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余辉下的名将悲歌——最后的蒙古骑士僧格林沁

火耀西南 2023-12-13 17:21:03

文/编辑:nirvana

僧格林沁,博尔济吉特氏,蒙古亲王,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出身显赫的蒙古黄金家族,但却自幼家贫,后又被道光眷顾选为索王嗣子而成显贵。后来他虽然贵为亲王,一生却与奢华的王府生活无缘,而是把大部分精力与时间都消耗在不间断的为国征战中。

由于他与皇家的特殊关系及其对维护清朝统治的卓越贡献,一直受到清廷另眼相待,是道、咸、同三朝重臣。他的一生戎马倥偬,即残酷镇压农民起义,也英勇抗击过列强的入侵,最终也为了他所效忠的帝国战死沙场。

01

在蒙古传说中,是“苍狼”与“白鹿”缔造了蒙古民族。在这些“苍狼”与“白鹿”的后裔里,不仅诞生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铁木真,也出现过“一代神弓”哈布图哈萨尔。哈萨尔是也速该的第3个儿子,铁木真的同母兄弟。

在《蒙古秘史》中记载,在铁木真在统一草原之时,特别是在与乃蛮部的大战中,哈萨尔就显示了卓越的军事才干。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源建立大蒙古国,号成吉思汗,他在水草丰美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为二弟哈萨尔划了一大片封地,并赐予哈萨尔4500户牧民,这就是后来的科尔沁部。

孝庄画像

16世纪末,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兵于辽东,科尔沁部是最早归附的蒙古部落。此后近300年间,清朝皇室与科尔沁部蒙古王公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姻关系,像我们所熟知的康熙帝的祖母孝庄文皇后,就是蒙古科尔沁部当时的首领宰桑之女。

嘉庆十六年(1811年)六月初五,僧格林沁出生在科尔沁左翼后旗哈日额日格苏木百兴图嘎查一个四等台吉家庭。按《蒙古世系》的记载推算,僧格林沁是成吉思汗弟哈萨尔的第26世孙。

苏木:乡(蒙古语)

嘎查:村(蒙古语)

虽然说僧格林沁是科尔沁左翼后旗扎萨克郡王索特纳木多布斋的族侄,但是博尔济吉特氏经过长期繁衍,人数众多,许多人虽然还冠以“贵族”名号,但家境早已败落。

僧格林沁就属于这种情况,9岁时他便跟随父亲放羊。

僧格林沁聪明好学,骑马、射箭、摔跤,样样技艺超人。12岁时,他当喇嘛的伯父布和特木尔将他送到昌图老城文昌宫念书。

顺治七年(1650年),科尔沁首领彰吉伦受封世袭郡王,索特纳木多布斋是第9代郡王。道光五年(1825年),索王在北京病死,无子嗣。

12月4日,年仅15岁的僧格林沁在其伯父布和特木尔喇嘛的大力帮助下,有幸被道光皇帝选为了索王的嗣子,并令其继承郡王爵位。

清朝蒙古少年老照片

按《清史稿》的说法,僧格林沁之所以被皇帝一眼相中,是因为他长得仪表堂堂。这样,僧格林沁就从一个被人轻视的穷小子,一跃成为威风八面的科尔沁郡王。

僧格林沁继承了郡王爵位后,便与道光皇帝成了甥舅关系,15岁时便从广阔无垠的蒙古草原来到了北京紫禁城内富丽堂皇的皇宫。

道光帝对他格外垂青,赏戴三眼花翎,赏用朱缰,赏穿黄马褂,任命他为御前大臣。

不久,裕郡王府又相中了这位年轻的王爷,将格格嫁给他,僧格林沁因此又兼有了皇家额驸(女婿)的身份。

僧格林沁从 19 岁起出任各种显赫的官职,终道光一朝,皇帝对他宠幸不衰,也就是史书中提到的:“出入禁闱,最被恩眷。”

道光二十年(1840年)6月,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僧格林沁奉命巡视山海关、大沽口防务,在整顿军队和加强防务中显示了办事认真、精明能干的作风。

