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唐朝在安史之乱后一蹶不振?历史上一次沉痛的教训

兵道争战史 2024-01-10 15:39:21

#为何唐朝在安史之乱后一蹶不振?#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历时约八年,最后唐朝虽取得了胜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但黄河流域的人民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唐朝元气大伤,中央集权大为削弱。

这场战争不仅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而且开始了一个半世纪藩镇割据、武人专横的局面,并一直继续到唐亡,是我国历史上一次沉痛的教训。

唐朝是一个强大的王朝,从唐太宗经武则天到唐玄宗,还处在王朝的兴盛时期,它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都是强大的。虽然唐玄宗后期骄奢淫逸,糜费了许多国家资财,虽然安禄山突然反唐时,唐廷在河北、河南及两京地区兵力对比处于很大的劣势,但总的力量对比却大大的优于安禄山。

只要能争取到一定时间,它就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调动人力物力,如收西北边兵和调江淮财富,取得优势,压倒安史。但是唐玄宗父子都过高地估计了自己,过低地估计了敌人,都犯了急于求成的毛病。他们都迫不及待地要反攻洛阳,只看到皇室的眼前利益,只想早日收复京师,示天下以危而复安,结果欲速不达,反而延长了战祸。

战争虽然胜利了,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而且还留下了安史余孽。史朝义溃败时,安史余部纷纷降唐,唐的平叛战争已进行了几达八年之久,已经筋疲力竭,接纳这些降将以尽快结束战争,从策略上讲是无可非议的。

但战争结束后,唐廷没有以重兵监临这些降镇,逐步采取措施以收回各镇的财权、兵权,甚至任其收罗残余,扩大势力,这就成了唐廷在政治、军事上的重大错误,导致了长期的藩镇之乱。贞观、开元盛世已一去不复返了。

在全国范围内,除唐玄宗时已有的边防十个节度使外,在平叛过程中,为了作战和筹兵筹饷方便,在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又增添了一批节度使,如关内、兴平、泽潞、河中、郑陈、滑濮、河南、山南东道、淄青等节度使。

为抗击吐蕃又在河西、陇右、四川设置了若干节度使。甚至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战略要地也设置了节度使,如荆南、淮南、镇海、岭南。到唐德宗时,全国已有四十八个节度使,于是“自国门(指京师)以外,皆分裂为方镇矣”。

造成长期割据的主要原因,是安史乱后,唐廷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都大大下降,失去了“居重取轻”、“居中驭外”之势,唐廷的力量已不足以镇慑四方。加上政权日益腐朽,贵族官僚集团愈来愈大,兼并土地,阶级矛盾日益加深,宫廷和官僚生活糜烂,挥霍无度;皇帝猜忌功臣,依赖宦官,形成南衙北司之争,官僚集团内部又有朋党之争,这些都使唐廷的力量更为软弱。

唐廷自身腐朽软弱,不得不容许节度使制度的存在,甚至推行“以藩制藩”的政策,而藩镇的态度变化无常,这就使削藩战争有始无终,遥遥无期。最后由唐廷的宣武节度使朱温,窃夺了农民起义的果实,结束了唐廷的统治。

0 阅读:20

兵道争战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