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族是生活在中国北方的一个很有影响的民族。其祖先可追溯到炎帝时期。其形成原始部落八部,向外扩张,约在公元四世纪的西晋、南北朝时期。在北魏、隋唐时期,曾屡与中原发生战争。一个时期,曾依附唐朝。阿保机建立辽朝,正式与中原抗衡是在公元916年。其最后灭亡是成吉思汗的蒙古军攻占西辽之后,也就是公元1218年。
这就是说,契丹这个民族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存在了一千余年,时间不可谓短。再从其活动的地域看,契丹族虽产生于中国的潢河与土河流域,但自建立辽国后,先后占据了中国内长城以北,包括今东三省、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的全部、河北、山西、陕西的北部,更广大区域是今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全部,俄罗斯的远东地区、西伯利亚地区。中国西部的吉尔吉斯、塔吉克斯坦两个国家的全部(西辽时期)。还有南辽时占据的中亚部分地区,地域范围约一千余万平方公里。这就是说,契丹这个民族在世界史上占据“两个一千”:时间跨度一千余年,地域跨度一千余万平方公里。
但契丹族现在在哪里呢?没有了,消亡了,已融合于世界各个民族之中了。其遗存下来的只是它的文化。
山西雁门关以北的地区,自公元937年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入辽后,直到公元1125年天祚皇帝在应州被俘,被契丹族统治长达188年。由于其特殊的人物渊源,与契丹族建立了难以割舍的关系。因而其境内文化遗存也相当多,也很突出。
一、建筑遗存
最典型的代表是建于辽清宁二年的应县佛宫寺释迦塔,还有建于辽清宁八年的大同市华严寺,以及朔城区的崇福寺。此外河北省蓟县的观音阁也是辽代建筑(但无论规模,还是建筑艺术都不能与释迦塔等在山西的三处相比)。释迦塔无疑是契丹族文化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二、宗教遗存
契丹族最崇奉的宗教是佛教,曾有“僧有正拜三师三公者”“日饭僧三万人”的记载。而应县至今仍是佛教大县。县境佛寺林立,信佛群众约占总人口的1/3。这方面例证很多,恕不枚举。
三、风俗遗存
契丹族最崇奉的“燔柴告天”仪式,至今应县人依然尊奉,每年正月初一垒旺火,就是燔柴告天习俗的继承。
四、语言遗存
这方面例证最多。如契丹人名字称“奴”的很多。“奴”在契丹词里是个褒义词,是漂亮、夸奖的意思。没有汉语“奴役”“奴仆”的意思。如辽景宗两个儿子,小名就叫普贤奴、药师奴。辽圣宗有五个儿子,小名中都有叫奴:佛宝奴、宝信奴、和鲁奴、耶鲁奴等。皇帝的儿子叫奴,老百姓叫奴的更多,仅《辽史》立传者叫奴的即有十三人之多(见《辽史》列传)。应县人至今小名叫奴的人仍然很多,如“小奴”“三奴”“二奴”等。另外,契丹人女子称“哥”,如辽圣宗14个女儿,称哥者即有8人。应县的青年女子至今仍有自称为“哥”者。这也是契丹族语言遗存的表现。
五、民间歌舞的遗存
这方面表现在广场表演歌舞的秧歌队里的领队是胡人打扮的“老王八”,押后的也是胡人打扮。
六、姓氏遗存
萧姓是契丹族的第二国姓,是后族之姓。因为辽兴宗皇后萧挞里是应州人,因而应县姓萧的人很多。应县过去有“萧、马、刘”三大姓,萧姓为首。
七、服饰遗存
契丹人由于生活在苦寒之地,因而服饰以皮毛为主,尤其是用牛、羊毛擀的毡子。应县人过去戴毡帽、穿毡靴的很普遍。只是到了近年才逐渐消失。
八、发式遗存
从近年出土的契丹墓葬中可以看出,契丹人的发式是前、后、中及左右均留有一缕头发。应县的小孩子从古及今就有留这种发式的谓之马鬃、燕翅、救命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