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州姑娘好还是柳州姑娘好,文化之争背后隐藏的地区畸形利益目的

石头大狮的笔记 2024-08-10 15:12:40

是这个世界容不下我

还是我前因种下的果

人说酉州的姑娘好呀

那么姐

哥呀哈里耶

剧版《一人之下》的主题曲一共两句,第二句取自土家族民歌小调《黄杨扁担》,这首民歌借助国漫网红和女一号冯宝宝,再次走红成为耳熟能详的洗脑旋律。

实际上,漫版、剧版和影版,《一人之下》中都有《黄杨扁担》作为插曲和头尾曲,只是剧版的开头对这首歌进行了延伸创作,“人说酉州的姑娘好呀”这一句,搭配现代感极强的韵律,更具穿透力。

仙人之姿的女一号:冯宝宝

龙虎后山,夏柳青受命于全性吕良,在与冯宝宝初次交手的时候,就称赞她身上有“仙人之姿”,最后还念念不忘,

“与那个人实在是太像了”。

那个人,就是八奇迹之第九位,无根生。

而整个《一人之下》剧版,作者给看客们埋藏得最深、也是最大的坑,就是这位造型奇特、身世成谜的女主角冯宝宝。

她的存在,甚至压过了甲申之乱带来的神秘感。

据说,当米二爷第一次将女主角介绍出来的时候,引起了一番不小的争论,拎着菜刀砍天下,一把铁铲爱埋人,这个人,邋里邋遢、面无表情,这个形象,就是女主一号吗?

第一次出场时,她披散着头发,蓬头垢面,一身古旧的粗布衣裙,极度不合时宜的弯腰塌背,在张家祖坟里掏着什么东西。

她就是那个“不摇碧莲”的绝佳搭档,冯宝宝。

就像张楚岚以为冯宝宝刚刚出现在自己的世界里,实际上,冯宝宝作为他的守护者,已经很多年了。

就像观气异人说的,冯宝宝的炁,是极其罕见的透明色。在张楚岚眼里,冯宝宝是没有热情的冷血性格,甚至当众更衣洗澡,没有羞耻心,没有男女之别。

其实,作为米二创作的这一部网红国漫,他最接近中国传统元素的地方,也是最能引发国人血脉中的文化共鸣的地方,就在于这个自然之道。

冯宝宝的一切随心,一切随性,毫无挂碍,绝不做作,仿佛透明一般的干净清亮。

内敛而执着,无惧而无畏,简单而纯粹,这正是国人丢失了多年的气质。

国人的痛苦,在于失去了本真,被戾气和贪欲冲昏头脑。

冯宝宝的痛苦,在于失去了的过去。

我在哪儿,我的家人是啷个?

世界是孤独的,我们终将一个人来,然后一个人回去。

宝儿姐却将永远一个人在世界上,就像张怀义说的,“时间,对你还有意义吗”

在这样的困境中,表面上吊儿郎当,内心里最能共情的张楚岚,就像当年冯宝宝守护他一样,守护着冯宝宝。

宝儿姐是个神秘的人,记忆成谜、身世成谜、经历成谜,隐居天师张怀义、狗娃子徐翔、不摇碧莲张楚岚,都只是她许多人生碎片的阶段见证人。她身上始终罩着不被时间控制的岁月迷雾。

冯宝宝,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谁。

米二爷,给这个身世可怜、身手恐怖的女一号,配了专属主题曲——

《黄杨扁担》

《黄杨扁担》如何走出崇山峻岭

黄杨扁担呀么软溜溜呀

那么姐

哥呀哈里耶

挑一挑白米下酉州呀

姐呀姐呀

下酉州呀

那么哥呀哈里耶

姐呀姐呀下酉州呀

那么哥呀哈里耶

人说酉州的姑娘好呀

那么姐

哥呀哈里耶

最早让《黄杨扁担》这首土家族民歌走出大山的,据说是秀山县溪口乡(原玉屏乡)白粉墙村(资料记载,后该村与四塘村合并,称为黄杨扁担村)的村民严思和。

还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一批四川省的音乐人,带着任务到渝东南地区创作采风,在白粉墙村第一次听到了严思和对《黄杨扁担》原始风貌的完整演绎,优美的旋律和曲调,被在场的音乐人记录下来。

1957年,四川歌唱家朱宝勇、戴启煌将其演唱后,录制为唱片,并于次年在全国发行。

1959年作为国庆十周年的献礼,作为当时的四川省代表民歌进京演出,推向全国。

1960年,国家文化部对外交流活动中,《黄杨扁担》在黎巴嫩、阿尔巴尼亚等国家演出,由此世界知名。

这首民歌的曲调,之所以称作秀山花灯调,是因为演唱者被称为歌师傅、花灯客,是当地跳花灯时候的传统曲目。花灯调的最大特点,可以在原调基础上,自编自唱,内容无限延展,类似过去相声曲艺的《数来宝》等传统节目,但是更具民族风味。

由此,严思和的《黄杨扁担》于1996年正式确定为秀山县的县歌,秀山民歌也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1980年元月,四川省出版了《秀山花灯选集》,收录了李树广改编过的《黄杨扁担》,这首民歌先后被李双江、蒋大为、阎维文等多位顶级著名歌唱家演唱过,成为中国民歌的必选项,由此蜚声海内外。当然,作为漫画第一季末集片尾曲,《黄杨扁担》的女生曲调,比起当年的阎维文版本,俞淑琴的声音别有一番韵味。

而另外一种说法,则将《黄杨扁担》的出处定在酉阳县小坝乡。据说,1958年前后,根据当时的革命生产形式,有当地的民歌音乐人将传统歌词进行改变,以原调形式传唱,用在当地的苞谷花灯戏中,在那个狂热的年代由此流向全国,到如今已有半个多世纪。

民歌《黄杨扁担》的发源地——酉阳、秀山之争

围绕《黄杨扁担》的争执,大约从2000年开始,高潮期持续了两年多时间,矛盾主要在酉阳和秀山两地之间。

问题出在哪里?

