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兴亚人:最不受欢迎的民族,想把主人赶尽杀绝的民族

强强过去 2024-03-14 23:29:22

罗兴亚,作为曾经孟加拉的穆斯林,为何会被缅甸的主流社会所驱逐,成为国际上人人烫手的山芋,这个被抛弃的民族究竟该何去何从?

罗兴亚人原是缅甸西边若开邦的一个部落,和他们一起生活在若开邦的有许多缅甸民族,如钦族人,缅族人,若开人等。

和大多数信奉佛教的本地族群相比,罗兴亚人则是信奉伊斯兰教的族群,两者在生活、宗教、风俗上有着很大的差异。

由于两个宗教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距,罗兴亚人和缅甸人之间的仇恨随着时间的积累逐渐加深,并且最后成为了至今都无法解决的历史问题。

罗兴亚人的前身

罗兴亚人虽然也是现代意义上缅甸的土著,但与其他缅甸人有很大的区别,那就是他们并非本土的缅甸人,而是后来从其他地方移民到这里的,这也是缅甸政府不肯承认罗兴亚人国籍的一个原因之一。

说起罗兴亚人的前身,就不得不提起孟加拉人,一个与罗兴亚人的起源息息相关的民族。

罗兴亚人的体貌特征和孟加拉人很相近,他们的语言和孟加拉国的吉大港口音很像,尽管他们没有留下自己的文字,但是他们都信奉伊斯兰教。

孟加拉全称孟加拉人民共和国,位于中南半岛和南亚的交界处,孟加拉国的东面、西面和北面均与印度相邻,而缅甸位于他的东南方,由于孟加拉南临孟加拉湾,亚热带季风气候带来的优势。

使得16世纪时的孟加拉一度发展成为了大陆上最为富饶且发达的地区,甚至被被印度的莫卧儿帝国所占领。

到了18世纪,由于英国人的对印度殖民侵略战争的大范围展开,孟加拉地区成为了英国对印度殖民统治的政治中心,孟加拉由此由孟加拉变成了英殖民的孟加拉省。

在历史的发展旅途中,孟加拉经过各种种族和人族移民混杂,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并且形成了现如今拥有1亿5千万人口的国家。

早先孟加拉地区是信奉佛教和印度教的。随着13世纪伊斯兰教的引入,伊斯兰的教徒逐步扩大,到1972年成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国时,伊斯兰教被奉为国教,信奉伊斯兰教的孟加拉人占到了人口总数的88%以上。

而在此期间,由于孟加拉与阿拉干两国之间长时间由于宗教等问题发起战争,在战乱期间,两国的文化和人员交往没有停止,并且不断地有孟加拉地区的穆斯林向中南半岛的若开地区进行大规模的迁移。

并在当地安家落户,在阿拉干语里,穆斯林被称作"Rohang",而"Rohang"一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演化为"罗兴亚",即我们现如今称呼的"罗兴亚人"。

孟加拉与阿拉干之间的战争持续到了1785年,这一年阿拉干王朝陷入了内乱,再加上葡萄牙人趁机侵略,阿拉干王朝腹背受敌,阿拉干的人民苦不堪言,而此时的缅甸逐渐发展起来。

不满足于现状的缅甸政府开始向阿拉干大举迁移缅甸人,并且建立了许多村镇和寺庙,从文化和生活各方面全面入侵阿拉干,阿拉干人民在与缅甸人民的比较下纷纷要求加入缅甸,最后阿拉干被缅甸所吞并,成为了缅甸的一部分。

英国殖民者的侵害

而当时的英国殖民者,虽然已经占领了印度的莫卧尔王国,将富饶的孟加拉变成了他们的殖民地。

但是由于孟加拉是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地区,英属孟加拉很快就出现了"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因此,英国开始将殖民的罪恶之手伸向了中南半岛,即缅甸。

英国人开始对缅甸进行军事入侵,1824年爆发了英缅之战,缅甸军队端掉了英国的军事据点。

同时英国人集合了11000名英印联军,从海上袭击了缅甸最大的城市仰光和阿拉干的沿海地区。

缅甸这个古老的国家,在英国强大的军事力量面前没有任何抵抗能力,不得不投降,并且签订了现代世界上第一份不平等条约﹣《杨达波条约》,割让给英国两个岛屿的同时还赔偿了英国一百万英镑。

而由于缅甸的日渐衰弱,英国人于1852年再次针对缅甸发起了侵略战争,占领了缅甸最富裕的地区,英国在该地区设立缅甸省,并且将该地区纳入英属印度统治,成为英属殖民地。