道光三十年 (1850 年)皇帝驾崩,40 岁的僧格林沁被委以顾命大臣,与其他顾命大臣一道听道光帝宣布,以“皇四子立为皇太子”。

皇四子即后来的咸丰帝,他比僧格林沁整整小了 20 岁,两人是表兄弟关系。

所以在咸丰朝,僧格林沁仍然宠荣有加,一直掌握着帝国最为精锐部队的军权,并承担护卫京津地区的重任。

02

咸丰元年,太平天国在南方起事,很快这场规模空前的风暴席卷半个中国。

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官派副丞相林凤祥、地官正丞相李开芳率军两万余人北伐,不久便攻入河南。两个月后,北伐军绕道山西,攻入直隶,清廷震动,京城内也是人心浮动。

10月,咸丰忙任命其叔惠亲王绵愉为奉命大将军,僧格林沁为参赞大臣,会同钦差大臣胜保率军镇压。15日,僧格林沁率军4500人出驻涿州,以防太平军由正定北上。

绵愉颁锐捷刀,统领健锐、火器、前锋、护军、巡捕诸营,及察哈尔兵,哲里木、卓索图、昭乌达东三盟蒙古兵,与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督办防剿。

其实当时绵愉仍然驻守京师,僧格林沁才是实际的指挥官,这是他第一次统兵作战。

10月22日,北伐军自深州东进,兵锋直逼天津。僧格林沁部亦随之东移,屏障京师。

因为胜保军与太平军作战不力,次年二月时,清廷调整战略部署,命僧、胜合军为一,增大攻击力度。

这时北伐军已经在天津的独流、静海坚守百日,于1854年2月5日突然南走,僧格林沁、胜保率军南下追击。在子牙河一带,僧格林沁有所斩获,清廷嘉赏“湍多巴图鲁”名号。

太平天国的北伐军为太平军的精锐,战斗力强,能攻善守,尤其擅长构筑栅垒地道,凭借工事顽强抵抗。

僧格林沁于是制定战术,调度机动灵活的马队截流,步队则掘壕围困,使太平军始终被咬住不能脱离。

最先北伐太平军被围困于河间县的束城镇,一个月后,北伐军突围至阜城,再次被困。太平天国也及时派出援军北上入山东境,胜保奉命分军南下防堵,僧格林沁自率所部2万余人继续与北伐军作战。

5月5日,北伐军自阜城再度突围东走,占领东光县的东、西连镇。僧格林沁靠着马队机动灵活的特性,当日率马队赶至,再度将太平军包围。

在东西连镇北围困23天后,号称太平天国五虎上将之首的李开芳率北伐军600余骑突围,占据山东高唐,胜保在追歼北伐援军后,得知李开芳走高唐,即率部前往围困,僧格林沁继续围困连镇剩下的数千太平军。

他在连镇外围开挖宽、深各两丈的壕沟,又构筑丈余高墙,每隔1丈,支帐篷1座,派兵10名,以此防太平军再度突围。

然后,僧格林沁才发动了进攻,谁知清军打了无数次,损兵折将,还是无法拿下连镇,僧格林沁不得不改变战术,他令在长墙以外另筑套堤储水,引运河水浸灌连镇,想来一招水淹七军。

这招果然奏效,太平军数次突围,未获成功,东连镇被水淹,多处储存粮食的房屋被冲垮,耕地也受损,导致军中粮草短缺,被围太平军局势日益困难。

僧格林沁乘机开始展开了心理攻势,进行诱降,弹尽粮绝的太平军先后出降者高达3000余人。

1855年2月12日僧格林沁亲自率部猛攻西连镇,太平军被迫于19日撤出,专守东连镇。

林凤祥想来一招诈降,让部下九十多人出城投降,到时里应外合,釜底抽薪,但是僧格林沁老谋深算,很快就识破了林的计策,将这90多名诈降者全部咔嚓掉了。

网传林凤祥被凌迟时的照片(真实性不可考)

