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跟大家分享了西晋八王之乱的全过程,这一篇承接上一回,八王之乱引发了五胡乱华。
这篇主要说五胡乱华或者说五胡十六国时代的起点,乱世的开场部分。
五胡十六国是一个长达135年的大分裂、大混战时代。
这个时代总体是这么回事:
所谓的八王之乱,它其实不止是西晋八个分封王混战,而是卷入了很多个分封王,只是其中的八个比较著名,所以被称作八王之乱。
同样的,所谓五胡乱华,或者说五胡十六国,也不止是五个胡人民族,其实有很多个,只是以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为代表,他们闹得最凶,最为著名。
十六国也绝不止是十六个割据政权,实际上五胡乱华后,在中原以及周边各地出现了大大小小二十几个割据政权,其中有十六个割据政权比较强势。
十六国这个名字也是因为于北魏史学家崔鸿写了一本叫《十六国春秋》的史书而得名。
五胡十六国的发展历程大概是这样一个过程:
304年,西晋八王之乱进入尾声,氐族首领李雄占领成都,自称成都王,史称“成汉”,此后又于306年称帝,国号“大成”。
同一时间段,匈奴人刘渊打着帮助成都王司马颖打内战的名义,在离石起兵,随后宣布反晋,自称“汉王”,这就是十六国中“前赵(汉赵)”的前身。
由此,五胡十六国大混战、大分裂时代开启。
在此后的一百余年时间里,中原周边的古代胡人部落先后攻入中原,建立起大大小小二十几个割据政权,这些政权也有汉人建立的,但大部分都是胡人建立的政权。
这二十几个割据政权在中原不断地发生混战、兼并,后来“前秦”皇帝苻坚曾短暂统一了北方,但淝水之战后,苻坚政权开始崩溃,北方再度分裂,陷入混战中。
这种混战状态一直持续到439年,鲜卑人建立的北魏政权,再度完成北方的统一,偏安南方的东晋也于420年被刘裕篡位取代。
历史由此进入南北对峙时期,史称南北朝,这就是五胡十六国的一个总体发展脉络。
而这一段乱世的起点,是八王之乱。
五胡乱华之前的民族分布情况说到五胡乱华,我们首先得了解西晋时代,中原周边的古民族分布。
事实上,像匈奴、鲜卑、氐、羌等民族部落,自汉朝时代就存在,由于汉帝国强盛无比,周边这些古民族纷纷归附臣服,接受汉帝国的统治,朝廷方面也将其迁移到中原周边安置。
当然了,有些民族本身聚居的地方就离中原比较近。
比如说氐、羌这两个民族就聚居在西北地区的陇西一带,三国时,这些地方都是蜀汉与曹魏争夺的热门地区。
匈奴则是一部分被汉朝灭掉,另一部分投降汉朝后,被迁移到长城以内安置,历史进入三国时代后,曹操又将这部分匈奴安置在山西一带,并且将其肢解为五个部分,每部各设一帅,另派一名汉人充当司马,监督这些人。
在这五部中,左贤王刘豹的实力最强,刘豹有个儿子叫刘渊,他是五胡乱华过程中第一批登场的人物之一,后文会再次提及。
还有个叫羯族的古民族,本身是匈奴的分支部落之一,后来随匈奴南迁,安置在山西、河北一带,到了西晋时代,羯族逐渐壮大起来。
这里面最著名的鲜卑族,仅从族群整体来说,是当时人口最多,分布最广泛的古民族,他们足足有250多万人口。
自从匈奴被打垮以后,鲜卑人逐渐崛起,并且占据了原来匈奴人的地盘,成为北方草原的主宰。
鲜卑人的分布上,从西北到东北,整个北方草原以及长城以内的部分地区都是鲜卑人的聚居地。
但鲜卑族内部是分成很多支的,陇西一带有秃发氏鲜卑、乞伏鲜卑,北方草原有拓跋氏鲜卑、宇文氏鲜卑,东北一带有慕容氏鲜卑、段氏鲜卑,西部的吐谷浑也是鲜卑的一个分支。
这些古代胡人民族从西南到东北,对中原形成一个半包围的态势。
最关键的是,西晋初期,西晋朝廷对西北一带的鲜卑、氐、羌等民族盘剥过度,引发这些民族的严重不满,由此爆发大规模叛乱,比较著名的有秃发树机能之乱。
比如,294年,匈奴人郝散起兵反晋,但最后战败身亡。
296年,正是八王之乱第一阶段,西部的氐、羌两个族群发动叛乱,不久之后,胡人叛军拥立氐族人齐万年为帝,叛乱规模进一步扩大。
而此时的西晋朝廷内部正忙着争权夺利,虽然没有太多精力干预,但还是派出军队平乱。
西晋官军与齐万年叛军交战整整三年,才把叛乱扑灭,而齐万年之乱结束时,是299年,这一年,八王之乱第二阶段又开启。
这场叛乱与后面的五胡乱华有密切联系,后文会再次提及。
如此众多的胡人部族聚居在中原周边,而且叛乱频发,难道就没有引起西晋朝廷的重视吗?
