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意忘形!黄巢起义,攻入长安,撼动大唐,跋扈一时最终兵败身死

雁玉历史 2024-10-14 15:31:48

黄巢平民出身,祖籍山东菏泽,从小就读书,又能骑马射箭,受到过系统的教育。他很多次去唐帝国国都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可惜每次都名落孙山。他既不是太原王、陇西李、荥阳郑、清河崔等世家豪族的子弟,又没有韩愈、白居易、贺知章之类的大人物愿意帮他四处拉关系,他自己的才华也比不上为数众多的照亮唐朝历史星空的名士们。

当接连受到几次打击过后,黄巢企图通过科举之路来提升自己社会地位的希望破灭了。当他在书本上找不到出路时,便毅然决然加入贩卖私盐的队伍,这个行业乃为政府法律所不容,从业人员当然都不是政府眼里的好子民,甚至不乏胆大粗豪的亡命之徒。就是在这样特殊的环境里,加上屡战屡败的科考经历,黄巢的想法不知不觉间发生剧烈改变,他心里的反抗意识和冒险精神大大加强了。

中原灾变

公元870年前后,中原地区遭遇天灾,广大农民群众颗粒无收。当时情景令人触目惊心,放眼望去,田野里没有庄稼,一片荒芜颓废的样子。可想而知,在没有社会救济的年月里,很多人都被活活饿死了。

狭州派出农民代表参见狭州观察使崔荛,陈述旱灾的严重性和救援工作的急迫性,请求政府减少对群众所收的赋税。

狭州观察使崔荛顿时大怒,指着院中绿油油的大树说:“你看这树上还长着叶子呢,哪里来的旱灾!”下令把农民代表毒打一顿。

中央政府毫不知情。此时的皇帝依然生活在美女如云的皇宫里,中央各大部的官员们也不把死人当回事儿,天灾年年都有,饿死人很正常,所以不值得重视。受灾地的地方官员千里迢迢跑到长安,并没有取得任何积极效果。

旱灾的危害性极大,当时紧接着发生了蝗灾,当遮天蔽日的蝗虫从中原向西蔓延到关中时,不但沿途的农作物颗粒无存,就连树叶草皮也被吃光了,长安府尹竟然上奏章对皇帝说:“真神啊,蝗虫飞到长安之后,拒绝吃田里的庄稼,都抱在荆棘树上,主动饿死自己,皇上您真是英明啊,连无知无识的渺小一物都感动了。”于是,宰相马上率领文武群臣,歌颂皇帝英明圣德,上演了非常滑稽的表演戏。

王仙芝、黄巢起义

874年,王仙芝在濮阳率领农民兄弟造反起义,号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向地方政府发动武装攻击,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就此拉开序幕,起义军在不到两个月就集结成数万人的庞大队伍。

875年,也就是王仙芝率军起义的第二年,黄巢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他和同族兄弟、子侄黄揆和黄恩邺等人率领数千人起义,与王仙芝起义相响应,他们提出“均平”的政治口号,使起义行动具有浓重的反封建意识。

不久,王仙芝和黄巢领导的两支起义部队会合,协同作战,往东进攻沂州,即今天的山东临沂。由于队伍缺乏实战经验,战事进攻的不顺利,就掉头转向,向西进攻洛阳周围地区。

唐朝统治者慌了神,急忙派遣大军阻止起义军,为了躲避敌人的主力和锋芒,王仙芝、黄巢两人率领大军周旋于唐州(即今天的河南泌阳)以及邓州(即今天的河南邓县),以后又活动于今河南、湖北、安徽等地,运用游击战术骚扰敌人,攻下许多州县。

875年底,唐朝统治者看到问题的严重性,用血腥镇压手段只会让起义队伍变得更大更强,于是决计采用怀柔手段来收买人心。

湖北蕲州刺史裴偓受命对王仙芝进行诱降,代表唐朝政府许诺给他一个体面的官职,后者显然立场不坚定,革命尚未完成,王仙芝迷了心窍,表示愿意受命。那还得了,黄巢知道后,在大庭广众下当面质问。

王仙芝支吾着企图搪塞,黄巢抡起拳头就打,打得王仙芝满脸是血,旁边的部将也看不起王仙芝,认为接受唐朝政府招安等于出卖弟兄,而黄巢及时挺身而出,他说道:“起兵之初,我们共同宣誓,要把天下扫荡太平,现在你却不管广大劳苦百姓,只想着自己享受人间荣华富贵,你根本不把广大弟兄放在心里!”替大家向队伍中立场不坚定者发出了警告,于是,黄巢赢得了威望,有近半数的士兵拥戴他的领导,该事件确立了黄巢独立的军事指挥权和领导权。

