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一家族:出59位丞相、59位将军、55位尚书,全因这12条家训

司空知山海 2024-08-03 02:13:12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前言

河东裴氏,在正史中留名者超六百之众。

这是一个自秦汉以来,历经六朝而盛,至隋唐盛极,泽及后世的显赫名门。

河东裴氏之所以能够涌现出众多杰出人物,离不开其世代相传的12条家训。

河东裴氏

裴氏一脉,其血脉源自春秋,于两汉之际崭露头角。

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达到鼎盛。

此后薪火相传,跨越两千七百年风雨,至今依然熠熠生辉。

历史长河中,裴氏家族英才济济,人才辈出。

正史中留名者逾六百,青史留芳者以千计。

其中宰相、大将军各五十九位,尚书五十五位,七品及以上官员更是难以尽数。

他们在政治与军事舞台上叱咤风云,同时在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亦建树非凡,影响深远。

河东闻喜,作为裴氏家族的摇篮,见证了这一家族千年的耕耘与辉煌。

在这片土地上,裴氏孕育了独树一帜的家风与家训。

这不仅是裴氏家族世代昌盛、人才辈出的基石,其历史价值与文学价值更是宝贵。

敬奉祖先,孝顺父母

裴氏家训开篇即强调要敬奉祖先。

孔子倡导恢复周礼,而在周朝的政治宗教文化体系中,尤为重视祖先崇拜。

祖先是一个家族的源头,是血脉的起始与支撑。

敬奉祖先,不只在于遵循生养死葬的传统礼仪,更在于维护家族荣誉,避免任何有辱门楣之行。

同时还应心怀感激,铭记祖先的庇护与恩泽。

人生百行,孝顺为先。

作为儒家伦理体系中的核心,“孝”不仅是简单的行为准则,更是整个社会最看重的品行。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历朝历代的显赫家族,无一不重视礼法与孝道。

裴氏家族亦是如此。

北周大臣裴文举,其叔母病逝后被安葬于北齐正平县,而其叔父则因公驻守北周曲沃。

当时北齐与北周两朝对立,疆界阻隔。

裴文举是至诚至孝之人,不惜高价悬赏,只求叔母遗骸归乡。

这份孝心感动了北齐人,秘下相助,终使叔母的灵柩穿越战火,与叔父合葬一处。

隋朝裴子通,在母亲离世时悲痛欲绝,哭到几乎失明。

唐朝时,裴琰之才华横溢,施政惠民,被誉为断案如神的“霹雳手”。

裴琰之任仓部郎中时,患病辞官。

其子裴漼在父亲病重期间,放弃了仕途,十几年如一日地在家为父侍疾。

直到父亲去世后,他才重新步入科举之路。

六科连中的才子裴守真,早年丧父后,对母亲更是加倍孝顺。

母亲去世时,他的悲痛之情难以言表,甚至一度无法顺利完成丧事。

而他的儿子裴子余,为官宽仁,更是以孝顺著称,死后被追赠“孝”的谥号。

裴氏家族世代传承孝道,蔚然成风,无论男女。

孝女裴绚,虽历经坎坷,命运多舛,却始终如一地秉持孝道。

面对两次失去至亲的沉重打击,她心如刀绞,甚至说出了“父母若不在,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的话。

此言一出,尽显其孝之深切。

再观裴氏夫人王冷然,出身于书香门第,才情横溢,其孝顺之心更是为人称颂。

父亲离世之际,她悲痛难当,以至七日之间,粒米未进,滴水不沾,其孝行感天动地。

“孝”作为裴氏家族的核心家风,其重要性不可小觑。

裴氏族人不仅将“孝”内化于心,更外化于行,以实际行动为后辈树立典范。

爱兄弟,协和宗族

世间难得,莫如兄弟。

兄弟姐妹之间,是血脉相连的骨肉至亲。

若能彼此包容,和谐共处,可惠及双方家庭。

《尚书•周书•泰誓》中有言:“受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

意思是说,商纣坐拥万民,但人心各异,信念不一致。

而我麾下虽仅十人,却皆乃治国栋梁,与我心志相投,德行相契。

因此,即使百万雄师,亦难及我辈团结一心。

于国而言,君主与民众的同心协力至关重要;

