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著名歌唱家郭兰英的传唱,歌曲《南泥湾》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家喻户晓,也让全国人民都知道了陕北有个好江南——南泥湾。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陕甘宁边区发生了灾荒,当时日军与国民党反动派对我边区重兵包围和封锁,使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遇到了抗战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困难。
为了解决各根据地面临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于1939年2月2日在延安召开了生产动员大会,毛主席在会上发出了“自己动手”的号召,会后,延安军民在住地周围的山坡、路旁、河滩等空地开荒种菜、养鸡养鸭,但由于规模较小,无法从根本问题上解决边区经济困难的问题。
基于此,朱德开始为部队生存殚精竭虑,寻找彻底解决经济问题的办法,他邀请了正在延安的中共南方局常委董必武、延安自然科学院院长徐特立和边区财政工作的几个负责人一起到延安西川等地视察。
他们逐个考察了各地的小工厂、商店、供销合作社及运输队,调查了各县的自然资源,很快就摸清了边区的“家底”,在调查中,朱德发现发展边区经济建设最基础的困难有两个,一个是没钱,缺乏大量的流动资金,另一个就是缺人,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远不足以应对工作发展的需要。
朱德早年留学时曾学过西方经济学,也学过苏联经济,很快他就找到了边区的两大优势资源,那就是盐和羊毛,他准备以此为突破口解决资金问题。然而还没等他开始行动,随着战事紧张,原本就较为突出的粮食问题更加严峻了,为了解决部队吃饭问题,朱德提出在不妨碍部队作战和训练的前提下实行军垦屯田的政策。
对于中国历史上的屯田,朱德是非常熟悉的,他认为这个办法是解决眼前边区生活困难的最好办法,而且必须要规模大才行,因此他将目光投向了南泥湾。
南泥湾是陕西境内一条狭窄的溪谷,在延安城东南方向45里处,上世纪三十年代末,这里是一片荒山野岭,被老百姓们称为“烂泥湾”,不仅有野兽出没,土匪大多也在这里活动,因此没多少百姓住在这里。
那么,这么偏僻的一个地方,朱德是怎么发现的呢?
1940年时,朱德多次到延安周边地区视察,有一天,他和警卫员一起在树丛间艰难地探路,走到一处山坡坐下休息时,突然发现不远处有炊烟,连忙起身说道:“有人家,走,访访去。”
一行人来到那处人家,一个身材瘦小的老汉慌张地站起来,朱德客气地问:“老哥,你好哇,这里是什么地方啊?”
老汉不安地小声回答道:“南泥湾。”
朱德亲切地拉着对方坐下来,问道:“你贵姓啊?就你一个人在这里过?好像附近都没有人啊!”
老汉见朱德很是友好,也镇定下来,回答道:“我姓唐,住在这里几十年了,这地方一直没人,兵荒马乱的,我孤身一人,没其他家人的。”
朱德听对方口音像是四川人,说自己也是四川人,老汉一听是老乡,不禁高兴地流下眼泪,说道:“我是当年跟我父亲一起从四川逃难过来的,现在就我一个人,长官进我的破屋子里坐会儿吧。”
朱德摆摆手说:“不用了,老乡哥,请问这里能打粮么?”
老汉忙说:“怎么不能?这么我熟悉的很,地肥的呦!只是这里没一户人家……”
朱德听后心里一动,开口请老汉当向导,带着一起勘察南泥湾的山林野谷,走着走着,朱德不小心被野蒿绊倒滑落,警卫员好不容易才拉起了他,只见他手和脸都被树枝戳伤了,警卫员非常紧张,朱德反而不在意地笑着说道:“这一跤可是跌得好呦,你们快来看看。”
大家顺着朱德指的方向看去,只见前面是一片开阔地,朱德顺手拔了一棵野蒿,带起了一大坨松软泥土,黑油油的,朱德凑到跟前闻了闻,用手捏了捏泥土,兴奋地说:“好土!好土!开荒种粮完全可以!”
