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人间世》内直而外曲,成而上比

薇淇高效学习 2023-02-28 09:59:32

颜回曰:“端而虚,勉而一。则可乎?”

曰:“恶,恶可!夫以阳为充孔扬,采色不定,常人之所不违,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与其心,名之曰日渐之德不成,而况大德乎!将执而不化,外合而内不訾,其庸讵可乎!”

“然则我内直而外曲,成而上比。内直者,与天为徒。与天为徒者,知天子之与己皆天之所子。而独以己言蕲乎而人善之,蕲乎而人不善之邪?若然者,人谓之童子,是之谓与天为徒。外曲者,与人之为徒也。擎跽曲拳,人臣之礼也,人皆为之,吾敢不为邪?为人之所为者,人亦无疵焉,是之谓与人为徒。成而上比者,与古为徒,其言虽教,谪之实也;古之有也,非吾有也。若然者,虽直而不病,是之谓与古为徒。若是则可乎?”

仲尼曰:“恶,恶可!大多政法而不谍,虽固亦无罪。虽然,止是耳矣,夫胡可以及化!犹师心者也。”

颜回曰:“吾无以进矣,敢问其方。”

仲尼曰:“斋,吾将语若!有心而为之,其易邪?易之者,暤天不宜。”

颜回曰:“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如此,则可以为斋乎?”

曰:“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回曰:“敢问心斋。”

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颜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实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谓虚乎?”

夫子曰:“尽矣。吾语若!若能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入则鸣,不入则止。无门无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则几矣。绝迹易,无行地难。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闻以有翼飞者矣,未闻以无翼飞者也;闻以有知知者矣,未闻以无知知者也。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鬼神将来舍,而况人乎!是万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纽也,伏戏、几蘧之所行终,而况散焉者乎!”

端而虚,勉而一

颜回说:“我自己行为端正,做事专一,勤勉努力且坚持不懈,我保持这样的状态可以了吧?”

“虚”,有而不藏,知识多并不觉得沉重。虚是一种空杯心态;“勉而一”,人能够勤勉专一。不会因这个复杂矛盾对立的世界而纠结,因为对立的双方都是一体的。

“端而虚,勉而一”,颜回也是有真功夫的,这六个字也到了人狠话不多的程度,但就是这样,孔子还是不放心。

孔子说:“唉,那怎么可以呀?你认为这样可以达到目标,我觉得那是不行的,你要说服的国君是位独裁者,骄气横溢,喜怒无常不稳定,平常人都不敢违逆他,为了表达自己的强势,常常压抑臣下的劝告,目的是满足其内心的私欲,只求自己过得畅快。他这种人,每天用小德慢慢感化,让他有所进步都不会有成效,更何况突然之间你想用大德劝导,让他来个180度的转变呢?他即使表面上跟你配合、顺从你,不给你钉子碰,内心顽固不化,是完全不会采纳你的意见,你要去纠正他,仅仅靠个人修养怎么可行呢?”

《庄子·内篇》的前几篇,《逍遥游》讲的是人如何在内心突破自我局限的问题;《齐物论》讲的是世间万物如何相互融合后共同形成统一;《养生主》讲的是人如何在宇宙中游刃有余,并让自己的生命之火薪火相传的方式;《人间世》开始接地气了,讲的是人如何在世间不受伤害的秘诀。

内直者与天为徒,外曲者与人为徒,成而上比者,与古为徒

颜回被孔子教育,有点领悟了,说:“如此这般,内直而外曲,成而上比”是庄子开出的应世药方,这药方虽古,也许至今有效。我保持内心的正直,保持真心、真情、善良、崇高、道义等等美好的东西,和天一样的本真,是我立世之本。即老子所讲的“人法地,地法天。”我是天之子,我理应做大自然的学生,即“与天为徒”。当我内心“与天为徒”, 我觉得我与王侯天子同列,我亦“天之子”,他亦“天之子”,又何必把自己的言论宣之于外而希望得到人们的赞同,或者希望人们不予赞同呢?当我真心以天为师, 就能‘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一个人有这样的心态,就好像孩子一样,有了孩子的赤子之心,更合自然,与自然同类,从而天人合一。‘外曲者,与人为徒也’,什么叫外曲呢?虽有高度的修养,但是千里做官只为财,有什么办法呢!只好走外曲之路。外曲者就是与人为徒,行为也要同一般人一样,我入乡随俗,到哪个环境就要跟着哪个环境学,“擎跽”就是皇帝上朝,见到人行礼鞠躬,“曲拳”见到人两手合掌,见人有礼貌,这是人臣应尽的礼节,人家都这么去做,我敢不这么做吗?做大家所做的事,别人就不会责难我,这就叫与平常人为伍,即‘与人为徒’"。

颜回接着解释;“援引历史教训的人,认同于古代。当我与古人做朋友,向君王进谏言,虽然满口教条,但是有的放矢,也能说到君王的过失。这个方法,我们平时也经常用,好听的叫借古喻今,不好听的叫指桑骂槐。‘成而上比’,用古人作比较,‘与古为徒’,就是效法古道而行,就好像大家都在讲传统文化,这些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总结的历史经验教训并不是我自己的所编造的,核查古史,均属实有,非我虚构。这样做,一个人,忠心耿耿,借古谏今,直言而又不惹麻烦,他便做到认同于古代了,以上三条便是我的策略。我若这样侍候卫君,该行了吧?”

