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开国少将中,李德生将军的发展是非常快的,在建国之初他担任一军之长,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他已经升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兼北京军区司令员,还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官至正国级,这样的成就是很多元帅以及大将都没能达成的,那么他为何会升迁地如此之快呢?
李德生
李德生之所以能以开国少将的身份成长为正国级领导,与毛主席对他的欣赏是分不开的。
李德生出生在大别山腹地光山县一个叫李家洼的小山村中一户贫农家庭,当时的李家洼贫穷闭塞,只有一条小路连通着外界,刚一出生,李德生就品尝着贫寒家庭的辛酸与苦涩。
在母亲的操持下,7岁的李德生跟着当地一个裁缝师傅学手艺,李母本来是想让儿子学点本事好为以后做打算,但李德生并不能体会到母亲的良苦用心,他觉得每天闷在屋子里什么也学不到,于是对母亲说不想学裁缝,要去放牛。
当时的孩子放牛时,地主家并不给工钱,只是管饭而已,不论刮风下雨,李德生都要赶牛到山林间吃草,这户人家的老太太为人非常刻薄,经常拿些剩菜剩饭给李德生吃,有时候她认为牛没有吃饱,就不给李德生饭吃,虽然放牛比学裁缝更苦,但生性好动的李德生反而更喜欢这种无拘无束的生活。
李德生(右二)
由于家庭太穷,李德生的童年都是吃不饱的回忆,他自己的生日也从来没有过过,导致他记不清自己的生日,后来一个远房表叔回忆说只知道他是5月出生的,但具体是哪一天就不记得了。
1928年6月,红军攻占了柴山堡地区,建立了苏维埃政府,第二年,李家洼成立了儿童团,13岁的李德生被推举为儿童团团长,当时他的主要任务就是站岗放哨,盘查行人,但这些任务在李德生看来实在是有些“小打小闹”,比起这些他更喜欢为红军送情报。
在儿童团为红军送信带路时,李德生认识了很多红军战士,他见红军队伍里也有很多小兵,内心中想当红军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不久之后,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本家一个叫李家辉的叔叔,李家辉是乡里共青团书记,得知李德生的想法后表示他来想办法。
半个多月后,一名红军营长来乡里办事,李家辉得知后立即将李德生喊来,那名营长得知李德生是儿童团团长后,非常喜欢他,但由于他的年纪太小,也有些犹豫,李德生见状连忙表决心,红军营长考虑再三后,指着自己的通讯员说道:“你跟他赛跑,要是赢了,我就带你走。”
李德生听到这话非常高兴,马上拽着通讯员赛跑,由于从小在山林里放牛,爬山跑路对他不算难事,而那名通讯员由于背着子弹袋及其他信筒,跑起来很不方便,很快就被李德生超过了,李德生来到营长面前立正站好,看着李德生倔强的样子,营长哈哈大笑起来。
然而考验并没有结束,红军营长问李德生赛跑期间有没有听见什么声音,李德生有些迟疑,但还是将自己听到的声音说了出来,红军营长听完非常满意,批准李德生参军,就这样,14岁的李德生终于如愿当上了红军。
虽然能当红军了,但想到家里的父亲,李德生又犯了难,由于母亲逝世,他和父亲从9岁开始就相依为命,家中的房子也被烧了,父亲无力盖新房,这些年来一直给人做长工,如今自己要走还不知怎么和父亲开口。
李德生将自己的决定告知父亲后,没想到父亲不仅没有劝阻,反而非常支持,他将儿子紧紧搂在怀里,嘱咐道:“孩子,去吧,到了队伍里要听话,好好干,别记挂我。”
告别了父亲后,李德生跟随队伍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反“围剿”、川陕革命根据地反“三路围攻”和反“六路围攻”,1935年,跟随红四方面军参加了长征。
抗战爆发后,李德生参加了夜袭阳明堡机场、响堂铺等战斗和百团大战,解放战争中,他又参加了上党、邯郸、鲁西南等战役,跟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948年参加了襄樊战役和淮海战役,1949年2月起担任第二野战军十二军三十五师师长,参加了渡江及西南诸战役。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他又率部入朝参战,参加了世界战争罕见的上甘岭战役,当时他就在前线指挥所指挥作战。
