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起义与朱温的选择

以丹聊历史 2024-10-26 02:03:37

一、朱温的选择公元 878 年,山东人黄巢起义了,也就是这一年,他的队伍里多了一个叫做朱温的人。当然了,作为普通老百姓去参加造反起义,一个人总是有点发怵的。这就好像我们上学的时候,男生偷偷上厕所抽烟一样,总是要再拉上一个小伙伴,所以朱温投奔黄巢,也拉上了自己的二哥朱存。

不过实事求是地说,朱温参加起义的动机并不纯粹,因为本质上来讲,他和大唐朝廷似乎没有什么刻骨铭心的仇恨。他寄生于萧县刘家,虽然不能说大富大贵,但至少衣食无忧,他没怎么受过苦,也没怎么挨过饿,也没被贪官恶吏欺负过,他干嘛要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造反起义难道仅仅是要证明自己并不平凡?难说,这点很难说,很多人会认为造反起义,反抗一个庞大王朝的统治是一件很潇洒、炫酷或者说很壮美的事情,或者认为历史上似乎有些人生来就是英雄,他命中注定就是要干大事。但是我们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起义其实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如果不是逼到份上了,或者和封建政权有着刻骨铭心的阶级仇恨,谁也不会跟朝廷对着干。

陈胜吴广揭竿而起,那是因为他们延误了徭役,按律当斩到了咸阳也是死,造反起义也是死,那还不如轰轰烈烈地干一场。吴王刘濞举七国而乱,一是因为汉景帝失手打死了他的儿子,二则是因为西汉朝廷主张的集权和诸侯王所主张的郡国并行是有明显的尖锐的不可调和的冲突的,所以早晚有一天会打起来。黄巢起义也有很充分的理由。当年他也是一个天真烂漫,想要取得功名报效朝廷的人,结果屡试不中。他深受打击,认为自己人生的失意都是朝廷统治的黑暗和腐败所造成的,所以他才会对唐帝国如此反感和仇视。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早年是丧母丧父,几乎光。他出家为僧,在寺院里被别人奴役,驱使他外出流浪,一路上遭到了各种不公平的欺辱和对待。但就是这样,朱元璋也没想过要造反。后来朱元璋的幼时好友汤和拉拢朱元璋参加红巾起义,朱元璋还是选择了拒绝,要不是后来有人要到官府去告发他,他和红巾军有勾结,朱元璋很有可能在寺庙里撞一辈子的钟。

朱元璋的儿子朱棣没当皇帝的时候在北平就藩,他就一直图谋不轨,想要娶侄子朱允文而代之。但是朱棣大部分时间也只是在心里偷摸想一想,如果不是朱允文先削藩,朱棣大概率也不会发动靖难之役。综上所述,我们就可以发现,这起义造反基本上都是带有逼上梁山色彩的,很少有像朱温这种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拍大腿就造反。我们无从窥测朱温的内心世界,但是自打他加入黄巢的起义军后,他就发现外部世界和自己的想象是截然不同。他以为他是大英雄,只要一出道就横刀立马,成为战争新星,关节咔咔往上升。但其实更多人从小环境来到大舞台的时候,只会沦为默默无闻的大头兵,朱温自然也在此列。

二、黄巢起义的背景那个时候的朱温是个马前卒,他羡慕黄巢,渴望自己能成为像黄巢那样的大英雄,但是对当时的黄巢来说,他的压力也是很大的,英雄也很难做。因为这起义是王先知先弄起来,那么人家王先知就属于是领头羊,黄超就算是干得再好,他也是老二。而且同为起义军领导人,黄超和王先知在未来的建业道路上出现了比较大的分歧,俩人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加起来大概 30 万人,他们一路势如破竹,锐不可当,打到一个叫做蕲州的地方出现了问题。蕲州,也就是今天的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下边的一个县城。当时的蕲州最高级别的行政长官是刺史裴渥,这个裴渥在综合评估了自己的实力之后,认为肯定是打不过起义军,如果强行开战,挨收拾的肯定是自己。所以裴渥立刻表示,两位兄台,你们都是山东人,这山东人说来说去就是为了要个编制,正好裴老弟我朝中认识不少人,能和皇帝说得上话,所以咱们完全可以罢兵约和啊。

你们也别提造反了,直接受我招安,我给你们在朝廷里谋个差事来做。是安身立命,荣归故里还有保障,这多好,对不对?裴渥不仅抛出橄榄枝,而且还十分从容大度。他拉着王先知和黄朝一连吃了好几天的饭,仨人称兄道弟,好的都快穿了一条裤子。在这个时候,王先知和黄朝就有些动摇了,他们从起义到今天,虽然屡战屡胜,发展壮大,但是流动性太频繁,整天是风里来雨里去,还要提心吊胆过日子,生活质量非常不好。他们也想要过上两天安稳生活,所以心里就有点犹豫,加之财色利诱,那一般人也顶不住。而且编制对他们来说是十分诱人的,尤其是对读书人出身的皇朝来说。

