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挖出宫殿遗址,主人竟是中国名将,一代战神为何葬身异乡?

司空知山海 2024-08-01 04:22:38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前言

1940年,苏联建筑工人在本国的阿巴坎地区施工,偶然挖出了一座古代建筑群。

从文物的表现特征来看,它似乎并不是俄罗斯族的传统建筑。

这一消息很快吸引到考古学家的注意,通过反复对比考察,专家们得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结论:

这座古建筑的主人是汉人,甚至很有可能是一位知名的古代将军。

那么这位将军是谁,他为什么远赴苏联地区,建造这样一座宫殿呢?

阿巴坎宫殿遗址

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白热化阶段,苏联因特殊的地理位置,暂时没有遭到德国的入侵。

在阿巴坎南8公里左右的地方,一家农庄正在进行大刀阔斧的改建,原本极为平常的一次施工,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故。

就在施工人员向下深挖时,他挖到了非常坚硬的物体。

地下挖出石头,是常见的事情。

但是当他仔细看去时,才发现这些石头的形状居然极为规则,甚至有的还刻有好看的花纹。

这件事很快引起了考古学家的注意,他们组成考古队,到达了阿巴坎。

从1941年到1946年,考古人员一直断断续续的挖掘,最终挖出了一个1.5平方千米的建筑群。

这个建筑群拥有一排排相连的房屋,加上中央的大殿,共20间房屋。

这种建筑风格从来没有在俄罗斯人的历史中出现过,考古学家第一时间断定,它不是本国建筑。

中央的大殿制式比较罕见,墙上设有7扇门,其中有两扇门上有铜制的铺首。

同时在中央大殿外,还发现了大量的瓦当,有一片瓦当上出现了几个规整的汉字:

天子千秋万岁长乐未央。

如此几乎可以断定,这片遗迹的主人并不是俄罗斯人,而是我国古人。

首先,大殿呈现四方形,这种建筑形状符合我国古代建筑的样式,而与俄罗斯族建筑相差很大。

其次,俄罗斯族的古代建筑不设双铺首,但是我国古建筑都会在门上设计铺首。

即使是到现在,很多农村建筑依然会在门上设置铺首。

第三,在瓦当上书写汉字,也是我国特有的建筑元素。

先秦时期,古人会在瓦当上雕刻好看的花纹或者具有特殊意义的图案,到了汉朝,这一习俗发生了变化。

汉长安城的瓦当上可见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兽,而除此之外,大多数人家的瓦当上则改为刻字。

从这点大致可以推算,这座宫殿的最早建成时间,可能是汉朝。

再看瓦当上的文字,其实更能印证宫殿的形成时间。

“天子”的称呼最早出现在西周,“千秋万岁”这个词最早出现在《韩非子•显学》,这本书编于战国后期。

“长乐”和“未央”这两个词原意指“长久快乐”和“未尽”,但它同时还代表长乐宫和未央宫。

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为汉代三宫,始建于汉高祖刘邦。

建成后,刘邦主要居住在长乐宫,而之后的西汉皇帝则主要居住在未央宫。

如此再看这句话,可以大致推断出,宫殿的主人在赞颂大汉天子。

那么这个人会是谁呢?

打开历史地图会发现,西汉时期位于南西伯利亚的阿巴坎,是坚昆人的活动范围。

后来匈奴单于冒顿占领了这里,所以在汉人看来坚昆地区也成了匈奴之地。

考古学家试图从历史资料中找到阿巴坎宫殿的主人,于是一个叫李陵的人,慢慢进入人们的视线。

李陵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曾率军攻打匈奴,后归降匈奴,被任命为右校王,管辖的领地刚好是坚昆地区。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考古学家根据宫殿的格局、瓦当上的文字和两千年前的历史资料,初步推断出这座宫殿的主人正是李陵。

在历史上,李陵是一名充满悲情的人物,他被匈奴俘虏后,身份一下从西汉将军转变为叛徒。

但值得注意的事,《史记》编纂者司马迁宁愿遭受腐刑,也坚持称他有国士之风。

那么李陵到底是怎么被俘虏的,这座宫殿背后,又隐藏着什么历史事件呢?

