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西斯意大利“天鹰号”航母为何胎死腹中?经济基础决定国防建设

兵道争战史 2024-01-15 20:52:13

尽管早在1913年,意大利就有一架飞机从“坦丁·阿里格希利号”战列舰上起飞过,但从一开始,意大利人就没有认真对待飞机从军舰上起飞这件事。

从军事地理角度而言,航空母舰对于意大利皇家海军而言似乎毫无必要。亚平宁半岛像一个巨大的靴子深深切入地中海的中部,而撒丁岛和西西里岛又分别为地中海第一和第二大岛屿,其本身就是一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意大利在安纳托利亚沿海、爱琴海到亚德里亚海的广大区域内巧取豪夺了一系列岛屿。比如,在1911—1912年的意大利——土耳其战争中,意大利占领了多德卡尼斯群岛和罗得岛;1923年,意大利对科孚岛实施了轰炸和占领行动,而该岛恰是地中海最重要的战略据点之一……

二战前意大利

显然,如果仅将控制地中海作为终极政治目标的话,那么无论是意大利本土,还是星罗棋布于整个地中海的意属岛屿,都能够作为空军基地对意大利皇家海军实施支援。

然而问题在于,墨索里尼是一位好大喜功,同时又是一位对海军事务“一知半解”的独裁者。这位铁匠和农村小学教师之子,在“向罗马进军”的过程中,深谙了如此一个“真理”——向公众展示虚幻的力量,有时要比向公众提供面包更为有效。

与宏伟的建筑相比,雄壮的海军战舰更易于震撼人们的心灵——战争机器的体形往往与其蕴含的暴力性成正比,越是体形巨大的战争机器,就越容易激发起人们的“伟大崇拜”。这种“伟大崇拜”最终将投射到哪里?当然是“伟大”的缔造者!

作为“新罗马帝国”的“奥古斯都”,墨索里尼要建立的实际上是一个疆域囊括多瑙河、巴尔干和地中海地区的“罗马帝国”,这就决定了意大利武装力量所面临的战争基本是属于海洋性质的。

毕竟当时所有的传统海军强国都在建造或是准备建造航空母舰,作为巨舰和飞机这两者的结合体,航空母舰这种“奇伟之物”,没有理由不拿来取悦“罗马人”。

一战以来的经验又告诉人们,空权与海权将要“前所未有”地联系在一起。于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利用政治上的有利态势,意大利皇家海军不失时机地探讨起如何建造“载机舰只”的问题。

然而,“空权理论”的创始人——杜黑将军本人与意大利法西党乃至墨索里尼的关系都非同一般,甚至在1922年,杜黑还参加了墨索里尼组织的“向罗马进军”的行动,成为参加此次行动的三将军之一。墨索里尼夺得政权后,邀请杜黑出任意大利航空部部长,并在1923年成立了独立的意大利皇家空军……

制空权理论创始人杜黑将军

意大利皇家海军从咄咄逼人的“空权派”身上感到了一场“深刻的危机”正在悄悄逼近。所以在建造“载机舰只”问题的背后,实质上是意大利皇家海军试图通过掌握“舰队航空兵力量”,来与新兴的政治权贵——意大利皇家空军,争夺战争主导权的一场军种斗争(自1923年意大利皇家空军成立后,海军便奉命停止一切航空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军种之间斗争的因素之外,另一个促使意大利皇家海军建造“载机舰只”的现实性动因,则在于法国。

一战结束后,英国对未来十余年内的国际力量发展做出了完全错误的判断。它过于乐观地认为德国已经遭到重大打击,很难在短期内对英国构成威胁;倒是法国这个传统对手值得警惕,它不仅控制着海峡右岸的领土,而且其势力直接延伸到地中海两岸,对英国是一个很大的潜在威胁。

一战后的财政危机使英国越来越难以维系传统的两强标准,所以必须扶植制衡者。于是,英国在地中海区域选中了意大利而放弃了法国,为此,在1921年的华盛顿海军会议上,毫不掩饰地“力挺”意大利。

最终,在英国人的“热心”帮助下,法国海军在20世纪20年代的最初几年里,被正式确立为意大利皇家海军的假想敌(反之亦然)。从此,法国海军的一举一动,时刻牵动着意大利人那敏感的神经,一场意大利与法国间的小型造舰竞赛开始了,作为时髦舰种的“航空母舰”也不能例外。

