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诡真历史:姜山人的幻术——鹅笼书生,源自天竺的神奇故事

石头大狮的笔记 2024-09-08 17:18:35

《唐诡·西行篇》,延续了上一季的风格,又有所创新,各种奇诡多变的情节、出乎意料的结局,令人目不暇接。

据说,唐诡的主创者,在写作剧本的时候,深度研习了中国隋唐五代时期大量话本小说和传奇故事,包括《酉阳杂俎》《博物志》等等一系列古籍。

“风雪摩家店”单元中,顺序出场的姜山人,不仅风姿绰约、飘飘欲仙,隐隐间更有几分江湖侠士的出尘风范,一剑出鞘,雪中飞舞,表演了神奇的“阳羡书生”幻术。

今天就聊聊,关于“山人”这个神秘的身份,还有鹅笼里的书生。

唐代以来的“山人”群体

“山人”一词,其实起源于《庄子·天道》篇中有“江湖山林之士”,明代奇书《菜根谭》之中则有更加明确的表述,“山林之士,清苦而逸趣自饶”,这都是关于“山人”群体内涵的解释。

从唐代开始,“山人”开始频繁出现在各种典籍文献和传奇故事中。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曾有《赠卢仝》诗作,其中提到的卢仝就是一位山野隐士,流传后世著名的《七碗茶歌》,就是他的大作。

卢仝十分憎恨庸俗恶劣之徒,虽然学问很好,却闭门隐居拒绝出仕,家里常常穷困到揭不开锅,还得依靠附近寺庙僧人,把化缘得来的米送给卢仝维系生活。这样一位性情高洁的人物,最终却莫名其妙受到牵连死于唐文宗大和九年(835)“甘露之变”。

中国古代关于山人的类型,大致有这样几类,一种是身怀宗教异术的化外人,一种是隐居山野不得重用的才俊,一种是幕僚谋划之类的策士,还有一种就是专门以服药、求仙一类的隐士。摩家店里的姜山人,应当属于第二类,怀才不遇的山野之人。

姜山人的幻术——鹅笼书生

风雪之夜,入住荒村“摩家店”的几位,果然都不是一般人,除了范阳卢氏、新任云鼎县尉卢凌风,还有假冒县委龙太,更有这位潇洒俊逸的江湖侠客姜山人,实际上的深县县尉姜威。

当神秘女店主要求入住客人必须亮出绝技才能进店的时候,这位姜山人就在雪地里耍了一手漂亮的绝活——幻术,表现得是阳羡书生和鹅笼的故事。

这段故事出自南朝梁政权学者吴均的《续齐谐记》,故事大意是,有一位阳羡人叫许彦,某日负鹅笼而行,途中遇一书生,以脚痛为由,请求暂寄笼中。许彦应允,怪书生遂与鹅蹲在笼中,许彦也不觉得笼子增重多少,而笼中多了个人,也不显得更拥挤。

途中树下休息,怪书生为答报许彦,先后从口中吐出美酒佳肴、美丽女子,大家共坐。怪书生不久醉卧,而女子又从口中吐出男子,而后男子又吐出一个女子,前后次第变幻万方,而且都是后者背着前者的私下行为,情节离奇出乎意料。最后怪书生即将醒来之时,原先人物依次各自归入口中,而怪书生恍若未觉又是一奇。

最后怪书生留下一个大铜奁作为纪念,有明白人看了居然是东汉明帝永平年间的,几百年前的古董食器搞不好还是内府的贡物,这份礼物也真是可以了。

姜山人出场,耍了这样一套幻术,无非也是映射了“摩家店”里众人诡异的身份,以及变化无常的情节剧情,暗示了这里的众人,其实一个秘密套着一个秘密。这段故事,据说出自佛教经典《旧杂譬喻经》,实在是一个幻中有幻、幻化无常的神奇典故,还曾经被《中国奇谭》系列的《鹅鹅鹅》所引用。

众说纷纭的传奇故事——《外国道人》

那么,阳羡书生的故事,究竟从何而来,它到底在写什么?想要表达什么意思呢?中国近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曾经说过,阳羡书生这个故事,“盖非中国所故有,段成式已谓出于天竺”。

