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歌唱家照顾患癌妻子30年出康复奇迹,学生:老师,你就别装了

森阳聊历史 2024-04-03 20:20:33

戏台上,一个小男孩,穿着军装,带着小海军帽,手里打着快板,嘴里轻快唱着:

“毛泽东思想闪金光,春风化雨百花香......”,歌声清脆动听。

“唱得好,唱得好”,台下,传来阵阵喝彩声。

小男孩唱得更起劲了,他只想这么一直唱下去。

梦想,因遥不可及而模糊,也因不断追求而清晰。

1.

1957年8月26日,阎维文出生于山西省平遥县一个普通家庭,他自小喜欢唱歌,希望长大当个歌唱家。

除此之外,他也和那个年代许多小男孩一样,有个军人梦。装着军装唱歌,这个梦想在他心中埋下了种子。

于是乎,一身军装,戴个红五星,扎个红领巾,那就是他的演出标配。每次往台上一站,太原的百姓就知道,那个很会唱歌的小男孩来了。他的名声很快传开。也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

2.

1969年的某天,他在台上演出,两个军人站着看了好久。

演出结束后,他们找到阎维文家里,说他唱歌好听,要带他到部队去培养。

他那个开心啊,快乐来得猝不及防。军人的梦想要实现了吗?

很快,现实给了他狠狠一击。因爷爷开了个织袜子的小作坊,被定为手工业资本家,阎维文也就不符合入伍条件。

他的心情瞬间从云端跌到谷底,“这是有生以来最大的打击,我没能力改变这个命运,我生在这个家庭。”

转头成空寸心碎,西风吹窗独心凉。此时此刻,阎维文只听到梦碎的声音。

3.

军人梦碎,唱歌梦也难圆。

13岁,阎维文考进山西省歌舞团,因为还未过变声期,只能进舞蹈班。

跳舞虽是不得已,但他也一样认真对待,“一定要把事情做好,要么不做,要么就做得比别人好。”

练跳舞练到坐骨神经坏了,脚别说抬到头上,超过90度都痛得受不了,他就让人摁住这条痛的腿,愣是搬到头上耗20分钟半小时,最后腿都放不下来。

13岁的小男孩,痛得眼泪哗哗地流。老师问他:“天天哭成这样,还搬吗,要不不搬了。”

“不,还搬。”

为了治疗,天天扎针、电针、放疗。训练,却一天也没停止过。很快,他就成为舞台的主角。

“那个疼,现在想起来都很可怕。但这也是对一个人精神上的考验和磨练,是一段很好的经历,养成了吃苦、有韧劲的精神。”

正因为有这股韧劲,这种不怕吃苦的精神,他才能在后来克服重重困难,走向事业巅峰。

4.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1971年,山西省军区业余宣传队到地方选拔人才。

阎维文报名是要冒风险的。其一,家庭成分摆在那,改变不了。其二,报名参加选拔,可能会被歌舞团除名。

是要稳当的留在歌舞团,继续当舞台主角?还是要冒着一无所有的风险追逐梦想?

经过几天的思想斗争,阎维文下定决心,为梦想拼了。他参加了军区选拔考试,还给军区首长写了一份申请报告,在报告醒目处,他慎重地写下:“坚决要求入伍”。军区领导最终被他的才华和坚持打动。

72年底,他有了第一张属于自己的军装照。“穿上军装的那一刻太幸福了,幸福到有点不相信自己。”

此时的阎维文,颇有当年孟郊登科后,那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那是梦想开花的声音。

参军后,他参加军队慰问演出,虽然是业余的,但可以重拾歌唱爱好,对阎维文来说,这已经很难得了。

敢于放弃一切从0开始,这勇气不是谁都有。

5.

