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贶殿和巡游图,花钱买来的和平,宋真宗泰山封禅为何后无来者

石头大狮的笔记 2024-09-20 16:27:21

两次天降神书,一场人间闹剧,来看宋真宗和他的岱庙天贶殿

为了挽回城下之盟的屈辱颜面,宋真宗炮制祥瑞精心组织泰山封禅

中国历史上共有六位帝王封禅泰山,且看最后一位帝王都做了什么

花钱买来的和平局面,宋真宗赵恒泰山封禅为何后无来者

北宋年间,南边的宋帝国与北边的大辽王朝,持续多年的战争,被一场迟来的盟约所终止

其实当时的澶渊大战,宋军占据主动优势,可是宋真宗无心恋战,就在此地与辽军议和,双方签订了反胜为败的条约,历史上称之为“澶渊之盟”。

这种操作结果,是朝堂上大部分人不愿意看到的,于是,时任宰相王钦若想了一个办法,用另一件事情来转移朝堂臣僚的注意力,策划了著名的“天降诏书”计划,史称大宋朝真宗赵恒的泰山封禅。宋真宗赵恒对此计划非常满意,不仅在泰山举行了隆重的活动,并将每年六月初六日定为“天贶节”,次年更下诏扩建了岱庙,建造了“天贶殿”。

天贶殿内最珍贵的文物,是绵延三壁长六十余米的彩绘壁画,描绘泰山山神出巡、回銮的场景,是国内现存道教壁画上乘之作。目前壁画在天贶殿内被单独开辟一块空间,售票包含电子导游服务共计80元人民币,比起岱庙二十元的价格,可谓不菲。当然,宋真宗当年修造天贶殿也是花费无数,那么天贶殿和它的彩绘壁画,究竟值不值这个票钱呢?

地跨黄河咽喉,澶渊的名称来源

澶州,隶属于河南省,今天的河南省濮阳市境内,古称澶渊郡,因此宋辽合约就称作“澶渊之盟”。澶州位于河南省的北部,地跨黄河两岸,与北宋都城开封相隔咫尺,是大宋朝失去了幽云十六州的天然屏障之后,开封阻挡北方势力的最后重镇,一道极为重要军事防线。澶渊之盟后,宋辽之间以兄弟相称,边贸互市不断,开启了长达120年的和平局面,这实在也算不上是个屈辱的协约。

澶州的军事地理位置十分险要,在陆权时代,可以说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期,澶州属于中原诸国的卫国境内,称为“濮阳”城,是卫国黄河南岸的重要渡口码头。当时卫国与晋、楚等国家发生交战,著名战役“晋、楚城濮之战”,成为有历史记载的第一次大规模战争。

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开国皇帝李存勖为了攻打后梁政权,派军在当时的德胜渡口(即古澶渊郡、濮阳城)修筑攻势,跨越黄河两岸建造城池,最终形成了以浮桥相连的南北二城格局。李存勖将此地作为进军后梁的前沿,不断强化军力和补给投入,终于在923年成功灭掉后梁政权,建立了后唐。

历经梁、唐、晋、汉、周的五代时期,重新统一北方的北宋,仍然以开封作为都城,据守黄河咽喉的濮阳城,依然是拱卫京师的第一重镇,北宋沿用后周的规制,将德胜渡城池,升级为澶州。

澶渊之盟,是成功还是耻辱?