恰好当时法国海军正在筹建自己的第一艘航母——即利用未完工的无畏舰舰体改建而来的“贝亚恩”号。1921年11月的华盛顿海军会议一经结束,“贝亚恩”号的续建工作便在1922年3月悄然开始。

对于法国人的这一举动,意大利人自然不会袖手旁观。本着“他有、我有、全都有”的原则,意大利人也决定如法炮制,将自己船台上的4艘“弗朗切斯科·卡拉乔洛”级战列舰中的至少两艘改建为大型航母。

向罗马进军

但意大利皇家海军获得高速舰队航母的希望最终还是落了空。首先,意大利毕竟是一个国力羸弱的穷国,在和平时期过分沉重的军费负担,势必会影响到人们的“餐桌”,而对“餐桌”的种种许诺恰恰是法西斯党执政合法性的基础。

其次,航空母舰毕竟属于一种新生的“概念性舰种”,即便对于英国这样的老牌海洋霸主来讲,有关航空母舰的一切也都是陌生、神秘和有待探索的,关于这种专用载机舰只的战术价值更是充满了争议。

而建成后的“贝亚恩”号航母又成了法国海军的“笑柄”。航速只有可怜的21.5节,难以跟上现代化主力舰;尽管排水量高达28400吨,但载机量却只有38架。而且,“贝亚恩”号在设计上存在严重缺陷,上层建筑占据了太多的甲板面积,以至于对航空作业造成了严重影响——一次演习显示,“贝亚恩”号居然花费了1小时8分钟才让15架飞机降落在舰上……

总之,“贝亚恩”号的失败,让在一旁窃笑的意大利人感到,在建造航空母舰的竞赛中,法国人稍微“领先”那么一点点,也许没什么大不了。

不过,出于同空军争夺航空资源的目的,建造某种形式的“载机舰”对意大利皇家海军仍是必要的。在1927年,意大利皇家海军将排水量达1.1万吨的货轮“赛特·德·莫西拿”号,改造成水上飞机供应舰“朱塞佩米拉利亚”号。

该舰可以搭载4架大型水上飞机和16架小型水上飞机,载机能力相当惊人,而且因为装有两个弹射器,起飞效率也令人满意。“朱塞佩米拉利亚”号是一艘相当成功的军舰,从1927年一直使用到1940年,在意大利皇家海军中发挥着其应有的作用。

不过,在意大利皇家军队总参谋部眼中,随着飞机性能的不断进步,空权的发展使他们看到了一条“既经济又实惠的捷径”,他们觉得可以通过建立一支强大的、独立的战略空军,使意大利的军事力量得到迅速提升。

相比之下,海军则似乎是一个耗费高而见效慢的“过时军种”,1艘驱逐舰的造价就远远超过了3个空军中队,而3个空军中队能做的却要超过一艘耗资惊人的战列舰。

意大利海军

更何况,独立的空军作为墨索里尼的“私生子”,从一开始就被彻底的法西斯化了。当时空军是富家子弟和投机分子快速晋升和步入高层的阶梯,他们纷纷参加空军(甚至包括墨索里尼的儿子),短则待上两三个月,长则混个一年半载,“退役”后很快就会得到提拔和重用。

而随着这些出身空军的政治权贵被大量的吸收到法西斯政权中,意大利皇家空军的话语权与日俱增。法西斯党和意大利军队总参谋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支持这样一种观点,即“航空作战对工业和人口中心具有巨大破坏力,将成为战争的主要作战方式。由此,陆军和海军古老的作战方式将退居第二位,或附属地位”。

当时间推移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经济危机造成的创伤正在恢复,意大利在东欧的势力也逐步到达全盛。于是,一度趋于暗淡与消沉的意、法对抗又开始加剧,再次表现为两国间针锋相对的造舰竞赛。

1937年,意大利方面得知法国将通过代号为“PA16”的两艘“霞飞”级舰队航母建造计划。从纸面来看,法国这次的设计十分出色,这使意大利人感到不能再像对待“贝亚恩”号那样袖手旁观了。

