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尼姑庵中避难的皇帝——刘秀,艰难创业,建立东汉王朝

雁玉历史 2024-10-12 07:24:09

刘秀是南阳蔡阳人,历史上的南阳包括的地域很广,其出生地大概位于今天湖北枣阳境内。他是汉高祖刘邦九世孙,即长沙王刘发的直系后代,刘秀的父亲刘钦先在济阳县任县令,后被调到南顿县当县令,即今河南汝州项城地区。公元3年,即汉平帝元始三年,刘钦死于任上。

刘钦去世后,刘秀投靠当时任萧县县令的叔叔刘良。王莽当上皇帝后,刘良因为是刘氏子弟被罢官,刘秀随刘良回到南阳郡蔡阳县春陵乡白水村,即今枣阳市吴店镇皇村,因为他们有一块不小的土地,所以日子比普通人家过得好些,可以勉强称之为地主,但在当地也算不上富裕。

公元8年,王莽废掉大汉皇帝刘婴,自己登基称帝,篡夺了政权。王莽这个人,嘴里满是仁义道德,坐上皇帝宝座后就发动复古运动。他本想解决汉朝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和奴隶买卖,想法是好的,却低估了阻力,结果遭到贵族、官僚、地主的强烈反对,广大农民群众也很不适应,一时间天下大乱,农民运动乱似星火,以铜马、绿林、赤眉为代表的农民起义在全国范围内爆发。

仕宦当做执金吾

公元19年,刘秀去长安太学求学,太学为当时最高学府。次年,因为经济原因,不得不辍学归乡,回家靠置地为生,时年十五岁。如此,从十五岁跟随叔叔到白水村居住,到二十七岁起兵征讨王莽政权,刘秀在白水村度过了整整十三年。

在这里,刘秀从懵懂少年成长为潇洒的青年,经历了从皇族子弟沦落为平民布衣的转变过程,这些经历使他对社会底层的认识有很大帮助。

传说刘秀未发迹前曾发誓:娶妻当得阴丽华,仕宦当做执金吾。阴丽华是人名,她是刘秀年轻时在家乡南阳看上的梦中情人,后来在他当上皇帝后终于实现了迎娶佳人的夙愿。

执金吾是官名,本名中尉,其所属兵卒称为北军,乃秦汉时率禁军保卫京城和宫城的官员。汉武帝时,改名为执金吾,那时执金吾的权限很大,除主管武器及典司刑狱之外,还担负着京城内的巡察、禁暴、督奸等任务,和守卫于宫禁之内的卫尉相为呼应。

执金吾每月要绕宫巡察数次,以消除皇宫附近水火之灾和其他非常事故的隐患。执金吾的地位和职权虽然不大,但因为是直接为皇帝和皇宫服务的,所以其一举一动都很有皇家风范。

当年刘秀在长安城读太学时,在人群中目睹了执金吾出巡时前呼后拥的隆重场面,心灵上受了极大刺激,于是发出宏愿:做官一定要做执金吾。

看来,当时刘秀的野心一点都不大,这两个“远大”目标立得过于小气了。

投身起义军

且说绿林、赤眉等农民起义,这些杂牌部队游窜在全国各地,起义队伍迅速发展到十余万人,仍然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缺少共主可不行,否则内部消耗太大。找谁做共主呢?这是个问题,各头目谁看谁都不顺眼,他们想到王莽当政前的大汉王朝,那可是一段值得怀念的日子,于是,决定找刘姓的担当此任,以此发号施令,顺应人心。由于汉朝宗室刘玄起兵较早,就一致决定立他为皇帝,以“反莽复汉”为号召,改元更始。

不久,刘秀兄弟也在老家打出光复汉家江山的旗帜,组织了一支七八千人的农民队伍讨伐王莽。

刘玄是舂陵侯刘仁的曾孙,这个刘玄性格相对懦弱,绿林、赤眉等头目认为他好控制,容易左右,因而于公元23年在宛城南面的淯水河畔,拥立他为皇帝。

刘玄当皇帝后,改元为更始元年,为了拉拢人心,封了很多官员,里面有很多乌合之众,当然刘秀是个重要人物,他被封为太常偏将军。

昆阳之战

南阳地区局势动荡剧烈,起义军严重威胁着王莽政权。王莽很快集结了四十余万人马,号称百万雄师,命司空王邑与司徒王寻镇压起义军。

公元17年,刘秀带领的部队与王莽部队遭遇,刘秀的部将们见敌兵来势汹汹,军力方面优势明显,他们都不敢迎战,皆退回昆阳城中去了。

昆阳在今天河南叶县,起义部队里有相当多的当地人。这些人开始怀念家人,开始向往加入起义军之前的悠闲生活,现在他们只想着如何保住自己的小命,只想守着自己的妻儿和财物。