工作之余,他琢磨着,要提升歌唱水平,还得系统学习声乐知识。

没机会就创造机会。经过多番打听,托了很多人走“后门”,阎维文找到了山西大学音乐学院,声乐教授张小戈,在她那里得到了一个旁听学习的机会。

对于这个“捡”来的学生,张教授评价说:“他跟其他学生最与众不同的是,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之前唱高音时,他总是要停下想一想。我说,你老歇一会怎么办哪,以后当了演员,站在台上,可以跟观众说,我累了,我得歇一会,完了给你唱高音吗?你跟他说了后,他就记在心里了,从此没再犯这个毛病。”

阎维文坚持多年,只为把歌唱好。花香蝶自来,梧高凤必至,随着他演唱水平不断提高,有人慕名而来。

6.

1979年,总政歌舞团到山西省招考学员,听说阎维文唱歌不错,就找上门来。

从省军区到北京总政歌舞团,从业余慰问演唱到专业表演,他离专业演唱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他原以为,到了北京,自己能担任独唱。现实很快给了他狠狠一击。

“我当时蒙了,团里男高音就有10几个,他们还会用意大利文唱咏叹调。”

“我原来以为,会唱男高音的只有李双江。”

“感觉自己就像丑小鸭,得打包回山西。”

总政歌舞团副团长刘炽炎说:“当时我觉得阎老师有点手足无措的感觉。”

玩命吧,跳舞的时候条件也不好,但后来也跳到主角,就是勤奋和刻苦换来的,现在,就再拼一次。

北京历史古城的风景再美,琳琅满目的商店里东西再多,都被抛诸脑后。

笨鸟先飞,晚入林。他把所有时间全放在练习上,琴房、家里两点一线,除了唱歌,还是唱歌。家里没有专业训练器材,就拿张圆桌子顶着腹部练发声,身上给顶出一道道印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一年的时间,阎维文就直接被调到领唱的位置。从合唱队的领唱,发展到男声小合唱队,1983年9月份,他在海拔四五千米的青藏高原,实现了人生的第二个梦想——独唱。

经过整整13年的努力,阎维文终于实现儿时的梦想。

7.

此后,阎维文事业发展如开挂般,一发不可收。

1984年,演唱《小白杨》,火得一塌糊涂,至今仍是不可磨灭的经典。

1988年,获得了第三届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专业组民族唱法一等奖。同年,首次参加了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之后16次登上了央视春晚舞台。

几十年内,横扫国内各大奖项。

8.

别人一红,就拼命“包装自己”和“商演捞金”。

这些对阎维文来说太简单了,但他不屑如此,一直扎根军营。

他说:“走到今天,事业上真的有点成绩的话,离不开部队,离不开军营,我的整个成长过程,都在军营。”

他的身影,没出现在商业演出台上,而是出现在救灾第一线、全国边防哨所、偏僻海岛,

甚至,危险的抗战前线。

“周围两边都是地雷,很多很多地雷,虽然很紧张,但你不能表现出来,你在所有战士面前,因为是来慰问的,来给他们鼓劲的,晚上回到军部后,整个人像散了架一样。”阎维文回忆说:“我平时每天都写日记 ,那天不敢写,因为怕成为遗言。”

阎维文无数次被青年战士所感动,“看到各种极其艰苦环境下那些士兵们的时候,你的心灵会受到震撼和净化。唱歌的时候,还会想着他们。”

“唱军歌,要有真实的情感,而不是一味想着要艺术上的什么表达,怎么唱好高音,这样的话,不会得到战士们的承认。”

阎维文心中挂着战士们,他同样也深受广大战士的喜欢。

有一次,朱军到部队采访,让战士用拉歌的形式,随意唱些阎维文的歌曲。

“你猜,他们能唱几首?”

“大概只六七首吧。”

“六七首你还觉得少啊,有些人一辈子只唱了一首歌 ,或一首歌红了三四年后就找不着影。”

刘炽炎说:“我们战士等待着听阎老师的歌。”

9.

2011年10月30号,阎维文在北京五棵松体育馆,举办了人生中第一次演唱会——钢枪玫瑰。

这是成名40年后的首场演唱会。

央视的主持人问他:“为什么40年了才举办这么一场个唱,其实你早就可以举办了。”

“其实呢,觉得自己还没到最好的时候,因为搞一场演唱会,作为每一个歌唱演员来说,都把它看成一件很神圣的事情,总希望自己的演唱会能完美完美再完美。”

“你对自己太严格了。”

“没有,没有,艺术就是这样,就是你经过不断地磨炼,不断地追求,才会更完美。”

10.