有资料认为,王仙芝并非真心实意地接受政府招安,而是出于他的曲线救国的良苦用心。

原来,早在王仙芝率五千起义士兵围攻蕲州的时候,深受兵力不足和素质低下的牵扯,于是决定采用诈降之计。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心理准备不足,当唐朝政府真给出砝码来,他王仙芝的眼里竟然弥漫着羡慕的神态,让两旁部属看起来特别的不舒服,怕他假戏真唱。这时候,不管王仙芝的真实想法是什么,黄巢已经把拳头打在他身上了。

总而言之,无论是王仙芝受了委屈,或者是王仙芝罪有应得,此次事件都大大削弱了王仙芝的统治地位,巩固了黄巢对起义队伍的领导权,也扩展了黄巢起义军的势力。

黄巢怒打王仙芝后,两位领导人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裂缝,遂结束了蜜月合作期,分兵作战。黄巢率军北上。

不久,王仙芝率领的起义军在今湖北被唐军打败,他本人也掉了脑袋。王仙芝死后,尚让率领余部奔向安徽亳州与黄巢所部会合,于是两股起义军重新会合,大家推举黄巢为王,又称冲天大将军。

黄巢读过不少书,比王仙芝有头脑,有过早年参加科举考试的失败经历,他对唐朝权贵阶层的腐败有深刻体察,与此同时便具有了某种程度的政治远见,他为这支农民起义队伍确立了政治目标,即推翻大唐王朝的腐朽政权,建立人人富足的理想王朝,他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用“均贫富”的口号来吸引农民加入队伍,所以每到一个地方都能吸收很多新力量,于是在滚雪球效应的影响之下,起义军的规模呈现几何级的膨胀。

游击东南

黄巢率领大军冲出唐朝政府军的围追堵截,终于有力量向后者发动主动攻击了。他了解东南地区对唐朝统治者的重要性,由于此前发生过安史之乱,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特别是中原地区是那场动乱的主战场。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进程中,中原各地都被划分为军区,战后这些军区的实力远非动乱前所能比,以至于超出了唐朝政府的控制,遂纷纷凭借自己强大的军事存在,顺势形成军阀割据局面的既定事实,所以大唐政府在那里的权力非常有限。

正因为如此,这些地方才不好惹,他们不是为了维护唐朝政府的利益,而是捍卫自己的既得利益,理所当然的誓死抵抗,他们的将军和士兵是为自己和自己的亲人效劳,而不像唐朝政府军那样为李姓江山去送命。

这些军区就像坚固的堡垒,小地方的守军就能阻挡起义部队的前进步伐,黄巢领导的农民军很难在中原地区打开局面,而对起义军来说如果不及时扩大战果,给手下兄弟们点实实在在的犒赏和收获,很容易引发体系松散的队伍崩溃式的连锁反应,这个问题是现实的,也是异常严峻的。

既然我讨不到便宜,打不过你跑还不行吗!我打能打得过的,起码是敌人阵营中相对孱弱的,于是黄巢的目光掠过哀鸿遍野的中原地区,决定将惨绝人寰的现实体验捎给中南地区的民众。

由于经济富足和远离政治中心,那里比家乡的人过得幸福多了,正是因为如此,没有经历过苦难的人们也不会保护自己。

黄巢想得没错,安史之乱没有波及那里,当地军阀没有机会完成新陈代谢,更没有机会趁乱大力充实自己的实力,地方驻军的指挥权普遍牢牢控制在中央的手里,加上东南地区长久以来都是大唐王朝的重要粮仓,中央政府对这里的控制力度有增无减。只是控制力加强了,驻军实力并没有增强,唐朝统治者有了安史之乱的悲痛教训,决心不让地方势力成长到与中央抗衡的程度,加上东南地区政局较为平静,中央在那里派驻的武装力量比中原地区弱小得多,军队的战斗力也值得怀疑。

对黄巢来说,这就是千载难逢的好时机,他根据唐朝军队分布及其实力较弱的特点,率领大部队采用避实就虚的战术,绕开中原地区设防坚固的据点,兵锋直指富庶的东南地区,他率领起义军从滑县渡黄河南下,穿越过淮河流域的浩瀚平原,不费吹灰之力便渡过长江,又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横扫江南,然后进入南岭的万山丛中。