3月7日,僧格林沁觉得时间也差不多了,于是披挂上阵,率军一举攻克东连镇,并在东连镇一处地窖中俘获林凤祥,后林凤祥被押解北京,凌迟处死。

僧格林沁攻陷东连镇的消息传京,咸丰大喜过望,晋封僧格林沁为博多勒噶台亲王。

而胜保那边却很不顺利,迟迟打不开局面,于是咸丰便让僧格林沁取代胜保,移兵高唐,攻打李开芳部。

僧格林沁率领八千精锐来到高唐,只见高唐果然城高池深,太平军把各种防御工事也做得相当细致,确实是不好攻打,于是便开始收集城内情报。

不久他就获得了消息,原来李开芳也因久困于此,担心长期下去也不是办法,准备突围。

僧格林沁大喜,便设计作疏于防范之状,以期早日诱太平军出城。

3月17日,李开芳果然中计,率部突围,清军骑兵随即派出五百健锐一路追击。无法脱身的李开芳不得不占据高唐南50里的荘平县冯官屯等三村,挖濠沟地道坚守。

次日,僧格林沁亲率清军大队赶至,攻占西边两村,并以大炮将村内房屋尽数轰塌。失去高大城池防守的太平军不得不凭借濠沟、地道顽强抵抗,清军一时还是无法攻入。

但此时正值雨水较多,僧格林沁意识到“阴雨浃旬,河水日涨”,根据“旧有河形,可以引水”的地形,僧格林沁再次玩起了水淹七军。

他征发民工数千掘水渠120里,引运河水至冯官屯,另在屯外构筑高墙,防其突围。

这一围就是一个月,4月20日水渠挖成,僧格林沁立即放水浸灌。至5月中,屯内平地积水数尺,濠沟、地道被淹。僧格林沁督部一面实施炮击,又一面展开诱降活动。

31日,李开芳率部众80余人化装突围时被俘,清军占领冯官屯。

僧格林沁(1811-1865)

至此,历时两年的太平天国北伐失败了,北伐军全军覆没。僧格林沁因此而声名大噪,咸丰帝赏其亲王爵世袭罔替。

僧格林沁回京后,清廷曾让其兼任崇文门监督,并先后调任镶蓝旗满洲都统、正黄旗领侍卫内大臣等要职。

03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857年12月,英法联军攻占广州,次年5月,攻占大沽炮台,舰船内驶海河,进抵天津城下。

6月2日,清廷授僧格林沁为钦差大臣督办军务。僧格林沁再度挂印出战。他驻兵通州,屏障京师。6月下旬,英、法等国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天津条约》,约期明年换约,然后逐次撤兵南返。

僧格林沁随即至天津大沽一带主持海防。他先后调集清军万余名,分布扼要处所防守,重建被英法联军摧毁的大沽炮台,使之成为安有重炮60位的强大炮台群,在海口排列拦江铁链、安设铁戗,以阻滞敌舰。

另于双港、营城、北塘、山海关等处修建炮台,部署防务。

与此同时,他加大了清军官兵的战术训练,特别是火器的使用,将鸟枪、抬枪作为兵士必考的技能,此外,如能演放大炮有准,每月加银5钱,如识水性能潜水者每月加银5钱,如能在肉搏时持鸟枪可抵长矛者每月加银5钱,如在腰刀、长矛等各技演习出众者每1技每月加银1钱。

他言之有信,赏罚严明。各处调来的弱军,在他麾下练成劲旅。

咸丰九年(1859年),英、法军22艘“护送”两公使北上换约。17日,抵大沽口外,连日侦察。

僧格林沁为了迷惑敌军,将大沽炮台的火炮都用炮衣遮挡了起来,士兵也都躲藏进了掩体,派人在暗中瞭望。

英法联军根据上次作战经验,轻视大沽防卫力量,战前未做充分准备。

他们拒绝行走清政府指定的进京换约路线——北塘,于6月25日晨,以炮艇12艘直闯大沽,强行拆除海口铁戗、拦栅等障碍,开辟通道。下午2时许,英法联军拆除第一道障碍时,各炮艇直逼炮台,两军相战。

僧格林沁督率大沽4炮台守军4000余人奋勇作战,第一批炮弹就击中联军指挥艇“鸽鸟号”,英侵华舰队司令贺布少将中弹受伤。激烈的炮战进行了两个多小时,大沽守军越战越勇,打得英法炮艇沉的沉,伤的伤,几乎无一艇未中弹。

