,促进教师之间的互动协同。学校基于分享、透明和担当,调动一切“关系的力量”,以坚定的利他之心,让“一群人的托举”实现“一群人的成长”。

比如,为了让年轻老师更有底气和信心,外出参加各项大赛,学校都会配备由经验丰富的教师、学科专家或学校教学骨干组成的导师团,提供全方位指导和支持。

学校的名师团队分为三类:一是名师团,为龙外智囊团;二是名师种子团,为龙外核心力;三是名师培养对象,代表龙外可能性。示范是最高效的引领,名师团通过多种路径领跑队伍。而领跑的过程,既是年轻教师借力而行的过程,亦是名师自身的进阶与成长。

陈凤葵此前是一所公办小学的副校长,也是广东省特级教师。2021年,她作为高层次人才被引进龙外,2023年担任集团副校长。她构建的“微课导学课程+国家基础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导—学—做”OMO智慧课程,获得2022年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在她的带动下,学校教师整体研究热情高涨,不断涌现与教育教学中真实问题相关的课题,并在团队协作研究中解决问题。

再如,学校每间教室都是开放的,可以推开门听任何老师的课。有老师想做事,没有人泼冷水,而是互相成就、搭台。这样的文化使得学科是“流动”的,学科之间不断进行着融合与协作。

心理老师俞佳妍和美术老师陈婉有一次探讨当下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时,携手开发了项目式课程“让我抱抱你”。

一天,校园里出现了一只由学生扮演的“小熊”,每一个路过的同学和老师都可以直接拥抱小熊,还可以和小熊聊聊今天的心情,并且留下自己的祝福。参与拥抱的同学在祝福板上撕走任何一条自己需要的祝福语,也可以写一张自己的感受和祝福,传递给下一个需要的人。这门课程让学生们知道,大家都是彼此需要的,互相之间的理解和体贴会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珍贵能量。

当“利他”成为学校生态的“重要推动力” ,深度调动并极大释放个人和组织的“利他心”,就能形成一个“利他自利”的良性循环。

本文为《新校长》2024年7月专题“教师的意义感”封面缩写。

0 阅读:0

蒲公英智库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