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中之战:诸葛亮无兵可用率新兵出战,一计快速战胜强悍南蛮兵

品史学家江樵 2024-10-26 09:28:32

225年,诸葛亮决定率兵平定南中叛乱。

“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此战,极为凶险。

盘踞在南中的,是一群强悍的敌人:益州派豪强雍闿,策动牂柯郡太守朱褒、越嶲郡叟王高定以及少数民族头领孟获等一起叛乱。他们杀死了益州郡太守正昂,又把接任的太守张裔抓起来送往东吴,越嶲郡杀死了郡将焦璜,而牂柯郡则杀掉从事常颀。

显然,此前蜀汉朝廷的招抚措施没任何效果。南中的局势,正在迅速恶化。

蜀军南征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令人感到头痛的是,蜀汉并没有准备好。当时蜀汉经历过荆州之战、夷陵之战两大惨败,蜀国精锐折损殆尽,刘备病逝,蜀国局势已经危若累卵。

所以诸葛亮出征所率军队,一非蜀军主力,二无名将参与。

这是诸葛亮辅政后首次出征。也可以视为其赌上职业生涯的一战。

赢了,诸葛亮就能够树立威望、在军界站稳脚跟;输了,诸葛亮的未来以及他匡扶汉室的梦想将更加渺茫。

马谡颇感担心。“谡视明公犹父”,他将诸葛亮视为父亲,现在诸葛亮即将步入危局,他怎能不担心?

马谡送了几十里路。“谡送之数十里。”

但诸葛亮似乎心情很放松。他对马谡说:“虽然我们一起谋划此事多年,今天请你再一次提出好计划。”

马谡一再建议要以攻心为主。

愿公服其心而已!

过去对于夷族,大多有德柔与威服两种。

比如曹操远征乌桓,东吴讨伐山越,都是用拳头说话。这次诸葛亮的办法与他们不同,是在柔性政策的基础上,实施更为积极主动的攻心之战。

内忧外患的蜀汉,是否还有一战之力?诸葛亮能逆转形势取得成功吗?

南中之战

南中,是个烫手的山芋。

这里,离敌对势力很近。

南中是蜀汉与曹魏、孙吴对峙的前线。该地各类势力混杂,矛盾此起彼伏,是座随时可以喷发的火山。而益州派、东吴还试图在那煽风点火,让问题更加复杂化。

这里,离蜀汉朝廷又很远。

南中的地貌,犹如地理百科全书,河谷地区、山区、半山区和坝区什么地形都有。

因为地形的分割,造成人们习俗、语言、生产方式全都不一样,相互很难沟通,有时候简直就是鸡同鸭讲。既然交通不便,就没那么多功夫来做工作、讲道理,有时候人们就简单粗暴地用起了拳头。拳头虽然可以解决一时的问题,但却制造了长久的对立和矛盾。这些矛盾随着时间日积月累,可不好解决。

如此便意味着,以往所有的对夷策略在这可能都行不通。

当地的主要势力包括朝廷派驻的官员、地方土著少数民族的首领“夷帅”、外来的益州派地主豪强。

这三方势力彼此都存在矛盾,此外地方土著自己还有内部争斗,所以一直以来就斗得热火朝天,不亦乐乎。

经过多年发展,“夷帅”势力成为南中地区的核心势力,南中乱不乱他们说了算。

因为朝廷长期以来就是采取一种很宽泛的安抚政策,统而不治,缺乏管理能力,很难一碗水端平让土著满意。

所以南中的根本矛盾,就是少数民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生存发展需求,和朝廷粗放管理措施之间的矛盾。  

而那些外来的益州地主豪强,虽然没有发动大规模战争的实力,但是他们影响力颇广,十分乐于充当煽风点火的搅屎棍。

这些益州派豪强地主,在受益于蜀汉初期提供的稳定环境,势力得到快速发展后,又热心于追求“蜀人治蜀”。所以在接连荆州之战、夷陵之战两个重大失败,刘备病逝于永安宫后,一大批益州豪强跳出来搞事情,巴不得蜀汉早点灭亡。 

南中矛盾得以激化的导火索,便是一小撮益州豪强的在其中挑拨是非。

所以一开始是益州郡豪强雍闿闹事,他带头杀了益州郡太守正昂,又缚送继任太守张裔到东吴,以换取孙权的支持。孙权看戏不怕台高,大力声援雍闿,任命其为永昌太守。

尝到了甜头的雍闿开始挑拨土著和朝廷的矛盾,推动南中的问题继续升级。他笼络了夷帅首领孟获,使之煽动各族群众叛蜀。紧接着,越巂郡的叟族首领高定、牂牁郡太守朱褒,也一起响应。南中便彻底失控了。

雍闿还派为当地人所信服的孟获去游说部落长老们:

官欲得鸟狗三百头、膺前尽黑,螨脑三㪷,断(斲)木构三丈者三千枚,汝能得不?

