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不和对身体有什么影响?

楚风评健康 2023-05-13 18:45:02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七百八十二。(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太陰臟搏者,用心省真,五脈氣少,胃氣不平,三陰也。宜治其下俞,補陽瀉陰。”——《黃帝內經·經脈別論》 (接前文)接下来我们再看一下古代医家对这段话的一些理解。我们先看第一个,“太阴脏搏者,用心省真”,搏指的是脉象非常的坚硬,而且搏击于指下,你用手摸这个脉的时候发现这个脉象非常的硬,而且搏手。至于下文我们会看到其他的一些条文会讲到另外一个词叫做伏鼓,伏就是潜伏的伏,鼓就是鼓舞的鼓,伏鼓的意思也是指的搏击于指下的意思。 “用心省真”就是用心诊察,“省真”,真指的是真脏脉,真脏脉我们之前讲过,就是没有胃神根的脉就是真脏脉,尤其是没有胃气,就是脉象当中没有从容和缓流利这种感觉,那就是真脏脉。王冰注解∶“见太阴之脉伏鼓,当用心省察之,若是真脏之脉,不当治也”。还是呼应了前文,我们现在讲的是《经脉别论篇》,前面一篇我们之前也讲过,就是专门讲脉象,叫做《三部九候论》,再往前讲的也是脉学,就是《玉机真脏论》,还有就是我们会看到与脉象有关系的叫做《平人气象论》《脉要精微论》等等,连续好几篇文章讲的都是脉象,或多或少提到了真脏脉。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用心去省查,是否你这个脉象是真脏脉。如果遇到真脏脉的话,那有可能是些危重症,不太好治。 《素问集注》注解,他认为这个太阴指的是手足两个太阴经,它不仅是足太阴脾经,还包括手太阴肺经。他说∶“夫手之太阴,足之太阴,是为三阴。是以太阴之脏脉相博者,须用心省察,其为手太阴,足太阴乎”。也就是太阴脏搏手,太阴脏搏手我们在脉上会得到太阴相对应的肺脉和脾脉,需要去用心省察到底是手太阴还是足太阴,但我们要是看到后文就知道这里大概率指的就是足太阴脾经。(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为什么呢?我们会看到后文叫做治其下俞,你想想看,手太阴有没有下俞穴?它有输穴,它不是下的。大家注意,这个这地方很微妙,手太阴肺经的输穴是太渊,太渊是在脉的周围,就是我们把脉的周围,它是肺的输穴,但不是下俞穴,因为太渊穴是在手腕这个位置,它不是在脚上,不是在身体的下半部,所以在这里如果是看到下俞穴,大概就能推论这里讲的就是足太阴脾经。 我们再往后看,“五脉气少,胃气不平,三阴也”。吴昆注解∶“五脉,五脏之脉也。气少,脉来无力也。胃气,冲和谷气也。不平,不调也。三阴,谓脾也。言五脏之脉气少者,是冲和谷气不调与脾,而偏胜于脾也。盖脾为坤土,有母道焉。五脏皆受气于脾而后治。若胃气不调与脾,则诸脉皆失其母,无以受气,故气少也”。这段话从脉象上来解释了“五脉气少,胃气不平,三阴也”。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其实里讲就是五脏之脉的气少了,脉来无力,说明胃中之气不调,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冲和谷气不调与脾,是脾的问题,也就是脾脏偏盛。脾脏偏盛的话就会导致壅滞,胃气就与脾气不相调和,胃气多气多血就不能滋养输布到五脏当中来,这就叫做“诸脉皆失其母,无以受气,故气少也”。还是强调了胃气的重要性,胃气如果不足的话,五脏之气都会不足,就是五脉气少这种情况。 第二种解释是《素问集注》,张志聪的主解∶“五脉气少者,手太阴过也,盖肺朝百脉而输精于脏腑,肺气搏而不行,则五脉之气皆少,是以五脉气少者,知在手之太阴也。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脾气搏而不行,是以胃气不平。胃气不平者,知在足之太阴也”。这里是从肺脾,肺是指的手太阴,脾的指的是足太阴,从肺脾的功能来进行注解。其实跟前面的《素问吴注》并不相矛盾,可以互相对应,互相参考来看。 这个地方讲的就是肺朝百脉,所以五脉气少的原因就是手太阴气不足,手太阴气不足,肺朝百脉,所以输精于脏腑的肺气不足,所以五脉就气少。这是指的手太阴之脉不足。“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脾气搏而不行”,也就脾气壅滞,这时候胃气肯定不能平调。胃气不平,这个问题是出在足太阴脾经这里,这就是《素问集注》里边的认识。我们看到张之聪的注解跟他前面的讲的是“夫手太阴足太阴,是为三阴,须用心省察,其为手太阴,足太阴乎”。这一段解释跟他在前面的解释也是相呼应的,他一直在强调太阴,有可能是手太阴,也可能是足太阴,从他的注解里边看,手足太阴都包括。(未完待续)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七百八十二。(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药物、药方、针灸以及其他各种治疗和养生方法,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应用,切勿自行应用。如因不当使用所产生的问题,概不负责。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彭鑫,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引用。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保留相关法律权利)
0 阅读:2

楚风评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