李陵被俘

李陵的爷爷是鼎鼎大名的飞将军李广。

李广一生与匈奴为敌,《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有这样一句话: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

意思是李广是身世清白的子弟,以这种身份入伍从军,抗击胡虏。

在汉朝,良家子和外戚是两个非常庞大而针锋相对的势力,互相看不顺眼。

汉武帝时期,外戚的权力要强于良家子。

外戚中征讨匈奴的两大扛把子人物卫青和霍去病更是名留青史,成为中国历史上名望极高的将领。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和霍去病攻打匈奴,李广多次请缨,才得一个前将军的官衔。

大军出征前,汉武帝授意卫青谨慎使用李广,他觉得李广命数不好,年龄大,难堪大用。

大军到达匈奴领地后,很快查清了对方的屯居之地。

按理说李广作为先锋,应该先带兵冲击。

但是卫青将李广撤走,把他安排在了右路,由公孙敖接替前锋的位置。

敲定好战术分配,李广率军与大部队会合,他因为没有向导指路而耽误了日程。

在卫青的追问下,李广羞愤难当,自刎而死。

李广自杀带来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他有三个儿子,前两个早早去世了,只有三儿子李敢在军中任职。

得到父亲自杀的消息,李敢认为是卫青逼死了父亲,于是趁机刺杀卫青,结果刺杀失败。

这次刺杀属于以下犯上,罪至杀头,但是卫青没有声张。

霍去病得知此事后,对李敢怀恨在心,找机会一箭射杀了他。

李广去世的第二年,官至丞相的族弟李蔡忽然以侵占汉景帝陵墓的罪名被捕。

李蔡被捕后,不愿遭受酷刑,也选择了自杀。

此时李家只有李陵在军中任职,这位李家在朝廷中的“独苗”,注定背负着极大的压力。

他既要在外戚当权的环境下保住自己的地位,也要想办法重振家族。

由此,李陵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与日俱增,这为他后来兵败埋下了伏笔。

汉武帝没有为难李陵,认为他跟曾经的李广一样勇猛,所以有意提拔他。

李陵确实有李广的勇猛,甚至军事才能也十分亮眼。

但他同时也继承了李广强烈的自尊心和好胜心,这是他兵败的又一伏笔。

公元前99年,在卫青和霍去病离世后,汉武帝又准备征讨匈奴。

于是派自己的小舅子李广利为将,带着赵充国和李陵攻打匈奴。

李广利是卫青之后的外戚领袖之一,但作战能力非常平庸。

因为判断失误,被匈奴团团围住,如果不是抗匈名将赵充国拼死护他突围,李广利定会被杀或被擒。

而另一边,李陵不甘心屈居人下,数次请命,想率领一支队伍吸引匈奴的注意力,减轻李广利的压力。

汉武帝知道他立功心切,但是不想给他兵马。

经过几番推脱,终是磨不过李陵三番四次的请求,给了他5000人马。

但这5000人马中并没有善于冲锋的骑兵。

这里之所以单独提到骑兵,是因为在古代战场中,骑兵机动性强,冲击力也猛,往往有出其不意的正面效果。

而匈奴作为游牧民族,骑兵的比例很高。

李陵的兵马都是步兵,以此对抗匈奴的骑兵,属于先天配置不足,很难讨到好处。

李陵到达匈奴领地后,即接到了进攻的命令,于是一路行至浚稽山附近,遭遇了大股匈奴。

靠着5000步兵,李陵与匈奴数次搏杀。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李陵手下的人马也慢慢减少,兵器更是不够用。