事实上,早在晋武帝司马炎还活着的时候,就有个叫郭钦的大臣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因此上书司马炎,建议强制性将这些胡人迁移到远离中原的边远地区,以免这些人聚集起来威胁中原,但此事并未受到司马炎重视,最后不了了之。
后来晋惠帝时代,大臣江统也认识到了胡人的威胁,为此写下《徙戎论》,也建议将胡人迁移到远离中原的边远地带,但此时八王之乱已经爆发,掌权者缺乏战略眼光,一样不予采纳。
就这样,西晋朝廷最终没能在五胡乱华之前,将这些胡人部族给撵走,八王之乱爆发后,一些藩王为了增强自己的实力,又主动引这些胡人武装为外援,将祸水引入中原,最终引发五胡乱华。
这场祸事的开端,也得从八王之乱说起。
乱世开场:八王之乱引发致命危机前文提到的齐万年叛乱,打了整整三年,战乱导致田地荒芜,百姓流离失所,加上西北出现灾荒,略阳、天水等六郡的百姓为了生存,纷纷外出逃难,形成“流民”,人数足足十几万人。
当时有个叫李特的氐族人,在当地州郡任职,他为人仗义,好打抱不平,因此州郡中有不少志同道合的人都归附他。
这些流民在迁移过程中,李特和家族的李庠(xiáng)、李流三兄弟一起出面救助赈济灾民,此举使得李家三兄弟瞬间获得了流民队伍的拥护。
流民们为了生存,迁移到汉中后,试图继续逃难到巴蜀地区,毕竟这里是天府之国,总会有粮食让他们生存下来的。
但朝廷不准他们去,还派出特使前来慰劳,结果流民队伍凑了些钱贿赂了这个朝廷使者李宓。
事后,李宓上书为流民说情,表示流民太多,仅凭汉中是养不活的,而蜀中粮食储备充足,百姓富裕,完全可以让这些流民迁移到蜀中解决吃饭问题。
李特兄弟三人于是带着十几万流民进入益州(四川)。
当时的益州刺史叫赵廞,此人心怀异心,早有割据一方想法,看到李特能把这么庞大的一支流民队伍井然有序地带入蜀中,因此认为李特是个厉害人物。
为了增强自己的势力,赵廞有意拉拢李特兄弟三人,试图让这些流民队伍为自己所用,因此对他们十分优厚。
公元300年,八王之乱已经进入第二阶段,赵王司马伦发动政变,诛杀了妖后贾南风,远在益州的赵廞原本就是贾南风的心腹,因此十分担心遭到清算。
果然,朝廷很快就下诏调赵廞进京担任大长秋的职务,由成都内史耿滕接任他益州刺史的职务。
赵廞认为此时进京一定会被杀掉,于是拒绝进京,并且杀掉耿滕,自称大都督、大将军、益州牧,并利用李特兄弟三人的关系,在流民中招募了一支武装,切断朝廷通往蜀中的道路,正式宣布割据自立。
但赵廞对李特兄弟三人又十分猜忌,毕竟这哥仨是十几万流民的首领,一旦有异心,必然威胁自己。
为了消除威胁,赵廞随即找借口杀了李庠及其子侄十余人。
此举瞬间引爆了李家兄弟的怒火,李特、李流这哥俩立即秘密集结起一支七千人的武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袭击了赵廞的军队,随后一举攻破成都,赵廞则在逃亡时被部下所杀。
紧接着,李特兄弟二人对外宣称赵廞谋反,自己是帮朝廷诛杀乱党。
