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旧影里的人和事——西康理塘“甲喇嘛”旅长曾言枢其人其事

火耀西南 2023-12-07 16:42:00

由一张照片所想到的

这是最近在网上流传得非常火的一张照片,内容关于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新疆赛图拉哨所发现八名国民党军人的事情。

感动之余,却总觉得有点眼熟。刚好这段时间在做《川西旧影里的人和事》这个系列,所以就一起来说一说吧。

这张照片其实是原西康省国民党驻军,也就是刘文辉部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军驻扎在理化县(今理塘)的一些影像。

而今天我们的主角,在当时的理化县乃至整个康区其实非常有名,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那就是在康区被称为“甲喇嘛”、“曾喇嘛”的原国民党第二十四军第136师第408旅旅长——曾言枢。

重庆璧山旧照

曾言枢,1894年出生于重庆璧山,名令贵,字言枢。早年曾任教于璧山丁家,并在此结识了刘伯承,后毕业于四川陆军讲武堂。毕业后参加刘文辉部队,由排长开始了自己的戎马生涯。

时值刘文辉在川军混战中逐渐展露头角,初露锋芒之时,他带领军队在混战中不断打败对手,收编部队,抢占地盘,一帆风顺。

仅十年光景,1927年,刘文辉就升至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军军长,而曾言枢也逐渐被提拔为连长。

当年夏天,刘文辉向二十三军刘成勋部发起进攻,兼并了西康地区。

邓锡侯 刘湘 刘文辉

1928年的的四川,基本形成了刘湘、刘文辉势均力敌,主宰川政,并和邓锡侯、田颂尧分割四川的格局。

南京国民政府于是指定刘湘为川康裁编军队委员长,刘文辉为四川省主席,叔侄二人成为了四川军政首脑。

此时的刘文辉达到其势力最高峰,拥有七个师,20多个旅,140个团,12万的兵员以及四川过半的人口,70余座物产丰富的县防区。

而曾言枢也因为战功晋升为团长,就职于余中英的二十四军第三师第八混成旅。驻防于荣县、威远一带。

1932年10月,刘文辉与刘湘的“二刘大战”爆发,刘文辉军队节节败退,于1933年7月,不得不放弃成都,退守灌县至乐山长达四百里的岷江西岸。

当时其部下仍有80个团,十万大军。而当时刘湘联军“安川军”则百团有余,陈兵岷江东岸。

二刘展开了“岷江决战”,双方共动用兵力30万,四川的大小军阀均卷入这场规模最大的四川内战。

雅安旧照

刘湘于1933年8月13日下令总攻,还派飞机轰炸刘文辉二十四军阵地,“安川军”突破防线纷纷渡河,刘文辉的岷江防线土崩瓦解,被迫退至西康雅安。仅余两万官兵。

刘文辉惨败后,为了有个立脚之处,开始锐意经营西康,他先整顿败兵,将其编成两个师十一个团,分散驻守西康全境及成雅公路沿线。将军部设在西康军事政治中心——雅安。同时,刘文辉开始积极进行西康建省的活动。

“二刘大战”刘文辉败退西康后,曾言枢也随刘文辉退守雅安。

1934年9月9日至9月27日,曾言枢参加蒋介石在庐山海会寺举办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陆军军官训练团”第三期学习。

9月23日是中秋节,学员聚会赏月,蒋介石讲《中秋赏月》。3年后的中秋节(1937年9月19日),曾感慨地回忆:

“今夜为中秋也,回忆往岁修学庐山,委员长亦于斯夜赐予月饼,曰:“吾人在此,月满饼圆,奈东北四省父老何。”

同学诸君,无不唏嘘,有感慨而不忍食,有携返川以奉亲者,此陈事,何可能忘。。。”

曾言枢“对冯玉祥很崇敬,曾到泰山拜访冯(玉祥)”。

1935年秋,红四方面军翻夹金山南下,11月包围了雅安城。时任团长的曾言枢知道红军强大的作战能力,不敢与红军作战,

曾说:“这一团并未与红军正式交手,但一听到红军就感到恐惧”,“幸而未与红军打过仗,否则我的官兵是不会不吃亏的。”