从耶律德光正式建国,到萧太后南征大宋,百年基业的大辽帝国实力强大。公元1004年九月,辽国皇帝耶律隆绪和母亲萧国太后,率领辽兵南下,一路从瓦桥关(河北雄县)打到澶州(河南濮阳)境内。辽军深入宋国腹地近千里,宋廷举朝震惊,真宗赵恒几乎已经批准了迁都避战的方案,到底被宰相寇准坚决抗争,并强烈请求皇帝御驾亲征提振士气,真宗无奈只得服从主战派要求,从都城开封到前线澶州督战。

皇帝督战的影响力果然非同小可,宋军坚守城池,并射杀了攻城的辽国大将军萧挞凛,辽军止步于澶州,士气大受打击。攻城战变成了拉锯战,宋军主力始终坚守不出,而辽军深入敌境,一旦后路阻断,将有去无回。最终真宗对辽兵骨子里的恐惧感占了上风,投降派的建议下,作为主战派的寇准、杨延昭等人也只得同意讲和。

从宋辽开战到澶渊之盟,两国之间已经经历了二十五年的战争。和平条约“澶渊之盟”的结果,宋辽双方没有割让领土的条款,只是通过财货方式划定和平条件,“澶渊之盟”最终给宋辽带来了将近一百年的和平环境。

宋朝仅仅付出了贡银十万两、绢帛二十万匹的代价,比起真宗赵恒的心理底价一百万两白银,“百万以下皆可许”,这样的谈判结果实在划算得很。

纵观宋朝,从开国不久即丢失的疆土门户“幽云十六州”,并且还有西夏、后金等其他政权在旁虎视眈眈,实际当年北宋的军事实力,比起辽国实在偏弱。从这个角度看,北宋以金钱换取安定时间的策略,其实也说不上是失败,而对于游牧为主、经济落后的辽国,结盟同样也是成功的选择方案。

实际上,在澶渊之盟后,北宋还有两次通过“花钱”方式息事宁人的事件,一次是在宋仁宗时期的1042年,另一次是在宋神宗时期的1074年。应该说,这两次事件,仍然是在澶渊之盟的大框架下进行的。

王钦若的诡计,宋真宗封禅真相

有了抵御辽兵压境、签订和平协议的功劳,高高在上的宋真宗和整个事件的主导者寇准,都洋洋自得,同为内廷重臣的王钦若,感受到来自同僚功绩的压力,便开始策划暗中扭转局面。

王钦若告诉赵恒,“澶渊之盟”完全是兵临城下的被迫之举,春秋时期的小国诸侯都不会引以为荣耀,像陛下这样的大国君主,反而以为是可喜可贺的好事,实在是有失体面。作为宰相,寇准在这样危机的时刻,把皇帝抛到一线去冒险,实在也是不智之举,所谓的御驾亲征,就是不把皇帝的安危当回事。

宋真宗想想也是这个道理,那要怎么挽回颜面呢?

王钦若提出了两个建议,一是立即发动收回幽云十六州的战争,用实力洗刷耻辱。这当然立即遭到了不爱兵戎的宋真宗坚决反对。另一个策略就是转移民众注意力,通过仿效古代成功帝王的方式封禅泰山天地,以此镇服四海,夸功天地。得到宋真宗的认可后,王钦若便精心炮制了一个“神人天降祥瑞诏书”的计划。

有了所谓的“天瑞希世绝伦”的祥瑞之事,宋真宗的封禅泰山,就有了必然的理由。在“神人降书”的先例指引下,各地也纷纷冒出许多“灵异”的吉祥事件,开始不过是地方官员取悦皇帝的“善举”,后来却愈演愈烈,各地竞相邀功邀宠,谣言事件越来越夸张离奇。政治,有时候就是这么奇怪,为了一个人的喜好,居然全国上下都能恰到好处的配合到位,这里出现一颗灵芝,那里飞来一只玄鹤,上行下效,终于举国陷入了疯狂的闹剧中。

在王钦若的主导下,宋真宗成功实现了他的封禅愿望,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禅泰山天地的皇帝。据说,为了举办这场旷世盛典,北宋朝廷付出了超过八百万贯的巨额财富。北宋时期的币值,一贯钱约等于现在的数百到千元左右,折算下来,宋真宗赵恒这一场闹剧就花了差不多数亿到数十亿人民币。