贺布不甘失败,下令登陆,企图夺取南岸炮台。英法联军660人乘小船登上南岸浅滩,僧格林沁即调鸟枪兵、抬枪兵进行射击,北岸炮台亦发炮支援。

侵略军的登陆部队在没膝淤泥中难以前进,而守军经过前一段时间的勤奋操练,配合得都非常默契,对英法联军造成了很大的杀伤。

战斗一直持续到了晚上,联军不得不撤出战场。

此战,僧格林沁部以阵亡32人的代价,取得了击沉敌艇3艘、重创3艘 、法军阵亡16人,军官1人;英军伤亡430人,英海军司令贺布本人亦受重伤。

作为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中为数不多的重大胜利之一,僧格林沁及“两万蒙古军队”一战而闻名世界,他的声誉由此达到顶点。

04

僧格林沁知道英法联军虽然撤退了,但是这事肯定不会善罢甘休,于是他厉兵秣马,准备再战。他甚至下令去捞取被击沉的联军炮艇的快速火炮,准备进行仿制,但是终因当时国内技术的限制,未能成功。

但是这时,僧格林沁也出现了一个误判,那就是他从上次的交战中做出了英法联军不擅于陆战,他认为在下次登陆战中,只要英法联军不能携带大炮,那他灵活的蒙古骑兵将会大有用武之地。

为此,他放弃守北塘海口,将守军撤至距海口30里的营城。

所以他后来在给朝廷的作战计划中是这样设计的,英法联军如果从北塘河上行,那就让营城炮台守军扼守。如果在北塘登陆后,攻击大沽炮台的侧翼,则以马队奔袭,配合营城清军两面夹击。这样较之在北塘设防,更有把握。

北塘左营炮台被英法联军攻陷后的场景

但是后来事实证明,僧格林沁不守北塘的错误,是后来作战失败的重要原因。

1860年5月,英法联军以各类军舰110艘,运输船100余艘运送地面部队近2万人北上。

27日,英军占领大连。

6月7日,法军占领山东芝罘。

7月,联军开进渤海湾。他们在侦察之后,没有攻打重兵防守的大沽,而是于8月1日在未设防的北塘登陆。由于清廷意在言和,僧格林沁奉旨不得先行迎击,登陆行动在不受阻碍的情况下进行了一个星期。

12日,联军万余人由北塘进攻新河。新河清军马队2000人迎战,伤亡近400人,新河失陷。14日,联军继续进攻塘沽,守军3000力战不敌,撤至大沽北岸炮台。此时大沽炮台的侧翼完全暴露,难以防护,僧格林沁拟死战报国。

咸丰帝闻讯甚急,京畿一带清军已经被僧格林沁带往海口,若在大沽失败,京师无兵无将可守,乃下旨:“天下根本不在海口,实在京师”,要僧格林沁注意带兵回救。

21日,英法联军进攻北岸石缝炮台,激战2小时后,石缝炮台失陷。下午,大沽北炮台未经激战而失陷。僧格林沁见事不可为,乃率南炮台守军撤退。他经营三载,费银10万的大沽各炮台,被侵略军从侧翼攻破。

僧格林沁至此,尚未意识到自己对英法联军陆战能力判断的错误。由于清廷和战不定,僧格林沁的马队奔袭战术未得到充分运用。

他放弃双港、天津等处,一直退往通州,宣称:“倘该夷敢于北犯,临时酌量,总须与之野战,断不可株守营垒,转致受敌。”认为之前败因在于固守堡垒,没有以骑兵与英法联军展开大规模野战。可见,此时他仍旧寄希望于蒙古骑兵,认为在空旷之地凭借骑兵便可取胜,这种误判为八里桥之战蒙古骑兵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9月2日起,清廷与英法联军谈判,至17日,谈判破裂。18日上午,僧格林沁奉命擒拿谈判代表巴夏礼等人。