1935年10月20日,川军第一期整编就绪,陆军二十四军,军长仍由刘文辉担任,辖

直属旅,旅长余松琳;

第一三六师,师长陈光藻;

第一三七师,师长刘元瑭;

第一三八师,师长唐英。

一三六师下辖两个旅,第一旅旅长杨学端,第二旅旅长刘元瑄。

曾言枢为第一旅副旅长兼第一团团长,随旅长杨学端戍守雅安。

1936年10月11日,随一三八师师长唐英,与团附徐为三、贺觉非等自雅安起程,10月20日,抵达康定。

刘文辉

刘文辉于11月20日抵达康定,21日上午,西康举行各界欢迎刘文辉委员长大会,曾言枢任大会总指挥。后就任康定城防司令。

由于诺那事件的影响,二十四军原来在西康南北两路的驻军,已被消灭或打乱,急需重新进行军事部署。

加之康南八县(雅江、理化、巴安、稻城、定乡、得荣、白玉、义敦)虽有县政之名,而无县政之实,巴安、白玉政令不出都门,稻城、定乡,职权不能行使,得荣、义敦县长甚至还在其他县租房子办公,只能所谓遥控指挥。

就算情况好一点的雅江、理化(理塘)情况稍好,但都不能算是真正的能行使县政。

刘文辉也知道整理康南不可再迟缓了,于是派曾言枢全权整理康南政务。

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1937年1月18日,曾言枢先率康华尊、龚耕耘两个营的人马从康定出发,经雅江,开往理化县城,并维护定乡、稻城、雅江、义敦等康南县域治安。

为了康南各县能与建省委员会随时取得联系,还派电台台长刘醌泉带无线电台一部,随曾同去康南。傅德铨团,仍驻巴安,并负责金沙江的防务。

理塘旧照

1937年1月30日,军队进驻理化县,1月31日理化各界召开欢迎大会,曾言枢、贺觉非等进行了演讲。然后他将旅部设于理塘,在甘孜、巴塘、稻城三县分别驻守。

在来到理化后,曾言枢就发现由于一直疏于管理,营房败坏,几乎不可住人,也没有公共区域可以栖身,不得不借陕西商人所建的关帝庙为司令部。

但是就算关帝庙,也已经是年代过久,破败不堪,经过多次修葺后才能暂时躲避风雨。

稻城旧照

就在刚驻扎下来后不久,稻城方面就出了事情,原来是当时他派驻稻城的人马,在营长康华尊的带领下进驻贡噶岭的赤土村,当时稻城县县长乔雁臣委任赤土村的土百户阿依多为保正,让他为部队筹集军粮,同时为县政府征收赋税。

由于摊派得比较多,百姓负担过重,引起了群众的愤懑,准备伺机解除驻军武装,撵走县政府官员,摆脱官方的管辖。

于是赤土村头人便派人暗中观察驻军动向。他们发现驻军每天早晨和黄昏都会由营长率领在营部附近的操场上列队举行升降国旗,并进行军事训练。

赤土村的头人等商议:认为利用驻兵早晚升降国旗,趁部队架枪,列队徒手敬礼的时候,乘其不备进行袭击,可望一举歼灭驻军。于是分头结集武装,待机行动。

1937年7月的一个夜晚,赤土村头人集中了武装一百多人,于深夜埋伏于操场周围的洼地待命。

第二天拂晓,驻军官兵到达操场整队升旗时,埋伏在操场周围的群众武装,听到一声枪响,就以密集火力向驻军猛烈攻击。

驻军官兵突然遭到奇袭,惊惶失措,来不及举枪还击,(升旗时士兵所持步枪均架于身后)就四处溃逃。

营长康华尊身中数十弹,当场毙命,副营长徐智东胸部重伤,其余官兵死伤二十余人。武装群众乘胜收拾缴获的武器弹药后,即分散撤走,并无一人伤亡。

西康省政府旧照

刘文辉得悉后,相当震惊,立即召开川康边防总指挥兼136师师长唐英等地方军政负责人商讨对策,大家都认为要稳定康南局势,对地方“民变”,必须以武力剿办,然后重兵驻守。