刘秀知道问题的严重性,他向将领们分析了当前形势,反对消极抗战做法,主张集中兵力伺机破敌。他以近乎恐吓的口气说道:“我们既然已经选择这条路,就一定要把它走到底,敌人是不会留给我们活路的,投降就是送死。现在城里的粮草不多,长久守下去也不明智,若我们众志成城抗击敌人,战胜的希望是很大的,若我们如一盘散沙,必然被敌人全部消灭。我们要把宛城拿下来,这样就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粮食供应;否则就是自取灭亡。我们不能离心背 德,只给自己作打算。”

当时刘秀的领导地位并不稳固,那些参加起义暴动的头子们,很不乐意接受他的训话,于是纷纷反驳道:“刘将军说严重了,你怎么竟然如此讲话!昆阳能守住就不错了,你竟然还妄想夺取宛城!”

但时间太紧迫了,王邑、王寻的大军已到城北,数十万人马绵延数百里。将领们虽然认为刘秀的主意并非上策,但他们一时半会儿又想不出办法,只好按照刘秀的要求去做。

当时,昆阳城中只有八九千人,而王莽军队则达到四十余万人,后者把半个昆阳城都围困起来,其主力部队选择就近驻扎。

刘秀命令两个将领守城,自己率领十八名强悍的随从乘夜闯出城南门,召集分别驻扎不同地方的起义军队。刘秀先到郾县、定陵等地区,号召那里的军队全部参与救援昆阳城的行动。有些将领舍不得财物器具,一致要求留部分兵力看守。

刘秀回答说:“我们的目标是打败敌人,现在要是能打败敌人,我们会得到更多的财物,甚至将来可以夺得天下;现在要是被敌人打败了,恐怕脑袋都保不住,要财物有狗屁用?想想财物重要还是脑袋重要?”就这样,刘秀把所能召集的部队都带进了昆阳城。

刘秀把三万多军队都带到了昆阳,他亲自率领步兵队伍,由千余名骑兵充当先锋。刘秀在离敌军四五里处停下来,敌军数千人主动赶上来迎战。刘秀以逸待劳,率领军队在敌人阵营冲杀一阵,取敌人数十个首级,极大地鼓舞了部队的士气。

将领们戏谑地说:“刘将军平时见了小敌就害怕,如今见了大敌却勇往直前,真让人想不通。有你在,我们肯定会打败敌人。”

刘秀继续带兵冲杀,共杀敌近千人,敌军步步败退,刘军冲锋陷阵。

刘秀紧接着率领三千名敢死队队员,从城西径直冲向敌军的中心地带,向王邑大本营发起极其猛烈的攻击。

王邑、王寻这两位大将军仗着人多势众,犯了轻敌的错误,竟然下令军队各守营地不得移动,只率领一万余人迎敌,在刘秀所率的精兵猛将的强烈冲击下,敌军很快陷入被动挨打的困境,结果败得落花 流水。

这次战争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例子,即刘秀带领三万部队战胜了王邑、王寻率领的四十万部队(至少十万),但实际上却是刘秀带领三万部队战胜了王邑、王寻率领的一万部队,与其说刘秀是以少胜多,不如说是以多胜少。

​道理很简单,很多事情不在于你掌握多少资源,而在于你能否最多大程度上利用这些资源。昆阳战役中王邑、王寻放着手边的兵力不用,这等于浪费兵力。

在消灭王莽政权的过程中,刘秀身处战争的最前线,立下的功劳也最大。昆阳之战聚歼了王莽赖以维持统治的军队主力,从此,“绿林军”乘胜前进,一举推翻王莽的统治,顺利进入长安城。

天高皇帝远

公元23年,更始帝刘玄定都洛阳,刘秀获准以破虏将军行大司马之职,奉命前往河北抚州供职,从而取得了主持河北政事的权力,从此挣脱了伴君如伴虎的境地,离开了时刻束缚手脚的牢笼,获得了独立发展的机会。

