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尘埃——京城九坛八庙之首:太庙

真情豫鉴历史 2024-07-17 00:15:37

原创 赵娇娇

祭祀,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仪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所谓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古代祭祀包括祭天、祭地、祭祖先,称为:天神、地衹、人鬼,它承载着千百年来人们自然、祖先、圣贤的崇拜与敬畏之情。随着古代社会的逐渐发展,祭祀体系不断更新发展,到明清两代在京城建立“九坛八庙”,其中九坛主要以祭祀自然为主,八庙主祭人神,而太庙则为八庙之首。

▼ 太庙大殿

太庙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家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因紫禁城依照“左宗右社”的设计理念,自“天安门-端门-午门”一线西(右)侧为社稷坛,东(左)侧即为太庙。

太庙主体建筑为前、中、后三殿。

前殿,又名享殿,是三大殿中的主殿,是皇帝举行大祀之处,明末清初遭受损毁,但主体木构架保存较为完好,清顺治年间修复,殿额上写有满汉文对照的“太庙”。

▼ 太庙匾额

中殿,殿内正中室供太祖,其余各祖分供于各夹室,各夹室内陈设神椅、香案、床榻、褥枕等物,牌位立于褥上,象征祖宗起居安寝。神龛之外陈列着与神牌数目相同的帝后神椅。对于皇后的祭祀,明代仅供原配,清代兼祀继配,皇后薨逝后要“升祔太庙”,神位供奉于大殿之中。

▼ 太庙中殿

后殿,又名祧庙,殿内供清朝立国前被追封的远祖帝后神牌。大殿两侧各有配殿十五间,东配殿供奉着历代的有功宗亲郡王,如怡贤亲王允祥、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等,西配殿供奉异姓功臣神位,如大学士张廷玉、傅恒等。

▼ 太庙总图

太庙祭祀发展到清代,每年四孟月、清明、诞辰、忌辰、中元及岁末都要祭祀。四孟月,即四季首月,祭典又称“时享”,岁末祭典称“祫祭”,另外凡婚丧、登极、亲政、册立、征战等国家大事之祭典称“告祭”。其中最隆重的祭祀当属“祫祭”,在每年的除夕的前一天,历代帝后神牌都将恭请到大殿合祭,即为“祫祭”。

▼ 岁暮祫祭乾隆帝亲诣太庙行礼事

为表示对祭祀的重视,在祭祀活动的前三天,皇帝和文武百官需斋戒,也不处理刑事案件,参与丧事,另需沐浴身体,注意饮食健康,以免面带病容有损威仪。

祭祀的礼仪繁复隆重,以祫祭为例,礼部官员需提前到太庙检查,确认待宰杀的牛羊是否符合祭祀要求,各礼仪官也需要提前向皇帝行三跪九叩大礼,以便在接下来的仪式中可以免礼而专心忙于工作。正祭于午时开始,各宗庙帝后的神位将被迎接到太祖庙内,皇帝入殿就位,分献官及百官就位,礼乐官指挥敲钟奏乐,乐舞生高唱祭祀之曲并伴之以舞,仪仗整肃,钟鼓齐鸣,韶乐悠扬,皇帝率百官行三跪九拜大礼,代表天下百姓表达对先祖神灵的敬意,为国之未来、天下苍生祈福许愿。

▼《清实录》关于太祖武皇帝、孝慈武皇后、太宗文皇帝玉册玉宝奉入太庙仪注记载

清代皇帝对祭祀太庙十分重视,因此对触犯祭祀制度的处罚相当严重。如光绪十年(1884年)皇帝万寿祭太庙时,有五个负责献爵的觉罗因病未到,被下旨严斥,并处以降三级折罚世管佐领半俸九年不等。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七月初一日祭祀太庙,陪祀及迎送官员未到,对所有相关人员都进行了处罚,甚至被以私罪为由不准以记录抵消,统治者对太庙祭祀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0 阅读:30

真情豫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