总结上述内容,疏理颜回要表达的核心是:“我就改变策略:一是内心耿直,固守原则;二是表面恭顺,顺应现实;三是上比古人,援引历史教训,勤勉好学,借古谏今。

孔子说:“唉,不可以。这些好像有道理的做法也有不当之处,需要改进的事情还有很多,虽然固执不是有什么大的问题,但仅仅是这样而已,又怎么能够感化他呢,其实你还是私心自用,太坚持己见而已。‘犹师心者也’,那就是师心。师心就是自己的主观,认为自己很高明,所以孔子批评颜回是师心,也不好。

从孔子和颜回的对话里,我们看到了师徒彼此的引导。表面上孔子仍在坚持己见,其实态度已有微妙转变。

颜回听孔子如此点拨,无奈地说:“我已经黔驴技穷了,希望老师能够指点一二。”

心斋听息法

孔子说:“只要你能达到心无杂念,我便告诉你。心怀杂念去做善事,难道就那么容易吗?如果你觉得容易,苍天都会觉得不适合。”

颜回说:“我家境贫穷,几个月没喝酒吃肉了,像这样,算是心无杂念吗?”

孔子说:“这是祭祀所需的斋戒要求,并不是‘心斋’的要求。”

颜回说:“怎么样才是真正的‘心斋’呢?”

孔子循序渐进地继续引导:“如果能保持心态的专一,不相信道听途说而是用心去领悟,不仅要用心去体悟还要用气息去感受。耳朵只能用来听,心只能用来感悟,只有那虚无缥缈的心境才能对应宇宙万物,大道会汇聚在心境之中,虚无缥缈而又空明的心境就叫做心斋。”

“心斋”中斋,也就是大扫除,做清洁,“心斋”喻为心灵的屋子,打扫屋子里的杂物才可以放更多的东西,放下只为更好地拿起。即摒除杂念,使心境虚静纯一,而明大道。身体的斋戒约等于辟谷,而“心斋”就是放空自己的心,不带某种成见或是习惯,甚至不带自己隐隐的傲慢去证明什么。

颜回说:“在领悟‘心斋’之前我是一个真实的颜回;领悟之后顿时便感到不曾有过真实的颜回,这可以叫做虚无空明的境界吗?” 颜回放空的是“心”,就是自己的意识。当一个人没有怀揣着想要证明“我是谁”的念头时,自然而然就会用心若镜。

孔子说:“‘心斋’的概念你已经很明白了。还要告诉你,如果你能在追名逐利的环境中遨游,而又不为名利所打动,注意卫君好‘名’的风格,如果他能听进去的话就说,听不进去的话就不说。不主动进入仕途,也不向世人宣布自己想要得到的,不受外界环境所限,全无杂念地把自己寄托于无可奈何的境域,那么就差不多合于‘心斋’的要求了。一个人除非不走路,走路的话就会留下痕迹。受人的情欲所驱使很容易做到,受自然所驱使便很难作假。只听说有翅膀能飞,没听说没有翅膀也可以飞的,当然,现在我们可以乘坐飞机,飞机也是人为所驱使的。听说过有智慧能了解事物,没听说不思考就能认清事物本质。观照空明的心境,空明的心境便会生出光明,吉祥就会停留在你的心中。如果不能让心境宁静,那就是形坐神驰,也就是你人虽然坐在这里,心却一直奔跑,无法宁静。使耳目感觉向内通达而排除心灵的理性,超越人的小聪明、小智慧,鬼神也会前来归附,就会达到很高的境界,何况是人呢?顺应万物变化,是禹和舜做事的关键,也是伏羲、几蘧始终遵循的规律,何况普通的人呢!”

颜回和孔子的一番对话,是庄子哲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每个人的修心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听息”即是其中的一种方法,细细品读这一段,其实也就是我们之前讲的《庖丁解牛》的时候说过的“不以目视而以神遇”,不用耳去听而用心去领悟,不用心去领悟而用凝寂虚无的意境去感应,这是比用心领悟还要高的一层,连心都没有了,处于一种虚心、无心的状态,借用听息,可以进入“心斋”的最高境界。

我们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内心塞了太多的东西,欲望、名利、攀比、焦虑……。作为父母,必须先自己修身,再教育孩子。《弟子规》《论语》等国学启蒙读物,应该让家长先阅读,先领悟,家长学好了再做给孩子看,言传身教,而不应该只是让孩子死记硬背,孩子背只能培养语感,真正做到与否,完全靠家长的以身作则。父母自己做好,孩子才能好。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父母喜欢爱阅读,孩子也会爱读书;父母脾气大,孩子情绪也会波动大;父母天天刷抖音,孩子也爱玩手机。父母浑身的优越感,孩子也只会追求潮牌;父母不自信,孩子为人处事也会变得小心翼翼。

道家曰:“人能常清静,天地皆归。”不管有多繁忙,我们都要时常清扫好心灵的房间,静下心来倾听世界的声音,把自己的心放空,才能在人间寻找生活背后的真谛。

0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