上甘岭战役打响后,王近山决定成立五圣山指挥所,由时任十二军副军长的李德生统一指挥,在接受任务后,李德生毫无怨言,送走李德生后,王近山说道:“李德生上去,我就可以放心睡觉了。”
上甘岭参战部队建制多,李德生在使用部队、使用干部上能够扬长避短,他从大处着眼、具体入手,既有全局在胸,也能具体掌握每一个坑道、每一个阵地,甚至每一个小战斗群,在各个方面关系上处理较好,团结了各兄弟部队,奠定了协同作战的基础。
经过一个多月的激烈争夺,敌军伤亡惨重,无力再发动大的攻势,到12月初,我军粉碎了敌人最后一次进攻,战役结束后,五圣山前线指挥所奉命撤销,李德生返回十二军工作,这场战役是朝鲜战场上战斗最艰苦、作战时间最长的一次战役,志愿军以劣势装备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美军,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军威、国威,此战也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李德生的名字第一次进入到毛主席的视线之中。
1954年,李德生回国,次年担任十二军军长,在首次授衔中,他被授予少将军衔。此后十几年中,他扎根部队,在抓好军队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农副业,帮助苏北地区发展农业改善面貌。
1967年,李德生率军驻扎在淮阴、盐城地区,十二军当时的番号叫做“6408部队”,然而很快安徽地区就发生了大规模武斗,对于安徽的局势,毛主席与周恩来时刻关注着,到底应该派谁去安徽收拾残局呢?
在考虑之后,周恩来想到了李德生,当时十二军就驻扎在苏皖一带,而且李德生对党忠诚,处事妥当,周恩来认为他是眼下最合适的人选,于是向毛主席建议派李德生去安徽,毛主席很快批准。
7月下旬的一天,李德生突然接到了南京军区的紧急通知,说周恩来总理要他于7月29日赶到北京去,接受新任务,请李军长尽快赶赴盐城,军区已经安排了专机直飞北京。
接到紧急通知后,李德生立即找来军里的其他领导同志说明情况,并对军里的工作做了简单安排,随后收拾完行李乘坐专车赶往盐城空军机场。
到机场后,李德生发现安徽省军区司令员严光也在停机坪,两人寒暄一番后,才知道二人都是要去北京领受任务,李德生想到最近安徽的局势,明白此行的任务很可能与此有关,在飞机上,李德生与严光认真交谈,说起最近发生的一系列事情,两人的眉头皱的很紧。
严光
经过三个多小时的飞行,飞机在北京南苑机场降落,一下飞机,李德生和严光就被早已等候的专车接上赶往京西宾馆,当天晚上,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李德生。
看到年过半百依旧身体硬朗的李德生,周恩来的心里踏实了很多,他语气略显急促又热情地说道:“李德生同志,你来了,正好,我们去福建厅坐下谈。”
李德生点头应是,跟着周恩来来到福建厅,刚一进入,他就发现厅里面还坐着李富春、杨成武、姚文元等人,这让李德生顿感事情重大,他的神情严肃了不少。
周恩来招呼大家坐下来后,眉头紧皱着说道:“德生同志,华东乱糟糟的,安徽更是如此啊!”
对于安徽的情况李德生有些了解,他点了点头没有说话,周恩来接着又介绍了安徽的情况,党中央决定十二军开赴安徽执行任务。
说着他对李德生又强调了一遍:“德生同志,对于安徽的情况,党中央是非常担心和着急的,在这个紧急时刻,调十二军去安徽,是毛主席亲自决定的。”
李德生感到任务的艰巨,重重地点了点头,周恩来接着说道:“安徽的情况已经影响到了中央指示的贯彻,你回去紧急动员一下,立刻带部队去安徽,到了那里以后要广泛听取意见,深入调查研究,把情况搞准确,最重要的是做好群众工作,稳定好局面。”
这个任务非常重大,李德生听完心中不禁一沉,但这是党中央和毛主席交给自己的任务,哪怕是上刀山下火海自己也要顶上去才行!
李德生从座位上站起来,斩钉截铁地说道:“请总理放心,坚决完成党中央和毛主席交给的任务,坚决按照总理的指示去办!”
