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阳卢氏卢凌风,响亮的称谓背后,是显赫世家的绝对支持

石头大狮的笔记 2024-08-31 15:32:36

“在下,范阳卢氏,卢凌风!”

《大唐诡事录》里面,中郎将卢凌风的自我介绍。

讲这句话的时候,卢凌风的表情中,带着傲视天下的自负和霸气。

无论我是达官显贵,还是平头布衣,当我站在这里,就是正义的化身,而促使我站在这里的力量,成就于家族的荣耀,是血脉骨子里的高傲。

只因为“范阳卢氏”的响亮称谓,是大唐顶级士族豪门的代表。

《隋唐嘉话》中记载了一个典故,唐高宗时当朝宰相薛元超,曾经感慨说,我虽然不是顶级才华,但也自诩个人财富和社会地位很高。然而人生仍有三大恨事,一是没有正统的学识出身,二是没有娶到“五姓”的女子为妻,三是没有参与修订国家历史典籍。

“薛中书元超谓所亲曰:‘吾不才,富贵过分,然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得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

作为一人之下的国家首辅,对自己出身、学问的感慨也就罢了,却因为没有成为“五姓”的女婿而耿耿于怀,说出“恨不得娶五姓女”这样的话。

实际上,薛元超的夫人出身并不差,她是唐太宗的亲侄女,作为郡主,标准的皇亲贵戚。能够与皇族攀上亲戚,这样的出身来历,薛元超仍不嫌知足。

唐代这“五姓”究竟是何来历,

值得当朝一品宰相大人念念不忘。

四海大姓之五姓七望

从魏晋时代起,人们最推崇的出身来历,并不是什么才华、财富,而是门第出身。此后历史一路行来,门阀世家成为各类割据政权的竞相争取对象,就像日本的幕府势力。在这种大背景下,门阀世家逐渐成长为社会中不可忽略的高傲存在。

就像魏晋阀门士族的高级版,盛唐时期,豪门世家同样是绝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无论是官员派系,还是社会关系,都要建立在这几个顶级氏族之上,他们拥有不输于皇族的崇高地位,一呼百应的社会威望,不仅如此,他们之间盘根错节的复杂关系,垄断了整个社会的发展,他们的影响力,甚至直抵京师庙堂、帝王案榻。

唐代的顶级门阀士族,都有着深厚的历史积累、丰富的声望底蕴,又以其中五个姓氏家族最为显贵。这五姓,分别是崔、卢、李、郑、王,其中的崔氏和李氏,分别有两个郡望,因此五大姓又有七大郡望,时人称之为“五姓七望”,也称“五姓七宗”。

他们就是——

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

五姓势力,成为隋唐时期帝王家族又爱又恨的存在,这些盘桓中原的豪门,人脉资源、经济实力都十分优越,能够获得他们的势力支持,治理天下易如反掌,而尾大不掉的尴尬,又让帝王们时时刻刻想办法遏制、削弱这几股社会力量。

“宁娶五姓女,不羡帝王家”。

薛元超的想法,代表了当时的主流思路,高高在上的大臣、将军们,很多都属于五姓七宗的派别,而未能进入五姓七宗的则遗憾不已,想方设法也要攀上关系。宗族、世家互相联姻,强强联手,最后的结果,势必成为影响朝政的极端势力,这是统治者最不想看到的情况。

高宗时代,已经发现这个弊端的皇帝,就曾经想要改变这个局面,朝廷下令禁止七宗五姓自行婚嫁,无非是限制宗族势力的扩张,然而实际效果却不甚理想。

范阳卢氏是怎样的存在

卢氏,源自姜姓,据《通志·氏族略》载,其得姓始祖是高傒,人称傒公,是保周开国第一人、太公吕尚的十一世裔孙,曾担任齐国正卿,因政绩卓著,被齐桓公封于卢地(今山东省长清县西南一带),其子孙遂以卢为姓。

田氏代齐之后,卢、高二姓氏被驱逐离开封地,卢氏子孙失地后便散居燕秦之间,其后主要在涿郡(今河北省涿州一带)繁衍生息,又以范阳一支卢氏最旺,后称“范阳卢氏”。

始皇时代,卢氏就有五经博士卢熬、天文博士卢生等名士,西汉初期有燕王卢绾,而范阳卢氏最著名的人物,莫过于有着“士之楷模,国之桢韩”之称的海内第一名儒卢植,他也是后汉三国时期枭雄刘备的老师,被认为是范阳卢氏的始祖。