李如 北京通州之战 1997年作

中午,张家湾之战爆发。

此战正是僧格林沁所希望的野战,但清军马队抄袭敌军时,遭到猛烈炮击,马匹惊骇,回头狂奔,冲乱了自己的步兵,顿时清军阵势大乱,马步兵自相践踏,纷纷溃退。

僧格林沁只得收拾余部退守八里桥。

21日,英法联军进攻八里桥,僧格林沁会同瑞麟部、胜保部迎战。他仍然以骑兵打头阵,步队在后伺机出击。结果八里桥之战实际上成了清军骑兵与英法联军炮兵之间的战斗。

勇敢的骑兵在敌猛烈炮火下冲击再三,但始终未能冲至敌阵,最近点尚差四五十米。清军大败,僧格林沁见大势已去,率残部遁去。

僧格林沁在奏报中称,“奴才所带马步官兵,卓索图盟归化城、吉林、黑龙江马队溃散极多……京旗各营官兵,屡次挫失,心胆已寒”,并指出“枪箭刀矛焉能抵敌炮火”。

联军军官杜潘在他的《远征中国》也写道,“人员方面,敌人的损失是巨大的。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肯定他们的死伤绝对在2000人以上。。。周围的土地上堆满了尸体,由于我们不可能掩埋这么多的尸体,引来了一些狗和乌鸦前来猎食”。

联军主帅蒙托邦在其回忆录中称,“战场上到处都是清军的尸体。。。放眼望去,遍地清军”。

而联军方面损失极少,据瓦兰·保罗回忆,“联军部队伤亡极少,法军死3人,伤17人;英军方面也差不多”。尽管这些伤亡数字未必准确,但也反映出联军惊人的战损比。

次日,威丰帝出逃热河承德 (今属河北) ,诏令革除僧格林沁王爵和各项职务差使,仍留钦差大臣。

僧格林沁率屡败之师避于京西南,不敢出战,听任侵略军在圆明园、京城肆虐。至10月下旬,英法联军迫使清延签订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逐次退往天津。

05

咸丰十年 (1860 年) 至同治三年 (1864年),直隶、山东一带的捻军风起云涌。僧格林沁率清军赴山东与捻军作战。

就在《北京条约》签订后的第十天,咸丰帝即开复僧格林沁郡王爵,廷授权他节制直、鲁、豫、鄂、皖五省兵马,命其统兵南下,镇压捻军等反清武装。

僧格林沁领万余人,首先驱散了直隶南部的小股反清武装后,于12月17日驻山东济宁。此时的僧格林沁因为在英法联军面前吃了败仗,立功心切,于是在还立足未稳之际,便仓促对捻军大部发起了进攻,结果可想而知,第一仗便在巨野县的羊山集吃了大败仗,部将格绷额等被击毙。

接下来的3个月,僧格林沁又是连败3仗,损失千余人马,僧格林沁在朝廷中威名大损。

痛定思痛的僧格林沁不得不谨慎起来,改猛攻为守势,继而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和骑兵快速奔袭的优点,逐个清除山东境内的各种反清武装。

1861年8月,咸丰帝病死于热河行官。同治继位。慈禧太后勾结恭亲王奕诉,发动政变,垂帘听政,掌实权。

此时在太平天国战场上,湘军已经成为了主力。

但是清廷恐汉人兵权过重,于是格外扶持僧格林沁,以期与曾国藩等人抗衡。

每逢有败仗,对各路统兵大员朝廷无不严旨申斥,单单对僧格林沁是温谕劝慰。

10月,僧格林沁于山东临朐南击败黑旗捻军,清廷即开复其御前大臣,授正红旗汉军都统。11月,又下旨开复其博多勒噶台亲王爵。

僧格林沁知恩图报,率部奔战于山东、河南各地,多次击败捻军等反清武装。

1862年(同治元年) 6月,督部进至河南商丘,进攻金楼寨白莲教起义军。他先遣谍用间,收降叛徒,使起义军内部疑忌,然后合兵围攻,攻下金楼寨,下令血洗全寨。

战后乘势举兵南下,兵锋直指安徽毫州,准备进攻雉河集捻军根据地。

8月2日,清廷命僧格林沁会同湖广总督官文、湖北巡抚严树森、河南巡抚郑元善、河南团练大臣毛昶熙、署漕运总督吴棠等合力进攻准北捻军。

20日,令僧格林沁统辖山东、河南军务,授权调遣直隶、山西和安徽、江苏的蒙、毫、徐、宿等地防兵,四省督抚提镇以下官员,统归节制。

这一命令将攻捻各军的指挥权全部授于僧格林沁。这是继曾国藩之后第二个获得如此重大兵权的人物。

僧格林沁受命后,督部于10月中开始进攻。此时捻军集结20万大军于淮北,依托圩寨进行防御。僧格林沁采用逐渐进取、步步为营、逐点进攻的战法,占领了毫北、毫东地区,并击毙李廷彦等数名首领。

