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陶渊明、苏东坡,你知道李白、杜甫、高适也都当过农民吗?

尔诗林 2024-07-13 13:40:42

田园诗鼻祖陶渊明

东晋出了个谢灵运,于是有了山水诗。

东晋还出了个陶渊明,于是有了田园诗。

后人王维、孟浩然他们把两者合二为一,于是便有了“山水田园诗”。

谢灵运和陶渊明分别是山水诗和田园诗的开山鼻祖。

谢灵运是山水诗人,他的任务就是游山玩水,因为他有钱又有闲,当官也是吊儿郎当。

陶渊明是田园诗人,他的任务是耕田种地,因为他要养家糊口。

陶渊明不但家穷,孩子还特别多,他生了五个儿子,而且个个不争气(见陶渊明《责儿》)。

陶渊明本来也是可以靠当官养家糊口的,但是他不愿意为三斗米折腰,当了八十三天彭泽县令便弃官归田,回家种地去了。

陶渊明种地的水平确实很一般,一般到什么程度?请看:

归园田居.其三

东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

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看来陶渊明种地也不可谓不辛勤努力,你看他起早贪黑,沾露带月,可惜结果还是“草盛豆苗稀”。

据说陶渊明种地的收获还不够他自己喝酒之用,经常要靠朋友接济才有酒喝。

种地这种苦力活实在也太难为陶渊明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了。

有句俗语叫“马死下地走”,其实马死下地走的读书人何止是陶渊明,实在是大有人在,比如我们喜爱的苏轼苏东坡便是其中一个。

苏轼

苏轼44岁时,因为乌台诗案被贬到湖北黄州,刚到黄州时,连最基本的生存都成问题,是朋友同情他,才帮他向官府求情,把黄州城东面一块废弃的坡地给他开垦耕种,苏轼才得以过上自耕自种,自食其力的生活,他也因此而自号“东坡居士”。

苏轼把这段经历记录在《东坡八首(并叙)》里,相信每个热爱苏东坡的读者,看了这些文字,都会为他的艰难、艰辛感到心酸、心痛。

苏轼在其叙里是如此写的:

余至黄州二年,日以困匮,故人马正卿哀余乏食,为于郡中请故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

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

其于诗中写道:

废垒无人顾,

颓垣满蓬蒿。

谁能捐筋力,

岁晚不偿劳。

独有孤旅人,

天穷无所逃。

端来拾瓦砾,

岁旱土不膏。

可见当时划给苏轼的是一片长满荆棘杂草,遍地瓦片的废墟荒芜之地,又遇到大旱之年,年近半百的昔日大学士,就是在这块土地上默默除草拾瓦,然后开垦耕种,为的只是吃饱肚子,养活一家老小。

心细想之,这是一个多么悲凉的场景。而苏东坡便是在这么艰难的时期,创作出《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不朽之作。

如此苏轼,叫人怎能不敬佩。

也许你没想到,除了陶渊明、苏轼,我们熟悉的李白、杜甫、高适,也都有过当农民的经历。

先说说李白:

诗仙李白

李白二十七岁时在湖北安陆跟前宰相许圉师的孙女许紫烟成婚,而后在安陆生活了十年,并育了一女一儿。

岳父去世后,李白一家没有了经济来源。李白三十三岁时,只得构石室于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并自开山田,日以耕种、读书为生活,过上了亦耕亦读的日子,直到许氏去世,才带着一对儿女离开安陆,迁居东鲁。

再说说杜甫:

诗圣杜甫

安史之乱中,杜甫带着一家老小漂泊到蜀中,在朋友严武等人的帮助下,于成都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这段时期,杜甫一方面靠耕作,一方面靠朋友接济,一家人才得以勉强艰难度日。

严武去世后,杜甫又带着一家子流落到夔州,由于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杜甫得以在此暂住,为公家代管东屯公田一百顷,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买了四十亩果园,雇了几个雇工,自己和家人也参加劳动,过上了农民伯伯的生活。

最后说说高适:

能文善武的高适

高适是唐朝唯一一个最后得以封侯的诗人,所谓时势造英雄。

一场安史之乱,改变了多少人的命运:杜甫流离失所,最后客死半途;李白因参加永王叛军,差点丢了小命,最后被流放夜郎;而高适则因参与平叛立了大功,十四年间从一个科员晋升到副部级领导。

然而,高适在发迹之前,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农民,他早年家贫潦倒,寓居宋州,就是现在的河南商丘,做了八年农民。

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游历到洛阳时结识杜甫,两人来到商丘,又结识高适,然后三人结伴游历了一段时间。

高适四十六岁时才在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帮助下步入仕途,后来安史之乱爆发,他参加哥舒翰的平叛军队,发挥了极高的军事天才。

极具戏剧性的是,唐肃宗登基后,李白参加永王叛军,高适则被唐肃宗委派,带兵平叛永王叛军。

三人游最后结局是:李白入狱流放,杜甫流离失所,高适拜将封侯。

也许这就叫命运吧。

0 阅读:0

尔诗林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