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是民间流传的一种口头语言,虽然字句简短,但如果没人去加以解释的话,还真不好理解。就比如我们今天分享的这句俗语“公伏热,母伏爽”,这是什么意思呢?也许很多朋友不好理解,伏天难道还有公母之分?什么是公伏母伏?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什么是伏天?按照古代迷信的说法,天气出现酷热是由于炎热的妖魔出现所致。为了制伏于炎魔,古人认为狗血可以驱之,因此,以杀狗取狗血涂入城门,以防炎热的妖魔进入。因“伏”字是人旁有犬,表示犬能保护人,所以古人便把这段最酷热的时间段称为“伏天”。因此,古代也有着“伏祭”的习俗,伏祭的日子就成了进入伏天的开始。
在五行生克中,最热的夏天日子属火,而庚属金,火克金,金怕烧熔,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入伏也就是庚金伏藏之日,那么庚金伏藏,也就代表着火气强旺,天气炎热。是以金气的伏藏来反衬火气的强旺。所以金气伏藏的速度越快,也就代表着火气越强,天气越热,反之则温度较低。通过酷热到来的程度,于是便规定夏至日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入伏的时间,也因此民间有了“夏至三庚入伏”的说法。
什么是庚日?“庚日”是我国古代以天干地支的纪日说法。在我国古代,人们是以天干地支来纪时间的,年月日时均有天干地支相互配合的两个字。干支纪时方法也是古人的智慧,它有取自树木的干、枝之意。《淮南子》有“枝不得大于干”的说法。据说古人最早的纪日概念就是“干”,纪月则用“支”,月日分为阴阳,阴阳象征地天,故而称其为天干和地支。
也就是说以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结合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相互配合。由于天干是十个,地支是十二个,这样下来正好组成六十组不同的天干地支,人们把日子中有天干“庚”字的日子就叫“庚日”。
今年三伏天的具体时间常言道“夏至三庚入伏”,就是说在夏至开始往后数到第三个庚日就是入伏的时间。伏天有三伏,即入伏(初伏)、中伏、末伏,每伏十天,但也有中伏是二十天的情况。
由于夏至日后第三个“庚日”是入伏的开始,同时,历法也规定了末伏的时间,即立秋节气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因此中伏的天数并不固定,如果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如果有5个庚日时,中伏就为20天。
今年夏至日的交节时间是公历的6月21日,也就是农历的五月初四。夏至日当天的天干地支为庚戍日,也就是第一个庚日,第二个庚日是十天后的庚申日,也就是农历的五月十四,第三个庚日是农历五月二十四的庚午日,按照“夏至三庚入伏”的算法,因此,农历的五月二十四,也就是公历的7月11日就是今年开始入伏的时间。
今年三伏天的时间即:
初伏2023年7月11(庚午日)-2023年7月20日;
中伏2023年7月21日(庚辰日)-2023年8月9日(8月8日立秋节气);
末伏是2023年8月10日(庚子日)-2023年8月19日(8月23日处暑节气)。
什么是公伏?什么是母伏?对于伏天公母之分的说法,源于人们对于阴阳奇偶的认识,人们常常把单数也就是奇数称为阳数,把双数也就是偶数称作阴数。阳为公,阴为母,因此也就有了公母之分的说法。
当然,民间的人们都是以农历的入伏时间来说的,比如,去年2022年入伏的时间是7月16日,阴历的六月十八,属于双数,那么,就说去年的的三伏天是“母伏”。2021年入伏时间是7月11日,阴历时间是六月初二,也是双数,同样也属于“母伏”。
今年2023年的入伏时间是7月11日,农历的五月二十四,也是双数,按照民间的说法,今年的伏天也属于“母伏”。
“公伏热,母伏爽”意思是就是说如果当年的伏天是“公伏”,相对来说则会偏热一些;如果伏天是“母伏”,相对来说则会凉爽一些。对于公伏母伏,民间还有这样的一句俗语,“雨打公伏头,晒破狗舌头;雨打母伏头,炕头长蘑菇”,意思就是“公伏头”下雨,容易干旱,母伏头下雨,容易有连阴雨。这也是人们以天气情况来描述“公伏头”与“母伏头”所带来的天气变化。
按照民间的说法,今年属于“母伏”,相对来说,伏天应该不会太热。当然了,自然界变化无常,很多事情已打破常规,几乎没了太多的规律性,这也仅供大家参考而已。三伏天毕竟是一年里最热的阶段,该热还是要热的,“常言道“该热不热,五谷不结”,希望大家该防暑还是要防的!20天的时间就要进入伏天了,对此大家是怎么认为的呢?欢迎留言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