在军事进攻同时,僧格林沁还开展政治诱降,宋喜元等捻军首领率军叛变投清。淮北捻军局势岌岌可危。

06

1863年3月16日,僧格林沁移大营至毫州庙集,督部向雉河集发动进攻,捻军领袖张乐行领兵迎战。数万军队大战雉河集一带平原。清军以马队进退捷便而获胜。

19日,僧部攻占雉河集。20日、21日,两军再度交战,捻军失利,张乐行仅率20余众逃出,由于叛徒出卖被俘,僧格林沁施以极刑将其杀害。此战,捻军主力受到重创,清廷嘉赏僧格林沁,仍以亲王世袭罔替。

此时,山东境内各种反清武装再度兴盛壮大,危逼近畿。僧格林沁率部于4月再度入山东,残酷镇压了宋景诗黑旗军等反清武装。

而僧军一离淮北,张乐行之侄张宗禹率捻军由河南回师雉河集,两次被清政府招安的地主武装苗沛霖部也于此时叛清,攻蒙城。

僧格林沁在攻平山东后督部回皖。11月,再攻雉河集,张宗禹率部退往河南。12月,击灭苗沛霖部。次年初,领兵入河南追击捻军。4 月,阻回援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南京) 的太平军、捻军陈得才等部于鄂东豫南地区。

8 月,又败之于湖北麻城。此时,曾国藩已攻占天京,声名正炽。僧格林沁亦欲有所表现,连续作战,结果于8月27日败于罗田滕家铺,8月29日又败于罗山苏家河,9月5日再败于罗山永安赛。后又败于光山人和寨。

征战年余,转战四省,胜胜败败,僧格林沁恃所部剽悍,哪里吃紧奔战哪里,胜而不能毕其功,败而对手复振。军队疲惫,捻军未衰。

曾国藩

清廷见于此,命曾国藩及其湘军助战,僧格林沁妒其功高,不悦其来,曾国潘见其位尊,又性情骄奢,难以合作,以“大帅三人驻四百里内,恐群盗轻朝廷”为理由拒绝出战,仅以湘、淮军一部归僧格林沁指挥。

就算这样,僧格林沁对这些部队也放任不用。至11月5日,在安微霍山黑石渡,僧格林沁大败西北太平军和捻军,蓝成春等被俘,马融和等出降,陈得才见大势已去而自杀。

黑石渡之战后,太平天国遵王赖文光率余部与捻军首领张宗禹会合,两军合编,易步为骑,盘旋打圈,流动作战,伺机歼敌。僧格林沁战后更为骄横,仗所部多精锐骑兵,以走制走,穷追捻军不舍。

12月7日,僧军初挫于襄阳,仍尾敌北上河南邓州。捻军布阵于唐坡迎战。12日,僧部分左、中、右三路进攻。捻军败其右路,尔后抄袭其中、左两路。僧军大败而退。捻军复走南阳、镇平、南召、鲁山等地,僧督部前堵后追,寻机决战。

僧格林沁之死

1865年1月,捻军经嵩县、伊阳 (今汝阳)再返鲁山,设阵待敌。28日,僧格林沁仍以三路进攻,捻军佯攻,诱僧军过滍水(沙河),回师猛击。清军大败,僧格林沁在部将的救援下,侥幸脱出。

捻军获胜之后,北上东走南下,足迹遍于半个河南。3月底由考城进入山东,在曲阜、肥城、兖州、郯城转了个圈,打进江苏。而在赣榆、邳州打了个弯,复入山东,在鲁西南又盘旋一阵,至5月中抵菏泽一带。

僧格林沁督部追击数月,行程3000余里,部众劳累不堪,自己亦精疲力尽,常以酒解乏,跃马再追。追至菏泽一带时,已数十日不离马鞍,手疲不能举马缰,以布带束腕系肩驭马。