接着周恩来又让李富春、杨成武等人分别向李德生介绍安徽的具体情况,杨成武交代了十二军去安徽的兵力部署要求,规定只能带轻武器,重型武器一律留在江苏,还要组织看守,他强调道:“你们一定要处理好军政军民关系,搞好军内军外的团结工作。”
李德生听完大家的意见后表示一定会照办,最后周恩来又问他有什么需要协调的事情没。李德生问道:“我们十二军去安徽,是否还继续担任苏北的海防任务,万一遇到海上敌情该如何处置?”
周恩来示意他不用担心,说道:“仗,恐怕十年打不起来,关于苏北的防务,你们与南京军区商量一下,可以由别的队伍来担任,甚至可以交给民兵去管嘛!”
明确任务要求后,李德生当晚一整晚都没有睡着,这个任务和他过去领受的任务并不同,对他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考验,对于周恩来和杨成武等人的话,他一字一句地琢磨,生怕错过什么重要消息。
第二天上午,李德生离开北京返回驻地,他先是召开了军党委会议,向众人传达了周恩来的指示,然后召开了军党委扩大会议,向团以上主要领导传达任务统一思想,部署行动计划。
从8月6日开始,十二军分批次赶赴安徽稳定局面,此后近一年时间里,李德生深入贯彻党中央指示,稳定了安徽的局势,各地秩序逐渐恢复正常,还为安徽制定了经济建设的近期目标和远景设想,经过几年努力,安徽的工农业生产总值逐年上升,每年增长在10%左右,这也让毛主席第二次注意到了李德生。
1968年10月13日至31日,中国共产党第八届扩大的十二中全会在北京举行,毛主席主持了会议,会议期间,周恩来在宣布分组名单时念到了李德生的名字,毛主席突然插话道:“哪个是李德生?”
原来毛主席在转战陕北指挥全国解放战争时,曾化名“李得胜”,因此对于这个名字非常喜欢,再加上是他批准李德生去安徽的,如今安徽局面稳定离不开李德生的努力,因此他在听到这个名字后非常亲切,才会主动插话询问。
周恩来听到毛主席的问话后,有些诧异地解释道:“李德生同志是十二军军长,现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兼省革委会主任。”接着他朝李德生的方向招手,说道:“请你站起来。”
李德生大声喊了声“到”站起来,接着向毛主席和周恩来敬了一个军礼,毛主席看着他,面带微笑地问道:“你是哪个地方人啊?”
“报告主席,我是河南新县人。”
周恩来突然朝许世友的方向问道:“和许世友同志是一个县的吧?”
许世友回答道:“是的,德生同志和我是一个县的。”
毛主席接着问话:“你今年多大年纪了?”
“报告主席,52岁!”
毛主席接着又询问了李德生在安徽的情况,最后感慨地说道:“是啊,不做群众工作,你没有群众,也就没有军队,没有党,没有无产阶级政权。”
1969年4月1日至24日,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李德生在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并当选为政治局候补委员,这都是毛主席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重要举措,否则以李德生开国少将的身份和他当时的职务,并不足以进入候补委员名单中。
九届一中全会投票选举后,当周恩来宣布结果念到李德生的名字时,毛主席又一次插话道:“我再看看李德生同志。”
周恩来朝李德生的方向说道:“李德生同志站起来,你把军帽摘下来让毛主席看看。”
李德生起身将军帽摘下立正站好,让毛主席仔细端详,看了一会,毛主席又问道:“今年多大年纪了?”
“报告主席,53岁。”
毛主席听完嘴里连着念叨了好几遍“53岁”,心中若有所思,其实在八届十二中全会上,毛主席已经问过李德生的年纪了,如今才过了不到一年,毛主席又问了他的年龄,可见毛主席对于李德生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1969年7月下旬的一天,李德生突然接到了周恩来的电话:“德生同志,毛主席,党中央决定调你来北京工作。”
这一消息让李德生感到很突然,他说道:“总理啊,我长期在军队,经验不多,还是比较适合在下面工作,是否请中央再考虑一下,我仍在安徽工作。”
周恩来答复道:“这是中央决定了的,你尽快到北京来,来之前给中央办公厅打个电话,我安排飞机去接你。”
李德生简要地给各地负责人交代了工作,于7月28日乘坐专机抵达北京,当天下午,周恩来在中南海怀仁堂接见了他。
坐下后,周恩来关切地说道:“德生同志,毛主席,党中央决定让你到中央来工作,现在想征求一下你的意见,你主要是在军委工作呢,还是主要在国务院工作?”