段成式是著名的唐代志怪小说作家,代表作品是《酉阳杂俎》,他在这部集子中提出,《鹅笼书生》的故事,并非是南朝吴均的原创,而是出自《灵鬼志》中的一则故事《外国道人》,《灵鬼志》这部书已经失传,许多故事散见于其它小说汇编,如部分收录在《太平御览》等等。

段成式对《灵鬼志》这本书有些研究,他考证其作者是东晋荀氏,具体生平不详,只知道他出身荀氏望族,曾在东晋义熙年间任职,是东晋第十位皇帝、晋安帝司马德宗的属官。荀氏的生存时期,比起南朝梁代的吴均早了一百年。对此,段成式认为,吴均一定看过《外国道人》这个故事,被它的光怪陆离所折服,“吴均尝览此事,讶其说以为至怪也。”

可见,在段成式见过的版本中,怪书生其实是不输于中土的一个外国术士。而《外国道人》这个故事,的确也是参考了另外一个异域典故,源自天竺的《旧杂譬喻经》中一则《梵志吐壶》——

故事主角是一位“梵志”,意思是不属于佛门的外道修行者。故事讲了一个印度国的王子,在水池边见到有个“梵志”,先后吐出女子、男子,三人共餐。后来太子请父王将这个外道修行者邀进王宫,让他表演吐人奇术的故事。

人物和环境背景不太一样,但是大致情节却与《阳羡书生》的故事大致不差,而且《梵志吐壶》翻作《外国道人》,也算表述精准了。

天竺故事的本土化创造——《鹅笼书生》

中国神话故事中,能口吐宝物的,印象中只有铁扇仙,而她也不是中土神仙,是西方罗刹女。所以像这种口里作怪的,基本都源自外邦灵异故事,最常见的,就是天竺僧人之流。

象佛经中的《百喻经》、《譬喻经》之类,其中吸收的传奇故事,最初都是古代寺庙在设坛讲经之前的“引子”,类似评书、话本先生“撂地”,在正课开书以前的垫场故事,一方面是为了圆粘子等人,另一方面也是要吸引听客的注意力。

佛经中的此类故事,多有些超乎常理的情节,以此展现佛法之宏大无边,往往其中又夹杂着生死轮回的教义理念,故事情节则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便于让信众们领会接受,而其中的经典佳作,逐渐被收入佛经中成为教化世人的范本,类似道家的《太上感应篇》。

作为原本发端的《梵志吐壶》,故事展示的是一个“俄罗斯套娃”般的现实世界,一个人的生活,却在另一个人的腹中,而这个人的腹中却又有着另外一个人的生活,这一切又被一个壶承载着……

我们可以从哲学、心理、人文诸多角度解释这个故事,但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乾坤,相信它实际上要表达的,还是佛教所说“三千大千世界”“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世界观微缩。

佛教进入中土以后,许多饱含浓重异域风味的故事,为了生存和传播,不得不入乡随俗,进行二次包装改换头面,《梵志吐壶》被中国作家吸收,改写变成《外国道人》,故事主干仍在,而环境背景则被肆意发挥变化。

《外国道人》时间线被安排在晋孝武帝太元十二年(387),故事中加入了道具“鹅笼”,于是开头有了“外国道人行路太累,求个歇脚”的情节,一下子就有引人读下去的冲动感,并且在《外国道人》故事的最后,还添加了更加中国化的内容,移植了新的故事情节——

外国道人与鹅笼主人一起入城,见到了为富不仁的土豪劣绅,外国道人施展法术把土豪的父母囚禁在瓶子里,以“百人厨”“千人饮食”周济穷苦百姓,作为土豪父母恢复自由的交换条件。

中国穷苦百姓无权无势,面对掌握着政权、资源的地主老爷、贪官污吏们,可谓求告无路、申诉无门,还要受到种种盘剥欺凌,无奈之下只好把改变命运的希望寄托神灵,于是神佛菩萨、神仙高士应运而生。这种神仙帮忙“打土豪、救穷人”的模式,正是几千年延续至今的典型中式思维,却被《外国道人》的作者巧妙的安排进了故事里。

从这里,外国道人顺利完成由天竺异域到中式本土化角色的初步转变,再后来又被精简调整,诞生了后面更加完全本土化的鹅笼书生故事。

0 阅读:17

石头大狮的笔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