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教师直面新课标,一场“烟火气”中的教学质量突围战

蒲公英智库 2024-06-24 20:41:19

作者丨张凯 张清

在中国,两千多个基层县域,容纳了50%以上的中小学生,构成基础教育版图的基础色。县域教育就像一块干涸太久的黄土地,虽不见“春风化雨一夜绿”的可能,但只要有一桶水浇下去,就会有局部的种子发芽抽青,长出希望。

作为县域教育系统的“首要资源”,教师的专业发展直接关乎教育质量的高低。随着课改进入深水区,面对时不我待的“新课标”、“核心素养”、“从教到学”、“智慧教育”,数百万县域中小学教师需要的,也许不再只是一桶水或者一缸水,而是源源不断的活水。

只是,这样的活水从哪里来?在庆云县,我们的调研是从这个问题开始的。

时代的“封印”

近几年,总有一种越来越强的落差感冲击着范书智的内心。作为庆云县实验小学小学副校长,每到一个城市出差学习,这种落差感就仿佛更强烈。

“去人大附参访,他们的学生好热情,见了我们,热情打招呼,热情拥抱。在阳光下,他们自信,开朗。可我们的孩子,上了初中后,从早到晚地背诵做题,一直背诵,一直做题……”

范书智和其他很多老师都面对一个无奈的“现实”——一部分学生到了大城市,无论是大学还是工作,应试的痕迹可能会成为劣势。时代越来越需要认知宽度、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些县城或乡镇的孩子就越来越吃亏。

全中国数百万县域教师,大多数困在这样的迷宫里,找不到出口。

庆云县是山东德州的一个小县城,人口三十多万。2021年,省定扶贫重点村才全部摘帽退出。尽管地域有限、财政基础并不雄厚,但自古崇文重教的庆云县,坚持“小县大教育,全县强教育”,教育始终是“优先发展”的战略名片。

2017年,山东第二批进入新高考。2021年,国家实施双减。2022年,义务教育新课标出台。无论从教改政策还是高考命题趋势来看,大家已经意识到,靠解题技巧、死记硬背的刷题时代将要结束了。“一定要改,必须要改,要有危机意识。”庆云一中校长常涛说了一肚子困难,最后还是这样定义一中的选择。

北大教授、《县中的孩子》作者林小英曾写到,教育不应该是适者生存的模式,经济越落后的地方,教育越应该给人以希望。

事实上,庆云县的老师远非“老龄化”,反而有大量的年轻老师。全县79所中小学,有5000余名专任教师,其中5年及以内新教师占比约40%,典型的有活力,有变革激情的生态。

但另一方面,新教师对课标、教材、教法等理解较浅,课堂教学内涵不够;而老教师经验够,理念又相对落后,缺乏改的动力。无论新老教师,都很难内生出找到核心素养落地的势能。高中老师只能通过研究新高考的题目和政策,让学生在高考的竞争中不落后。

当县城教育的荒芜不断蔓延,县域教师需要坚定的愿望、开阔的学习,学会破壳才能打破时代“封印”。当然,这样的变化离不开再造生态,且需要一个来自外部的“第一推动力”——从远方引流活水。

让生活点亮课堂

六年前,赵金帅大学毕业,成为庆云县严务乡初级中学的一名化学老师。这所学校有500多名学生,大多来自周边的乡村家庭。

新课标出台后,他参加了县里组织的多次专题培训,反复思考和理解新课标的精神。“新课标特别注重实践应用,课堂要活跃起来,让学生在实际问题和实践中去学习。我所教的化学,本身就与生活联系紧密。所以,走向生活,成为我探索的方向。”

一次全县赛课比赛,赵金帅上《水的净化》一课。如何把课本知识与生活有效连接?他想到乡里的水库和水厂,找到校长帮忙联系。因为水厂不对外开放,他就利用县里统一配备的多功能智联教室,通过classin平台在课堂上与水厂工作人员连线。

课堂里来了一次远程连线,学生兴致盎然,觉得很有意思。这样的学习方式相较于以往仅通过文字和图片学习,他们更能深入理解其中的原理。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地走进水厂,学习水是如何净化的,如何变成家里使用的自来水。他们也由此明白,生活就在身边,知识就在身边。

这堂课最终获得了赛课一等奖,给予赵金帅莫大的鼓励。从此,他上课都尽量结合生活场景。如学习“燃烧的条件”,就拉着学生到操场或者空地,让学生们自己实操,在体验中学习燃烧的条件、灭火的条件等;如果涉及校园不能实现的教学场景,就借助多功能智联教室,让学生不出教室就能“走进”车间、工厂、科研基地、田间地头。

没有教师的成长,就没有学生的成长。对于赵金帅来说,应对新课标的挑战,不只是专业上的难题,更是关乎人生价值的课题。因为教师的生命几乎每天都在课堂上度过,只有让自身的生命与课堂相互挽留、彼此留存,才能找到意义感和价值感。