然而问题在于,意大利造船厂的船台上此刻已经挤满了大家伙,已经进入超负荷运转状态,无力再为意大利皇家海军建造两艘复杂程度堪比战列舰的大型舰队航母。

虽然意大利皇家海军一度退而求其次地要求造船工业应急改造两艘总注册吨位高达31000吨的高速豪华邮船作为辅助航母,以抗衡法国的造舰方案,但这个要求被“领袖”墨索里尼亲自否定了。

高速邮轮

当时间跨入了1940年,情况再次发生了变化。此时,世界大战的烽火又一次点燃了欧罗巴,意大利亦身陷其中,建造大型高速舰队航母的计划再次被提出,而这次的理由却是基于血淋淋的教训。

“提斯洛角海战”中英国皇家海军“鹰”号航母飞行员的表现使坎宁安上将相信,他可以使用现代化的高速航母在地中海施展拳脚,而意大利人则第一次切身体会到,由于没有航空母舰,舰队在结构上“可能存在缺陷”。

11月11日夜间,英“光辉”号航母袭击塔兰托,仅仅以11条鱼雷和两架“剑鱼”式飞机(只损失1名飞行员)的代价,干掉了意大利海军的一半实力,这对意大利人的士气无疑是一次最沉重的打击。

意大利海军无论在实力还是士气上都丧失了进攻能力,并且因此产生了一种对英国航空母舰的恐惧和对意大利空军深深地失望。唯一的收获是墨索里尼终于承认航母的价值了,来自意大利皇家空军的政治掣肘被减弱了,意大利皇家海军内部有关航母作用的争议也平息了下来。

不久后,发生在马塔潘角的海战,最终坚定了墨索里尼建造航母的决心。由于意大利皇家空军的“不靠谱”,缺乏“航空母舰——舰队航空兵”支援的意大利海军一而再、再而三地吃了大亏。墨索里尼开始公开支持建造航母,再次决定将两艘豪华邮轮改装为航空母舰,并命令意大利皇家空军对此进行全力配合。

英航母舰载机夜袭塔兰托

事实上,“领袖”对这两艘航空母舰抱有的期望之高,以至于当隆美尔失落地离开北非时,墨索里尼曾对之大谈意大利的“秘密武器”将逆转局势,显然指的就是这两艘航母……一场“亡羊补牢”式的航母建造计划开始了。

作为一个对军事技术“一知半解”的“领袖”,墨索里尼或许闹过不少笑话,但至少在这件事情上,他并没有“胡闹”。事实上,这种大胆的构想不但具有可行性和合理性,对意大利人来讲也尤其具有现实性。

首先,早在一战期间,意大利建造的高速海峡渡轮“康蒂罗索”号就被英国人改造成了著名的“百眼巨人”号。无独有偶,在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德国人也曾经着手将另一艘意大利海峡高速渡轮“奥索尼亚”号改装成一艘航空母舰。显然,英国人和德国人的实践表明,将客轮改造成航母是可行的,而且意大利人建造的客轮尤其适合。

其次,在差不多同一时间(1940年),日本——这个意大利的轴心国盟友,也正在利用“出云丸”和“福原丸”两艘大型豪华邮轮改造成“飞鹰”级大型航母,即“飞鹰”号和“隼鹰”号。有意思的是,或许是受日本人影响过深,墨索里尼甚至为自己的航母起了个“神似”的名字——“天鹰”。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地方在于,意大利皇家海军选定的航母改造对象,并非是一般的客轮,而是“罗马的骄傲”,具有“蓝飘带资格”的跨大西洋巨型高速豪华邮轮——“罗马”号与“奥古斯都”号,就连日本的“出云丸”和“概原丸”在它们面前也要相形见绌。至此,意大利皇家海军航空母舰发展史的高潮终于到来了。

日本飞鹰号航母

令人感兴趣的是,尽管设计时间紧迫,但由“罗马”号与“奥古斯都”号远洋豪华邮轮改造而来的“天鹰”级,实际上却是集轴心国航母技术之大成者——日本的“飞鹰”级与纳粹德国的“齐柏林伯爵”级都成为其设计上的参考对象,并且融合了许多极富特色的意大利元素。