朱德带着老汉将南泥湾转了个遍,回到延安后,他将南泥湾考察的情况和准备调部队进行屯垦的打算向毛主席做了汇报后,毛主席采纳了朱德的意见,称赞道:“这件事你朱老总抓得好,抓得好哇!”
朱德随后提议调120师359旅到南泥湾,毛主席当即表示同意,并补充道:“光有359旅还不够,我看延安的中央机关、军委机关、学校和留守部队,都要抽人进去,还要动员逃难到边区的外地农民也进去,在那里开荒种地,安家落户。”
随着党中央一声令下,1941年春,王震将军带领359旅来到了古木参天、绿草丛生的南泥湾,实行屯垦戍边。
在生产誓师大会上,朱德穿着一件灰色大衣站在主席台上,用激昂的语气对大家说道:“日本鬼子对我们实行铁壁合围,蒋介石对边区进行经济封锁,为了保卫边区,党中央把你们从敌后战场调到了这一脚踩下去就能踩出油的南泥湾。蒋介石刚来进攻,咱们就给他点厉害瞧瞧;他不来搞摩擦,那我们就生产。”
在党中央的指示下,王震带领全体官兵踏上了新的“征程”,三年时间过去了,王震带领的359旅硬是将一个荆棘遍地、野兽出没、土匪扰乱的南泥湾建设成了“陕北江南”,随着359旅的屯垦,党中央和边区政府的许多机关也相继在南泥湾山川里办起了大大小小的农场。
1943年冬,王震号召全体官兵在新的一年里要达到每人每季耕种30亩土地,人均收获细粮六石,够三年食用,实现耕一余二的目标。
1944年4月,延属地委为便于对开荒生产实施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决定成立南泥湾垦区政府。
数天后,兼任延属地委书记、延安军分区司令员的王震来到了位于南泥湾的陕甘宁边区政府办公厅农场场部,准备召开垦区成立大会,动员大家将南泥湾规范有序地开发建设好。
此时院子里已经聚集了很多从各地赶来的群众,他们席地而坐,三三两两聚在一起闲聊,笑声回响在场部上空。
群众们的笑声惊动了王震,他走出窑洞,发现院子里坐着很多群众,自来熟地来到一簇群众跟前,由于王震在南泥湾三年多了,当地群众也都认识他,并没有将他当做大官,反而是乐呵呵地问候他起来,一点也不感到拘束。
王震笑着同老乡们握手,一转头发现旁边有一个秃顶并且没有门牙的老汉跟在身旁,他亲切地问道:“这位老汉有多大年纪了?”
那老汉正拿着一把一尺来长的烟锅抽着,听到王震的问话,他将烟锅从口中取出,用右手比划了个七,眯着眼回答道:“70出了头。”
王震有些惊讶,仔细端详了一会,开口说道:“71岁,身体还这么结实,您贵姓?”
老汉抽了一口烟,慢悠悠地说:“部队里的同志经常问我叫啥,我说就叫我朱老汉,我那个官名几十年都没用了,南泥湾人都是这么叫我的。”
老汉话音刚落,旁边的一名战士突然插话道:“旅长,我们都叫他‘甘地’,他长得就像印度国的大总理。”
经过战士这么一插话,王震也看着朱老汉的模样大声笑了出来,连连说:“像,像!”
此时周围也围拢了很多百姓和战士,大家听到这话都笑得弯了腰,这时,王震突然想起了什么,对着朱老汉询问道:“你就是南泥湾的劳动英雄朱老汉吧?”
旁边有人给王震介绍说:“朱老汉官名叫朱玉环,他是南泥湾当地群众选出来的年龄最大的劳动英雄,他种了几十年的庄稼,做农活很有经验,二连开的荒地紧挨着朱老汉的地块,他经常给战士们现场指导呢!”
