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略中国是尼赫鲁的误判:印方一份绝密资料,解释尼赫鲁决策内幕

司空知山海 2024-08-01 02:21:20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前言

今年7月25日,我国外交部长与印度外长展开会谈,就双边关系、地区和平等进行了深度交流。

《亚洲时报》针对这一事件进行了详细分析,内容中提到:

印度一直是美国拉拢的对象,后者希望通过援助和贸易合作,将印度打造为实力不俗的国家,以此制衡中国。

而关于“大国梦”,印度从独立至今都心怀憧憬,最好的例子便是1962年的对印自卫反击战。

当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策划挑起中印争端的绝密资料被曝光后,我们也能从中窥见一二。

那么这份绝密资料中,记录着怎样的真相呢?

尼赫鲁的印度梦

1914年,英国擅自提出将麦克马洪线作为中印边境线,由此为两国冲突埋下了隐患。

这条线是英国人认知中的中印边界线,但事实上该分界线的签订双方也十分可笑——

英国人居然跳过中国政府,转而与西藏地区的不法代表协商,这本就是不合理的。

虽然我国不承认麦克马洪线,但是印度却认真了。

1949年新中国成立,印度也于第二年正式建立国家。

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还要求我国承认麦克马洪线,遭到我国的拒绝。

1950年,朝鲜爆发内战,我国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由此给了印度可乘之机。

于是尼赫鲁派兵跨过麦克马洪线,占领了一块中国领土。

此时我国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在抗美援朝战役中,没有多余精力理会印度,如此让对方产生了自大的心理,继续侵占了边境中段的土地。

1954年,尼赫鲁在斯里兰卡发表了一场演讲。

他以我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模板,提出了“不结盟运动”的构思。

这个构思很快得到了第三国家的认同,印度也趁热打铁,与29个第三世界的国家发表联合声明,提出自身的和平立场并拒绝站队。

随着“不结盟运动”的逐步完善,印度在世界上的地位也相应提升。

正是由于这种变化,美国和苏联对印度的态度越来越和善。

美国和苏联先后拉拢印度,让后者的经济和军事快速发展。

此时,尼赫鲁再看中印边境问题时,已与之前的心态大为不同。

而在不久的将来,收复果阿地区的行动,更助长了尼赫鲁的自大。

果阿地区原为印度领土,后被葡萄牙占领,印度独立后,这片土地依然没有成功收复。

建国后,印度多次与葡萄牙交涉,希望和平取得果阿的控制权,均遭到对方拒绝。

1961年,印度集结了3万多人向果阿地区发起进攻,前后用了48个小时便成功收复果阿,并俘获了3000多葡萄牙士兵。

在这场战役中,葡萄牙士兵几乎没有进行什么抵抗,便束手就擒。

这让尼赫鲁错以为印度的强大,已经到了让对手闻风丧胆的地步。

就是这种自信,让他再次面对中印边境问题时,忽然变得强硬起来。

尼赫鲁的误判

尼赫鲁的自信,既源于他骄傲自大的性格,也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很大关系。

中国和印度是冲突对象,两国实力强弱,注定了战争的实际走向。

而苏联和美国对中印的态度,则是印度是否会挑起冲突的关键。

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的上台,让中苏关系逐渐遇冷。

如果我国又与印度爆发边境冲突,相当于和第三世界的主要领导国也决裂了。

面临美西方的制裁围堵,加之和苏联关系不睦,四面楚歌的外部环境的确困难重重。

面对印度的步步蚕食,我国寄希望于用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尽量淡化矛盾。

但我国的礼让,让印度错误高估了自己的实力。

尼赫鲁甚至自信地认为,即使印度占领更多土地,我国也不会选择应战。

而在苏联、美国的态度中,印度感受到的是频繁的拉拢、援助和贸易合作。

印度在冷战时期主张的不结盟运动,让它不必站队某一方。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不管苏联还是美国,其实都需要拉拢印度,以增强他们在南亚的话语权。

有了这个前提,印度只要试探一下两国的态度,就能决定是否可以进一步强占我国领土。

对于苏联来说,与中国交恶意味着它在东亚的话语权减弱,同时苏联阵营实力大减,也会影响到美苏争霸时期的微妙平衡。

如果苏联与印度交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中苏交恶而造成的政治影响。

印度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同时橡胶、咖啡等作物资源产量也很大,这些正是苏联需要的。

反过来,苏联也可以将武器卖给印度,形成贸易顺差,推动苏联经济发展。

从历史角度看,苏联开发印度市场的方向是对的。

因为在冷战期间,印度长期扮演着苏联主要贸易对象的角色。

在中苏交恶与苏印合作双重背景下,苏联没有对印度侵占中国领土表现出强烈的不满。

赫鲁晓夫在了解到中印边境冲突时,仅仅表示对尼赫鲁强占我国领土一事“深感遗憾”。

在尼赫鲁看来,苏联的态度模棱两可,代表它不支持这场冲突,但是也不至于派兵援助中国。

只要苏联不插手,尼赫鲁就少了一个后顾之忧。

而另一边的美国,则表现的更加干脆。

在冷战初期,美国对印度的态度一直不冷不热,等到苏联拉拢印度,他们才意识到印度的重要性。

如果美国与印度关系交好,那么南亚、东南亚和东亚部分国家都有美国的盟友,这相当于变相包围了我国与苏联,其战略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1959年,时任美国总统的艾森豪威尔访问印度,双方达成了友好关系。