当年李树广编辑这首民歌《黄杨扁担》的时候,将原词中的“挑一挑白米下柳州”的“柳州”改为“酉州”,并且在曲末作了说明,他认为这样修改,是因为原先民歌中的“柳”实为“酉”,是秀山当地方言发音之误,词中的“柳州”即四川省酉阳县,古称酉州。

由此之后,各类国家级民歌选集类书籍,均按照此种解释进行了修正。这也直接导致了,作为渝东南地区的民歌,它的诞生源头,出现两种提法。

一是“秀山”起源说。秀山当地以为,《黄杨扁担》作为重庆民歌,起源于秀山县白粉墙村(后与四塘村合并为黄杨扁担村),是当地土家族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上世纪50年代,四川音乐专家到溪口的白粉墙村采风,该村村民严思和完整演唱了这首民歌,此后被专家记录下来,作为四川民歌代表作在全国流传。

二是“酉阳”起源说。酉阳当地认为,《黄杨扁担》作为土家族民歌,最早出在酉阳县小坝乡东流口。作为酉阳县盛产稻米和黄杨木,这是歌词中的主要两种事物,并且,东流口比古酉阳州府(古称酉州)地理位置偏高,也印证了“挑担白米下酉州”的“下”字的合理性。

两地争论的一个焦点,还起源于歌词中的“下酉州”,还是“下柳州”。

酉阳人认为,歌词中的“下柳州”应为“下酉州”的音误,是因为在当地方言中“酉”、“柳”不分,而且渝东南与广西柳州相距太远,并且柳州本地稻米产量较高,从酉州挑着稻米去贩卖与理不通。

秀山则以为,秀山梅江与广西柳州自古贸易往来不断,秀山人自古与外界做生意,都是经过湖南湘西土家族花垣县,直至广西柳州贩卖。

著名的民歌艺术家严思和也曾亲历这段路程,才有了后来传唱不息的《黄杨扁担》,据严思和的女儿介绍,这首民歌最初有六段,现存传世的是四段版本,而严菊云说父亲创作之前,从未听过酉阳县传唱过这首民歌。

秀山白米到柳州姑娘

按照严菊云的说法,《黄杨扁担》歌词,来源于真切的生活体验。

黄杨扁担,是当地生长的一类树种,黄杨木所制作的。黄杨木质地坚韧,又有弹性,做成扁担,可担更多重物而不断裂,又能上下忽闪晃动,缓解肩头压力,负重而减负,是天然的扁担材料。所以,才有了歌词第一句,

“黄杨扁担麽闪溜溜”

秀山当地出产一种特有的稻米,秧青米,最是油亮纯香,口感上佳,曾经作为皇家贡米的秀山白米,据《秀山县志》记载,年产不过500斤,好的进了京,次等的就作为稀罕特产,拿出去换钱买副食品。

当年川渝地区外运十分不便,多依靠水路交通,从酉水取道洪安河,直抵湖南、广西,甚是便利。当地人即装满稻米,以黄杨扁担挑起,顺着溪沟直至溪口码头,等候装船外运至广西柳州等地,歌曲中的柳州,也是代词,并非仅指柳州此处,就像西口、关东,皆为艺术化的泛指。

柳州在当时,相较酉州是富庶之地,周边区域许多生意人都到那里贩卖交易,颇有点北方人“走西口”、“闯关东”的意思。

关于酉州,川渝当地也有民谚,叫做“提起上酉阳,叫苦喊爹娘”,酉阳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到酉阳卖米,却与常理、与民俗皆不通。由此,才有了第二句,

“挑一挑白米下柳州”

据说,秀山当地很多人,是来自贵州思南等地的移民,所以秀山花灯调有着与贵州当地民调类似的曲调。严思和的故乡,也在贵州印江县。当地民调中,有不少关于“柳州姑娘”的内容。

心里惦记着富庶的柳州城里姑娘,挑着担子去贩卖白米还钱,嘴里还要念叨着柳州的姑娘好。所以,又有了第三句、第四句,

“姐呀姐呀下柳州呀”,“人说柳州的姑娘好呀”。

为啥“柳州的姑娘好”,因为

“柳州的姑娘会梳头”……

这与传统民歌,多采用哥哥、妹妹的爱情主题非常一致,创作思路上也毫无违和感。实际上,《黄杨扁担》民调还有以下歌词,

“黄杨扁担软溜溜,

挑担白米下柳州,

柳州爱我白米好,

我爱柳州好丫头,

有钱的大哥讨过去,

我们无钱干发愁。”

透过这一段,那种画面感跃然眼前,几个黑黝黝的卖米青年,坐在码头、船头,心里想着漂亮的姑娘,却遗憾的是,没有足够的钱娶回家去。辛苦一辈子,也不可能跳跃社会层级,这正是过去劳苦大众的真实写照。

而酉阳当地具有区域性的民歌、民乐,并没有类似秀山花灯调的存在历史和文化环境,当地的摆手舞,与秀山跳花灯毫无类似之处。

文化产地争执,背后是政绩和利益争夺,李逵和李鬼,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造假者一方,心知肚明。

1980年四川版《秀山花灯选集》的作者对此解释为,从未质疑过《黄杨扁担》是秀山民歌,改动歌词“下柳州”与实际歌曲的发源地并无关联。

不想在几十年后,因此引发轩然大波。

这场争论,终于在2002年的年中逐渐平息。

0 阅读:4

石头大狮的笔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