而家族之中,兄弟姐妹间亦需如此。

家族之兴旺,不仅在于血脉延续,更在于家族成员间的心意相通,团结一致。

河东裴氏,不仅孝顺父母,也同样友悌兄弟。

北魏时期,裴询本有机会被司徒举荐为地方中正。

然其族叔裴晒却坦诚表示,自己愿意担任此职。

裴询闻之,非但不争,反而慷慨相让。

此举嬴得了时人的一片赞誉。

北魏时期,名士裴敬宪才情出众,风度翩翩,从小便淡泊名利。

郡守想要邀他出任功曹,被他婉言谢绝。

此后,数度有府第慕名征召,他就巧妙安排,让弟弟先去做官。

裴叔业一族的家庭氛围亦是融洽。

其子裴芬之,性情宽厚,乐善好施,史书记载其“笃爱诸弟”。

隋朝裴子通一家更是家庭和睦的典范。

兄弟八人,以友爱谦恭而闻名,深得朝廷嘉许,特下诏表彰,并以其门为榜样。

乡间一直流传着“义门裴氏”的美誉,成为邻里间传颂的佳话。

当族中成员遭遇不幸,亲人离世或身陷病榻,裴氏家族会主动承担起抚养兄弟姐妹及其后代的责任。

裴文举自幼历经家庭变故,父亲早逝。

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在北周时期历任要职,任绛州刺史与司宪中大夫等显赫之位。

裴文举家中,兄弟三人各有命运波折。

长兄身处山东,归属于北齐;幼弟裴玑不幸早逝,只留下孤苦无依的幼子。

面对这样的境况,裴文举没有丝毫犹豫,主动担起了抚养裴玑之子的重任。

那份关爱与呵护,甚至超越了对自己亲生骨肉的疼惜,嬴得了世人的敬佩与称赞。

兄弟遭遇疾病困厄时,裴氏家族的成员也总会伸出援手。

裴庄伯是文采斐然之士,其《神龟颂》更是传颂一时。

当得知兄长裴敬宪身患重病之际,裴庄伯放下手头的一切,不分昼夜地守候在兄长身旁,无微不至地照料。

其用心之深,以至于自己的身心都疲惫不已,面容也日渐憔悴。

面对经济上的困难,每当家族成员有难,裴氏一族也总是会互相扶持。

北魏大臣裴修,在弟弟裴务不幸离世后,对侄子视若亲子,无微不至。

即便后来分开生活,裴修也常常接济照顾,将家中的奴婢与田产都赠予了弟弟的遗孤。

唐朝的裴守真在金榜题名后,出任乾丰县尉之职。

时至永淳年间,关中大地遭逢罕见旱灾,民不聊生,饥荒肆虐。

面对此景,裴守真将自己的薪俸尽数用于接济家中亲眷,确保他们得以温饱,而他自己与夫人却节衣缩食。

裴遵庆乃唐朝一代名相,时人赞其“吏事第一”。

其子裴向非但没有因父荫而傲慢自满,反而谦逊向学,深耕学术,传承了裴氏立身谨厚的家风。

退隐之后,裴向每月所得俸禄,皆慷慨解囊,用于扶持家族亲眷,从无半点吝惜。

出行之际,亦不忘携同家人同行。

对家族中生活困顿、难以自给者,更是多加照拂,慷慨资助。

裴氏家族中,关于兄弟间“孝悌”的故事不胜枚举。

立身谨厚,严教子孙

谨身节用,明刊孝经。武侯谨慎,昭若日星。

《孝经•庶人章》曰:“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这里所说的,是平凡人在日常点滴中如何诠释孝道。

勤俭持家,谨慎行事,身体力行地赡养双亲,这便是朴素而深刻的孝道体现。

武侯指的是诸葛亮,说的是“武侯谨慎出岐山”的典故。

裴氏家族世代传承的家训,是勉励后世子孙学习武侯诸葛亮,深思熟虑、行事谨慎。

唯有以谦逊之心、谨慎之行来自我鞭策,谨厚立身,方能像武侯那样建立一番功业。

家庭教育是塑造子孙后代优良品德的基础。

一个人在人生的初始阶段能否辨别是非善恶,主要取决于家庭教育。

若此关键环节教育缺失,往往会为后代的人生埋下隐患。

正因如此,裴氏家族的家训中,对家庭教育这一环节给予了极高的重视。

河东裴氏之家风,非短时间内速成,而是历经岁月的洗礼,在世代相传中逐渐凝聚而成。

这漫长的积淀过程中,家庭教育也至关重要。

在家庭教育中,河东裴氏强调“母教重‘礼’”。

其家族女眷在治家、教育子女时,通常以“礼”为核心,且非常严厉。

以韦顼之妻裴氏为例,她不仅温婉明理,且将诗礼之教融入家庭日常,使得子女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

