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解读——成公十二年

左传解读 2024-03-07 17:41:00
成公十二年(公元前579)华元巧投机促和晋楚 郤至妙对答高论宴享 【经】十有二年春,周公出奔晋。 【传】十二年春,王使以周公之难来告。书曰:「周公出奔晋。」凡自周无出,周公自出故也。 宋华元克合晋、楚之成。 鲁成公十二年春天,经中记载王室的周公楚跑到了晋国。去年夏天,周公楚第一次离开周王室,后来被周公叫了回去,去年的传中说三日后,他就又跑了。而到今年的春天,经中说他是今年春天才出奔到了晋国。这是为什么么呢? 传中说这年春天,周王派人把周公之难通告了鲁国。也就是说经中记载是以接到通告为准,所以在今年的经中记作“周公出奔晋”,实际上这个周公楚应该是在去年夏天就跑到晋国了。传中解释经中“周公出奔晋”的含义。凡是从周王室外逃的不能叫“出”,这个在前文我们已说过,凡是记为“出”的,是说离开封疆的意思;而天子以天下为家,本就不存在出封之理,因为没有疆外之原因,所以就算有出奔之人,也不说“出”。也就是说天下名义上都是天子的,所以大臣跑到哪理论上都不能“出”。但经中为什么要记为“出”呢。这是因为周公楚是自绝于公室的缘故。也就是说叫回去了,又走了,这是永远和王室断绝关系的象征,所以以不应记为“出”而故记为“出”来对他表示批评。 经中还补充了一件事,那就是宋国的华元通过自己不懈地看似无意义实则有深意地努力,促成了晋楚两国的和好。 【经】夏,公会晋侯、卫侯于琐泽。 【传】夏五月,晋士燮会楚公子罢、许偃。癸亥,盟于宋西门之外,曰:「凡晋、楚无相加戎,好恶同之,同恤菑危,备救凶患。若有害楚,则晋伐之。在晋,楚亦如之。交贽往来,道路无壅,谋其不协,而讨不庭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队其师,无克胙国。」 郑伯如晋听成,会于琐泽,成故也。 鲁成公十二年夏天,经中记载鲁成公与晋厉公、卫定公在琐泽会盟。传中说郑成公到晋国听受和约,在琐泽与诸侯会见,这都是由于晋楚和好的缘故。经中没有郑国,传中却加上了郑国,说明郑成公被晋国送回去之后,这是重新以新加入者的身份和诸侯会盟的,而这次会盟的目的就是告诉大家晋与楚已经和好了,你们也不要瞎折腾了,当然这里最重要的是郑和鲁这两个都有依附楚国嫌疑的国家。现在我晋国和你们会盟在先,你们如果瞎折腾,我出手教训你们,楚国也不会管的。 传中另记了晋国的另一件事。夏五月之时,晋国的士燮和楚国的公子罢及许偃会盟。癸亥日在宋国西门之外结盟,盟约为:“不论是晋国还是楚国都不能以武力相加,要做到好恶相同,共同周济灾祸危难,尽力救援饥荒祸患,如果有危害楚国的,晋国就攻打它;对晋国,楚国也是这样。两国使者往来,道路不得阻塞;协商如果不和,就讨伐背叛盟约的一方。有谁违背这个盟约,神灵就要诛杀他,使他的军队颠覆,不能保佑国家。”这然这个事是发生在琐泽之会之前的事。 春秋中我们看到了太多的盟誓,实际上对于两个势均力敌的国家,这种盟誓都是骗人的,谁当了真谁就是傻帽。只不过两国暂时都打不动了,才有了这种互相妥协的行为。因为盟誓这种东西是要建立在绝对信守承诺的基础上的,但在利益面前这个承诺又是一纸空文,所以必须有一个绝对能管得了此事的霸主才能调解。对于普通人而言,那就是公正的法律;对于国家之间,那就是国际规则。而法官可以解决普通人之事,霸主才可解决国际间的事情。所以争霸这种事,只要有人类,那就会存在,除非人进化得没有了私心,人人都是为别人心甘情愿而活。因为这种事无解,所以人类只好搬出一种称为神灵的东西来欺骗自己。而上了当的一方一定是最终的失败者。 【经】秋,晋人败狄于交刚。 【传】狄人间宋之盟以侵晋,而不设备。秋,晋人败狄于交刚。 晋郤至如楚聘,且莅盟。楚子享之,子反相,为地室而县(通“悬”)焉。郤至将登,金奏作于下,惊而走出。子反曰:「日云莫矣,寡君须矣,吾子其入也!」宾曰:「君不忘先君之好,施及下臣,贶之以大礼,重之以备乐。如天之福,两君相见,何以代此。下臣不敢。」子反曰:「如天之福,两君相见,无亦唯是一矢以相加遗,焉用乐?