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谜团,出使南宋的金国传译,其实不是女真人

石头大狮的笔记 2023-09-22 01:54:00

贺岁电影《满江红》,张艺谋导演力作。

其中迅速出场又迅速“领盒饭”的一位金国传译官,主角张大有一句莫名其妙的台词,说他是“假金人”。

其实张大说的很有道理。

不用过多争辩,仅从外形外貌就可以辨认出来。

这位金国传译的确是个“假金人”,他的服饰发型,根本就不是金国女真部的样子。如果不是导演和制作方的问题,那就是金国传译其实传递给观众一个没有明说的信息。

纵观古代中国历史,有实力的少数民族政权大多起于北方,比如鲜卑族的大燕、契丹族的大辽、党项族的大夏、女真族的大金和蒙古族的大元。他们的民族发型发式各有不同,历史学家称作“结发”、“披发”、“索头”、“髡发”等等,大致可分为留全发和剃顶发两类。

如果说金国传译的发式不是金国女真发式,那么它属于哪一类呢?

下面分析一下鲜卑、契丹、党项、女真以及蒙古各部发式的特点。

大燕:鲜卑族

鲜卑族的繁盛,是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国号为“大燕”,建立者是鲜卑族的慕容氏家族。慕容鲜卑最初居于大鲜卑山(今大兴安岭)一带游牧生活。曹魏初年封为率义王,开始在辽东筑城。西晋八王之乱后,鲜卑慕容部成为辽东最大的割据势力。

《资治通鉴·魏文帝黄初二年论》中记载,“宋魏以降,南北分治,各有国史,互相排黜,南谓北为索虏,北谓南为岛夷。”宋代诗人陆游在《闻虏乱有感》一诗中,有“近闻索虏自相残,秋风抚剑泪汍澜”的句子。南朝《宋书》中,就有《索虏传》。

这里说的“索虏”,都是南北朝时期对鲜卑族人的称呼,按照宋元之际史学家胡三省的注解,“索虏者,以北人辫发,谓之索头也”。索是发辫的意思,所以“索虏”意为“留辫子的鞑子”。

“索头”就是北魏北齐时人的传统发型,鲜卑族人的“索头”是“披发左衽”,属于留全发披散在肩的样式,衣服则是前面衣襟向左掩,这与华夏民族习惯上衣襟右掩恰好相反,所以有“左右衽”的区别。

《晋书·叶谷浑传》中记载鲜卑族人“以金花为首饰。辫发索后,缀以珠贝”。可见,鲜卑族人是很喜欢辫发式样,可以参考徐显秀墓北齐时代辫发骑甬的样子,一头细细的辫子,披散在肩头。想来要完成这样的头型,需要耗费不少的精力时间。

大辽:契丹族

契丹同为为中国古代游牧民族之一,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早期分契丹八部,唐初形成了统一的大贺氏联盟。唐代末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于后梁开平元年(907)即可汗位,神册元年(916)称帝,定国号为契丹,后至大同元年(947)辽太宗改国号为辽。

《契丹国志·兵马制度》中这样记载契丹族人的样子,“有渤海首领大舍利高模汉兵,步骑万余人,并髡发左衽,窃为契丹之饰。”

髡发,即剃发。按照汉人传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所以汉族无论男女都蓄发,把髡发看作人身侮辱,并产生一种刑罚叫做“髡刑”。

而契丹族的传统服饰发式,即“髡发左衽”,是将头顶的头发全部剃光,只在两鬓或前额部分留下少量,作为装饰。或者在额前蓄留一排短发,类似刘海的样子。又或者在耳边披散鬓发,或者将左右两绺头发修剪后下垂至肩。