当然不能走大道,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乃兵家诡计,黄巢兵团在崇山峻岭中开凿山道七百华里,神不知鬼不觉地进入福建辖区,一不做二不休,洗劫了沿海的几乎所有商业港口,最后来到富得流油但防守空虚的广州城,广州城毫无悬念地被攻破了,农民兵团的复仇情绪和破坏性心理得以充分展示,据史料记载,仅西洋侨民就被屠杀十二万之多,一次性的,因为他们都做生意,属于富裕阶层。

黄巢率领队伍扫荡了江南,摧毁了唐朝政府的粮食仓库和粮食基地,起义军队伍在物质上得到满足、在精神上受到很大鼓舞,于是他决定带领大部队挥师北上,将铁矛对准唐朝统治者的咽喉之地,向曾经壮阔无比的大唐帝国发起总进攻。

血洗长安

880年,黄巢率领大部队从采石矶渡过长江,重新回到藩镇林立的中原地区,该地区藩镇割据的状况使他的避实就虚政策游刃有余,他集中力量狠狠打击大唐王朝的敏感地区,而不是打击四处林立的独立王国般的藩镇,竟然有同各地藩镇武装达成默契的效果,他们得以从藩镇的缝隙里顺利穿越过去。这些地方军阀很现实,中央政府天高皇帝远,只要农民起义军不威胁自己的既得利益,自己也不会选择石头碰石头。

有些军阀头子巴不得唐朝政府灭亡呢,搬掉阻碍他们称孤道寡的绊脚顽石。唐政府垮台后,他们的独立王国就合法了,必要的话可以出来平定天下,正规部队比农民队伍强大多了,到那时,创立自己的家族王朝不再是美梦。只不过,黄巢离梦想更近。起义军攻克大唐王朝的东都洛阳,在战略上获得制胜优势。

攻占洛阳后,乘势向大唐帝国的老巢关中平原进发,意欲同唐朝中央正规军的主力部队决战,腐败而官僚机构臃肿的中央正规军徒有虚名,根本不是身经百战的农民起义军的对手,两军对垒,唐朝中央军潮涌般溃退,于是大唐帝国的黄龙府——长安,门户洞开,戒备解除了。

黄巢没闲着,既然唐朝天子离开了长安城,到群山环抱的大后方避难去了,那就干脆让我替代他的位置吧,反正天下不可以没有首领嘛!遂指挥起义部队进入长安城。

且说,起义部队进入长安城之前,长安市民们不堪政府重税压榨,纷纷不约而同地夹道欢迎农民队伍的到来,认为好日子马上就会到来。淳朴的百姓不知道人心的险恶,他们把事情想得过于理想化了,哪里有不收税的政权?哪里有不压榨人民的统治者?不曾有的,以前没有,以后也不会有,有的较为隐蔽,有的则赤裸裸。

当他们看到农民军进城的情景,心里立马就凉了半截。这些人怎么配进长安城呢,一看就是没文化、没素质、没教养的人的集合体,有些成员竟然在青天白日下对迎接队伍里的群众动手动脚,甚至动刀动枪。这可是进城仪式上发生的事儿,谁知道接下来该发生什么呢!

起义队伍杀进长安后,烧光官府,杀光官吏,奸光美女,可以称之为“三光政策”,民间有句歇后语忠实记录了黄巢起义军的秉性:“黄巢杀人八百万——劫数难逃。”

进入长安城后,来自社会底层的兄弟们都没了约束,这群手持武器的农民队伍对手无寸铁的市民展开血腥屠戮,他们杀死的人堆满了整个街道,即使黄巢也不能阻止这种行为。

这很正常,有学者认为,黄巢领导的起义队伍之所以攻打长安城,最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获得经济财富以扩充自身财力和军力,并依靠它们来应付发放军饷和满足后勤供应,而不是为了统治城市,更不是为了得到人民的支持。即使起义军建立了政权,已经失去了政权所在地的民心,成为汪洋民心中的暴力孤岛。