不久之后,朝廷将梁州刺史罗尚调任益州刺史,李特、李流哥俩因平乱有功,分别被封为宣威将军和奋威将军。
但是,新刺史罗尚对这哥俩也有很强的防备心,毕竟这俩人掌握着十几万流民队伍,这么庞大的人数聚居在川蜀,实际上是一股不稳定的势力,随时有可能发生动乱。
所以,罗尚对待李特及其带领的流民队伍,是不怎么好的。
而且罗尚听信部下的进言,说李特等人当初攻破成都时,抢了大量的金银财宝,罗尚因此见钱眼开,到处设置关卡,搜查难民身上的钱财。
在官府的压榨下,流民队伍纷纷投奔李特兄弟,随后不久,流民与官府之间的矛盾彻底爆发,李特兄弟掌握的军队击败了罗尚,在蜀中形成一股强大势力。
到了302年,当时都督关中诸军事的河间王司马颙知道蜀中变故后,派兵进剿,但遭到大败。
此时八王之乱逐渐进入高潮,中原先后爆发两场大规模战争,乱成一锅粥,根本管不了蜀中变乱。
这期间,赵王司马伦废杀妖后贾南风后,独揽大权,接着废黜晋惠帝,自立为帝,引发其他藩王不满。
于是,齐王司马冏联合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调集20万大军讨伐,双方一战下来阵亡近10万人,但也干掉了司马伦。
司马冏于是掌握了朝廷大权,于是迎回晋惠帝,拥立其复位。
虽然司马冏掌握了权力,但他和其他几个藩王也互相猜忌、排斥,暗中角逐。
不久后,长沙王司马乂与河间王司马颙联合起兵攻杀了司马冏,朝廷大权落入司马乂手中,但他的权力受到成都王司马颖以及河间王司马颙的制衡。
三王之间相互猜忌,而且权力分配不均,于是爆发冲突。
303年,司马颖和司马颙联合发兵30余万,进攻洛阳,双方激战数月,死伤无数,最后东海王司马越于304年正月,联合禁军抓捕司马乂,向二王投降。
三王入城后,对权力进行了重新分配,司马颖成了皇太弟,司马颙成了太宰,司马越掌管禁军,三王中,司马颖实力最强,位置最高。
司马颖掌权后,显然也不愿意其他藩王染指自己的权力,所以他也想大权独揽。
为了增强自己的力量,司马颖拉拢匈奴人刘渊为自己的外援,这为五胡乱华埋下伏笔。
匈奴人刘渊原本在西晋朝廷是做了官的,最开始在晋武帝时代被封为北部都尉,到了晋惠帝时代,外戚杨骏辅政时,又被封为建威将军、五部大都督。
但是到了公元300年,由于他管理的匈奴部众中有人叛逃出塞,刘渊受到牵连,进而被免官,但他依然是匈奴首领之一。
司马颖当时驻军邺城,为了增强自己的力量,于是表荐刘渊为宁朔将军、监五部军事,命其率部协防邺城。
这里面最关键的就是这个“监五部军事”的权力,这相当于给了刘渊统帅匈奴五部人马的至高权力。
刘渊原本只是五部之一的首领,只统领一部人马,现在五部人马全部都受刘渊统领了。
原本被肢解成五部的匈奴,如今可以被刘渊利用“监五部军事”的权力给整合在一起,匈奴五部将再次合为一体,形成一个强大统一的匈奴。
果然,匈奴右贤王刘宣奔走于匈奴五部中,说动各部首领一致推举刘渊为匈奴大单于,至此,匈奴人自从被肢解以来,终于再次有了可以统一发号施令的大单于了。
这期间,中原局势也发生了剧变!