三旬之间,回旋奔逐三四千里,军中多怨言。人马相继倒毙道上“军士疲怨,以王用法严,益惧且恨。”

同治旨令僧格林沁:“驻军指挥调度,勿轻临前敌,致蹈危机”。但是,僧格林沁反而错误地认为捻军狼奔豕突,溃不成军,焉堪一击;又误入水套地带三面河阻,是一绝地,利于决战,因而,他利令智昏,置上谕而不顾,抱定“誓灭群丑”,胜利在握的奢望。

于同治四年四月二十三日抵达曹州郡城,命知府予备500头猪,500只羊,俟扫灭捻军后,庆祝大捷,以犒赏三军。

一路上僧军虽胜仗不少,但未能歼捻军主力。捻军却在当地民众的支援下,力量有所壮大,正在菏泽以北的高楼寨一带设伏,准备决战。

僧格林沁不顾疲劳,督促各军昼夜进军,亲临前线。

当时,清军共步勇约50000人,恒翼长之马队3000,均聚集在菏泽城西北一带,距捻军约一里许,安营扎寨,断其出路,妄图毕其功于一役,全歼捻军。

亲军周、刘、魏、杜、石五大营为中军,列队于捻军之东;其左翼是陈国瑞部,极西南滨于黄河;其右翼是郭宝昌部,以树枝堆作寨,据守其中;又东北则为桂西桢及其帮带许星垣部,极东北亦滨于黄河,把捻军团团围住。

捻军士兵

一时,大有乌云压城城欲摧之势。前有大军压境,后有黄河阻挡,对捻军来说,形势确实十分严峻。捻军将士们计议,唯有背水一战。

他们权衡僧军各部战斗力的强弱,认为陈国瑞部最称“骁勇”凶悍,如果攻打其他营,陈国瑞仍是大患,而如果死攻陈国瑞,那陈营倒了,其他自然就势如破竹了。

捻军议定了主攻目标,制定了周密的作战方案,精神振奋,情绪高昂,磨拳擦掌,秣马厉兵,作好了战斗准备。

他们先把主力埋伏在水套的堤堰 、树林、芦苇之中,然后派了支小部队迎战。

同治四年四月二十四日寅时开战,略一接仗,小部队佯败而去,且战且走,陈国瑞却蒙在鼓里,在后面穷追不舍。

一声炮响,捻军伏兵四起,佯败部队,反戈回战,对陈国瑞部猛烈攻击,陈军大败,溃散奔逃,陈与众相失,匹马短衣,沿河而南,逃入河南考城。

捻军打败陈宝瑞后,立即向东北右翼郭宝昌部冲杀,一番激战,郭部又全线崩溃。而后,捻军未给僧格林沁喘息的机会,人未解甲,马未卸鞍,集中所有兵力,围攻僧亲军五大营。

捻军施行四面包剿,马队步兵,相互配合,轮番进攻,短兵相接,杀声震野,尘土飞扬,天昏地暗。至申时,僧军不支,死伤甚重,余皆溃散,仅有少数残兵败将,保定僧格林沁退守在葭密寨村。

这是个不大的村落,几天来,兵荒马乱,群众都已经逃往别处,村中粮绝水断,清军至夜无所得食。捻军知晓僧格林沁在村内,于是合军环村列队,围了数十重,且欲掘壕久围。

僧格林沁亦深感危机四伏,处境不妙,厄运难逃。至夜半,从将谒见僧格林沁询问下一步怎么办。

僧格林沁此时也是心灰意冷,想要自杀殉国。

左右急忙拦下,安慰僧格林沁,声称此时突围,到曹州,伺机再战,犹有胜算。

于是僧格林沁率百余骑,夜半自葭密寨突围,奔东北方向逃命,捻军尾追不止,僧军被冲散,曾三次聚拢散骑,均遭失败,随从多负伤四处逃命,部卒死伤殆尽。

当他逃到距府城西北十五里赵王河畔的吴家店附近时,身边也没有了部属,且又身受重伤,坠落下马,他急急爬行,趴在麦垅中,“独坐荒地,脱冠置其旁,衣锦袍坎肩,足穿靴。”妄图伺机逃命,但好梦不长,被一个叫张皮绠的青年捻军认出,杀死在吴店村附近麦地中。