所以,和大多数农民起义一样,黄巢带领的起义军杀进长安城,对长安社会秩序、社会经济、私人财富和和谐环境造成极大破坏,而且除了破坏性之外几乎没有任何建设性的东西。

血腥的背景中总有不沾染血腥的地方,就像浩瀚沙漠中总有绿洲,正是因为大屠杀进行的异常惨烈,黄巢才有机会保住了一批人,留给后世一段逸事。因为黄巢有过屡试不第的悲惨经历,所以对试图通过科举之路来实现人生梦想的书生很是同情,他知道那可比鲤鱼跳龙门的概率还小。

如果他生活在当代,肯定觉得比买彩票中奖的概率还小——否则,日后鼎鼎大名的冲天大将军,为什么屡次在科举之路上跌倒?在他眼里,唐朝科举制度纯粹是权贵阶层的游戏,平民百姓被排斥在外,不得而入。

正因为如此,黄巢对读书人很客气,毕竟曾经同病相怜嘛!他命令手下在长安城内散播“逢儒则肉,师必覆”的谶语,意思是若遇到读书人就杀戮,必然逃不脱覆灭的命运。这样一来,就把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起义民夫镇住了,他们对所有自称读书人的人,都释而不问。

止步长安

黄巢读过书,肚子里有想法,但也仅此而已。在很大程度上,他是旧世界的破坏者,而非新世界的建立者,他在历史舞台上的表演,充分体现了上述评价是基本客观的。

或许他拥有振臂高呼的胆略和勇气,有能力将大唐王朝搅腾得乌烟瘴气,但他并没有雄才大略,也没有真正的政治抱负,也就没有能力守护辛苦打下的江山。黄巢只是做了皇帝,建立大齐政权,仅此而已。

大唐王朝的统治者失魂落魄,唐僖宗李儇带领妃嫔姬妾,沿着自己的祖宗唐玄宗李隆基走过的道路,屁滚尿流地从长安逃到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成都,这表明自己和自己祖宗可谓半斤八两,在治国水平和将国家搞乱的水平上差不多,唐玄宗时代的开元盛世乃是唐太宗时代贞观之治的延续,而唐僖宗的黄巢起义乃是唐玄宗时代安史之乱的延续。

但不管怎么说,在老百姓心目中,皇帝的位置仍是李儇的,也正是这种看似腐朽的封建观念,将各个断裂的王朝凝结成中华民族连贯的历史。

李姓皇族被赶出了国都,仍是中华大地的统治者,各地藩镇依然是独立王国,在各自管辖领土内自行其是,以前他们不听中央政府的,现在更不会听农民政权的,毕竟前者是正统、后者则非法,从这种意义上讲,李姓皇帝仍然是他们名义上的主人,黄巢则什么都不是,大不了和各地军阀一样,实际上都是地方割据政权,只不过自己名义上是臣民,后者则是暴动者,就这些不同。

黄巢虽然当了皇帝,但他不是唯一的皇帝,更正宗的皇帝依然健在,李姓家族的男丁依然兴旺发达。他要想坐稳皇帝宝座,需要完成中国的统一。

大齐政权占据长安城,统治着关中平原和洛阳到长安之间的狭长地段,其实力和当时最强大的藩镇的实力仍有较大差距。

因此大齐帝国的当务之急是乘胜追击,不给唐朝统治者苟延残喘的机会,从根本上铲除大唐王朝的残余势力;然后指挥大军向东进发,削平中原地区的各大藩镇,结束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最终完成中国的统一。

总而言之,现在尚不到吃定心丸的时候,现在更不到享受的时候,想成就江山霸业,英雄任重道远啊!但黄巢并不这样认为,这家伙觉得自己跑遍了半个中国,带领队伍打劫了东西南北的城市,该扫荡的地方差不多都扫荡过了,现在又占领着大唐帝国的国都,认为大半个中国都是自己的了。

腐败政权

黄巢登上皇帝宝座后,就开始尽情享受当皇帝的滋味,吃喝玩乐、声色犬马,这就是自古以来的腐败生活。他尝遍了长安城里的山珍海味,痛饮了皇宫御藏的美酒,网罗了倾国倾城的性感美女,蹂躏了国色天香的青春小妹。

​然后,由于纵欲过度,夜生活缺乏必要节制,醒来时往往已经日上中天,忘记了自己是管理政务的天子,害得早朝的文武群臣在金銮殿上毕恭毕敬伫立N个小时,两腿原地不动都站麻木了还见不到皇帝大人的影子。