当时河北地区起义军很多,有好几十股势力,但都是各自为战,没有最高的统领,刘秀到达河北后,在当地名门望族的支持下,迅速站稳了脚跟,扩充了自己的势力,依次占领了宋子、曲阳等地,又消灭邯郸王朗的割据势力,为完全掌握河北扫平道路。河北地区的豪强地主率宗族子弟先后归附刘秀,成为他日后成就霸业的强有力的支柱。

在河北站稳脚跟后,刘秀的架子大了,拒绝听从更始帝的调动。这很容易理解,在刘秀眼里,大家原本是同族兄弟,你可以做皇帝我当然也可以做皇帝嘛。反正现在我们离得远,你又不能把我怎么样,反而我还打算收拾你呢!

刘秀和更始帝有恩怨,后者曾杀害其亲哥哥,当时刘秀兄弟在队伍里的名望越来越大,更始帝害怕他们威胁自己的统治,就找个借口把刘秀的哥哥杀了,听到消息后,正在前线打仗的刘秀急忙过来请罪,才逃过被彻底清除的命运。他们兄弟两个根本没有犯错其兄却遭到杀害,于是刘秀把心中的仇恨埋藏起来。

刘秀不只是做皇帝梦,他马上就付诸行动,收编河北地区的农民起义军,扩充自己人马的规模,这可是违犯法律的,因为更始政权不允许随意收编部队。天高皇帝远,刘秀把生米做成熟饭,更始帝还能拿他怎么样?

河北称帝

第一步迈出去后,第二步就容易多了。

公元24年,更始帝刘玄立刘秀为萧王,并派使者召他去长安。很明显,名义上是正部级的平级调动,实际上是对后者不信任,怕他在河北时间长了,生出危险的念头。这次调离的目的是把刘秀从鞭长莫及的地方,调到自己眼皮底下监视起来。

亲信耿弇对刘秀说: “如今刘玄当皇帝,他的性格很懦弱,也管理不好天下,崤山以东诸将各干各的,实际上处于地方割据状态,那里的环境可比不上河北。另外,刘玄的皇亲国戚很多,他们在长安横行霸道,百姓们认为刘玄政权难以长存,我看还是应当由您来定天下。”

要不怎么叫亲信呢,话都说到了点子上,刘秀很欣赏这个建议,于是借口河北地区事儿多,现在还不是去长安的时候,也没说估计继续待多久,其实就是遥遥无期,从此,刘秀同刘玄分道扬镳。

这时,很多将领都请刘秀自立为皇帝,刘秀认为时机尚未成熟,假装根本从未有该想法,没有采纳将领们的意见。当刘秀率领大军走到今石家庄赵县时,手下将领再次劝刘秀自立称帝,提出所谓“天人亦应”和“时不可留,众不可逆”的说法,刘秀认真思考了部下们的意见,谨慎的他还是没有立即同意,再次拒绝了众人的劝谏。

最后还是当年的老同学站出来,用奇异天象这一封建时代老一套把他说服。既然众将领都再三恳请,他也感到天命难违,认为称帝的时机已经成熟了,于是不好意思再推辞下去,不然就让部下和百姓失望了。

公元25年,刘秀在群臣的拥戴下于高南,即今河北柏乡县境内,登基称帝,改元建武。同年,刘秀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公元28 年,即东汉王朝建立的第三年,刘秀打败了赤眉农民起义军,控制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

随即于东汉王朝建立的第五年,先后荡平了盘踞渔阳郡的彭宠、南郡的秦丰和齐地的张步等地方势力;次年又平定了盘踞江淮地区的李宪、董宪、庞萌等割据势力;后以笼络手段诱惑河西的窦融归附,在东汉王朝建立的第九年和第十二年,又先后歼灭了天水的隗嚣、巴蜀的公孙述等割据势力;在东汉王朝建立的第十六年,割据安定的卢芳主动归附。

这样,刘秀终于消除群雄,完成了统一大业。

邂逅尼姑庵

刘秀是武将出身,前半辈子是在马背上度过的,特别是在与王莽军队战斗的过程中,势力并不十分强大的刘秀吃过不少苦头,有时候输得很惨,小命几乎不保,但总体来说都是非关键战役,负面影响较小罢了。在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刘秀的故事。