1941年10月“罗马”号(也就是“天鹰”号)在热那亚(Genoa)安莎尔多(Ansaldo)船厂的船台上,其更多细节逐渐清晰起来。舰体被加长到230米,舰艏和舰艉部分完全重建。飞行甲板由原先的217米长、27米宽,被调整为211.6米长、25.2米宽。

邮轮的内部舱室被进行了彻底的切割重构,从而形成了一个能够容纳26架舰载机的巨大机库。意大利工程师们除了将10架舰载机安排在甲板上进行系留外,还创造性地将另外15架挂在机库顶部,从而一举使载机量达到51架。

航速历来都是意大利皇家海军主力舰的重点,这毕竟是一艘“舰队航母”,跟上主力舰的航速是起码要求,而意大利海军的主力舰没有低于30节的。为此,负责改建“天鹰”级的意大利设计师绞尽了脑汁——“减重增推”成为不二法则。

通过仅在重点部位安装装甲,并且拆除了原来豪华邮轮的上层建筑和绝大部分的豪华生活设施,将使“天鹰”级的排水量从“3万吨级”降到23000~25000吨左右,从而为提高航速提供了起码的条件。

为了改善“天鹰”级的动力水平,最初意大利工程师设计了4种不同类型的动力系统,最后确定的方案为传统的蒸汽轮机/四轴方案。为此,意大利皇家海军不惜对“罗马”号和“奥古斯都”号舰体开膛破肚,将原本为“领袖”级高速侦察巡洋舰准备的动力系统塞入其中。

经过精密计算后,意大利工程师们认为,在减轻了舰体重量,主机功率又得了大幅度加强的“天鹰”级,其最高航速达到30节将是“最起码的”。

再一个令人感兴趣的地方在于,作为吸取提斯洛角、塔兰托与马达潘角等一系列海战的教训,为抗击航空鱼雷的攻击,意大利皇家海军最终决定为其在水线下的舰体中部,安装结构复杂但被认为很有价值的“普列赛鱼雷防护系统”。

由于此前意大利皇家海军再三地吃了英国飞机的大亏,所以与对鱼雷防护的重视相比,“天鹰”级航母对防空问题的重视有过之而无不及。

按照计划,“天鹰”级还将是意大利皇家海军为数不多的装备了EC-3“猫头鹰”对空/对海70厘米波段警戒雷达的主力舰。意大利无线电及通讯研究所1939年底设计的70厘米样机的试验结果最令人振奋,它可以发现12000米距离上的水面目标和30000米距离上的飞机。但不知何故,该雷达研制成功后却迟迟未能定型投产。

天鹰号航母

作为一艘排水量和飞行甲板面积接近英国的“皇家方舟”号和“光辉”号,比美国的“黄蜂”号略大,只比“埃塞克斯”级略小的大型舰队航母,“天鹰”级的舰载机配置完全有理由成为我们关注的重中之重。

“幸运”的是,由于两次大战之间,意大利的航空工业高度发达。在政治压力下,当1941年10月,“天鹰”级走上船台时,意大利皇家空军不得不放下军种成见,为海军的航母计划提供一切可能的帮助。

意大利海军倾向于单翼的“卡普罗尼”F.5,应该说,这次意大利海军的眼光不错。即便以当时的国际标准来看,“卡普罗尼”F.5也是一架优秀的战机。

需要注意的是,意大利海军选择“卡普罗尼”F.5还有一个更为现实的原因。在1941年10月“天鹰”级的改建开工时,并没有计划安装弹射器,“卡普罗尼”F.5重量较轻,翼载较低,被认为拥有较好的“甲板适应性”。

不过,最终意大利皇家海军为“天鹰”级配备“卡普罗尼”F.5的计划还是泡了汤。主要的问题是这款出色的战斗机定型时间过晚,意大利空军很难同意海军的航母使用一种自己装备甚少的非制式战斗机——毕竟按照墨索里尼的要求,意大利皇家空军将负责为海军的航母计划提供大部分“航空资源”。

“卡普罗尼”F.5的方案被否决后,意大利皇家海军一度倾向于“猎鹰”Re.2000,该战机比“卡普罗尼”F.5更为现代化,为全金属结构,而且其改型已经被意大利皇家海军订购,准备搭载在意大利的战列舰上。

