摧毁中产阶级,只需要一场大病。58岁的张先生便是这样一位经历了重大健康危机的普通人。5月11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昏迷将他送入病魔的深渊,从此开启了一段充满波折的治疗之旅,最终在我院神经外四科肖庆主任及其团队的精心治疗下,逐步走向了康复的道路。他的故事,是对现代医学技术和医护人员不懈努力的最好诠释,也是对生命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生动展现。
张先生的不幸始于一次脑出血,导致他开车途中陷入昏迷并伴有呕吐。被路过的好心人发现,紧急送往当地某医院,头颅CT检查揭示了问题的严重性——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破入脑室。面对这样的危急情况,当地医生迅速采取了双侧脑室外引流术。术后一周,张先生逐渐恢复了意识,脑出血也开始吸收,但失语和右侧肢体偏瘫的症状仍旧困扰着他,大小便失禁,生活的每一分钟都离不开家里人的照顾,即便女儿任劳任怨,也没有换回父亲好转的迹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先生的意识和状态再次出现了下滑,检查显示脑室扩张和脑肿胀的迹象,预示着新的挑战正悄然而至。医生们决定进行左侧基底节区穿刺引流术,暂时稳定了他的状况。但是,这也不过是缓兵之计。拔除引流管后,他的状态并未得到根本改善。6月7日的复查结果令人揪心——脑积水的问题依旧存在。
为了更深入地解决问题,张先生被转入我院接受更为全面和系统的治疗。在脑出血、脑积水治疗上拥有丰富经验的肖庆主任,提出目前包括颅内出血后脑积水、间质性脑水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一系列复杂情况,以及由脑出血引发的偏瘫、失语等后遗症。
面对这一挑战,肖庆主任和他的团队没有放弃。他们决定采用更为直接的方法来解决脑积水问题。6月9日,张先生接受了软性神经内镜检查及血肿清除术、透明隔造瘘术、侧脑室外引流术等一系列复杂手术。术后,医生们发现其脑脊液中有柠檬色明串珠菌、粘质沙雷菌感染,同时由于长期卧床,痰培养提示铜绿假单胞菌,于是肖庆主任团队开始进行针对性地抗感染治疗,同时纠正了他的电解质失衡和糖尿病问题。
在经过软性神经内镜治疗后,脑脊液中红细胞、白细胞、蛋白等指标均有明显好转,加快了病情恢复的进程
随着治疗的深入,张先生的意识逐渐清晰,身体状态也开始好转,吃饭、下地、玩手机,和医生护士热情地打招呼……6月23日,肖庆主任提出抗感染需要足疗程、足剂量,但脑室端外引流管有着严格限制期限,时间过长会增加新的感染风险,看到疗效的张先生一家欣然接受医生建议,改为脑室腹壁长程外引流管,标志着他的康复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经过持续的努力,张先生脑脊液化验合格,关管多日可以耐受,7月21日,分流管终于被成功拔除。随后的检查显示,张先生的脑室未见扩张,病情稳定。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康复科和中医科的参与为张先生的恢复增添了新的动力。床旁康复治疗帮助他逐步恢复了肢体功能,中医治疗则在调理身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张先生的故事告诉我们,面对生命的逆境,科学医疗的力量和人的意志力同样重要。正是这种力量,让他在不幸中找到了幸运,在绝望中看到了希望。每一个成功的病例背后,都是无数医护人员辛勤劳动和患者坚强斗志的结果。
专家观点:
头颅CT检查是颅内血肿最有效、最迅速的确诊方法。临床上通常根据头颅CT检查所见,动态跟踪颅内血肿的变化情况。发病初期,新鲜血肿表现为均匀一致的高密度(CT片上呈白色),随着血肿内血红蛋白分解,其密度逐渐降低(CT片上病灶的颜色逐渐由白色向黑色转变),直径不超过2cm的血肿一般在3周或更早就变成等密度,而大的血肿常需4-6周才能演变为等密度。但CT所见的血肿缩小,只是根据高密度逐渐变为等密度来判断,而实际上此时血凝块大小变化不大,并没有真正地吸收。
近年来随着神经内镜技术的日益成熟,内镜下脑室探查所见使得人们对颅内血肿的吸收状况有了新的认识。经神经内镜技术探查发现脑室内仍有大量陈旧血斑,说明至少经过5个月血肿仍没有完全吸收。这些血肿的破坏产物对脑组织会持续产生一系列继发性损害。由此可见,颅内出血后尽早清除血肿,减轻继发性脑损害,有助于远期神经功能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