且说刚加入农民起义军的刘秀,遭到王莽大部队的追杀,他带着两名随从仓皇逃离,最后逃入某个山坳中。这里有座寺庙,他们就躲进了里面,随后赶到的追兵扑了空。

据说,这是刘秀诸多逃命过程中的第一次躲藏,因此,这座庙后来被改称为“一躲庙”。刘秀在寺庙里待了一段时间后,行踪被官兵发现了,王莽派兵包围了该地,迫不得已,刘秀只得顶着寒风,又开始了东躲西藏。

他们利用高山植被好、不易被发现的特点,在大山里与追兵进行周旋,一连跑了七天七夜。他们翻过了一个又一个的山头,蹚过了一条又一条的小河,谨慎地在敌人包围中穿来穿去。在这七天里,他们待过的地方就依次叫“二躲”、“三躲”、“四躲”、“五躲”、“六 躲”。

这一天,夜幕降临,西北风呼啸着,伴随着远处山林传来的野兽嗥叫,这时刘秀正躲在山中农户家里休息,随从想烧点开水为主人烫烫脚,以应付明天披荆斩棘的艰苦逃亡。

不料想,刚刚生好火,远处就传来了急促的马蹄声。官兵找上门来了。别想烫脚的美事了,刘秀和随从们赶紧起身。

晚上行路,走的是曲折坎坷的羊肠小道,白天走路都得留神,夜里就更不好走了。刘秀哆嗦着身子,用手摸索着挪动,三四里的山路竟走到天明时分。

刘秀实在走不动了,就坐在大石头上等到太阳出来。他俯视四方,看见山脚下有条人工铺成的山路,远处依稀静立着一座青灰色的瓦房。这些天在荒山野岭行走,满目都是毫无生气的怪石,今天看见了这么一个去处,不由得惊喜万分,立即加快脚步,向那里走去。原来,这里是尼姑庵。

这是方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刘秀他们到达以后,就在这里住了下来,尼姑们心地善良,她们热情地接待了这三位不速之客,不问他们从何处来向何处去,提供了免费的食宿。

​后来,刘秀主动说明自己的身份,当尼姑们得知他们正被官兵追杀后,非但没有怕连累而赶走他们,还轮流为他们放哨,以保证他们的安全。

刘秀很感动,很放心,就在尼姑庵里安然度过了半年时间。

追兵们神通广大,竟然跑到这荒无人烟的地方来了。要不是官兵的到来,说不定刘秀还会继续在尼姑庵住下去,若真是这样的话,历史就要改写了。

麦仁汤的传说

有一次刘秀被王莽部队打败,他慌不择路地走进一座叫马耳山的山林,当他在树丛中穿行时(连战马都丢了),被荆棘丛划破了衣服,他随便说了句:“不要挂我的衣服!”接着那棵本来刺上带钩的荆棘便没了钩,再也不挂衣服了。当然这是民间故事,越传越神。

且说刘秀大败而逃,敌人紧追不舍,刘秀被撵了七天七夜,马不停蹄地疲于奔命,几乎水米未沾。以至于因为饥饿奔波,中途昏倒在地,性命堪忧,幸好一位向农田里送饭的农妇碰见,她将罐中所装的麦仁汤灌入刘秀口中,一连灌了三大碗才救活了他的性命。

​后来,刘秀打败王莽,在洛阳称帝,建立东汉王朝。当皇帝久了,在宫内吃鸡鸭鱼肉吃厌烦了,每到吃饭时刘秀都为没有胃口而发愁,有天忽然想到当年自己落难途中,曾喝过美味可口的麦仁汤,便派人找到那位老妇人,为自己熬麦仁汤喝。

还真找到了。

农妇已经成为老奶奶。这位老奶奶把饭做好后,刘秀尝上两口,感觉完全不是当年滋味,认为老妇人是在糊弄自己。老妇人看出他的疑惑,就诚恳地说: “万岁爷,我们家乡有句俗语,叫肚饥好喝麦仁汤,不知皇上听说过没有?当年您饿得饥肠辘辘,吃起来自然美味可口,皇上现在习惯吃山珍海味,就不会对这些民间饭感兴趣了,麦仁汤也自然不是当年那滋味了。”

一句话提醒了刘秀,江山得来不易呀!于是他召集大臣喝麦仁汤,让他们忆苦思甜,扎根百姓。

1 阅读:5

雁玉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