即便是在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也能体现出她所传授的礼仪之道。

泽州府户曹参军裴自强之妻,出身京兆名门杜氏。

丈夫死后,她以一己之力,扛起了家庭的重担。

她不仅亲自操持家务,更悉心教育子女,使之皆能继承家学,通晓诗书礼仪。

在她的悉心教导下,子女们个个成长为栋梁之才,终得荣耀显达。

这两位裴氏女性,勤劳坚韧,更在家庭教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教育子女的方法上,大部分裴氏女性都非常严厉。

以裴植为例,他是北魏名将裴叔业的侄子。

裴叔业离世后,裴植接掌了军中的职务,从而在军中树立了威望,担任度支尚书一职。

裴植之母,在教育子女方面以严厉闻名。

她性格刚强,对待儿子,甚至比其父亲还要严厉。

子女们前来问安,若是衣着不够正式或是衣冠不整,她便不见。

子女稍有过失,便会责令其整装束带,在书房外静候数日,待其深刻反省后,方予召见并严厉教诲。

在裴氏一族的家庭教育中,“父教重‘术’”。

与母亲以“礼”为纲的教导相对,父亲的教育更多地体现在实践探索上。

无论是学业精进之道,还是生计劳作之术。

裴邃家族在萧梁一朝很是显赫,裴邃本人文武双全,又战功赫赫。

身兼三州刺史之职,其家族声望可见一斑。

其子辈中,裴之高、裴之平、裴之礼等人皆有不凡。

而裴之横,年少时性情豪放,崇尚侠义,对农事生产不以为意。

面对弟弟的这番态度,兄长裴之高特意送了他一床简陋的窄被子,并且每日不许他吃粮食,只吃蔬菜。

裴之横明白,这是兄长对他的激励。

他心有所悟,不禁发出“大丈夫富贵,必作百幅被”的感叹。

此言一出,他立即行动起来,率领家中仆从与眷属数百人,投身于广袤田野。

勤勉开垦,辛勤劳作,家族由此日益殷实。

裴氏起源

除此四条之外,裴氏家训中还有“居家勤俭,敦睦邻里;读书明德,淳厚戚朋;慎重言语,讲求公德”等。

裴氏一族正是在家训的约束下,形成了优良的家风,激励着一代代的裴氏子弟积极有为。

关于裴氏家族的悠久起源,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有详实的记载。

裴姓源于古老的风姓一族,其血脉脉络清晰可辨。

自颛顼之孙大业育有女华,女华再诞大费,大费之后是贤能的皋陶,而皋陶之子伯益,则被赐予了嬴姓。

而后伯益生大廉,其后裔经过数代繁衍生息,出现一位名叫非子的后人。

周孝王命非子于渭水之间牧马,非子不负所望,马匹茁壮成长,繁衍兴盛。

因此周孝王便赐秦地作为他的附属封地,承继嬴姓,号称秦嬴。

此后,非子的支脉中有人被封于裴乡,原字为上非下邑,遂以此字作为家族姓氏。

至周朝时期,裴氏家族更是显赫。

六世孙裴陵获封解邑君,此后便去“邑”从“衣”,将姓氏改为了“裴”。

自此,裴姓在闻喜一带扎根繁衍,世代相传。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闻喜裴氏的根源可追溯至春秋战国。

唐代,河东裴氏墓志铭中留有珍贵线索:

“其先,帝颛之苗裔,周封为秦,秦景公母弟曰者,始居于晋,平公邑之同川之裴中,因而得姓。”

“伯之后,与秦同姓,始封于裴,因邑命氏。”

由此记载可知,唐代裴氏后裔曾视秦公子鍼为祖先。

据该墓志所载,公子鍼于晋地居留六载,后返归秦国,被尊称为“裴公”。

他所居之“同川裴中”,现今对应的是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之境。

尽管闻喜裴氏的确切起源有不同说法,但其家族发源久远,历史悠久,这一点也毋庸置疑。

参考文献

[1]陈晶晶,马振颖.两方隋唐时期河东裴氏墓志考——兼校《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洗马裴氏

[2]陕西历史博物馆论丛,2023,(00):271-279.

[3]姜军旗.“绿野清风”是家族千年不衰的秘诀[N].中国妇女报,2021-11-29(006).=

[4]毛峰.忠厚立世诗礼传家——从裴氏家训看古典道德培育[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7,(06):10-13.

0 阅读:199

司空知山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