捻军战争失败后,张皮绠回到涡阳老家,仍然当农民,清廷曾多次派出官吏微服私访,后来终于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派出的暗探捉住,解往北京,中途绝食而亡。

主帅阵亡,残兵败将降的降逃的逃,不久捻军总首领张宗禹传令清扫战场后转移,等陈宝瑞赶到,天色已微明,到处寻找僧格林沁。

这时一个重伤未死的清军说一个捻军头领带着三眼花翎金盔走了。陈宝瑞大惊,断定必然是僧格林沁的金盔,于是在四下寻找,结果在田间发现一具无头尸,从衣甲辨认出事僧格林沁,陈惊慌失措,命人备棺盛殓,退回济宁,飞奏朝廷。

慈禧闻奏报后大惊失色,命同治皇帝辍朝一日,以示哀悼,同时将陈国瑞革职,山东、河南巡抚援救不力。也受到了惩办。

清廷按照亲王的规格为僧格林沁举行葬礼,同治帝和慈禧太后亲临祭奠,赐谥号“忠”,配享太庙,在北京、山东、河南、盛京等地建“昭忠祠”,绘像紫光阁。

总结

僧格林沁,戎马20余载。以勇猛闻于天下,在冲锋陷阵、前线督战中总能看到他的身影;但是我们也看到,僧格林沁勇猛有余而谋略不足,斗智时常败于对手。

加之僧格林沁后期性情骄横,不容谋士,军内勇将不少,提督、副都统、总兵等大将战死于阵前者数以十计,而他身边却基本上没有什么像样的谋士。

僧格林沁善于治军带兵,而且他所率领的军队可以说一直是清军精锐。清廷为抑制湘、淮军势力,所授兵权基本上是与曾国藩相当。但是这两人相比较,可以看到如果是打攻坚战,硬碰硬的战斗,僧格林沁比曾国藩勇猛不少。但是要论战略谋划,那僧格林沁远远不如曾国藩。

与太平天国北伐军作战的时候,僧格林沁战法得当,能够利用太平天国的错误而取胜;与英法联军作战时,勇猛敢战,但由于他对西方列强知之甚少,对其战法完全不熟悉,而最终大败;与捻军等作战时,杀敌心切,以图一雪前耻,证明自己,造成只图近利,不谋远势,时常胜而不能奏效,最终也因此毙命。

僧格林沁死后,清延只得依靠曾国藩、李鸿章,湘、淮军取代八旗、绿营而成为清朝的主要武力。

僧格林沁一生经历大小战役数百起,最后死在了沙场,对一个将军来讲,这是一个理想的归宿。他视国事为家事,就算朝廷财政空虚时,他宁愿自己掏腰包数十百万“以充军实”。

其福晋去世,他与太平军北伐军正激战。甚至其生母病重,他正在与捻军作战,朝廷已准许其回家探望,他表示“为国宣力,移孝为忠”,继续与捻军作战。他死后追谥号“忠”,这也是他毕生的写照。

僧格林沁画像

军事上,僧格林沁戎马一生,对朝廷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而在清廷内部斗争中,他作为满蒙实权派人物,也是旗帜鲜明的站在皇家一边,坚定的支持和他利益最为相关的那拉氏孤儿寡母,也正是因为僧格林沁的支持,慈禧才敢于放开手脚发动了辛酉政变,将赞襄政务八大臣从权力层清除出去,从而开始了自己长达五十余年的统治。

当帝国的余晖扫过科尔沁左翼世袭旗陵的山坡,魂归故里的晚清名将僧格林沁的坟墓就静静的立在那里,僧格林沁死后,蒙古再没有类似人物在晚清政局中充当如此角色,担当如此重任。

参考文献:

清史稿:僧格林沁传

茅海建:清朝懿亲大将僧格林沁

王诚志:捻军力斩僧王

孙赫:一代骁将僧格林沁

王栋:上帝最后的“折鞭”: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僧格林沁与蒙古骑兵

0 阅读:59

火耀西南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