然而,在随后的试飞中,相继有三架“猎鹰”原型机坠毁,令意大利皇家海军多少倒了胃口。趁此机会,意大利皇家空军不失时机地向海军“兜售”更为先进的“公羊”Re.2001。

这款战斗机不但速度更快,火力也猛,而且由于翼下挂点得到了强化,也可作为战斗轰炸机使用(甚至可以携带680公斤“白头”航空鱼雷)。

唯一的问题在于,Re.2001的起降条件要求较高,在211米长的“天鹰”级航母上起降有困难。不过这一问题被意大利皇家空军施展的政治手段解决了。

政治人脉不同寻常的意大利空军为海军争取到了纳粹德国的技术支援,希特勒许诺墨索里尼,向其提供为“齐柏林伯爵”号航母研制的飞机弹射器,这就使得在“天鹰”级航母上部署Re.2001变得毫无问题。

当然,作为大型高速舰队航母,“天鹰”级航母不可能仅仅装备战斗机——这不过是盾,侦察机和舰载轰炸机/攻击机才是舰队之眼和刺向敌人的利剑。

由于德意之间的密切军事合作,在“天鹰”级航母改建期间,意大利皇家海军还计划引进为“齐柏林伯爵”号航母准备的各种德国舰载机,如“容克斯”Ju87C等,并对其中的部分飞机在圭多尼亚(意大利空军飞机测试中心)进行了试飞。

JU87C舰载机

尽管时间紧迫,但由于吸收了众家之长,“天鹰”级航母在1941年12月改建计划全面展开时,其实已经拥有相当成熟的整体设计了,并且在细节的构思上也十分到位。

也正因如此,在两艘“天鹰”级舰队航母的改造中,由“罗马”号改建的“天鹰”号进展情况十分迅速。虽然在1942年曾遭受英国皇家空军的空袭,“天鹰”号仍在1943年6月基本接近完成,并在热那亚的港口外进行了秘密海试。海试表明,“天鹰”号的航海性能达到了预期,实测最高航速30.7节。

遗憾的是,随着1943年7月墨索里尼及其法西斯党的垮台,乃至1943年9月3日与盟军正式达成停战协议,最终终结了“天鹰”号的命运。虽然意大利舰队大部分逃脱了德国人的毒手,但令人遗憾的是,并不包括2艘在建的“天鹰”级舰队航母。

为了防止德军对两艘“天鹰”级舰队航母(特别是已经基本完成的“天鹰”号)加以利用,英美盟军以及意大利南方政府对其进行了反复的空袭,并最终在1944年6月16日的一次空袭中重创了“天鹰”号。在1945年3月19日,意大利南方政府海军中的蛙人部队又对该舰进行了一次成功的爆破活动,令其坐沉锚地。

至此,从1923年开始,经历了近20年的努力,法西斯意大利的航母计划仍然如同其“新罗马帝国”的梦想一样破灭了,其背后的原因是复杂且引人深思的。

天鹰号航母

首先来讲,意大利皇家空军的存在,似乎成了阻碍意大利皇家海军获得航母的“绊脚石”。意大利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就创设了自己的航空兵,而且这支航空兵在那场战争中已经被证明是极有价值的。但由于1923年意大利空军的成立,海军却奉命停止一切航空活动,这是由于海军和空军之间的观点存在着深刻的分歧。

在空军看来,意大利本身就是一艘巨型航母,地中海则只是一个池塘,所以不再需要建设航母,海军也不需要固定翼飞机,海军能做的,空军只会做得更好。

随着时间的推移,意大利皇家空军在政治上越来越得宠,这种观点在墨索里尼乃至法西斯党中越来越深入人心,以至于海军方面每一次提出要建造航空母舰和成立海军专用航空兵的建议时,都一概遭到了或坚决或委婉的拒绝,并大言不惭地称地中海是“我们的海”;却从未去想,这世界上可有如此一动不动的航母,以及何以在“我们的海”上最强大的两股海军力量都不属于意大利。

第二,意大利海军和空军之间指挥系统的隔阂,严重阻碍了战术与战役层级的多兵种协同作战。意大利空军执迷于杜黑的轰炸制胜论和一战的空战经历,只关心战略性轰炸和骑士式的独立空战。空军过分高估其自身的能力,其作战指导思想是“按照自己的规律进行独立的空中战争”。

