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在晋城设立的军事机构

小西水历史 2024-09-14 14:55:19
一、太岳军区 1940年6月7日,太岳军区成立,由第三八六旅兼,陈赓兼司令员,王新亭兼政治委员,周希汉兼参谋长,政治部主任苏精诚。隶属一二九师领导,下辖3个军分区。1942年12月,军区机关移驻安泽县桑曲、碱土院一带。1943年3月,太岳军区司令员陈赓,政治委员薄一波(兼),政治部主任王新亭,参谋长毕占云。后聂真为政委,王新亭为副政委。军区属晋冀鲁豫军区领导。1944年10月,太岳军区机关移驻士敏县郎必、郑庄地区。 1946年1月,聂真调离,王鹤峰继任政委,军区机关移驻阳城县城。1946年3月,陈赓调离,王新亭任司令员,后刘忠为司令员。1948年5月20日,华北军区成立,太岳军区属华北军区领导,主要成员是:司令员刘忠、政治委员王鹤峰、副司令员方升普、政治部副主任高德西、副参谋长余缦云。1948年8月10日,华北军区命令太岳军区撤销,成立太岳警备司令部,司令员曹普,政委顾大川,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吕尧卿,政治部主任杨玉山。1949年1月1日,华北军区太岳警备司令部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太岳军区。1949年8月20日,太岳军区撤销。 二、豫晋边区人民抗日联防区 1942年4月,豫晋边区人民抗日联防区(简称“豫晋联防区”)在济源县邵源镇成立,司令员刘忠,政治委员聂真,辖十七团、十八团、五十七团及第一军分区、第二军分区,7月,又成立第三军分区(辖阳南、阳北、沁南、王屋)。司令部先后驻阳城暖迪、上河、索泉岭、李圪塔、董封等地。1943年3月,晋豫联防区并入太岳军区。 三、太岳区人民武装抗日自卫委员会 1942年7月23日,太岳区人民武装抗日自卫委员会总筹委会成立,并召开筹委会扩大干部会议,决定武委会实行委员制,制定了武委会工作条例和工作计划,正式成立了太岳区人民武装抗日自卫委员会,简称武委总会,主任由太岳军区政治部主任王新亭兼任。后王新亭任太岳军区副政委,武委总会主任由曹普接任。抗日战争胜利后,太岳区人民武装抗日自卫委员会改称为太岳区人民武装委员会。 四、晋豫第三军分区 1942年7月,与中共晋豫第三地委相对应,成立了晋豫第三军分区,司令员陈康,第一政委李超,政委高德西。第三军分区随太岳南进支队第十七团行动,领导阳南、阳北、沁南、王屋等县的地方抗日武装。1943年3月,晋豫第三军分区撤销,所辖各县的地方抗日武装归太岳第四军分区指挥。 五、太岳第二军分区 1943年3月,太岳第二军分区成立,属太岳军区领导,王近山、刘忠先后任司令员,薛迅任政委。下辖晋北、高平、士敏、建宁、长子等县的地方军事组织。先后驻冀氏县碱土院村、士敏县杏林村等地。1945年8月,太岳第二军分区按晋冀鲁豫军分区序列改称晋冀鲁豫第十九军分区,仍属太岳军区领导,司令员刘忠,政委薛迅。下辖晋城、高平、士敏、长子等县的地方军事组织。军分区机关驻高平县东周村。12月,晋冀鲁豫第十九军分区与晋冀鲁豫第二十一军分区(原太岳第四军分区)合并,组成太岳第四军分区。 六、太岳第四军分区 1943年3月,以阳城为中心,合并晋豫第一军分区、第二军分区、第三军分区,成立了太岳第四军分区。唐天际、陈康先后任司令员,李哲人任政委,刘聚奎为副政委。负责领导阳南、阳北、沁南、翼城、绛县、垣曲、曲沃、济源、王屋、孟县的地方军事组织。 1945年12月,太岳第四军分区与太岳第二军分区合并,仍称太岳第四军分区,设有司令部、政治部等工作机构。司令员先后为唐天际、郭庆祥,政委先后为李哲人、薛迅、王毅之、卫恒、李超,参谋长常仲连,政治部主任杨玉山。管辖范围为太岳第四专署所辖各县。.军分区机关先后驻阳城县西冶村、河南省济源县县城。 1948年7月,太岳第四军分区改为太岳第三军分区。1949年8月,太岳第三军分区撤销。 七、太岳第二——第四——第三专署武委会 1943年3月,第二专署为了搞好所属各县的地方武装工作,设立了武委会,张天珩任主任。太岳第二专署武委会随同太岳第二军分区行动。1945年12月,太岳第二专署与太岳第四专署合并,原第二专署武委会与第四专署武委会合并,称太岳第四专署武委会,主任席丙午。1948年7月,太岳区第四专署改为太岳第三专署,武委会随之改称为太岳第三专署武委会。1949年8月,太岳第三专署撤销,武委会亦随之撤销。 八、太行第八军分区 1943年10月,根据重新开辟豫北抗日根据地的形势需要,太行军区在太南地区成立第八军分区,设有司令部、政治部、武装科等领导机构。司令员为黄新友,政委先后为江明、刘毅,副政委宋之春、孔俊彪,参谋长熊欣乐,政治部主任宋之春、孔俊彪。第八军分区先后驻陵川的庙洼、凤凰、武家湾、马圪当等地,活动于陵川、陵高、晋东及豫北一带。1945年11月撤销。
0 阅读:26

小西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