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九候”各自的部位在哪里?

楚风评健康 2023-04-25 12:32:08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七百三十三 。(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帝曰:願聞天地之至數,合於人形,血氣通,決死生,為之奈何?岐伯曰:天地之至數,始於一,終於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應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決死生,以處百病,以調虛實,而除邪疾。帝曰:何謂三部?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導之,乃以為真。上部天,兩額之動脈;上部地,兩頰之動脈;上部人,耳前之動脈。中部天,手太陰也;中部地,手陽明也;中部人,手少陰也。下部天,足厥陰也;下部地,足少陰也;下部人,足太陰也。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腎,人以候脾胃之氣。帝曰:中部之候奈何?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氣,人以候心。帝曰:上部以何候之?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頭角之氣,地以候口齒之氣,人以候耳目之氣。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臟。故神臟五,形臟四,合為九臟。五臟已敗,其色必夭,夭必死矣。”——《黃帝內經·三部九侯論》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中医彭鑫博士,今天我们继续讲解《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侯论篇第二十》,我们先来看原文∶“帝曰:愿闻天地之至数,合于人形,血气通,决死生,为之奈何?岐伯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帝曰:何谓三部?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帝曰:中部之候奈何?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帝曰:上部以何候之?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神脏五,形脏四,合为九脏。五脏已败,其色必夭,夭必死矣。”这段话看上去非常长,实际讲的内容非常的系统,讲的就是三部九侯各自的部位在哪里。三部我们知道是上、中、下。九候指的是上、中、下三部又各分为天、地、人三候。所以这一段话整体就讲三部九候的部位以及三部九候所候的脏。因为这一段实在太长,里边的这些内容大家也都能理解,我先带大家把一些关键点通一下,通完了之后,这些论述三部九候的具体位置我基本上系统的归纳了一下,一会带大家通解就行了。

“帝曰:愿闻天地之至数,合于人形,血气通,决死生,为之奈何?”黄帝说:我们通过天地之至数这么重要的这样一个道理,完了之后与人体的形体、气血相通,以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或者是这个人的长寿或者是寿夭这样一个情况来进行判断是怎样一回事。“岐伯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岐伯说天地的至数开始于一,终于九。“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一、二、三分别代表天、地、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所以这就是应九野之数。所以人体有三部,每部有三候,合在一起正好是九候应九野,这就是天人相应的这样一个道理。

九野我们都知道,之前也讲过,地上有九州,九州我们头脑中就会形成一幅图画,就是把大地分为九部分,上、中、下三排,然后再横切上、中、下三列,这样分出正好九个方块。九个方块除去中间那个方块是八个,这八个恰恰就是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东、西、南、北八方,再加上四正四隅,正好是八卦的这样一个概念。再往前中间加一个,这就是九宫。所以古代经常说九宫八卦,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在这里都是跟大家稍带的讲一讲。“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也就是你掌握了这个道理之后,你用它来治病就非常容易了,尤其用它来调补虚实,非常容易去除病邪。

接下来的这一段就是“帝曰:何谓三部?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等等,这一段非常长,一直到最后,“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这一段我们要是挨个去讲非常复杂,因为这里不仅讲了部位,也讲了脏腑归属,同时也有一些重复的地方。所以我在这里就带着大家整体的归纳了一下,这样的话我们理解起来就很容易了。

如果手边有《黄帝内经》你可以对照原文来看。三部九候分为上、中、下三部。上部是分为天地人,中部分为天地人,下部分为天地人。三部九候的部位划分以及他们所候的脏腑我总结了一下,上部的天,位置是在两额之动脉,就是两额头旁边的动脉,其实就是足少阳胆经循行的部位,就是在太阳穴的位置,候头角之气,通过脉搏的强弱、虚实、滑涩来判断头角的问题。地指的是两颊,面颊这个地方的动脉,位置是在巨髎穴这个位置。还有的医家认为两颊是在大迎穴这个地方,在下颌角这个位置,是足阳明经所过的位置。总而言之,这是足阳明所过的位置。