三、分歧与分兵很快朝廷的招安诰命下来了,要封赏王贤之为左神策军押衙神策军驻扎在长安北,属于是皇帝的私兵,更是唐朝中后期中央朝廷能直接控制的最主要的军队,可以说这是一支禁旅。当然神策军除了打仗之外,还有负责仪仗和皇宫的安保工作。那么这个牙就属于是皇帝仪仗队的队长,你粗略听来感觉还挺威风的,但其实这个工作权力很小,也没什么职业前途,因为这个时候的神策军指挥权早就落在宦官的手里了。

我们且不说王仙芝对他的这个工作满意不满意,黄巢肯定是不满意,因为朝廷只给王仙芝一个人封了官,而没有搭理黄巢。咱也不知道朝廷是故意的,还是根本没把黄巢放在眼里,反正总而言之一句话,他们把黄巢给忽略了。要知道从本质上来说,黄巢可比王仙芝做官的欲望要强烈。想当年,黄巢多少次埋头苦读,又曾多少次辗转反侧,在午夜梦回时哀伤自己不能在大唐政坛上绽放光彩。现在可倒好,自己巴巴在这等着朝廷封赏个一官半职,结果朝廷根本没拿自己当盘菜。黄朝感觉自己被侮辱了,他当场就要掀桌子。

于是在这个时候,黄巢找到王仙芝,说,王哥,咱们不能投降了,咱们必须接着战斗。王仙芝就问说怎么了呢?刚才不是还说咱们哥俩要到长安去享清福吗?黄巢当然不会跟他说要去,只能你去。我肯定是去不了,因为人家也没封我黄巢说的是,当年我们歃血为盟曾经立下过誓言,要横扫天下,要推翻暴唐的统治,怎么事情做到一半就放弃了呢?黄巢这么一说,齐义军里的很多骨干成员也是群情激奋,估计也是都没捞到什么好处的。于是大家越说越激动,越说越恼火,纷纷表示绝不受招。安黄巢甚至趁机照着王仙芝的脸上就来了一拳。情势所逼,王仙芝没办法,他只好拒绝朝廷招安,继续组织起义。

当然了,因为这件事,王仙芝和黄巢闹得很不愉快,不久后就分兵了。分兵之后,王仙芝也打过一些胜仗,取得过一些成就,但最终还是在一次战役中失利,旋即战死。事实证明,王先知他作为流寇,他的军事指挥能力是比流寇兼读书人出身的皇朝要低的,所以他的命运就如历史上那些打响第一枪的人,如陈胜、吴广,如刘扑通、韩山童,随着枪响然后沉寂在历史的长河中。

四、黄巢的转变王先知一死,黄巢成为了起义军的最高领导人,他发展得越来越大,势力越来越强。岐义军肆虐于唐朝版图之上,终于再一次引起了朝廷的注意。两方相互对峙之下,朝廷最终还是成功招安,收编黄巢为朝廷的右卫将军,这个职务比当时朝廷赏赐王仙芝的左神策军押衙的等级要高出不少。但是从本质上来讲,还是宫廷禁军,还是负责保卫皇宫和皇帝的安全的。汤换了,但是药没换。

当然了,这自古受招安,他被招安之后,他的身份和朝廷总是会产生冲突。你应付了事,随便给他个官做,他不愿意,可是如果朝廷高官厚禄重赏他给他实权,朝廷也不放心你一个造反而受招安者,你就是犯罪前科,我怎么能让你再带兵?我如何再委你重任?当然这个时候的黄巢,他的理想就已经不是当年那个走入朝廷担任职务,求一个安稳的编制,让统治者承认自己的价值那么简单,他想要的是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因为他这个时候他对朝廷的权威和信任已经没有。

黄巢能被朝廷所招安。很重要的一点在于,黄巢认为唐朝虽然盛世不在,已属残唐,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自己这种混成草根军队很难长期和政府军抗衡。但是自从归顺了朝廷之后,他发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帝国虽大,可皇帝能掌握的几乎只有神策军而无其他。硕大版图上全是各位节度使们所控制的,藩镇们根本不听朝廷管理,而同时相互争斗。这么看来的话,所谓坚固的帝国堡垒,其实只不过是一盘散沙拼凑而成。而自己这一支农民军,非但不弱势,而是一柄利刃。讲明白了这个问题,黄朝可以说是豁然开朗,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的脑海中汇聚成型,这一次他要把他个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不需要别人的认可,才是真正的认可呀。黄巢不再是那个纯粹的读书人了。长安风起,残阳晚照。黄巢不知道正是自己这一次的突发奇想,竟然由此改变了这个时代的最终命令。

0 阅读:5

以丹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