李德生考虑到自己这几年一直在抓安徽的经济生产工作,回答道:“总理,我在部队时间长了,愿意干地方上的事。”
周恩来听后笑着说道:“中央已经决定了,你除了参加政治局活动外,还参加国务院业务组和军委办事组的活动,同时仍然兼着安徽省、安徽省军区和十二军的职务。”
李德生到北京后不久,毛主席就亲自接见了他,与毛主席谈话,这对于李德生来说是第一次,他的心中不免有些紧张,到毛主席的卧室后,李德生惊讶地发现毛主席的房间里没有什么摆设,放眼望去全都是书,很多都是线装的古书,就连睡觉的床上都铺满了书。
李德生无论怎么想也想不到毛主席的卧室会是如此模样,他心中的紧张顿时消散了,毛主席与李德生交谈过程中,一举一动都让李德生感到亲切。
毛主席问李德生:“你是十二军的,是南京军区的,我了解你不是通过南京军区,而是通过其他同志了解的,他们都说你不错。对了,你有没有看过《红楼梦》?”
李德生不好意思地回答说:“报告主席,我还没有读过。”
毛主席认真地说道:“《红楼梦》要读,我看了五遍才解开,《天演论》和《通鉴纪事本末》也要读。”
李德生点头应是后,周恩来又向毛主席谈了对李德生的工作安排,李德生说害怕自己水平不够,胜任不了这么重要的工作,能不能把安徽和南京的工作免去。
毛主席手一挥说:“不要免,一个都不要免。”周恩来也在一旁鼓励说:“你大胆干,毛主席教导我们‘实践出真知’嘛!”
毛主席笑着说:“你是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三分之一时间在北京工作,三分之一时间读书学习,三分之一时间到下面搞调查研究。”
自此之后,李德生身兼党政军数职,开始按照毛主席提出的“三分之一时间”要求去做各方面的工作。
1973年,毛主席提议各大军区司令员相互对调,12月15日,他在自己的书房与政治局委员和北京、沈阳、济南、武汉等大军区负责人谈话,征求各位司令员对调动的意见。
李德生当时是北京军区司令员,还是中央政治局委员,因此毛主席第一个就问到了他,李德生表示会坚决服从中央的决定,毛主席听完欣慰地点点头,说道:“有人一听调动就火冒三丈,不愿意离开老单位,军人要记住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第一条就是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一致才能取得胜利。”
李德生开了个好头,当毛主席问到其他军区司令员的意见时,大家都一致表态愿意对调,就这样,各大军区司令员对调工作有序展开。
12月17日,各大军区司令员全部到达北京,22日,毛主席召开八大军区司令员开会,宣布对调任命,还点评了各大军区司令员。
在点评李德生时,毛主席说道:“你在北京干的时间倒是不那么久,你家出了个李铁梅,你就是李铁梅,不过你是陪绑的。”
其他人听到这话都笑了,毛主席又风趣地连说两遍:“李德生活到九十九,上帝请你喝烧酒。”大家笑得更大声了,李德生却感动得热泪盈眶,因为他体会到了毛主席对他的殷殷期盼。
数天之后,李德生离开北京前往沈阳军区任职,一直到1985年,他被调到新组建的国防大学任政治委员、党委书记,和张震一起为军队建设不断奔走,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1990年4月,李德生退居二线,撰写了《李德生回忆录》和《军事思考录》等著作,留下了宝贵的军事财富。
2011年5月8日,李德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纵观他的一生,战争年代由于起步晚,到建国时也才是一师之长,然而在1967年之后,他在毛主席的谆谆教导之下不断前进,甚至达到了很多开国元帅和大将都没有达到的高度,真可谓是厚积薄发的典型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