被英国占领了土地的缅甸人并不服从英国人的统治,英国人为了削弱缅甸本土的反动势力尤其是宗教势力,使其能够更好的为自己服务,英国人用了一种"以夷制夷"的方式。

即利用外族和外国之间的内部矛盾,使其相互冲突,削弱缅甸的力量。

而此时印度和孟加拉其他地区的穆斯林成为了英国最好的选择,利用两个地区之间的宗教冲突,并且给予伊斯兰教极大的支持,缅甸本土的宗教受到不平的待遇,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打击。

而大批穆斯林从孟加拉一带引进缅甸的方式也确实达到了英国想要的侵略效果,迁入缅甸的穆斯林人挤压了缅甸人的生活空间,夺取了他们的生活物质。

宗教上的差异使得两国之间的冲突频出,这一切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两国之间的矛盾。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孟加拉附近的阿拉干便成了穆斯林最重要的聚居地。而最初的穆斯林多为季节性迁徙,在水稻丰收之后,大部分人都会回到孟加拉。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穆斯林移徒者选择购买土地并在阿拉干上安家落户,而这些穆斯林人就成为了后来的罗兴亚人。

为有效统治缅族人,英国人早拉拢了一帮少数民族做土司、分化缅人势力。

现如今遍布缅北、占山为王的各路民地武不乏这种色彩:在英殖民早期,他们的祖宗或多或少是总督授命的地方官员、欺压缅族的二鬼子。

等到城头变幻大王旗,他们便无处可依,干脆一条路走到黑。

被英国人所青睐的就包括吉大港人,他们是殖民者眼里妥妥的顺民、好伙计。

"孟加拉人是节俭的种族,能够轻易缴纳对阿拉干人来说是重负的赋税……他们不像阿拉干人那样嗜赌和嗜抽鸦片,他们的竞争逐渐撵走了阿拉干人。"

被"外来"的少数民族骑在头上、挤占生存空间,殖民当局还在政策上无限倾斜于前者,阿拉干人的苦衷如何上达天听?

更何况,吉大港人还是"异教徒",处处与佛祖作对。大多数佛教僧侣参加了反殖民反伊斯兰的抵抗运动。而以宗教为名的争斗一兴起,往往便会沦为互相指责对方先动手的暴力仇杀。

可无论如何,现代缅甸人的民族意识就是在后殖民时代觉醒的。对于吉大港人曾对他们带来的痛楚,那是不可饶恕的。

他们对吉大港人的盛怒甚至旺过了对殖民者的怨恨,以至于在二战时期借侵缅日军之手,痛击拉胯的英军,为若开重现佛光。

譬如昂山素季之父昂山将军,在英日作战的权力真空通过民族运动迅速崭露头角,他最终选择了对日合作。

若开地区的佛教徒在日军扶持下成立了"若开爱国武装",英军则将吉大港人武装为"第五纵队"。分别作为两大帝国主义在缅代言人,又考虑到之前的宗教恩怨,佛教武装与穆斯林武装相互攻杀,状况十分惨烈。

直至如今,若开境内前后被穆斯林屠戮的十万佛教徒平民,是缅甸现代化叙事中绕不开的话题。

这也代表着如今缅甸当局对罗兴亚人的态度与定义。它所体现的是大缅族群体对屈辱历史的追责。

敌我识别在这一刻无比重要:若按照现在罗兴亚人的说法,他们是一千多年前的阿拉伯商人后裔,跟压迫缅族毫无关系。

然而,据缅甸前文化部历史研究司副司长敏登的考证,罗兴亚一族是在英缅战争后从吉大港地区移居到若开(阿拉干)地区的印度穆斯林。

也就是说,吉大港人即罗兴亚人。双方为此争吵不休,持续到如今。

而据日本历史学家考证,"罗兴亚"一词是孟加拉移民到阿拉干地区的后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所创造。在此之前,无论任何语言的历史文献均未出现过该词语。

事实上,在独立后的缅甸建国初期,罗兴亚人在联邦政府治下曾拥有过短暂的合法地位。

1948年的《国籍法》与《选择国籍条例》中,联邦政府规定在英属殖民地出生的新移民,且在缅甸居住八年以上者,方可申请归化入籍。本来这对全缅少数民族来说,是一个难得的福音。然而,罗兴亚人却因高达百分之八十的文盲率错失良机。

追溯到殖民时期,吉大港人的教育水平就是远远落后于阿拉干人的。根据1901年殖民地的人口普查,孟加拉穆斯林中仅有4.5%识字,不到阿拉干人的五分之一。

别看他们人均受教育水平低,参加所谓"圣战"的人可是不少。在若开,穆斯林圣战党要求成立自治伊斯兰邦,遭到政府拒绝后发动了叛乱。虽然缅甸政府掌握了绝对优势,但伊斯兰极端分子对当地佛教徒的屠戮依然让人头大。1960年,总理吴努为获得更多选票,许诺直接赋予罗兴亚人公民权,这成为了日后军方罢黜吴努的原因之一。