寡君须矣,吾子其入也!」宾曰:「若让之以一矢,祸之大者,其何福之为?世之治也,诸侯间于天子之事,则相朝也,于是乎有享宴之礼。享以训共俭,宴以示慈惠。共俭以行礼,而慈惠以布政。政以礼成,民是以息。百官承事,朝而不夕,此公侯之所以扞城其民也。故《诗》曰:『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及其乱也,诸侯贪冒,侵欲不忌,争寻常以尽其民,略其武夫,以为己腹心股肱爪牙。故《诗》曰:『赳赳武夫,公侯腹心。』天下有道,则公侯能为民干城,而制其腹心。乱则反之。今吾子之言,乱之道也,不可以为法。然吾子,主也,至敢不从?」遂入,卒事。归,以语范文子。文子曰:「无礼必食言,吾死无日矣夫!」 鲁成公十二年秋天,经中记载晋国在交刚之地打败了狄人。传中解释狄人趁宋国促成晋、楚盟会的空隙攻打晋国,但又不设防。所以在这年秋天,晋国人在交刚打败了狄人。 传中接着补充了晋国之事。晋国的郤至到楚国行聘,并且参加结盟仪式。楚共王设享礼招待他,子反做相礼。子反建造了一个地下室并在那里悬挂了乐器。郤至正准备登上大堂,下面钟鼓齐鸣,郤至吓了一跳退了出来。子反说:“天已晚了,寡君等着呢,您还是进去吧!”郤至说:“贵国君王不忘记先君的友好,延续到下臣,赐给下臣重大的礼仪,又加上全套的音乐。如果上天降福,两国国君相见,还能用什么礼节来代替这个呢?下臣如何敢当?”子反说:“如果上天降福,两国国君相见,也只能用一枝箭彼此相赠,哪里还用得着音乐?寡君等着呢,您还是进去吧!” 很明显,这是子反在试探郤至的胆量,当然也是给他的一个下马威,有点类似于电视剧中两旁武士把戈交叉让客人从中穿过的意思。因为郤至是来参加结盟仪式的,所以不能那样干,于是想出了既用大礼招待你,又得吓你一跳的办法。所以在地下藏好乐手,到郤至一登堂之时,用鼓乐齐鸣的办法来招待,既能试出你胆量,又让你挑不出毛病。现在的“下作”一词可能就出自这句“金奏作于下”。 郤至说:“如果两国相责用一枝箭相赠,这是祸中的大祸,难道还有什么福可言?天下大治的时候,诸侯完成天子使命的空暇,就相互朝见,在这个时候就有享、宴的礼仪。享礼用来教导恭敬节俭,宴礼用来表示慈爱恩惠。恭敬节俭用来推行礼仪,而慈爱恩惠用来施行政教。政教用礼仪来完成,百姓因此得到休息。百官承受政事,白天朝见晚上就不再朝见,这就是公侯捍卫他们百姓的办法。所以《诗经》说:‘雄赳赳的武士,是公侯的捍卫者。’等到天下动乱的时候,诸侯贪婪,侵占的欲望无所顾忌,为争夺丈尺之地而杀尽他的百姓,收罗他的武士,作为自己的心腹、股肱、爪牙。所以《诗经》说:‘雄赳赳的武士,是公侯的心腹。’天下有道,那么公侯就能做百姓的捍卫者,并控制他的心腹。动乱的时候就相反。现在您的话,是动乱之道,不能用来作为准则。然而您,是主人,我郤至又岂敢不听从?”说完就进入大堂,完成了享宴之礼。 郤至的确是吓了一跳,但他马上镇定了下来。指出这种大礼我不敢当,因为这不是君主接待外臣的礼节,实际上暗指没有你们这样对待聘问者的。同时他还指出子反的话实质上是一种敌对行为,赠箭就是射你一箭,如果这样的话,就是你们的国君贪婪无度,并不想真正的和平。而且你子反作为楚王的心腹,不是想着爱护百姓,而是助纣为虐。虽然暗中把楚国君臣讽刺了一通,但还是勉强完成了礼仪。 郤至回国后把情况告诉了士燮,士燮说:“无礼一定不会履行诺言,我们距离死日不远了。”士燮的意思是楚国一定会背弃盟约,而我们还没有做好准备,因为现在诸侯离心离德,内部又不团结,极有可能我们会输得很惨。 【经】冬十月。 【传】冬,楚公子罢如晋聘,且莅盟。十二月,晋侯及楚公子罢盟于赤棘。 鲁成公十二年冬天,经中无记载。照例记为“冬十月”。 传中补充了一件事。楚国公子罢在这年冬到晋国进行回聘,并参加盟会仪式。在十二月,晋成公和楚国公子罢在赤棘进行了会盟。 弹词 点绛唇 郤至 成宙评 宴享登堂,敲钟击鼓受惊吓。舌摇心骂,强忍礼行罢。 阔论高谈,暗刺楚欺诈。乐作下,暗室悬挂,到底谁尴尬?
0 阅读:0

左传解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