他的继任者肯尼迪也秉承了这一方针,频繁与印度互动,更增进了与印度的关系。

在中印边境冲突的问题上,美国几乎是毫无悬念的倒向印度。

1961年,美国与印度签署了《相互防御援助》协定。

在印度看来,本国的经济不断发展,盟友越来越多,得到的军事援助也十分可观,已经拥有成为强国的资质。

在这种情况下,再应对中印边境问题将更加得心应手。

中印边境冲突

1962年9月,印度士兵越过麦克马洪线,向我国克节朗地区发起进攻。

与之前的小打小闹不同,这次印度出动了一定规模的军队。

面对印度的入侵行为,《人民日报》发表了名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文章,警告印度马上撤军。

可印度不但没有撤离,反而还加紧在边境增兵。

10月17日,印军向中印边境东段和西段发起进攻,我国迅速做出反应,随即就确立了对印自卫反击战。

这次反击战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我国向印度猛烈开火。按照毛主席的说法,要达到“打狠打痛”的程度。

从10月20日至23日,我国迅速击退了克节朗地区的印军,同时达旺地区、红山头地区的领土也陆续收回。

印度军队纪律松散,作战素质较差,一与我国交战,马上暴露出颓势。

我国见印军能力有限,并没有乘胜追击,而是感念曾经的友好关系,愿意与印度谈判,以和平的方式解决这场争端。

可是不知何种原因,印度拒绝与我国和谈,这让中印关系更加紧张。

11月中旬,印度再次集结军队,对两国边境的东段和西段发起进攻,我国的第二阶段反击战也正式开始了。

11月16日至21日,我军在东段和西段全面压制印军,几乎是毫无悬念的取得了第二阶段的胜利。

在整个阶段的反击战中,我军全歼了印度3个旅,另有3个旅实现了基本歼灭,印度第5、67、114、129旅各一部也被歼灭。

共计俘虏准将以下的印军3968人,击毙4885人;而我国将士阵亡722人,负伤1697人,无一人被俘虏。

印度军队的惨败,让尼赫鲁大为震惊,他没有想过印度会败,印度军民同样难以接受这个事实。

在中印边境冲突爆发之前,印度国内都认为自己实力更强,赢面很大。

等冲突结束后,人们开始审视尼赫鲁的治国能力,原本支持他的人也站在了他的对立面。

印度国防部长更是迅速申请辞职,不愿与尼赫鲁共事。

在国际上,美国和苏联不得不重新调整对印的外交策略,不结盟运动阵营也对印度违背和平精神的做法提出质疑。

随着冲突的失利,尼赫鲁的身体状况也受到了影响,最终在1964年病逝。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评价尼赫鲁时表示:

他才华出众,有明显的贵族气质。但是脾气暴躁,过于自负,有时还咄咄逼人,喜欢展现自己的优越感。

如果将尼克松的评价与中印边境冲突结合在一起,我们或许可以看到一个被骄傲迷住双眼,野心勃勃试图成为国际风云人物的尼赫鲁。

只可惜他高估了印度的实力,低估了我国的强大,过于武断的追求名利,最终葬送了自己的名声。

总结:

中印边境冲突结束后,印度军方保留着完整的作战资料,当外媒要求将部分信息公开时,却遭到了对方的拒绝。

由于大多数人不明真相,印度政府便刻意引导外界的认知,将冲突矫饰为中国主动攻击的假象。

直到2014年,一份关于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的秘密资料出现在网络上,顿时引起一阵轩然大波。

这份资料详细记录了印度主动挑起边境冲突的过程,并记录了两国边防军队的部署,甚至还有各种模拟战斗的数据。

可见印度的入侵之心绝非一朝一夕,整个事件的挑起者并不是我国,而是印度。

参考资料:

《毛泽东说1962年中印之战是“政治军事仗”》党史博览2022年第6期

《冉启培:1962年我军在大好形势下,为何主动停火后撤20公里?》观察者网

《潘前芝: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尼赫鲁出现哪些误判?》观察者网

《印度人看中印战争:尼赫鲁的战略考虑太天真》凤凰网

2 阅读:396
评论列表
  • 2024-09-16 11:32

    再来一次的话,就肌解印度,就把俘虏全拉到沙漠去种树,把缴械的枪炮和坦克车辆铸成一个解放军战士脚踩大象的雕像,面向印度。让他们从基因里产生永远的恐惧。

司空知山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