靡费甚巨的天贶殿,宋真宗修建泰山神宫

祭祀泰山,岱庙为始。岱庙也称“东岳庙”“泰山庙”,始建于汉代武帝时期,最初原址在山东博县境内,大唐武周时期迁移至现在位置,宋代帝王真宗赵恒是最后一位举行封禅仪式的帝王,清雍正年间,泰山庙正式更名“岱庙”沿用至今。

宋徽宗时期(1124),东岳庙修建臻于大成,总共修扩建各类房舍殿阁及附属建筑813间。至金世宗大定十八年(1178),存在仅五十余年的泰山神庙就毁于一场大火,除庙门以外几乎荡然无存,次年再次修建,房舍扩为854间。后岱庙历经各朝代天灾、兵祸,各朝代均有不同程度修补修缮。

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宋真宗赵恒下诏修造岱庙主大殿,意在感谢泰山神分别于大中祥符元年正月、六月两次赐降天书。天贶殿,被称为中国三大宫殿式建筑之一,与故宫太和殿、曲阜孔庙齐名天下,这可能是宋真宗赵恒留给世界文化遗产宝库的最珍贵礼物。

历代帝王朝拜泰山均要到岱庙驻跸,宋代以后,天贶殿成为扩建之后的岱庙主体建筑,大殿延续了皇家宫苑“九五至尊”的规制,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顶,上覆黄琉璃瓦,主建筑左右各有一座六角形御碑亭

天贶殿作为皇家礼制建筑,主祀泰山神主,其建筑等级和形制规模极高。据史料,唐开元十三年(735)明皇授封泰山神为“天齐王”;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真宗增“仁圣”二字为泰山神懿号,称“仁圣天齐王”;三年后(1011)奉升泰山神为帝,称“天齐仁圣帝”。元代奉为“天齐大生仁圣帝”之尊位。

岱庙天贶殿历经天灾人祸

壁画初创于北宋年间,每朝代都有组织重新修建,对壁画进行修补重绘,实际样貌较宋代初稿已经颇有不同,但是宋元明清各代均有图画样稿留存,提供后人修复时作为参考。目前存在的实物壁画,考证应当是清初康熙十七年(1678)重修岱庙后绘制。

天贶殿在宋代初命名为“嘉宁殿”,元代更名为“仁安殿”,明代一直沿用元制,清代因泰山改称“峻极殿”。民国十七年(1928),济南“五三惨案”发生后,泰安曾为山东省临时省会驻地,大殿曾改为会议场所,殿内左右侍者塑像拆除,成为当时省政府会议所在地,殿内壁画遭到破坏,殿额改挂“人民大会场”。

民国十九年(1930)中原大战殃及泰安,天贶殿遭受炮击,壁画又遭损毁破坏。民国二十年(1931),在当地建议下,大殿替换以“天贶殿”匾额,并设置铁栅栏保护。1966年浩劫期间,壁画遭到人为涂画,壁画再遭破坏。此后大殿壁画年久失修,自然风蚀,出现多处画面脱落。上世纪九十年代后逐步开展科学技术保护性复原,如今使用的则是“宋天贶殿”匾额。

贶,即赐之意,所谓天贶殿,就是感谢上天恩赐的意思。天贶殿内供奉的神主,主位是泰山之神,周边还有几位侍者,最重要的文化遗存,则是描绘于殿内东、西、北三侧墙壁上的壁画,名为《泰山山神启跸回銮图》,描绘的就是宋真宗赵恒登临泰山时的仪仗队伍和现实场景。整个队伍以泰山山神为中心,共绘有各类人物697个。

宋真宗的这场封禅大戏,起源于一个谎言,结束于一场闹剧,由此直接把前面五位帝王的封禅活动拉低了一个档位,从秦始皇公元前219年首次举行封禅大典开始,到公元1008年这次封禅以后,中国再没有帝王举行过类似的封禅活动。

0 阅读:3

石头大狮的笔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