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平阴孙氏家族与非遗戏剧《十八大姐斗王皮》

石头大狮的笔记 2024-04-14 08:53:47

“郭柳沟真热闹,大人孩子王皮调。郭柳沟的敲镟子,邻村乡亲来了大半子”。

“王皮调”,亦称“王皮戏”“斗王皮”或“逗王皮”,是流传于山东省内东阿、平阴、冠县、茌平等地区的一种民间戏剧形式,相传起源于清初顺康时期,始创者是当时朝廷里的一位高级官员。

这里要提到明清时代山东平阴县的望族,孙氏家族。

平阴孙氏家族,据家谱所载,“宋康王南渡,只有迁祖(孙迁)一人随行,至浙江,以余姚为家”,可见自宋朝时,孙氏就跟随皇族南渡,孙迁公随侍左右,或许曾经亲历“泥马渡康王”的情景。

宋元交替,孙氏家族由南北上,迁居河北枣强,时任武城县尉的孙爽之第五子孙好古,从武城复迁平阴孙官庄落脚,历经兴、孜、庭训、德良公五世,家族人口兴旺,逐渐繁衍为当地书宦望族,当地人称平阴孙家“五世其昌”。

至六世祖孙珫,平阴孙氏迎来第一个鼎盛时期。

孙珫自幼聪慧好学,史载其“生而颖异,书过目辄成诵。恒危坐正襟,识者知其大器”,早年父母双亡,寄养在远房姑母家中,万历庚辰(1580)科举及第,朝廷授钱塘(今杭州)令。他在任七年,朝廷考核皆“以卓异闻”。后拜监察御史,历四川道、江西道,巡按陕西、顺天。再后出任山西左参议,分守河东。

晚年乞休归乡,里居十余年。以他的为官经历,却始终与乡里秋毫无犯,每日“闭户课子,坐卧一楼,手不释卷,尺牍不入郡邑。家人生产,亦鲜营殖。唯好奖进后学,周济贫乏”。每天做的,就是闭门读书、教授子弟,也不做什么交易营生,对优秀的后进学子和贫困民户,自掏腰包予以奖励救济。

孙珫被人称作“孙青天”,平生最恨官场腐败,病重时犹在榻上“犹起呼而索豸绣(御史监察官员的官服)”,享年五十四岁,史料记载,“茔在平地洛庄南”。

大明朝崇祯十六年(1643),继承了书宦家风的七世祖孙振图,长子孙敬祀继承家业,带着次子孙光祀进京赴考,一路上眼见耳闻,皆是末世混乱景象,父子二人叹息道,“往者抱杞虑,不意若此之速。事不可挽矣”,早就对国家有不祥的预感,没想到来得这样迅速,事情已经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了。

国家社会急转直下,孙氏父子从京城回到平阴,闭门不出,日夜忧思。随着时局变化,清兵入侵山海关,大明朝很快灭亡,各地兵祸匪患不断,民众不堪生计。这种情况下,作为大家族的孙氏,也不得不作更远考虑,经过慎重合计,孙振图让长子孙敬祀家中留守,带着次子孙光祀举家避难江浙。

随着清兵的不断南侵,孙氏一家也不断向南迁移,本想在南方安心隐居的孙氏父子,顺治三年(1646)年终于遭遇了清兵进军,“大兵过浙东,檄定三衢、处郡,以次削平”,隐士的日子也过不成,孙振图父子听说年轻的帝国天子崇尚汉学,便返回北方,想要参加清帝国举行的科举,结果不尽人意,孙振图在路途重病,未能参加考试,儿子孙光祀参加了科举却没有中第。此时父子二人只好返回平阴老家,家中也是满目疮痍。

此时已经年过七旬的孙振图,对世俗彻底失望,将所有家务事宜托付长子打理,自己“僦居陶山之阳,不复营门外事”。谁知闭门天祸,顺治五年(1648),孙家意外遭了官司,长子孙敬祀得罪地方县令王国柱、师爷张行素,被冤枉入狱,史称“戊子之变”。

孙振图到山东巡抚衙门申诉,谁知巡抚衙门受了王国柱的贿赂,对申诉毫不理会。孙振图求告无门,反而遭到羞辱,一怒之下撒手人寰,“府君愤懑填胸,不数日赍恨以殁”。

据孙光祀为兄长孙敬祀撰写的《先兄接甫公墓志铭》记载,“在王、张抄没孙敬祀家产时,敬祀之妻尹氏即自经而死,不久妾高氏以忧病卒”。这场无妄之灾,史载“炙刳而死者十余人”,导致了孙氏一族家破人亡,几乎灭族。

出事之前,孙振图让次子孙光祀离家避祸。孙光祀想要进京高御状,却遭到县令王国柱的追杀,一路由平阴到德州,几次险些遭难,只能跑到章丘山里躲藏。而孙光祀的妻子带着年幼的儿女也逃离家中,到泰安城中避祸,幸而没有遭遇仇人毒手。

