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囊肿治疗的曲折之路:从分流术到造瘘术的转变

书琴康康 2024-08-13 22:10:38

在现代医学领域,蛛网膜囊肿的治疗经历了从传统手术到微创技术的演变。然而,并非所有的治疗方案都适合每个患者,尤其处在成长期的儿童而言,选择一种既能有效解决问题又能最大限度减少身体伤害的治疗方案尤为重要。本文通过12岁的小远同学的案例,探讨了蛛网膜囊肿的分流术和后续治疗的复杂性及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2016年,4岁的小远因一次意外摔伤被诊断出患有蛛网膜囊肿,并在随后进行了囊肿-腹腔分流术。然而,长达八年后,小远再次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表明原有的治疗方案并未完全解决问题。当地医院多次调整分流阀压力和手术修正未能缓解症状,反而使情况变得更加复杂。这一过程中,医生和家属均处于困惑之中,直到肖庆主任提出了分流管间断阻塞的新理论,为小远的治疗指明了方向。

来就诊时患者无法站立只能坐轮椅

最初,小远接受的腹腔分流术,旨在通过引流脑脊液减轻颅内压力。然而,长期的临床观察发现,分流术并非没有风险,可能伴随着感染、阻塞等并发症,且需要定期调整压力,给患者带来不便。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远的症状反复出现,且逐渐加重,头痛发作也越来越频繁,这迫使医生和家属必须重新考虑治疗方案。在此背景下,肖庆主任提出了分流管间断阻塞的理论,即在囊肿-腹腔分流期间,脑脊液的引流量时而过多,导致囊壁紧贴在分流管上,造成引流不畅。随着脑脊液的继续分泌,囊肿内的液体量逐渐增加,囊壁被撑开,远离了分流管。此时,分流管可以继续工作,但随后又会出现过度分流的情况……如此反复,患者表现难以忍受的剧烈头痛。

面对这种情况,肖庆主任建议升高分流阀的压力,以避免过度分流。通过调整压力,可以使脑脊液的引流更加平稳,减少患者的不适感。同时,这也为大多数患者提供了进行神经内镜下蛛网膜囊肿造瘘术的机会。内镜手术的优势在于直接在囊肿与脑室系统之间建立永久通道,促进脑脊液循环,避免了传统分流术的诸多弊端。

软性神经内镜手术前后对比,多数患者可以术中直接去除原分流管。该患儿父母担心去除过程创伤较大,决定暂时保留,等身体调养好,二期手术拔除。

经过多次缓慢调压,小远从原来头痛发作时撞墙,无法站立行走,身心备受折磨,到后来可以教病友打游戏,和父母畅聊……近2周时间,在医生监测下的调压治疗,终于等来了手术机会,神经内镜下蛛网膜囊肿造瘘术的实施,为小远带来了新的希望。手术过程中,肖庆主任以及团队小心翼翼地操作着仪器,在囊肿壁与血管间隙处成功造瘘,再不断扩张瘘口允许脑脊液自然流动,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当永久通道成功建立的那一刻,意味着小远彻底摆脱了长期困扰他的分流管,从此可以像其他小朋友一样有质量的生活。

头颅CT颅骨重建下看到的分流阀

手术后的小远恢复得很快,他的头痛症状消失,也摆脱掉坐了几个月的轮椅。看着小远一天天康复起来,家人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深知,这一切都离不开医护们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

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准备出院

此案例反映了蛛网膜囊肿治疗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依赖分流术转向更为精细和个性化的内镜微创治疗。肖庆主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考方向,在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时,我们应该优先考虑使用软性神经内镜技术,避免长期分流带来的并发症风险,同时减少了对患者的生理侵害。这种方法已在临床上成功应用多年,不仅解决了像小远这类患者长期以来的痛苦,也为他们带来了更加健康稳定的未来。

0 阅读:2

书琴康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