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念的“南无阿弥陀佛”究竟啥意思?译成汉语,才知很多人读错了

司空知山海 2024-08-02 02:39:05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前言

很多民众即使不像虔诚的佛教徒那样对佛教文化如数家珍,但日常生活中聊起佛教,也一定会有敬畏之心。

“南无阿弥陀佛”,这是佛门内外的弟子和民众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据说念这六个字等同于念佛,将受无量佛法庇佑。

大多数人想当然地用自己的理解去念这句佛号,但实际上,很多人的念法都是错误的。

如果用佛教经典书籍中的原文来理解这句话,我们就能明白错在哪里。

只有保持虔诚的内心,用正确的读音念出正确的佛号,才符合佛法文化本真的期待。

“南无阿弥陀佛”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六个字的正确读音又是什么?

佛学文化,融合发展

隋朝时,针对民间信仰多种多样的现象,有儒学家提出了三教合于儒学的想法。

希望能够在儒学统一民众思想的基础上,尽可能吸收佛教文化与道教文化的思想内涵,丰富其内容体系。

这一理念提出来容易,践行起来却十分困难。

众所周知,不同的学术思想体系拥有非常明确的边界线,壁垒也十分明显。

从宗教层面来看,外来宗教与本土宗教的教义解释不同,文化土壤不同,要想融合难上加难。

而这两种类型的宗教,典型代表就是佛教与道教。

道教属于中国本土宗教,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能够更快地适应国人的生活与精神需求。

而佛教则是毋庸置疑的外来宗教,其文化发源地在天竺,也就是印度。

两个不同的国家,两种不同的文明,势必会在文化传入的过程中发生碰撞。

佛教何时走进中国,这个问题目前史学界还没有给出明确的时间点。

不过各位学者大致认为,在两汉时期,佛教文化大量从西边传进中国。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学文化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仅仅从寺庙规模来看,也能窥见佛学文化对当时士族阶层的巨大影响。

到了隋唐时期,统治阶级三教合一政策的提出,为佛教的落地提供了更加丰厚的养料。

中国化的佛教文化大致分为三大种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种语系流派。

一种是汉语系佛教,它是在中原地区广泛传播流行的佛教文化。

与儒家和道教思想进行三教合一的流派,正是汉语系佛教。

它也是三种语系流派中的核心,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佛教文化地理重心的偏移。

以统治阶级为带动,以民间生活为土壤,汉语系佛教逐渐演变为了如今社会上大多数人略知一二的佛教文化。

第二种流派名为藏传佛教。

从名字中可以得知,它主要分布在西藏,同时辐射到了西藏周边的青海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自治区等地方。

不仅如此,甘肃、四川和云南三个省份的部分地区也受到了藏传佛教深厚的影响。

部分民众对于藏传佛教存在着一个认知误区,认为是它影响了汉语系佛教的发展。

实际上,这两者的时间线是完全颠倒过来的。

印度的本土佛教先是通过官方及民间的各种交流途径来到中原,而后在公元七世纪左右才逐渐传到西藏地区,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藏传佛教。

许多介绍藏传佛教起源的民间传说故事,都会提到一个关键人物,那就是唐朝时前往和亲的文成公主。

这位伟大的女性不仅给西藏带去了中原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丰富多彩的文明发展成果,还带去了佛教文化的种子。

文成公主进藏的时间是公元641年,这恰好可以与公元七世纪左右藏传佛教的起源和发展对应上。

当然,除了受到中原佛教文化影响之外,藏传佛教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印度本土佛教文化的影响。

第三种语系流派,南传上座部佛教。

民间通常称为南传佛教,如今正在东南亚和中国云南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蓬勃发展。

南传佛教还有一个比较专业的名字,小乘佛教,正好与大乘佛教相对应。

在解放之前,小乘佛教内部分为不同的教派,并且教派之间矛盾深重,彼此时常发生冲突。

但是解放之后,在相关部门的协调与领导之下,各个教派的矛盾逐渐得到化解,不同教派的文化相互影响交融,如今小乘佛教信众内部也能和谐相处。

这就是如今中国境内广泛存在的三种主要的佛教语系流派,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影响范围,也有着十分鲜明的佛教文化特色。

但与此同时,它们在底层逻辑上又有着相通之处,对于某些原文经典的翻译能互相取长补短,增强自己的借鉴价值。

百姓凭借民间的口口相传,或者是一些传统做法的指导,学到了进入寺庙以及面对佛像时的各种礼仪习俗,也学会了一些脍炙人口的佛号。

比如“南无阿弥陀佛”这句话。

可你知道吗,绝大多数人在诵读这句佛号时,读音都是错误的。

佛号含义,阐明读音

如今我们在各种书籍或者影视剧中见到“南无阿弥陀佛”时,它的呈现形式都是汉字。

于是许多人会下意识地用汉字标准读音来读出这句话,也就是nan wu a mi tuo fo,但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读法。

正所谓知其然还得知其所以然,在纠正读音之前,我们首先应该理解这句佛号的含义。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对于佛之一字的阐释不同。