王震非常开心,拉着朱老汉的手,拽着他一起席地而坐谈了起来,经过闲聊他才知道,原来朱老汉一辈子都没结过婚,老家是山东阳谷的,家庭贫困,12岁的时候就跟着父母到山西太平县给地主家当了长工,58岁的时候又逃荒来到了南泥湾,自己开了荒地耕种,由于土匪太多,朱老汉的日子也过得不好。
自从359旅驻扎到了南泥湾以后,野猪野豹少了,以前经常光顾自己家的土匪也不敢再来了,去年他家还打了16石的细粮,这让朱老汉心里乐开了花。
王震听了朱老汉的遭遇也很是同情,他亲切地拍了拍朱老汉肩膀上的尘土,关心地问道:“应该找个老伴,哪能打一辈子光棍?”
朱老汉听到王震的话有些伤心,缓了半天才说:“当初在山西太平打长工时,许多好心人要借钱让我讨老婆,可我想着不讨老婆就是我一个人受苦,讨了老婆是一家人受苦,钱难借更难还,还不了人家的钱脸都要丢光了。所以我宁愿自己光棍讨不到老婆也不要人家的钱,后来我带了个外甥顶门户,一起到了南泥湾三台庄,可他好吃懒做,跟个二流子一样……”
王震听到不在意地说:“那就应该请部队的同志教育教育你外甥,咱们地委不是号召开展改造二流子运动嘛,边区的人民都要参加大生产,拉下一个人也不好嘛!”
随后两人又说起了种地的事,讲起自己当上劳动英雄的事时,朱老汉的眼里都有了光:“我当上劳动英雄以后可吃香了,去年阴历九月十二那天,我帮过忙的中央党校农场的韦场长把我请过去,宰了一头猪,杀了一头羊,说是要给我祝贺七十大寿,我活了一辈子,这还是头一次过生哩!”
王震说道:“听说你经常指导部队和农场种庄稼,对我们开展大生产帮助很大。”
朱老汉听到这话连忙打断,谦虚的说:“不是不是,军队生产真厉害,每天早早就上山了。但是种庄稼的套路不对头,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二连只知道把粪挑到地里,却不给粪堆盖上土,我看到了就批评他们连长:‘不压上土,太阳晒,风雨吹,粪劲就没了,不顶啥事嘛!’二连连长听了以后,就让我教他们怎么沤肥。党校的韦场长见我这么热心,几次叫我去参加八路军,给农场当生产教官,我心里倒是想去参加,就怕年纪大了干不好……”
朱老汉随意说着,可王震却上了心,他抓着朱老汉的手,非常认真地说道:“在种庄稼上,你就是我们的长官,有权指导咱们的部队。”
朱老汉连连摆手拒绝道:“那不敢,谁听我老汉的话,实在是折煞我了!”
王震没有搭话,反而是站了起来扫视周围,指着718团团长陈宗尧说:“陈团长,你听不听朱老汉的话?”
陈团长干净利索地回答道:“听!”
“张团长,你呢?”
“听!”
王震问了一圈,所有人都肯定回答,他转身望着朱老汉,恳切地说:“你看,这些团长、场长都听你的话,‘凡事要好,须问三老’,部队上哪块地、哪块庄稼种的不好,你都可以批评嘛!这样,我委任你当农业生产副官,给你写个护照,你把它带在身上,不管是359旅哪个单位,请你批评指导,你看怎么样?”
朱老汉看着王震真诚的眼神不禁动容,脸上露出了感动的神情,连连答应道:“成!成!”
会后,王震又和朱老汉有了一个私下的约定,他们约好等有时间一起去延安城拜见毛主席,这让朱老汉激动不已,他做梦都没想到自己居然能去见毛主席,会后,朱老汉拿着烟锅,逢人就说自己即将要去见毛主席,大家听到这话不免露出羡慕的神情,这让朱老汉感觉就像是年轻了十岁一样。
五月初的一个清晨,王震早早来到朱老汉家,接上人后朝着延安城赶去,当天下午,朱老汉就望见了宝塔山。
在延安城住了一晚,第二天,王震就带着朱老汉赶赴西枣园,朝着毛主席的院落走去,此时毛主席正在院子里散步,王震刚一进院门就大声报告:“主席,我把印度的大总理甘地给您带来了,你看!”