所幸,他透过一扇窗,看到了前方的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回到教育的原点,生活本身就能点亮县域课堂;而充满“地气”和“烟火气”的课堂,又能反哺每一个师生。这也是应对新课标,县域这片土壤所长出来的方法。

传统学习形式,学生已经麻木了

庆云县的学生生源都来自本县城及乡镇,家长教育程度整体偏低,学生学习内容主要来自学校的课堂教学,课程内容单一,学习形式传统。中丁乡中学的老师张磊铭深有感触:“传统课堂学习形式,学生已经麻木了。”

破茧的关键,在于将实践与课堂结合,趣味性与专业性融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能。

2021年初,庆云县教体局牵头研制了“两标四环”生本课堂教学模式。“两标”即学习目标和当堂达标;“四环”是指组织教学四个环节: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精彩展示、精讲点拨。后来,细化为初中9个学科和小学5个学科,每个学科按新授课、讲评课、复习课等不同课型和学科特点,对课堂教学流程与内容进行规范。

课堂模式的变革只是第一步,关键在于,怎样让日常的每一堂课都能朝着课改的方向前进,而不是理论与实践“两张皮”?唤醒和帮助老师,必须提供行动的工具、支架和资源。

2021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不久,庆云县便开始推动教育新基建:对县属中小学、乡镇中小学和乡镇驻地中心校共计31所学校配备730台内嵌ClassIn系统的智慧教学一体机,建设了基础版未来学习空间和智联教室等先进设施,覆盖全县82%的中小学生。

技术为课堂转型打开了一片新天地,张磊铭说,以前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和安全问题,许多实验项目学生无法亲身体验。现在,利用“NOBOOK虚拟实验”功能,她可以带着学生“点燃”屏幕上的酒精灯,连接试管、量杯、烧瓶;可以搭建电路,演示磁场;可以观察原子运动规律;可以解剖细胞……

备课的时候,她打开ClassIn客户端,在“资源中心”能获取丰富的教学、教研以及学习资源。这些资源不仅涵盖所有学科,还包括国学、绘画、舞蹈、棋类、科学探究、编程等多种素质课程。每个老师都有账号,课件和教学素材可以保存在云盘中,随时调用,随意组合,课件上传、作业批改、电子板书等变得轻而易举。

课堂的互动形式也变得更加丰富。“随机选人”“答题器”“奖励排行榜”等功能则是调动课堂气氛的“神器”,按一下能随机选择答题人,上台在屏幕上答题,答对便获得相应奖励积分。

“学习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无论什么工具,核心是要更加注重学生体验,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我希望农村的孩子也能有好的资源、好的平台,帮助他们有一个更好的出路,未来有更好的规划。”张磊铭说。

哪怕很难,也要迎头赶上

云龙小学四年级的英语课上,孩子们通过大屏与外教老师进行远程互动学习。有学生说:当我跟外教学做游戏、跳舞的时候,感觉学英语没那么枯燥了。

在庆云县,类似这样的“双师课堂”已成为常态。这背后,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提升每一位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

每年,全县会组织两次教学技能大赛,其中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在比赛考核中占比近30%。前期所有老师都要准备,最后随机抽选参赛。

2021年12月,庆云县举办了第一届“最美电子板书”大赛。由于名额限制,许多老师无缘参赛。严务乡单屯小学的语文老师尚菲菲便是其中之一。

面对学校没有设备、自身零操作基础以及参赛名额有限的困境,尚老师并未退缩。没有设备,那就把培训视频多看几遍;没有经验,那就跟着操作流程不断试错;名额有限,那就努力去完善自己的作品,用作品去为自己争取机会。

当第二天尚老师向工作人员寻求修改建议时,每个人都被老师的板书作品所惊艳。组委会最终为尚老师提供了额外的报名机会。尚老师也不负众望,一路闯进决赛,赢得所有人的尊重。

“我希望能通过参与这个比赛,让自己学到更多,应用到教学中,更好的服务学生。我并不是非要拿什么奖品,而是不想错过这个参与的机会,享受比赛的过程,感受教育的科技美。”这是一名老师对教学最真挚的情感。

为了破解教师不想用、不会用、不能用技术的难题,庆云县从2021年起启动实施中小学教师数字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该工程分为基础、进阶、高阶三个阶段的培训。

其中,基础培训聚焦操作层面,让老师学会使用硬件设备的基本功能;进阶培训关注应用层面,下沉到具体学科,加深老师对于云盘储存课件、线上备课、在线教研等功能的应用;高阶培训旨在培养老师信息技术的高阶使用能力,剖析典型场景案例,比如学会使用双师课堂。

在三阶培训后,庆云县又组织智慧教育大比武活动、“最美板书”大赛、智慧课堂全员赛课、nobook虚拟实验比赛等活动,让老师们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这些措施下来,全县老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素养都得到提升,老师们100%熟练地进行线上直播互动教学和线下数字化教学。