所以9月24日,曾言枢派出龚耕耘营、康定方面派出高宝华营共计一千余人,开赴稻城,并在赤土村收编整顿了原驻稻城的一营溃散官兵后,分化瓦解群众武装。

当时稻城抵抗武装总数仅有两百人还在负隅顽抗,并集中到了蒙自村的喇嘛寺,准备固守寺庙,伺机再谋对策。

部队针对地方武装的驻守情况,部署进攻,除以部分兵力攻打东宜、日洼两村外,集中主力攻打蒙自村的喇嘛寺, 寺庙被部队包围,使用迫击炮掩护步兵强攻。

但在地方武装的奋勇抵抗下,双方经过八、九昼夜的激战,部队仍未攻克寺庙。后来部队严密封锁包围寺庙,并截断了寺内饮水的水源。

地方武装在缺粮断水的艰难环境下,时间长了就难继续坚守。十天后,他们集中火力趁深夜从庙后突围溃逃。由于部队官兵猝不及防,堵截不力,但是自此民变被消除。

不久,曾言枢被任命为康南宣抚司令前往稻城安抚处理善后。

曾言枢一边用武力控制稻城,一边用各种手段大肆拉拢分化地方头人,巩固了稻城方面的政府势力。在此期间,他又整顿了差粮,成立了稻城县第二小学,编练了民团和保安队,加强自卫力量,保卫地方安宁,安抚寺庙及上层僧侣。

甚至对那些陈年积案和民事纠纷都做了妥善处理。

当时稻城县母底和加波两家的矛盾在前两任县长,当地驻军营长、头人等多方调解均未达成和解,后来曾言枢公审了此纠纷,并参照地方习惯法,做了双方都满意的处理,两家头人都非常满意,自动相约赴加拉,解释了夙怨。

1939年的时候,甘孜又发生班禅行辕事变,双方兵戎相向,最后又是曾言枢亲自前往妥善处理了善后工作,他还亲自带领一个连驻扎色达,使得当地土司头人归顺,因此深得刘文辉器重。

曾言枢的宣抚活动不足半年, 但对康南地区却产生了重要影响。 当得知曾言枢将再次由理塘南下宣抚,稻城头人以及寺庙、 民众代表等 “百余骑之众携幕裹粮欢迎于虾须以东, 趋候百里, 延伫六日, 于八月九日得睹曾氏, 踊跃欢呼, 其愿望款附之诚, 见于词色。”

曾言枢宣抚后, 康南局势逐渐得到控制。

在结束宣抚任务后,另一件重要的事情也得到了恢复,而且这件事情对于稳定整个康南地区的战略都有重要的意义,那就是义敦县的复治。

义敦原名三坝, 位于巴塘、 理塘交界之地,光绪三十四年 (1908年) 赵尔丰于该地设三坝厅, 1912年改三坝厅为义敦县。

如今这里已经并入巴塘、理塘两县。但是在当时,这里却是康南大道上的一个重要县份。1917年“第二次康藏纠纷”发生后,康南地区失治,义敦县旋被废治。

在义敦县废治后,当地毛丫土司趁机垄断了巴塘到理塘的交通,不管是军政还是商旅往来,必须雇毛丫人作为背夫或者向导方能通过。冷卡石还有土目夹本高宗有两百多人枪,素来剽悍,加之当时西藏芒康巨商邦达多吉家族反抗“噶厦”失败后渡江进驻义敦,增添了当地的复杂因素。

义敦县长——彭勋

1935年,西康建省委员会成立后,刘文辉就已经开始着手准备解决义敦县复治的事情了,当时命令余如海旅进驻康南各地试图恢复义敦县治。并命令彭勋作为义敦县长。

结果前去复治时,义敦县百姓说了,设县可以,但是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少一条都不行。

第一、今后义敦全境治安,应由县长负责。

第二、以往义敦违差抗粮的事情,必须一律免究。

第三、义敦人曾经在外劫掠的积案,及对方认为未了之纠葛,县府须负责了销,不再发生。

彭勋见状,知道复治义敦希望渺茫,加上当时红军进入康区,旅长余松琳不敌。没有军事威慑,县政自然无法推行。

巴安(巴塘)旧照

于是县长彭勋不得不西走巴安,遥治义敦。所谓的遥治,不过是刘文辉每个月给彭勋四十元工资保住他的生活,离开义敦的彭勋肯定无法过问义敦县政,所以义敦仍成无政府之区。

不久红军进入西康,余松琳旅的三个营在丹巴被红军击溃。因为缺乏必要的军事支持,义敦难以真正复治。

到了1938年1月,曾言枢宣抚康南,到达巴安。宣抚司令部顾问徐耘刍专门就复治义敦事,咨询彭勋。当然彭勋也是有些见地的人,将义敦县的情况都给曾言枢一一汇报,于是曾言枢也认为现在是复治义敦的时候了。