两年后,奈温将军发动军事政变,废除联邦宪法,排除民选制度。武力起家的军人们未得构筑行政官僚系统之精髓,凡事优先考虑暴力镇压解决。

自军事独裁统治开启,历届领导集团的民族政策有悖初心:昂山虽贵为现代缅甸国父、开民族和解之先河,然而一朝遇刺身死,他所构想的联邦制只化作泡影。

罗兴亚人原本被承认的少数民族身份也荡然无存。

权益诉求一旦得不到满足,极端分子便掀起圣战潮将矛盾转移至宗教冲突,大肆捣毁佛教徒村庄,招致军方物理消灭。

龙王行动、清洁美丽国家行动……军方一次次对罗兴亚"圣战"武装展开大型围剿、往往又伤及无辜的罗兴亚农民,迫使他们流亡、举起反抗大旗。

在这场愈演愈烈的恶性循环中,双方的激进分子都是害群之马。

2011开始,缅甸进入政治转型期,军政府逐渐向文官政府移交政权,而罗兴亚难民问题未见好转。

2012年5月28日晚,三个罗兴亚穆斯林抢劫并轮奸后杀害了一名女性佛教徒。一时间缅甸国内群情激愤。

6月,若开邦发生暴乱,最后被军队强力控制。10月,动乱再起,整个期间,共有82人死亡、22,587名居民失去家园,其中罗兴亚人占了21,700人。

时过境迁,罗兴亚极端武装在新世纪更表现出强烈的恐怖主义特征。它们或多或少受到其他伊斯兰国家资助,妄图建立伊斯兰国。

2017年8月25日,若开邦的24个警察哨所和缅甸陆军第552轻步兵营受袭,29名军人阵亡。此事件直接招致缅甸军队复仇式清乡,致使约七十万罗兴亚人逃离若开邦,最终点燃罗兴亚难民危机舆论。

这一时期,以欧美为首的国际媒体,不亦乐乎地呈现着"缅甸多数佛教徒迫害少数穆斯林"的偏颇报道,纷纷指责缅甸在国内实行种族清洗,并多次在向昂山素季的采访中询问她的看法。

2015年11月大选前,昂山素季再次被问及这个敏感话题。她心里清楚:若她出面声援罗兴亚人,便违背民心所向,若不发声,则会被假惺惺人道主义的西方喉舌非难。

"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孟加拉也应该负一定的责任。"昂山素季只好这样回答。

当西方媒体只指责缅甸对罗兴亚人的粗暴行为、而对帝国主义殖民的历史选择性失明之时,他们就在偷换概念了。

更何况,它们标题上所渲染的是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试图制造的是"缅甸宗教政策不宽容"这一论点。

事实是什么呢?在若开邦,罗兴亚人口数量从殖民时期就持平甚至超过当地土著。2017年以前,若开邦境内的罗兴亚人从100万到200万人不等,而该邦的总人口只有300多万人。"暴力并非一方对另一方的单向压迫。"

对于西方媒体有意识侧重佛教徒是施暴者的报道,昂山素季宁可把西方赠与的"民主女神"高帽丢掉也坚决予以回击。Facebook就是其中之一:事端一起,它便对缅政府组织、个人账号进行封禁,与此同时,默许展示缅军暴行的视频传播。

纵观缅甸国内,罗兴亚人并非唯一的穆斯林族群。其他地区的穆斯林虽也在历史上与主流佛教社群爆发过冲突,但他们不会妄图分裂国家、也少有屠戮佛教徒的血债。

缅甸人如今完全能接受穆斯林成为缅甸公民,但独独不包含罗兴亚人。

他们主张罗兴亚人从哪来回哪去,流浪的罗兴亚人倒也愿意。但这只是一厢情愿,在精神祖国孟加拉,他们同样不受待见。

1978年,伴随缅甸官方的"龙王行动",超过20万罗兴亚人流亡孟加拉。起初,孟加拉国对同文同种的罗兴亚人照单全收,一直到九十年代,孟加拉也吃不消了。

该国本就人多地少,作为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属于泥菩萨过河的类型。

罗兴亚人即使能往这儿跑,被安置居住的也是环境相当恶劣的难民营。对于依赖农业的孟加拉国而言,人口素质低的罗兴亚人并不是劳动力的最佳之选。

这帮人能为孟加拉建设创造的价值远远低于他们对孟加拉造成的财政负担。即便是这样,孟加拉国仍是罗兴亚人最理想的去处。

0 阅读:7

强强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