东海王司马越因不满司马颖的专权,于是调集军队劫持了晋惠帝,随即带着晋惠帝一起,向司马颖发动进攻,双方激战过后,司马越战败逃回封地。
坐观成败的河间王司马颙则趁机派部将张方控制了洛阳。
司马越逃回封地后,集结力量伺机反扑,他的弟弟司马腾当时是并州刺史、东瀛公,联合镇守幽州的王浚,引异族乌丸、羯朱等胡人兵团一起杀向邺城,司马颖的局势十分危险。
刘渊趁机向司马颖提出回到匈奴聚居地,调集五部人马前来助战,司马颖一开始不同意,后来迫于战事吃紧,最终同意了刘渊的请求。
实际上,刘渊的目的就是趁机返回匈奴地界,集结各部,趁西晋内战之机,实现匈奴的复兴,恢复先祖往日的荣光。
不久之后,刘渊抵达匈奴地界的左国城这个地方,与各部首领会面,当场被各部尊为大单于。
在此后仅仅20天时间里,刘渊迅速集结了一支5万人的军队,在离石这个地方设立王庭。
至此,匈奴再次崛起,并且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割据势力。
就在刘渊回匈奴集结兵马期间,中原的局势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司马颖在与司马越的胡汉联军进攻下,战败后挟持晋惠帝逃往洛阳,邺城随即失守。
自此以后,司马颖实力受重创,再也没有实力参加西晋权力争夺战。
刘渊虽然自立了,但还是顾及到对司马颖的承诺,于是派出5000骑兵前去支援司马颖,但走到半路就收到了司马颖战败的消息,于是撤兵。
随后,刘渊宣布自立,并且声称自己是汉朝皇族刘氏的外孙,毕竟当年汉朝与匈奴和亲,匈奴贵族中有汉室血统也正常。
刘渊还表示,他的先祖昔日与汉室约为兄弟,如今汉室不在了,他作为弟弟,应该继承汉帝国的事业,续上汉室皇统。
于是,刘渊公开宣布自立,国号为“汉”,但考虑到当前天下未定,所以依照汉高祖刘邦的故事,先称王,等一统天下再称帝,所以刘渊建国后自称“汉王”。
刘渊自立的这一年,是公元304年,八王之乱已经进入尾声。
而另一边西晋内部,依然忙着互相攻伐,争夺权力。
司马越带着胡汉联军击败司马颖后,继续进攻河间王司马颙,接连取胜,司马颙在打不赢的情况下,挟持晋惠帝,带着残部以及司马颖一并退回老巢长安。
司马越随即派兵追击,最终攻破长安杀了司马颙和司马颖。
至此,西晋大权落入司马越手中,八王之乱也就此结束,这一年是306年。
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越和他弟弟司马腾等人引异族军队参加内战,这些胡人武装进入中原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抢的走的抢走,搬不动的就直接焚毁破坏,最后抢的盆满钵满才撤走。
在八王之乱结束的这一年,蜀中的李家兄弟也发生了变化。
李特后来遭到罗尚的反扑,战败被杀,流民武装损失惨重。
李特死后,三兄弟还剩下一个李流,面对如此窘境,李流决定向朝廷投降,但李特的儿子李雄及时站了出来,号召大家奋起抵抗,重振军心。
不久后,李流去世,李雄成了流民军队首领,他带着军队击败了罗尚,彻底掌控了蜀中。
就在八王之乱结束的这一年,李雄宣布称帝,国号“大成”,但他后来又把国号改为“汉”,所以为了区别刘渊的“汉国”,历史上称之为“成汉”。
不过,这里要说明一下,李雄早在304年就自称成都王,并废除晋朝法律,他和刘渊称王是同一年,只是李雄在306年才称帝,刘渊则在308年称帝。
从整个过程来看,八王之乱直接催生了两大割据政权,一个是李雄的成汉政权,另一个是刘渊的汉赵政权。
五胡乱华开启的标志,也是以这两大割据政权的建立为起点。
至于西晋方面,如今也只剩下苟延残喘了。
西晋灭亡,大分裂时代开始司马越掌握权力后,毒死了晋惠帝这个有智力障碍的皇帝,改立晋武帝司马炎的第25子司马炽为帝,是为晋怀帝。