大乘佛教认为佛即众生,众生即佛,世界一切圆满修行者都可称为佛。

但小乘佛教的阐释则相对狭义,它指的是佛祖释迦牟尼。

显然,要理解阿弥陀佛,还得用大乘佛教的广义概念来理解。

阿弥陀佛原本是一位国王,身为贵族,他对于自己的地位和荣华富贵没有半分留念,反而心系天下众生,渴望以佛教帮助更多的人。

于是他在佛祖面前发下宏愿,放弃自己今生今世的所有财富与世俗成就,以纯净之身皈依佛门,出家修行。

在他的48种宏愿中,众生是主角,而他自己则是引领者。

他希望能够将世间众生引入西方极乐世界,那是一个只有快乐没有痛苦的世界,祥云满布,莲花盛开,处处都是幸福。

由于修行是一项长期且艰苦的事情,所以在世间众生修行这件事上,阿弥陀佛对大家的要求是打了折的。

他不需要大家像他一样出家苦修,只需要让所有人心怀善念,常念他的法号阿弥陀佛,就能得到他的庇佑。

而且据说在临终之前,如果念了他的法号,就会在他的佛法引渡之下,成功跨越彼岸,进入西方极乐世界。

而南无二字,在梵文的原文当中更像是一种尊称,有向阿弥陀佛致敬的意思。

南无阿弥陀佛,用最直白最浅显的话来解释,就是尊敬的阿弥陀佛。

众所周知,古代的印度发音、中原发音,与现代社会的普通话发音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用普通话的读音来读佛法法号,那难免会有失偏颇。

结合原本的语义和语音来看,南无的读音应该为na mo,前者第一声,后者第二声。

至于阿弥陀佛的名号,“阿”这个多音字,用在其中读音通常为e,字典中也是这样标注的。

在理解符号的含义之后,用正确的读音读出这句话,便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从古至今,“南无阿弥陀佛”流传千年,甚至变成了许多人的口头禅。

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常常能让人体会到说话者不同的情绪和态度。

佛门用语,融入生活

大多数时候,人们在寻求某种精神寄托或者面对一件力所不能及的事情,祈求漫天神佛保佑时,会念出“南无阿弥陀佛”。

这个时候,阿弥陀佛扮演了民众心中某种信仰力量的化身。

在表达一些正向的情绪反馈时,人们也会用到“阿弥陀佛”的说法,关于这一点,《红楼梦》为我们介绍了很多经典的例子。

刘姥姥在见到凤姐之前,请贾府的仆人帮忙,得到对方的允诺之后,她忙不迭的念了几声佛,表达自己由衷的感激之情。

不仅如此,在参观完大观园,得到贾府老太君慷慨的馈赠之后,她更是诚心诚意的念了无数声佛,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

贾宝玉的母亲王夫人和袭人聊起自己这个不成器的儿子,当两人谈到相同的话题并且有着相同的看法时,王夫人也脱口而出一句“阿弥陀佛”,以表示自己对袭人的赞许。

除此之外,这句佛号还能应用在一些负面的情绪反馈中,比如表示惭愧和忏悔时。

当刘姥姥得知贾府生活奢靡,每日都会造成大量的浪费时,这个勤俭朴素的老妇人十分难以理解,并且用一句“阿弥陀佛”展示了自己当时代替贾府忏悔的内心。

《红楼梦》是社会众生的缩影,在这本书中,“阿弥陀佛”佛号出现在了许多不同的场合。

它也让人们看到,随着佛教文化的广泛传播,佛号和佛法已经与汉语环境产生了深度融合。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本土化和世俗化,是带着中华文明特色的佛教文化的体现。

到了今天,在我们的日常用语环境中,佛教文化词汇的存在率同样也非常高。

有些出现频率很高的词语,你可能都不知道它竟然来源于佛教文化。

比如对牛弹琴,这个词语出自东汉一名佛学家的佛学阐释著作《理惑论》。

它原本的意思是,如果在宣扬佛法的时候无法抓住根机,无法根据佛法的受众来调整自己的阐述方式,那么整个阐述过程就是没有意义的。

到了后来,这个成语衍生出了讥讽的意思,算是在佛学文化本意之上做出的适应汉语语境的延伸。

谈到现在,谈到未来,谈到人生的某种境界,谈到相对和绝对的关系,谈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某种现象的昙花一现,谈到不同人的口头禅。

这些话题最初都来源于佛教文化。

或许在今天应用时,某些词汇的意思已经发生了转变,但是追本溯源,佛教文化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作为外来宗教,它的本土化过程,同时也反映了中国文化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脉络。

参考资料

中国佛教历史及其主要派别 中央政府门户网

藏传佛教中国化:既是历史传统,又有政治根基 中央民族大学

《从“南无阿弥陀佛”的字音说起》

0 阅读:954
评论列表
  • 2024-08-29 19:54

    这篇文章有点无聊,宣传佛法,但是现在的中国和尚又抽烟又喝酒又讨老婆,还做生意,乱套了,违反了古代佛门。[吐舌头眯眼睛笑][吐舌头眯眼睛笑][吐舌头眯眼睛笑][吐舌头眯眼睛笑][吐舌头眯眼睛笑][吐舌头眯眼睛笑][得瑟][得瑟][得瑟][得瑟][得瑟][得瑟]

司空知山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