对于,为何契丹人喜欢剃发,一种推测是,远古牧人乘马驰逐,披散的头发很不方便,且遮挡视线,所以将其剃去或结辫。

大夏:党项族

大夏帝国又称西夏王朝,建立于公元1038年,但是在此之前,实权者李元昊就已经颁布了秃发令。《西夏书事》中记载,“元昊欲革银、夏旧俗,先自秃其发”,秃发令的大致内容,据《续资治通鉴长篇》记载,“初制秃发令,元昊先自秃发,及令国人皆秃发,三日不从令,许杀之。”

李元昊的初衷,是要将党项族人与其他辽、宋、金、吐蕃的契丹、汉族、女真等族人区别开。所谓秃发,并不是剃成光头,而是剃去头顶部的毛发,将前面的刘海蓄起来,从前额垂到面部两侧,而“秃发令”前,党项人的普遍发型发式则是披发散肩。

按照李元昊的命令,所有党项族人都必须剃掉头顶的头发,将额前的头发留下来。为了推行这一政策,他自己率先士卒,剃光头顶,穿耳戴耳环,以示区别,此后严令所有党项部众在三日之内执行,有不服从者,一律处死。

于是,西夏王国的发式最终有了统一规范,这在北宋曾巩《隆平集》中有记载,“(西夏)文人服靴笏幞头,武臣金帖镂冠,衣绯衣,金银黑束带,配蹀躞,穿靴,余皆秃发,耳垂环。”普遍式样与李元昊的率先垂范一模一样。

大金:女真族

关于大金政权的发式,统治者也有类似的“剃发令”发布。早在天会四年(1126),金政权即下令在被征服地区的汉人,必须与女真族习俗一致,“亦仰削去头发,短巾左衽”,如果有人不听,“即是犹怀旧国,当正典刑”。

虽说金承辽制,都是游牧民族,女真发式也是髡发,但是与契丹髡发的发型发式也不相同,将头顶前面以及两鬓剃掉,脑后剩余长发作成两条发辫,任其垂下,这是当时女真部落的典型发式特征。直到后来的努尔哈赤一统女真各部落,才变成了后来的满清“金钱鼠尾”式。

女真人留颅后发,称为栎发,耳上垂以金环,一般无冠帽,常是科头露顶,保留颅后发,系以色丝为辫,且头上多垂金饰。比如在《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女真)男子辫发垂后,耳饰金环后颅留发以色丝系之,富者以珠玉为饰。”

金代张瑀的《文姬归汉图》中,描绘了几个女真民族服饰发式的金国人,图中的人物,以队伍后面官员最具代表性,他前额头发剃除,后面头发留长,辫成两个细长的辫子。

大元:蒙古族

元代的蒙古族与金代女真族的发式习俗也有很大区别。按照规定,元代官员可以采用“辫发”或者“纱练椎”,而庶民阶层只能使用“椎髻”。所谓椎髻,它的蒙语音译为“失比乐格尔”,古代所称“三搭式”。

南宋孟珙在《蒙鞑备录》中,记载蒙古族男子发式为“婆焦”,“如中国小儿留三搭头,在腮门者稍长则剪之,在两旁者总小角垂于肩上。”这种发型,从国主成吉思汗,到普通牧民百姓,都是同样的式样。

宋代学者郑思肖在《心史》中记载的比较详实,“鞑主剃三搭辫发。三搭者,环剃去顶上一弯头发,留当前发,剪短散垂,却析两旁发,绾两髻,悬加左右肩袄上,曰‘不狼儿’,言左右垂髻碍于四视,不能狼顾。”

综上所述,与大金国女真部发式最相近的,其实就是契丹族发式,都是把头顶的头发剃光,留成“地中海”的样子,其它留存头发再变成各种不同发式,唯一的区别是,女真族人一般不会在前额留下头发作成“刘海”,而契丹人则习惯在前额部分保留浓密的刘海式样。

从剧照来看,魏翔扮演的金国传译,显然是有刘海的发型,所以这位在南宋和金国之间担任翻译重任的胡人官员,其实是个契丹人。

0 阅读:5

石头大狮的笔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