司马炽是一个对权力没有什么兴趣的人,最大的爱好是钻研史籍,他做了皇帝后,虽然有一定的自主权,但也仅仅是比傀儡好一点而已,大权还是掌握在司马越手中。
司马炽登基后,虽然勤于政事,但他没有雄才伟略,而且还被司马越压制,根本没有能力挽救西晋的危局。
刘渊自从自立为王以后,前来归附的人越来越多,比如王弥、石勒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人物之一。
在这些人才的加持下,刘渊集团四处攻城掠地,地盘越打越大,而西晋方面,在八王之乱中已经耗尽了元气,如今面对刘渊的威胁,根本没有能力阻挡。
很快,刘渊的大军就对帝国都城洛阳展开了猛烈攻击,但好在西晋瘦死的骆驼,还是有点家底的,在顽强的抵抗下,洛阳久攻不下。
刘渊于308年称帝,但仅仅过了两年,便在310年病死,他的长子刘和继承了帝位。
但刘和还是寝食难安,因为刘渊还有其他四个儿子都封了王,而且都手握兵权,这些诸侯王实力强大。
尤其是刘渊的第四子刘聪,常年征战,立下无数战功,而且手握十万大军,刘和感受到了威胁。
所以,在心腹大臣的劝说下,刘和出动四路军队,试图干掉这四个诸侯王,结果被反杀。
刘和仅仅做了七天皇帝,刘聪的大军就杀入皇宫,干掉了刘和。
于是刘聪宣布登基,成为汉赵政权的皇帝。
这里说明一下,他们的国号明明是“汉”,为什么还叫“汉赵”?
因为刘聪死后,汉政权内部分裂,石勒自立为赵王,后来称帝,刘渊的从子刘曜掌权,后来称帝,改国号为“赵”。
为了区分这两个“赵”政权,就将刘曜以及此前的刘聪、刘渊建立的政权称之为“汉赵”,也叫前赵,将石勒的“赵”政权称之为“后赵”。
刘聪登基后,对西晋都城洛阳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晋怀帝连忙下诏要求各个州郡调兵进京勤王。
可此时的西晋皇帝,经历八王之乱以后,皇帝早已没了任何权威,各地州郡几乎没有人响应,哪怕有个别响应的,派出的军队也极少,无法成事。
眼见京师危急,司马越也慌了起来,但他不想陪着晋怀帝在洛阳等死,于是向晋怀帝提议,说自己想带兵出城讨伐石勒,同时到兖州、豫州收拢那里的部队,再回来救援京师。
很明显,当前京师危急,这司马越是想借机跑路,晋怀帝当然是不准的,但司马越想走,晋怀帝一个没有权力的皇帝如何能拦得住呢?
就这样,司马越带着他的军队离开了洛阳,走的时候顺便把守备洛阳的4万大军一块儿给带走了,至此,洛阳最后的抵抗力量也没了,城内迅速乱做一团。
司马越走后,在外面要随时面临石勒的军事威胁,在这关键时刻,都督青、兖诸军事的大将苟晞和他有仇,于是趁机上书晋怀帝,说司马越专权擅事,致使天下大乱。
晋怀帝本来就对司马越在关键时刻跑路的行为十分不满,当即就秘密下诏让苟晞及各地武装讨伐司马越。
但这封诏书被司马越截获,司马越也由此知道了这件对自己十分不利的诏书。
看到诏书后的司马越,当场大怒,随即派兵讨伐苟晞,双方交战数次,最后司马越在内忧外患的忧惧情绪下于311年病死。
司马越一死,他的军队瞬间群龙无首,当时大家原本推举王衍统帅大军的。
但王衍不敢接受,虽然王衍这个人受到司马越的重用,而且威望也很高,但此人是个白面书生,平时喜欢所谓的“清谈”,都是些务虚的东西,根本没有实际的才能。
王衍当时的职务是太尉,理论是全国最高军事长官,虽然是虚职,但也是武将之首,他都不敢出来接掌兵权,其他人就更不敢了。
最后大家推来推去,王衍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出面为大军接下来的行动做决策。
他的决定就是护送司马越的灵柩返回司马越的封地安葬。
好家伙,10余万人护送一个死人回封地,这也是历史奇闻。
这十余万人中,包括大量的西晋王公大臣、贵族子弟,以及军队士兵,在行军的路上,由于军队群龙无首,实际上是一盘散沙。
石勒看到了这个机会,于是集结大军在苦县宁平城包围了这十余万人,而司马越的这支军队没有了统帅,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