此后由魏晋、南北朝直至隋唐,范阳卢氏卢植之后,可谓名人辈出,皆是仕途官宦名臣,成为一大家族,北魏时代曾经与三位公主联姻,史称“一门三公主”。北魏太武帝征辟天下士子,范阳卢玄被考评列为天下第一。

卢氏子弟以学识卓著,北魏分裂后,太常寺卿卢靖的三个儿子,卢景裕、卢辩、卢光分别担任了北齐文襄帝高澄、北周武帝宇文邕、西魏恭帝拓跋廓的老师,因此范阳卢氏家族又号称“帝师房”。

史家曾有“四海大姓”的说法,评价崔、卢、王、谢四大家族,其中对卢氏尤其推崇,称“望出范阳,北州冠族”。至唐代,卢氏达到发展顶峰,大出人才,有“八相佐唐”的卢氏八贤,“初唐四杰”的卢照邻,“大历十才子”的卢编等,清代乾隆皇帝写下诗句,“自古幽燕无双地,天下范阳第一州”,盛赞卢氏才学风采。

又了如许的家族光环和世家才华,虽为布衣白身,仍可蔑视公卿,卢凌风以“范阳卢氏”傲视天下,其实是有他骄傲的资本所在。

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

唐诡甘棠驿站一则中,有一位出身清河崔氏的官员,叫崔无忌,是八品县丞,为人狂妄自大,与官阶高出很多的武官都尉争夺上房。当时另一位在场的官员于都尉,是正四品武官,却对崔无忌甚是敬畏。究其原因,无非还是世家门阀的力量所致。

关于崔姓,《元和姓纂》卷三载,

“姜姓。齐太公生丁公伋,生叔乙,让国居崔邑,因氏焉。”

崔氏先祖,史料记载仍可追溯至太公望姜子牙。据传说,太公姜尚临终传位于齐丁公吕伋,再传第四子吕季,吕季子仁爱贤良,将国君之位让给兄弟吕得后,自己留在镐京辅佐周天子,并以崔邑(今山东邹平县境内)为封地,后世子孙以崔为氏。这就是崔氏的由来。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表》记载,

“崔氏十五世孙意如,为秦大夫,封东莱侯,二子业、仲牟。”

崔氏中,秦朝时,崔杼的裔孙崔意如被封为东莱侯。崔意如育有二子,崔业和崔仲牟。入汉以后,长子崔业袭封父亲爵位,在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东北)定居,后发展为清河崔氏。次子崔仲牟,另居博陵安平(今河北涿州境内),史称博陵崔氏。

东汉以后,博陵、清河两支崔氏,俱为山东(指太行山以东的广大区域,代指北方地区)望族,南北朝时,讲究士族门第出身,崔氏独占五姓七宗的两支,被列为一等大姓。

实际上,两支崔氏中,清河崔氏因出身长子一支,又优于次子世家的博陵崔氏,北魏孝文帝考定的北方四姓即为,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以清河为崔氏代表,并没有博陵崔氏。

门阀世家的傲气来自社会和高层的认可,又是刻在骨子里的宗族积淀。

举一个例子——

出身清河崔氏的北齐大臣崔㥄,就曾经对同僚出身范阳卢氏的卢元明说,

“天下盛门,唯我与尔,博崔(博陵崔氏)赵李(赵郡李氏),何事者哉!”,

到了唐代,崔氏出宰相八人,与范阳卢氏合称“崔卢”,凌驾其它姓氏之上。唐诡中与卢凌风两情相悦的裴喜君,虽然出身河东裴氏,但在当时,仍不入崔卢法眼,可以说是高攀了。

另外一个例子——

身为唐懿宗宰相的杜审权,曾经亲笔书信,为儿子向清河崔氏求聘女儿,却被出身崔氏的崔程无情拒绝,理由很简单,

“崔氏之门,若有一杜郎,其何堪矣?”

我崔氏门中,如果多出一个外姓女婿,情何以堪,就这么简单直接的拒绝了。其实当时崔程仅仅是个无甚政绩的小官员,即便如此,仍旧瞧不起关中六姓之一的京兆杜氏,傲骨可见一斑。

0 阅读:5

石头大狮的笔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