任何改革和创新,都是踩着风和雨的,哪怕很难,也要迎头赶上。

走出专业成长的孤岛

这学期,因为学校有女老师休产假,赵金帅除了教九年级的化学,也要教七年级的地理。

一学期下来,他感慨:“新课标强调跨学科学习,要求老师得博览群书,提升综合能力,才能引导学生成为跨学科人才;新课标注重学段衔接,比如高一上学期和初中的知识点联系非常紧密,教师要对知识点比较熟悉才能帮助学生做好知识的衔接。”

师资紧缺,一直是县域教育的现实。数据显示,2023年庆云县中小学学校有79所,专任教师等于或低于30人的学校共40所,占比53%。1所学校里同学科教师最多3-5名,小学科仅有1-2名教师,城乡教师差异大。

另一方面,全县的专职教研员18位,初中和小学每个学科各1位,高中不设专职教研员,教研员每学期入每所学校1次听评课已经满负荷,县内无兼职教研人员,教研员很难对全教师进行系统化专业化指导。

很多时候,学校都是内部自组织教研,但因为人数有限,缺乏资源支持,单兵作战,孤立无援,时间一长,很容易坐井观天。

“乡镇学校学生和资源比较少。一个年级只有一个班,没有和同科老师交流探讨的机会。我们平时测试使用的习题,基本都是由大城市的测试题目改编而来。”

武金兰是庆云县第五中学校长,也是庆云县名师领航工作室数学学科带头人。她牵头成立了德州市数学武金兰领航工作室,来自乐陵市部分中学,庆云县渤海中学、徐园子中学、中丁中学的数学学科优秀教师,通过线上线下的研讨,深耕数学学科领域教学。

目前,庆云县组建了52个县级名师工作室、8个市级名师领航工作室,由县教研员和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牵头,每所学校1-2名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兼职、城中心学校各派1-2名年轻教研助理,组成网络教研共同体。县教研室也会定期整理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通过平台供老师们使用。

教研的形式,则为“AI+OMO”跨空间教研。即通过OMO集体备课,各学校教师进入班级群,进行远程音视频交流、共享文档标注等深度研讨;采用OMO师徒青蓝结对,共享课表,年轻教师从教育技术层面帮助老教师,老教师从教学经验方面帮促新教师。

2022年5月,结合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育研究所“Al+OMO”的经验,德州市第九中学、庆云县成德中学、庆云县中丁中学,三所学校通过ClassIn“共上一堂课”。老师一起备课和磨课,同步上课协同教学,最后进行说课和评课。

同时,像历史、心理健康、德育等存在师资紧缺的情况,常态实行同步课堂托班教学。一个老师同时给三个班级上课,庆云县每周有几十节这样的课堂。

县域教师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建立集体教研和做中学的大教研机制,与县域教育发展深度联合。正如庆云二中孟莲莲老师所说的那样:“学校与学校之间、老师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会产生新的激发。或许就能再次激活这潭平静的水,哪怕有涟漪,也很值。”

把新课改当成自我新生的机会

王贵华是庆云县最早探索项目式学习和大单元教学的老师。

几年前,他还是县教研室的语文教研员,2018年云龙小学创办,他担任副校长。2022年,他参加了县里组织的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卓越校长培训,在一年的闭环培训中,接触到项目式教学和大单元教学,就将其渗透在自己的教学工作计划里。

后来,庆云县与ClassIn组织“新课标领航计划”,王贵华作为第五期成员之一,学习了崔允漷教授等专家围绕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学习目标确定、学习评价设计、分课时学习过程设计、数字化教学创新等主题讲座。

这次学习加深了他对新课标的理解,“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再只盯着知识点、考点,而应左顾右盼、上挂下连”。回来后,他在学校建立工作室,带着老师们把“项目式学习在单元整体教学中的应用”作为研究课题,将学习到的项目式学习、大单元整体教学、可视化学习等先进教学方法引入学校。

他也更加理解了什么是学习——学习就是唤醒,唤醒每一个孩子的“旧知”,和他看到的“新知”进行链接,并产生新的、学生自行诞生的成果。于是,他借鉴项目式学习的成果可视化,在单元教学中让每一个单元要有一定的学习成果,比如学生自己创作诗集、绘制连环画、创作课本剧等。

如今,大单元已经在云龙小学语文学科全面铺开,所有年级都进行大单元备课。“我认为理想的教育就是真正把育人摆在第一位,教学以育人为先,让成绩成为育人的副产品,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获取成绩。”

庆云县正是找到了科学合理的方法,孵化出一批具有新气象的教师,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并一直走在全市前列。

向课改深水区探索的王贵华,始终记得崔允漷教授在培训时说的一句话:“面对新课标、新课程,老师要摆正心态,把新课改当成一个自我新生的机会。”

把新课改当成一个自我新生的机会,不仅是数百万县域教师,更是县域教育的课题——与整体的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目标达到“同步化”,把基础教育的“兜底”功能守护下去。“因为经济越落后的地方,教育越应该给人以希望。”

责编丨张凯

0 阅读:14

蒲公英智库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