2016年7月1号,歌剧电影《长征》在国家大剧院首映,这是阎维文艺术生涯中的第一个歌剧角色。

作为主演,他为了这个角色,准备了整整四年。

四年间,他付出诸多心血。

他停止所有工作,就是要努力做这一件事情。年近60岁的人了,要背几十段的唱腔,还要非常非常准确,难!

整个唱剧时长三个半小时,他要唱要演,这要有大的体力支撑,这对60多岁的老人来说,难上加难!

演出结束后,导演侯克明说:“演出很成功,他把不同的情绪,不同的演唱,自己处理的相当好,下了相当大的功夫。”

阎维文却说:“感觉表演还是有些太过用力,还是有些遗憾,比如觉得哪一句没唱好,这个地方如果再处理会更好。”

“我想不能只做到合格、还可以就行了,而是努力做到最好。”

即便已经名满天下,他一直不忘初衷,仍是那个努力做到最好的阎维文。

11.

别人一红,就忘乎所以,出轨、劈腿者有之,利用权利潜规则者有之。

阎维文,当属娱乐圈异类,深情守护患癌妻子刘卫星30多年。

88年青歌赛决赛前,爱人查出患了癌症。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年轻的阎维文精神崩溃了。

面对妻子的病情,他第一次在事业上打了退堂鼓,虽然不甘心,但决定放弃比赛了。

这时,刘卫星站了出来,她说:“我今天明天不会就没了,你先比赛,咱们再说接下来的事情。”

由于妻子的坚持、鼓励和支持,阎维文最终参加了比赛,并取得金奖, 但心里那份沉重,比奖杯更甚。

此后30多年间,刘卫星的病情两度复发。

阎维文为了照顾妻子,毅然放弃了解放军艺术学院深造的机会;

为了说服妻子输液治疗,身体健康的他,陪着妻子打了三个月吊针;

为了避免妻子胡思乱想,无论去哪演出,一定把妻子带在身边。

“老公保证不了你的生命数量,但可以保证生活质量。在现有的基础上,我还能做多好算多好。”

阎维文对刘卫星无微不至的照顾,让病魔望而却步,妻子的病情奇迹般的康复了。

12.

歌唱事业发展顺利,家庭生活美满幸福,但阎维文并没停下脚步,

这几年,他一直琢磨着,怎么向世界推广中国民歌,怎么把中国民歌世代传承下去。

13.

2003年开始,他着手收集和整理国内经典民歌,让中国民歌传出家乡,传出中国,走向世界。

他不知道走过多少路,甚至自掏腰包,寻找着自己心目当中的民歌。

为了找到原汁原味的民歌,他走访当地的民间艺人,无论是青海民间的老歌者,还是云南纳西族的小姑娘,都是他请教学习的对象。

为了让各地的民歌更好流传,他对歌曲重新进行编配。

比如云南民歌《放马山歌》,加入女声伴唱,用管弦乐队,加了特色乐器,同时还加了流利的男声Rap,完美表现了放马汉子的豪爽。“让民歌更为时尚,不管80、90、00后听起来,都像自己这个年代的歌。”

他把一些难懂的方言词改了,让全国各地的观众都能听得懂。

比如,山西民歌《亲圪蛋下河洗衣裳》,其中有句歌词这样:亲圪蛋下河洗衣裳,圪丁(膝盖)跪在石头上。但其他地方的人不知道“圪丁”是什么。他把词改为:双腿腿跪在石头上。

这样改,不管你是山西还是东北的、广东的,都能知道双腿腿是什么意思,也能跟着唱。

“中国的地域这么大,这么多个民族,方言会很多很多,但如果想把中国的民歌推到国际上,一定要有一个规范的东西,在保证保持歌曲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尽可能的规范化、国际化、交响化。”

他把这些民歌收集后,出了一个《情歌系列》。

为什么叫情歌系列。

他说:“第一,这些民歌,89%是爱情题材,所以用了个“情”。另一层意思的情,是我们今天的人对中国民歌,对我们老祖宗传统留下来的东西,我们的一种情。”

现在民歌流传并不广,收集、推广民歌吃力不讨好,还不赚钱,别人问他:“还会坚持下去吗”。“会一直坚持下去,这是我们的本和我们的根,源头的东西要有,作为一个艺术家要有这个责任。”他坚定地回答。

14.