上部的人是在耳门穴这个位置,所过的经络是手少阳三焦经,候耳目之气,这是上部。中部我们知道中部也分为天、地、人,中部的天指的是手太阴肺经,其实就是我们平时把脉的这个位置,在经渠穴附近,两手的气口这个位置,候的是五脏当中的肺。中部的地是手阳明这个位置,手阳明指的是手大指、次指相间的位置就是合谷穴,候的是胸中之气。中部的人指的是手少阳,也就是手掌部小指端锐骨旁边,这个地方是神门穴的位置,候五脏当中的心。再往下是下部,下部的天是足厥阴肝经的位置,在大腿内侧上端五里穴这个位置,妇人是取太冲穴,候五脏的肝。下部的地是足少阴肾经,就是在足内踝太溪穴,我们都知道扎太溪穴可以调理肾气,候的是肾。下部的人是足太阴脾经,位置就是在大腿内侧前上方奇门穴这个位置,候的是脾胃之气。所以我们才可以看到肺、心、肝、肾、脾胃都会候到,这是神藏五。同时还有形藏四,不同医家也有不同的理解。总而言之,形藏四包括胸中之气、头角、口齿、耳目,这是形藏,但是在于人体上是另外一套。总而言之,是五加四正好等于九,所以三部九候正好跟身体的九脏相合。如果五脏气血衰败了之后,这个人的气色也是衰弱的,这种情况就会出现危重症,这就是“五脏已败,其色必夭,夭必死矣”这句话的意思。总而言之,三部九候分别候五脏,刚才我们都讲过了。

这里边需要详细跟大家的分析的一共有三点。第一个是人与天地相参,自然界有天、地、人,以应九野。所以人体有上、中、下三部,部有三候,合为九候。所以诊察三部九候的脉象而达到原文所说的“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这样的目的,分得非常细,这是三部九候的脉诊方法。与《黄帝内经》同时代还有一部经典叫做《难经》,《难经·十八难》里边讲∶“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也就是后世的我们应用的脉诊方法是用寸口的寸、关、尺和浮、中、沉来代表三部九候,我们在也知道《难经》在历史上也有争议,有的认为是汉代之前作品,有的认为是汉代之后的。无论如何,我们从临床临床上来讲,我们现在所说的三部九候,指的是我们只把气口,也就只把这手腕的这个脉象,也就是手太阴肺经太渊穴的脉象来分为三部九候。这个跟《黄帝内经》是有所区别的。

《黄帝内经》连额头旁这个动脉也会把,然后两颊这个地方你仔细找也会找到动脉,耳朵前还有一个动脉。手太阴当然不用说了,手腕小指端往下这个位置叫做神门穴,这地方有动脉。合谷穴那里还有动脉,你还得把这个地方,它因为候胸中之气。脚上还有三个地方,脚踝内侧太溪穴这里有,大腿内侧前上方奇门穴还有,大腿内侧上端五里穴也有。妇女的是取太冲穴。你要是把这样一个脉把全身的脉都把一遍多费劲。实际上《黄帝内经》我相信在上古的时候有这种把脉方。但是传到现在很少,但是我们需要了解,因为分别着代表着身体的脏腑,尤其是内脏的气血的充盈与否以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表象,所以我们需要了解,并不是我们听了《黄帝内经》你就需要掌握这些,你只需要了解就可以。所以三部九候是一种遍诊全身的诊法,临床应用不是非常便捷,后来《难经》就提出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这种脉法来与之相应。(今日头条)这就是我们这一篇所讲的三部九候,不能用后世医家的三部九候,浮中沉,寸关尺来理解,这就是今天讲课的主要内容。

好了,谢谢大家的收听,今天的讲课就到这里,我们下次课再见。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七百三十三。(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药物、药方、针灸以及其他各种治疗和养生方法,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应用,切勿自行应用。如因不当使用所产生的问题,概不负责。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彭鑫,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引用。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保留相关法律权利)

1 阅读:58

楚风评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