官府想要黑狗三百头,而且胸前都要是黑色,还要螨脑三千斤、三丈长的断木(斲木)三千根,你们可以拿出来吗?

黑狗、螨脑本来便难找,而其断木(斲木)因十分坚硬、委曲,不可能高到二丈长,夷人便相信孟获,对蜀汉大感气愤,加入叛军。 

所以这次南中之乱,挑头的是益州派豪强,利用的是刘备死后蜀汉不安的危局,暴露的实际上是南中多年来的管理漏洞与不足。

从本质上来讲,处置的重点在于惩治首恶,然后改善升级管理体系。

“定南中然后可以固巴蜀,固巴蜀然后可以图关中”,只有妥善处理好南中问题,蜀汉才能安宁,才能获得重要的人财物补充来源,北伐的基础才更牢固。

这也是马谡再三建议要攻心为上的原因。

马谡

南征之路,从一开始就举步维艰。

其中隐隐有一丝蹊跷:

南中在公元223年已经叛乱,但过了两年,即公元225年,诸葛亮才率军出征。如此大乱,诸葛亮为何能忍两年?

史书说其中原因是“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说是因为刘备去世举国哀悼不便出兵。

这个解释,显然太过敷衍。

实际情况或许只是为了掩饰尴尬:诸葛亮难以筹集足够的军队用于南征。

蜀汉部队掌握在谁手里呢? 一部分为汉中魏延所统领,一部分则被中都护李严掌控。也就是说当时军中没人理会诸葛亮。

而诸葛亮手中仅有少量成都的守备部队。

夷陵之战,蜀军的损失实在太惨重了,精锐为之一空。

所以接下来两年,诸葛亮不得不重新征召新兵并集中各地守备军队,组建起一支新的军队。

但出征前,依旧阻力重重。

丞相长史王连“谏以为‘此不毛之地,疫疠之乡,不宜以一国之望,冒险而行’。”

并且诸葛亮还要提防魏延、吴壹等将领抢功。

这也是蜀军南征无名将的原因。

但无论多么艰难,诸葛亮还是坚决亲自出征。

(诸葛)亮虑诸将才不及己,意欲必往。

总有人认为诸葛亮用人唯亲。但在当时的形势下,如果不这么做,诸葛亮能确定手下的人是真心帮自己,而不是来拆台的吗?

好在诸葛亮善于练兵。

这点,我们可以从《兵法二十四篇》得知一二。

先习士卒用兵之道,其法有五:一曰,使目习其旌旗指麾之变,纵横之术;二曰,使耳习闻金鼓之声,静动行止;三曰,使心习刑罚之严,爵赏之利;四曰,使手习五兵之便,斗战之备;五曰,使足习周旋走趋之列,进退之宜;故号为五教。

......

在高效训练下,诸葛亮建立起了一支颇具战斗力的新军队。

这是南征能够获胜的根本保证。

诸葛亮力挽狂澜

攻心,和简单威压不同。必须打到对手的心坎上。

于是诸葛亮派李严写了六封书信给雍闿解释利害。

但雍闿却只回一封信:

盖闻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今天下鼎立,正朔有三,是以远人惶惑,不知所归也。

现今天下成鼎立局面,自称正朔的都有三个,所以远人(雍闿)感到疑惧,不知该归属哪个。

表现如此傲慢无礼,在天下人面前是不是就形象全无了?