2014年,阎维文开办“民族声乐大师班”,让年轻一代,把民歌传承下去。

为了拉近与年轻一代的距离,他煞费苦心。

看他在台上挺直腰板、头发梳得光亮,唱歌严肃认真的样子,你一定觉得他是个不苟言笑的“板老头”,是让学生望而生畏的“严(阎)老师”。

他那些90、00后的学生却说:“阎老师别装了,你就是一个潮老头。”“好玩”、“新潮”、“没代沟”,一副严肃的皮囊下隐藏着一个有趣的灵魂。

15

学生们说,他是隐藏在音乐界的健身达人。

他坚持每天健身,出差也挡不住他锻炼的脚步,火车上、飞机场休息室,都是他的锻炼场所,

墙、椅子靠背,都是他的锻炼工具,动作比年轻人做得还好,健身比年轻人练得勤快,“我的教练经常夸我,说他的那些40多岁的学员,都不相信那个姓阎的学员60岁了。”

“好的歌唱演员要有个好身体,这样才能长久。”

学生们还说,他是一个行走的美食博主。

他开微博分享各地美食,羊肉泡馍、胡辣汤、羊杂面,最享受吃小龙虾时“嘬”的那一下,说那才是吃龙虾的最高境界。

他说:“我特别不赞成现在年轻人,一说减肥就不吃饭,那多可惜,人活在世上,把美食拒绝了那是很可惜的事。”

阎维文微博分享美食,有一个目的,想和年轻人多交流,用美食吸引他们关注。

他说:“你想让大家喜欢或了解你,那起码要有共同语言,要懂得他们的语言”。

所以,年轻人喜欢微博,他也玩微博,“将来,我要用微博去宣传推广中国民歌,期待着终将有那一天,中国民歌能走上世界舞台。”

当老师后,阎维文变化很大,一改严肃作风,笑的多了。

“阎老师在台上挺严肃的,你们怕不怕他”。

“不怕,平时上课他跟我们都嘻嘻哈哈的”。

“严格意义上不是老师,只是年龄大,学生们叫我为老师,我也就默认了。”

阎维文从不觉得自己是老师,对待学生,更不会一板一眼的,轻松活跃的学习气氛,让学生们能更好地投入学习。

阎维文说:“中国的民歌,需要新一代来传承。自己能影响几个是几个。”

水无形而有万形,水无物能容万物。

阎维文知道,时代变了,自己也要跟着改变,方法也要跟着变。而唯一不变的,是把中国民歌传承下去的初衷。

中国,需要这样的艺术家。

16.

王国维提出过做事“三个境界”: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意思是说需要确立目标,具备高远的视野和坚定的决心。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指在实现目标期间要经历的艰辛和努力,即使面临困难和挑战,也不改初衷,坚持到底。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是指在经过长时间的寻找和努力之后,所求之物会在无意中,自然而然的获得。

阎维文,目前已到第三境界,

当有些明星稍有名气就狂妄自大、讲排场时,

他始终保持谦卑,甚至拜后辈为师,只为博采众长;

当有些明星一出名就忙着捞钱的时候,

他却在自掏腰包收集民歌;

当有些人嫌弃老祖宗留下的文化过时,

他在想着传承和发扬。

相信,终将有那一天,

蓦然回首时,

中国民歌已发扬光大,走出国门,登顶世界!

.END.

【文|青青】

【编辑|丹尼尔李】

0 阅读:22

森阳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