其实早些时候,义敦的头人等也很紧张,知道曾言枢携剿灭稻城之威而来,于是还专门派人前往康定,到明正土司家去打探刘文辉和曾言枢的消息,以便应对。

1939年7月,曾言枢将复治义敦正式提上日程。龚耕耘率部由理化抵达义敦,修建县府、兵营,然后传令邦达多吉和夹本高宗前来问话。

夹本高宗其实早就见到军容整齐,器械精良的军队开了进来,知道无法应对,于是老老实实地来到军营,并表示甘愿奉公守法,听候差粮。

就连连长龚耕耘都感叹“义敦县属,冷卡素称顽固,桀骜不驯,得有今日之没满结果,甚幸事也。”

1939年孙明经所摄义敦县政府(右)及左侧之中山台,旗杆上可见民国国旗

为保证义敦复治的顺利进行和成果。曾言枢也从理化前往义敦,亲自负责,并就差粮问题,和头人商议。经曾言枢、彭勋、龚耕云等做了大量工作之后,12月4日,义敦复治完成,县府设于大朔。7日,召开庆祝会,正式宣布义敦复治成功,结束了义敦县长达21年无政府状态。

义敦的复治,畅通了理化、巴塘间的交通,打通了康藏南道。而且毛埡、冷卡石的劫掠活动得到控制。

邦达多吉

就在义敦复治的同时,“班辕事变”爆发,曾言枢率军前往甘孜平息“班辕事变”,便将义敦和得荣两县的治安,交给了邦达多吉,这也让后来邦达多吉倾向于西康省政权,这是义敦保持稳定的一个关键因素。

曾言枢虽然是军人出身,但是擅于文章,尊重人才,经常在报刊发表文章和日记,因此,曾言枢在刘文辉的军中,一直属于文化素养较高的军人。

在其《宣抚康南日记》中曾记录自己在行军途中诵读儒经如:1937年9月7日“午前处理案牍,膳后得暇燃香颂《孝经》一过,久玩《谏诤章》,而君臣父子朋友之间今名与义不让强诤,庶无堕戾,于孝之道,何蕴积之深也。”

又如11月2日:“昨宵睡眠难熟,早起临窗读左氏春秋,哀十七年越子伐吴之役,叙两军数组,时间地形,进退变诈,优胜败绩,仅六十字,奇策无穷,娓娓动人,文章兵略,所以典范千古也。”

其文学素养可见一斑。

理塘旧照

早在康定驻防期间,来到康定的曾言枢苦于当地报刊杂志稀少,无法了解地方的实际情况和开展舆论宣传,更无法做到“激励职司,共策边事,搜史乘,稽西籍,征善策,采时言”的要求。

遂与时任政训员的贺觉非商定,创办名为《戍声》的报刊,每五日一印,专门登载行军驻防中的各种信息,以便服务当地社会。

此想法刚实施不久,曾言枢的部队便移驻理化县,原定的编辑贺觉非因工作繁冗,不得不将出版周期改为一周一刊,于是《戍声》更名为《戍声周报》。

在部队驻防理化县城稳定后,曾言枢将《戍声周报》运行的主要工作交给了幕僚兼参谋徐耘刍。

徐耘刍早年在成都大学中文系学习,后来到上海短暂跟随著名国学家章太炎研习书画,并曾代章太炎到新民大学授课,是章太炎门生中书画造诣较高者。徐耘刍于20世纪30年代回到四川,随即担任曾言枢的参谋。

因徐氏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又长期活动在康藏地区,曾言枢遂安排其接任贺觉非,承担《戍声周报》的编辑和撰写工作。