黄巢不但要美女,而且要独享美女,这很容易理解,非洲大草原上的野兽如此,中国封建时代的皇帝也都如此,所以他沿袭前朝皇宫聘用太监的做法,让身边所有正常男人都安静地走开,说白了就是全部赶走、不得靠近,只留下宦官宫女侍候自己,人间天堂就这样营造出来了,如同大灰狼蹿进了绵羊群,也正是因为如此,谁跟我提天堂,我就跟谁急。

黄巢入长安,血腥屠城。黄巢当皇帝,沉迷女色。在中国特有的宫廷制度下,也是在中国帝王文化的熏陶下,黄巢的免疫力表现得很低下。

创业时代的激情不再。

皇帝带了个好头,无论皇帝做什么都是好的;上梁不正下梁歪,因为下梁歪所以上梁不得不歪。部将们也好不到哪里去。毕竟大王念过书,参加过进士考试,在农民起义军里算是知识阶层了,广大的起义军首领的队伍里没几个会吟诗的,他们能走到这步已经是超越自己的潜力了,典型的小人得志,得志后得意忘形。

所谓农民队伍的文武群臣,突然间沦落到吃了就睡醒了就吃,沉湎于纸醉金迷的腐朽生活,热衷于在高墙深院内左搂右抱。这是他们以前所痛恨的,只不过当时嘴里吃不到就说酸,此时嘴里能吃到就吃上瘾了。原来人类的贪婪本性如此相似,它从不因人而变,只因环境和地位而变。

由此类推,基层士兵更狂野,在长安街头杀人越货,争抢普通民家的年轻女儿,任意欺凌过往的市民,强盗还要避人耳目呢,他们却聚众制造事端。历史证明,贵族血统很纯净,毕竟有些虚伪的儒家观念,暴发户是靠不住的,我们是痞子我们怕谁,人多力量大,玷污历史。

很难说大齐政权比大唐政权强,把唐朝的制度照搬过来更好。可惜,大齐政权只要破坏,醉翁之意不在建设,它借鉴和超越唐王朝的腐败。

出走长安

农民兵团的无法无天,对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的破坏,曾经富裕的关中平原,粮食供应出了大问题,可怕的饥荒在新政权的心脏地区蔓延开来,百姓不是逃亡就是饿死,接着起义军也不可避免地陷入饥饿之中,他们更加肆无忌惮地做出伤害人民感情的事儿,大齐政权的将领在饥饿的逼迫下纷纷叛变。可能饥饿不是队伍内部分化的主要原因,很多人从中发现了大齐政权没有希望的未来。

883年5月,经过激烈的战斗,黄巢带领起义军终于退出长安。起义军对百姓犹如清风扫落叶,他们匆匆地来匆匆地走,只是在这段短短的日子里,唐朝国都长安改变了模样,长安作为当时世界上屈指可数的百万级大都市,这个曾经包容万千的大城市,已经没有了往日的风华,变得支离 破碎。

黄巢率领十五万人在河南大地上继续战斗了一年多时间,给唐朝时代的河南人民带来前所未有的灾难。很多人看到,黄巢这家伙大势已去,不少重量级将领都投降了,如尚让、朱温,等等。

884年6月,陈州战役结束后,起义军几乎全军覆没,仅剩下可怜的千余人,有些是战死在沙场,大部分是趁着战乱逃跑了。这点残兵游勇退到兖州西北的时候,又被大唐军队重重围困,最后突围出来的不足百人。

黄巢也突围出来了,他带领这百号人沿着山中的窄道向北逃窜,逃到泰山狼虎谷的时候,眼看屁股后面的敌人快赶上了,此刻又遭到前方地方军队的堵截,腹背受敌。

​黄巢看看身边仅剩的几十骑人马,遂感到大势已去,辉煌不过幻梦一场,不禁悲愤交加,深深地叹息,对自己的外甥林言说道:“像我当年揭竿而起,愿望是荡平腐朽的大唐王朝,铲除天下的所有不平事,拯救老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谁知道竟然落到如此境地,惨败到这种不可挽回的地步!我死后,你就拿着我的首级去领赏吧,这最后的功劳不要送给别人了”

于是,跋扈一时的冲天大将军,连冲出敌人包围圈的能力都没了,于是黄巢对打算自刎,结果没有成功,他的外甥林言上前斩下他的首级。又杀了黄巢的妻儿,然后动身前去领赏,结果途中遇到沙陀兵,林言被杀,自己连同黄巢的首级也被传送唐僖宗的行宫。

0 阅读:13

雁玉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