诸葛亮便有了名正言顺的出征理由。

刚开始因为地形复杂,诸葛亮并没有一路追击,避免掉进当地土著的圈套中。

诸葛亮为了吸引叛军主力决战,在到达卑水地区后,暂停前进,以等待叛军向卑水地区集中,以便一举消灭之。

高定的主力果然向卑水地区集中,而雍闿、孟获部队也赶往这个地区。

眼看诸葛亮就能一网打尽叛军了。

但这时,叛军内部发生了内讧,高定部将杀死了雍闿,结果造成孟获军停止了向卑水地区的增援。

为何此时会发生内讧?很大可能益州豪强们老毛病又犯了。他们不是喜欢煽风点火,实力不足还想当老大吗?这样就得罪了实力明显占优的南中本地土著。双方一闹矛盾,实力不足的雍闿自然就早早领了盒饭。

煽风点火者都很容易被集火,任何时候都一样。

孟获是雍闿的铁杆粉,雍闿一死,孟获就退了。

南征形势图

既然全歼叛军的计划泡汤了,诸葛亮便临时改变了策略:

1、继续追击高定,坚决惩治元凶。

2、做好孟获的工作。既然孟获跟高定反目为仇,那么干掉高定后,就有了争取孟获的基础。

蜀军果断向高定军发起攻击,将其击溃。

高定的部队后撤到邛都,又被诸葛亮大军所击败。高定带领残部二千人不肯投降,结果被蜀军全歼,高定也战死。

雍闿被杀,高定战死。这两位首恶都已经领了盒饭。

这就意味着蜀军在南中的主要军事行动已经结束。

接下来,就是精彩的七擒孟获了:

1、攻心之战,首先得断敌退路,让对方无路可走。

李恢军攻入南中益州郡一带孟获根据地。李恢在孤军深入、又没有诸葛亮大军消息的情况下,利用欺骗手段、麻痹部族武装,而后趁其不备,发起反击,一举将优势的敌军击败,并荡平了益州南部地区,占领了孟获的根据地,切断了孟获军的退路。

诸葛亮集中精锐,一举搞定敌方的后援根据地。

这样对于孟获而言,这就成为了一场只有消耗而没有补充的死局。

2、反复挫败敌人,让敌人丧失信心    

225年5月,诸葛亮大军渡过泸水,进入益州郡。

在克服了气候、地形、运输等困难后,在味县以北地区追上了孟获的部队,击败了孟获,并将其生擒。

诸葛亮带孟获来了个蜀营一日游,问他觉得蜀军如何,孟获回答:

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陈,若祇如此,即定易胜耳。

我之前不知你军虚实,所以才战败。现今蒙赐观看营阵,原来只是如此,必定可以胜利了。

诸葛亮一听孟获居然能说出这等话?估计很快就能被忽悠瘸,后半生离轮椅也就不远了。

诸葛亮向孟获笑了笑,将他放走再战。经过七次擒纵,诸葛亮仍继续放走孟获。

这让孟获瞬间清醒,感觉智慧的细胞又占领大脑的高地了:不对啊,连打七次都输,那是不是就意味着再打也不会赢了?

于是孟获终于说出了一句聪明话:

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诸葛丞相,真是天上的神威,南人不再反叛啦!

南中之战,由此圆满结束。

七擒孟获

诸葛亮决定采用“不留兵,不运粮”的政策,任李恢为建宁太守、吕凯为云南太守,又收降爨习、孟琰等,与孟获一起授予官职,让他们到蜀汉朝廷任职,借以笼络南中人。

此外蜀汉开始将南中去军事化。将南中万多家劲卒、青羌送到蜀地,建立新的精锐军队,被称为“无当飞军”,非常勇猛。还有一些精壮士卒,朝廷便劝豪门大族将之聘请为部曲,这样南中的大量军队便被消化掉了。

南中土著的将士都开开心心融入进蜀汉朝廷,叛乱的势力便不复存在。

当然要彻底解决南中问题,还是要顺应需求,升级管理体系。

诸葛亮细化了对南中的管理。将南中五郡调整为七郡。这样是不是就能管得更细更到位了?

此外,诸葛亮还将一部分支持蜀汉的豪强和土著头领提升为郡县官员,这样更有助于他们和蜀汉朝廷的沟通,对治下民众的管理也更加符合当地情况了。

此外还加强经济联结。

诸葛亮从内地引来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如引进牛耕,以改变当地落后的刀耕火种的方法,提高了这一地区的农业生产力。这些夷人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融入进了汉族农耕经济文明体系中,更加有归属感了。

而通过开发南中,也给蜀汉朝廷增加了大量收入,“军资所出,国以富饶”。

南人的小规模叛变虽然没有停止,但相较东汉时期,南中却相对平稳,而多次叛乱亦被马忠、李恢、吕凯等快速平定。

这样蜀汉不仅解除后顾之忧,还能开辟人财物的新来源。诸葛亮由此能够全力整军备战,北伐战争便即将开始。  

账号在全平台的统一名称:江樵品史,小编欢迎大家的到来。

0 阅读:19

品史学家江樵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