他退守至一处山谷,等待援军,不料援军没等到,军队内部先出了叛徒。

一名士兵跑到匈奴军队,将汉军兵少粮乏的消息和盘托出,最终让匈奴改变主意,从一开始的暂避锋芒改为全力进攻。

班固在《汉书》中提到这场战斗时表示:战一日数十合,犹再伤杀虏二千余人。

在人数、兵器数量、兵种都属于劣势的情况下,李陵能保持不败,还能在每次交战都杀敌数千,可谓是十分勇猛了。

可是他没有等到援军,最终在匈奴的围攻下被俘。

李陵被俘虏的消息很快传到长安,令汉武帝大为震怒,群臣也察言观色的加入声讨李陵的阵营中,朝野上下一片骂声。

司马迁则觉得李陵靠5000人硬扛着8万匈奴,能连续数天不败,已经是很了不起的战绩。

另外李陵为人诚实,对国家的感情是有目共睹的。

他完全可以自杀博得好名声,但是却选择被匈奴俘虏,应该不是真正投降,而是等待时机再杀匈奴。

司马迁的观点让汉武帝更为恼怒,随即下令将他关押起来,并以腐刑处置。

即使是这样,司马迁还是支持着李陵。

到了第二年,汉武帝的怒气渐消,再去看待李陵投降一事时,已经不似之前那般冲动。

他派公孙敖带小股兵力潜伏至匈奴的领地,想办法解救李陵。

公孙敖到达匈奴领地后,并没有见到李陵,而是抓到了一个匈奴士兵。

听说李陵正在为匈奴练兵的消息,随即调头回长安,向汉武帝禀报了这件事。

汉武帝大怒,随即诛杀李陵全族。

李陵的悲情人生

李陵得知灭族的消息后痛哭流涕,后来汉朝使臣来匈奴时,他质问对方:

为什么我率兵攻打匈奴,却没有援兵救我。我被困此地,你们又要杀我族人?

使臣将公孙敖传回长安的消息说了一遍,他即仰天长叹:帮匈奴练兵的是李绪,不是李陵。

此事真相大白,但已无济于事。

李陵满门被斩,已无家可归,在汉地或匈奴之地,其实已经没有什么区别。

他作战勇猛,在匈奴军队中威望同样很高,投降匈奴后,慢慢得到单于的重用。

对方不但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李陵,还封他为右校王,掌管坚昆地区,阿巴坎就是其中一块领地。

公元前90年,李陵曾带着3万匈奴追击汉军,而且这一追,不知不觉就到了浚稽山。

浚稽山是李陵兵败之地,他对此地极为熟悉。

善于用兵同时又熟悉地形的他,却在这里转了好几天,最终无功而返,可见他从心底不愿意与汉军为敌。

这种心态也在后来再次印证。

苏武是西汉使臣,公元前100年奉命出使匈奴,因匈奴内战而被扣押。

公元前81年,大汉与匈奴和亲,双方关系缓和,苏武终于迎来了回到汉地的机会。

李陵与苏武同为身居匈奴之地的汉人,多年来关系很好,他置办酒宴为苏武送行,酒酣之际忍不住感慨:

我为大王抗击匈奴,终因为兵断粮绝被动归降,坏了我一世名声。如今家人被大王处死,纵使我有心报国,也没有机会了。

苏武回到汉地后,李陵继续在匈奴领地生活,一直到公元前74年去世。

在《史记》《汉书》的记载中,很客观地记述着李陵的生平过往。

好像他的一生,从投降匈奴后就戛然而止,没有好坏,也无所谓褒贬。

总结:

2000年后,俄罗斯人在阿巴坎地区发现了一座规模较大的遗迹,似乎是李陵生活过的地方。

而瓦当上那句“天子千秋万岁长乐未央”,也暗示着原主人的事汉之心和对过往岁月的追忆。

参考资料:

《匈奴帝国境内,为何会有大量汉朝军民?》澎湃新闻

《李陵:有志难酬,有口难辩》环球人物

《复盘西汉大将李广家族:三代人的悲剧》澎湃新闻

0 阅读:4

司空知山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