在石勒的围攻下,晋军根本没有任何士气,也没有任何有效的抵抗。
那日,天空中下起了绵延不绝的箭雨,晋军就像待宰的羔羊,如同活靶子一般,被大量射杀。
没被射杀的,则四散奔逃,急于逃命,在奔逃中又自相践踏,死者无数,这支由王公大臣、士族庶民、士兵组成的庞大队伍,顷刻间被全数歼灭。
十余万人,这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十万条性命,就这样一次性报销了。
连司马越的遗体也被石勒下令从棺材中掏出来焚毁后给扬了。
灭了司马越的队伍后,洛阳也成了一座无兵可守的危城,刘聪派出的大军很快攻破洛阳,晋怀帝在逃往长安的路上被俘虏。
晋怀帝被俘虏后,西晋有长达两年的时间里是没有皇帝、没有朝廷的状态。
这期间,各地纷纷建立临时朝廷,当时西晋残余势力一共建立了四个临时朝廷。
其中,司空荀藩先是在密县组建临时朝廷,推琅琊王司马睿为盟主,其后又转而拥立自己的外甥,年仅十二岁的司马业为皇太子。
不久之后,西晋残余力量组织反攻,收复了长安及其周边的关中地区。
313年,刘聪下令将晋怀帝杀死。
消息传出后,司马业在大臣的拥立下,于长安登基为帝,是为晋愍帝,由于晋愍帝年纪尚小,权力掌控在收复长安有功的大将贾疋手中,但不久后,贾疋战死。
而此时的刘聪的汉政权,内部也逐渐产生分裂。
石勒设下鸿门宴,杀掉了王弥,吞并了其部众,实力大涨,此后,石勒便凭借手中的军事力量,长期游离于“汉”政权以外,形成新的割据势力。
但总体上,刘聪的汉政权依然对西晋保持强大的攻势。
西晋方面,贾疋战死后,新朝廷的内部又陷入了争权夺利的旋涡,难以团结一致。
在汉政权的进攻下,晋愍帝为了反攻,曾经下诏征召天下各地军队讨伐叛军。
他命令宗室大臣司马保率军30万赶赴长安勤王,命琅琊王司马睿率20万大军进攻洛阳,命盘踞在并州和幽州一带的大将刘琨、王浚率军30万进攻叛军老巢。
这个诏书其实挺幼稚可笑的。
因为到了这一步,西晋的皇帝仅仅是个吉祥物而已,经过这么多年的战乱,各地无论是有兵权的地方大将还是诸侯王,其实早已蜕变成了军阀,一心只想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谁还想着朝廷。
因此,这个诏书下达之后,根本没什么用。
虽然并州刺史刘琨响应了,但他实力太弱,基本上属于无力回天。
而盘踞在江东的琅琊王司马睿则是找借口给回绝了,但司马睿手下有个叫祖狄厉害人物,主动请缨出战。
司马睿本无出兵之心,又需要给朝廷一个交代,于是就答应了祖狄,让他带兵北伐。
但他根本没给祖狄任何兵马,只给了他一千人分量的粮食,三千匹布,除此之外,没有给一兵一卒。
祖狄没办法,只好带着这些粮草和布匹出征了,但这又是另一个故事了,以后的文章会专门写到。
言归正传,晋愍帝既无法召集天下各路军队,而长安一带的关中地区由于常年战乱,早已破败不堪,加上天灾人祸导致的饥荒,这个地方根本很难维持下去。
到316年,苟延残喘的西晋王朝,终于走到了命运的尽头。
汉政权的宗室大将刘曜攻破长安,俘虏晋愍帝,并于318年将其杀掉。
立国仅仅51年的西晋王朝,就此灭亡。
当然了,五胡乱华在这里,仅仅是个开端,在此后的百余年时间里,胡人政权林立,互相攻伐,历史彻底进入一个大乱世。
具体请看下一篇,五胡十六国及南北朝大分裂时代全部内容可查看文章合集阅读完整历史脉络,合集目前不定时更新。
最后,这篇文章已经8000多字,史料原文就不直接引用出来了,不然加上史料原文就近万字了。
参考文献:《晋书》、《资治通鉴》、王仲荦著《魏晋南北朝史》、傅乐成著《中国通史》
注: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搜索,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