战争开始时,意大利空军兵力在数量上多于敌人,但基于上述的理由,海、空部队之间的有效合作则仍付缺如。意大利空军打得十分卖力,但就是和海军配合不来。

可是要想充分发展海军的作战效率,这种合作又是必不可少的。到头来,这种合作的缺乏终于还是限制了海上的作战成效,使得无论是海面还是海面上空的作战均无成效。

第三,由于轻忽协同作战,意大利空军严重缺乏对舰攻击训练。相应地,意大利空军对于相关装备的发展也很不“感冒”。早在1913年空战的黎明期,意大利海军便已孕育了用鱼雷机作战的思想。1918年就把这种意图见之于实践,到1922年便已取得某些成效了。

但从鱼雷机出现之日起,作为独立军种的空军就坚决排斥这种思想,海军自己花钱来进行实验,也遭到空军的掣肘。后来听说英国海军正在致力于发展鱼雷机,意大利海军便于1938年向空军力争要取得编成几个鱼雷机大队的权利。但这些尝试没有取得任何进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英、美、日海军都认为绝对必须用航空母舰把自己装备起来,同时还要拥有自己专用的海军航空兵,唯独意大利是个例外(或许还有法国)。

英国光辉号航母

这样一来,意大利海军在海上侦察、保护海上友军部队和对敌遂行攻势作战这三个方面,多大程度上能依靠来自空军的合作呢?

在二战中,尽管意大利空军对改善涉及它和海军关系的全面局势做了很大的努力,可要想发展一套联合作战的教令并取得充分的实践经验,需要长年累月的研究和训练。

意大利皇家海军由于海战缺乏足够的空中支援,必然要处于不利的作战态势之下。在一个多兵种合成作战的新时代,意大利海军却是一个高度残疾的军种,成了一只尴尬的“跛脚鸭”,并为此吃尽了苦头。

当然,疲弱的经济基础才是问题的关键。20世纪 30年代的意大利足以说明一个大国经济上的脆弱性,而不论这个国家的领导者是多么积极主动和野心勃勃。

直到1930年,意大利的钢铁产量才突破百万吨大关,达到170万吨,但同年美国的产量是4130万吨,德国是1130万吨,法国是940万吨,英国是740万吨,苏联是570万吨,日本是230万吨,意大利是不折不扣的小老弟。

事实上,直到1938年,意大利在世界制造业中的份额也不过2.8%,钢、生铁、铁矿石和煤的产量在世界总产量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2.1%、1.0%、0.7%和0.1%,而且军事工业所需要的一切原料几乎都要依赖进口。

更何况意大利一个家庭的过半收支仍用于购买食物,这是经济落后的一个最明显标志。显然,如此薄弱的经济基础,才是造成墨索里尼对海军航母建造计划采取漠视态度的根源——他追求的那种机会主义的霸权计划是其国家力量所难以实现的。

相对于耗资过大的海军,空军显然因发展成本更为廉价而更受青睐,这条发展道路也与此时意大利的国力水平更相宜。可惜,空军的发展同样需要雄厚的工业基础、知识储备,还需要尚武精神和高效的军事管理,这些都是此时的意大利所不具备的。

意大利皇家海军作战的常态

总之,在意大利,围绕是否发展航空母舰的争论甚至比德国更加激烈,但与纳粹德国相比,意大利海军最终没有能够拥有一艘航母的原因也要更复杂一些。

对二战中的意大利皇家海军来说,有一条失败的线索贯穿于整场战争,那就是缺乏由其直接领导的海军航空兵。意大利海军的水面舰艇部队和潜艇部队其实是斗志旺盛且训练有素的,他们往往在错误情报的引导下出击,在敌强我弱的环境下坚持作战,因缺乏空中力量的支援而接连受挫于敌人,而其对手则因训练有素的海上航空力量而进退自如。

缺乏航母乃至海军航空兵的结果是,意大利舰队在同盟国海军的对抗中始终束手缚脚,从广义方面说来,它更使墨索里尼的全面战争目标受到制约并在海上招致了最关键的挫折。

0 阅读:71

兵道争战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