孙光祀历经艰险,联合其他孙氏族人,几次赴京告状鸣冤,终于引起朝廷重视,顺治皇帝下令彻查此事。由于案情复杂,兼之王、张等人大肆贿赂,案件查办并不顺利,“前后凡二十余谳,逾三年案始定”,朝廷将罪首平阴县令王国柱、师爷张行素等首恶七人,按大清律斩首,还孙氏一族公道,这也成为清初平阴史上的第一大冤案。

在孙光祀的努力下,孙家的冤案终于昭雪。自此,平阴孙氏家族否极泰来,重新步入上升阶段。顺治十二年(1655)乙未年春,孙光祀进士及第,留京任职,此后仕途一路顺遂,历任右通政、太常寺卿、通政使,后升任兵部右侍郎,赠光禄大夫,官阶一品。康熙十四年乙卯(1675),妻子宋氏被册封为一品夫人。

三年后,六十五岁的孙光祀向朝廷乞休,获准后告老还乡,他不愿再回到平阴伤心之地,移居到历城姚家庄居住,民间尊称其“孙司马”,康熙三十七年(1698)去世。

前面所说的“王皮调”,传说就与这位人生坎坷的孙大司马有密切关系。

据说,清代康熙初年,小皇帝玄烨登基不久,适逢元宵佳节,全国各地选拔特色节目进京为皇帝演出。康熙皇帝少年心性,对烂大街的踩高跷、跑旱船、舞狮子、闹龙灯等等民俗节目毫无兴趣。

当时已经入职京城的孙光祀,获知康熙心意,他精通音律曲乐,突发奇想,以家乡流传的一个故事为模本,佐以当地民间小调乐曲伴奏,即兴创作了一只小曲,并亲自扮相戏曲主角,济南府养济院门旁掌鞋的“王皮”,敬献康熙及各位大臣,大家看后开怀大笑。

康熙谕旨询问这是什么地方的什么戏曲。

这本是孙光祀即兴临时编演的小戏,一时答不上名称来历,回答说这是临时编排,并无名称。康熙大悦,就以戏曲中的主角掌鞋匠王皮为名,赐名“王皮调”,成为节庆时的保留剧目。

“王皮调”最初只有一本《王皮传》,作为连台本戏出演,称作“十八大姐斗(逗)王皮”。故事大概是,这个济南鞋匠王皮,别看是个掌鞋(修鞋)匠人,因为手艺精巧,赚下不少家私,娶了十八个老婆在家里,这十八个媳妇都形容丑怪,腿瘸、眼瞎、嘴歪、脱发,各有不同的残疾,剧目演的是元宵佳节,王皮带着他的老婆们出门看灯,本想享受齐人之福,谁知十八个媳妇都不是“善茬儿”,打情骂俏,插科打诨,各自不服与王皮顶嘴嬉戏,惹出不少啼笑皆非的情节。

关于“王皮”的形象,其实早在元明时期的散曲、小说以及笑话中就有,是后人在此基础上加工塑造出来的,其人物性格是不讲诚信的小人得志形象。

“斗王皮”全本以一段《跑灯》作序,然后引出全篇戏文,其中穿插《土地爷添油》《送饭》《休妻》《亲家顶嘴》《赌博鬼》《十八大姐逗王皮》等等折,各折都有成套的曲调和动作,曲牌用的是明清古曲《叠断桥》《耍孩儿》《山坡羊》《莺歌柳》等等,念白唱词采用简单朴素、通俗易懂的民间地方口语,最细致耐听的是《十八调》,伴奏乐器则是唢呐、板胡、二胡、三弦,演唱时以竹板配合不用管弦,间或偶用锣鼓作点,民间俗称“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咳”。

虽然剧情不甚复杂,却需要十九个角色相互配合完成,王皮和他的十八个老婆,开场先上《跑灯》作序,全体演员持灯上场,边跑边唱“踏灯歌”,台上演唱时,后台帮腔搭唱,称为“拉崖子”,场面精彩,宏大壮观。

跑灯后,每个媳妇轮番上场,各自手持一盏彩灯,与王皮搭戏对唱,介绍身份推进情节,称为“观灯岔”,为了提升喜剧效果,间或让主角王皮换场休息,剧中增加一个扛活的角色,换场的时候加几段数板,活跃气氛。王皮为老丑,扛活儿扮作小丑,十八个大姐儿均为旦角,剧情幽默、诙谐,乡土气息浓厚。

“王皮调”根于平阴乡里,却发端于京城,历经风雨沧桑,终于传播回到家乡。传说,是一个张姓的道人,记下了全部戏本曲调之后,将其带回平阴县郭柳沟村,最早学到戏曲的是艺人刘立木,成为“王皮调”第一代传人。

此后“王皮调”得以一路传承,直至解放后新时代,当时民间流传“喝了掖庄汤,会唱王皮腔”、“宁舍一顿席,不能丢王皮”的说法,可见其受民众喜爱的程度,这也算是平阴孙氏为中国文化做出的贡献吧。

0 阅读:10

石头大狮的笔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