徐氏及后来的编辑们在不断探索中开辟了专著、西康风土志、简论、特载、文电及译述等栏目,刊载的文章多篇幅短小,文字精练,其内容涉及康区的军事、时政、习俗、宗教、文化等各个方面,旨在提出笔者观察到的社会问题,认识康藏地区实际情况,进而筹商治理边地之策,以保持当地社会稳定。

特别是《戍声周报》中刊载的评论性文章理论价值颇高,以至于部分内容后来被《康导月刊》等其他报刊转载,而其有关时事新闻的报导,则对我们直观了解康南地区时事动态提供了大量客观、准确、可资参考的第一手资料。

抗战期间,战火兵燹虽未波及康南地区,但报刊印刷出版的难度仍然不小,这使得《戍声周报》只能以原始的油印形式出现,字体、排版、装帧等技术环节有时也显得较为杂乱。

但这丝毫不影响曾言枢等人投身报刊的热情,曾氏积极组织驻扎理化县城的官兵撰写文稿,在训练备战期间仍笔耕不辍,他本人更是时常刊登自己的日记电文和治理心得,并坚持将报刊发行了近4年之久。

报刊的发行量由最初预计的每期发行两百份,逐渐增至三四百份,受众群体也从军队内部扩大至周边各区县,甚至还由编辑部统一寄送至国内部分机构、高校、图书馆等单位及个人手中。

正是在官兵们共同的努力下,《戍声周报》以其持续连贯、信息准确的记载,成为了这一时期康藏报刊中独具一格的重要刊物。

现在我们再来说说,“甲喇嘛”曾言枢的故事。曾言枢不但是个军事长官,同时,他还是名虔诚的佛教徒。

早在1927年9月,时任团长的曾言枢就向四川佛学院“慨助银一百元,捐资以培植佛法人材,俾其学业成就,宏化十方,广觉有情”。

1930年在荣县驻防时,荣县当地文人黄觉等创办文学社,每每讲说佛法的时候,曾言枢就必来听讲。从这个时候开始,就奠定了曾言枢深厚的佛学修养。

而在佛教盛行的康区,曾言枢因为其佛学修养对于稳定康南竟然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好处。甚至当曾言枢因宣抚康南时,到达贡噶岭日窪村时,村保头人及民众结队来迎,叩头敬祈摩顶礼。

当时连曾言枢自己都非常惊讶,原来在他还没来之时,他信奉佛法的事情就已经在民间传开,而稻城自赵尔丰之后,一向没有大官到过,人民都对其有瞻仰之感,称其为“曾甲堪布(甲是藏语中汉的意思,堪布是指藏传佛教中佛学知识渊博的僧人)”

当时刘文辉退守西康之后,为了争取西康各界支持,稳定西康局势,特别注意争取西康藏传佛教的支持,连他自己都拜了炉霍寿灵寺四世格聪呼图克图巴登.格勒郎加为师,并接受活佛的灌顶。

而曾言枢更是一生信奉佛教,曾皈依班禅大师,并与蜀中佛教界过从甚密,驻守理塘时,与理塘长青春科尔寺堪布火竹香根感情极为融洽,与巴塘活佛包昂武也是过从甚密。

所以曾言枢在理塘驻军14年,康南各大寺庙对其都非常支持,高僧大德也常参加他所举办的活动,对稳定康南起到了不可限量的作用。

而且曾言枢在关内或公务场合着军装或常服,但是其他时间则常年着喇嘛装,此外,曾言枢还积极布施寺院,帮助修庙塑佛。

而且他生活简朴,为官清廉,虽然性情刚烈,但是为人诚恳实在,还经常将自己的薪俸捐献出来办学校等公益事业,以至于到后来理化佛教界就只认曾言枢,认为他是理塘不可或缺的官员。

直至西康和平解放, 曾言枢在康南驻军长达14 年。 1939年, 曾言枢被南京国民政府授予陆军少将, 1941年任西康理塘地区保安司令,1943年兼任西康警备区司令, 1945年任西康省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 1948年任西康警备司令部少将参议。

康区解放前夕,曾言枢交出兵权后,托原部将将自己的长、短枪四支上缴人民政府,然后进了理塘长青春科尔寺当喇嘛,受到长青春科尔寺的隐藏和保护。

1952年9月,经西康省、康定地委和理塘县三级对长青春科尔寺堪布等上层喇嘛多次反复做思想工作,耐心讲解政策,沟通协商后,长青春科尔寺在雅江县塔子坝(红龙乡驻地)大河边牛场将曾言枢交给了理塘县人民政府,送至康定关押。