毛主席听到王震的话有些惊讶,顺着王震的手势看去,发现一位戴着八路军军帽,穿着有些破旧衣服的老汉正立在门口没敢进来,他仔细端详发现对方的脸型和五官还真的和甘地有些相似,在听完王震的解释后,毛主席这才明白了原委,他连忙叫朱老汉进屋里歇着,又是递水又是递烟,问寒问暖起来。
朱老汉非常拘束,王震见状,对朱老汉说:“毛主席在延安也有不少的农民朋友,有些还是毛主席的种地顾问哩!”
听到王震的话,朱老汉这才放松下来,中午毛主席招呼大家吃饭,还特意让加了菜,拿出来一瓶葡萄酒亲自给朱老汉斟酒,朱老汉一辈子喝惯了烧酒,喝葡萄酒还是头一次,喝完之后,不好意思地说:“这酒没劲,怪甜怪甜的。”
王震默默地将朱老汉的话记在心中,几天之后他向各部队发出指示,凡是朱老汉去指导时,每顿饭要加两三个菜和一壶烧酒。
在延安期间,王震带着朱老汉拜见了朱德总司令,吃饭时,朱德请朱老汉坐到上首,三人在饭桌上不谈军事,只谈种庄稼,对于王震请朱老汉当自己的副官一事,毛主席和朱德都非常认可,让朱老汉一定要当好生产副官,协助王震建设好南泥湾。
见朱老汉身上的衣服有些破旧,王震又带着他去领了一套质地很好的新军服给他,朱老汉对这件衣服视若珍宝,平常都不会穿,只有在重大节日才会拿出来穿上。
在延安城游玩了三天时间后,朱老汉不顾王震的挽留,执意要回去指导部队生产,王震挽留不住,就提出要派车送他回去,朱老汉坚决拒绝了他的好意。
离开延安后,朱老汉怕自己忙不过啦,又顺道步行到三十里铺,动员了自己的另一位山东老乡、从小就练习武术、一同逃难到陕北的马老汉,一起赶回南泥湾,共同指导部队生产。
两位老汉气喘吁吁地爬过了蟠龙山,刚要下坡的时候,猛不丁地被一位八路军军官吆喝住了,朱老汉认出来面前的是359旅某部的一位连长,热情招呼道:“李连长,你到哪里去哩?”
李连长并没有回答朱老汉的话,而是走上前来,奇怪地问道:“你怎么穿着八路军的军服?这料子比我们穿的都好!”
朱老汉反问道:“我咋就不能穿军服了。”
李连长严肃地说:“你是老百姓,怎么能穿军装?这衣服是在哪里搞的?”
朱老汉觉得自己要是不说清楚恐怕走不脱,就从包袱里拿出来王震给自己的委任状,递给了李连长,李连长接过后一看,才发现上面写道:“南泥湾劳动英雄朱老汉,现年71岁,参加我军,兹委任他为本旅农业生产副官,指导本旅部队农业生产。他到各部巡视之时,望各部队官兵向他请教,虚心接受他的指导和批评。”
委任状落款是王震、苏进、王恩茂三位首长共同签名,李连长这才明白原委,将委任状递给朱老汉后连忙道歉。
朱老汉回到南泥湾的第二天,就带着马老汉向359旅官兵种的地走去,开始了自己的“指导之旅”。
在南泥湾军民的齐心协力之下,1944年,359旅开荒达到了惊人的33万亩,人均33亩,没人收获细粮六石一斗,真正达到了耕一余二的目标。
这年冬天,王震带领359旅大部分人马组成南下支队,离开了南泥湾直奔湖南、湖北等地。
王震带着359旅全体官兵在南泥湾垦荒四年时间,给当地人民留下了大片大片开垦过的田地和满山的牛羊,他尊重人才的举动更是引得毛主席多番夸赞,以至于此后数代人都享受到了王震将军和359旅官兵的福泽,这些事迹值得我们永远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