1962年释放,以起义军官对待,被安置在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任参事。

成都文殊院旧照

1964年,曾言枢申请到成都文殊院当和尚。初到文殊院时任院内清洁工,年岁虽大而无论天晴下雨,都认真打扫庭院,后来被安排到藏经楼管理经书,此间,刘文辉等曾专程去看望过他。

1976年,曾言枢在文殊院病逝后,其子女前往治丧时,查遍了全部遗物,却找不到一点值钱的物品。

照片上的故事

左五为孙明经

1939年7月,民国著名摄影师孙明经参加中英庚款川康考察团,由重庆出发,前往西康省进行考察。8月下旬,考察团抵达康定,考察了八美、道孚、丹巴,通过大金川到达懋功,最后抵达甘孜。

在甘孜考察十余日。出于安全考虑,当地政府建议考察团行程到此,结束甘孜考察后立即折返,到沿途较为安全的地区继续考察。孙明经不愿折回,决定单枪匹马继续前进。只身翻过5000米的雀儿山口。克服高寒、饥饿等重重困难后终于到达德格、白玉等县。

然后从白玉到达巴安(今巴塘)进行重点考察。再到义敦、理化(今理塘)、雅江,然后又回到康定。前后途经12个县,行程数千公里,历时半年之久。全程没有汽车、火车,全凭骑马、滑竿和步行,这不能不说是一大壮举。

理化县408旅旅部

在到达理化之时,孙明经受到了理化县长张朝鉴与驻理化国民党第二十四军第136师第408旅旅长曾言枢的热烈欢迎。

因而便有了这张照片和题词。

照片中45岁的曾言枢,虽然这一年他刚被南京国民政府授予陆军少将军衔,但是他并未着军装,也没有穿上自己的喇嘛服,而是穿着经国民政府明令公布的法定制服——中山装,以表示对孙明经到来的重视。

而其笔挺的身材,凌厉的眼神,双手自然下垂紧贴裤管,无不透露出一个职业军人的英姿。还有最引人注目的,是他胸前所佩戴的佛珠,这似乎也弥补了他没能穿上喇嘛服拍照的遗憾。

而他所给孙明经的题词也能反映出川边政治的一个重大的变迁,那就是中央政府已经从思想上将川边这个在赵尔丰改土归流时代被称为“化外之地”的称谓调整为了“加强民族联系”,把少数民族作为同等民族来进行对待,而不是要“王化”这块朝廷所认为的蛮荒之地。

时间到了1942年,随着在华盛顿发表的《联合国宣言》,中国战区设立,而作为戍边的第二十四师也获得了装备的提升。已经升任西康理塘地区保安司令的曾言枢一身戎装,再次出现在了镜头前。

在同一套照片中,出现了这么一位有着亚洲人面孔、却头戴美军帽徽和身着美式军装的军人。这套照片很可能是美军观察团所拍摄的照片。

此时的抗日战争正进行得如火如荼,作为一名戍边军人,军装和时刻枕戈待旦才是他该表现和呈现在大众视野中的。

而且这一次,很有可能是为了接受一批先进的装备而进行的欢迎仪式。照片中可以看到,军官手中已经开始出现了汤姆逊冲锋枪。

而这张实在我也弄不清真伪,有网友说下面这个军官手中的狙击枪是P的。

下面我们再来看传得最多的那张图。

而这些军官所穿的很有特色的靴子,也是有藏区特色的长靴。包括其中的那个中年人也是穿着藏式长袍,身上佩戴着嘎乌盒,考虑为理塘当地的某个头面人物。

参考文献:

理塘县志(人物):曾言枢

王海兵:民国时期曾言枢康南宣抚活动述论(1937-1938)

陈鹤:民国康南军政领导人曾言枢及其对藏传佛教的态度

徐鹏:抗战在康南边地的报导与影响_以《戍声周报》为例

孙建和、孙建秋 编著:孙明经西康手记1939&1944

0 阅读:13

火耀西南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