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齐物论》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薇淇高效学习 2023-02-24 16:39:34

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是以无有为有。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

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鷇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

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这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穷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师者自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认为自己都很高明,这是一种心理状态。他的这套理论,不需要外人的另一套逻辑或思辩的方法,来研究替代。总而言之,如前文提到的“咸其自取”,都是自己大脑中的观念所构成的思想。

愈笨的人,愈认为自己的理论高明,这就好像把今天才到越国的人,说他是昨天就已经到了这里同样的可笑。这种说法是把不可能有的事看成是实际存在的事,即使是神明的大禹也不能明白,我又有什么办法呢?

庄子认为,由于每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这就决定了针对同一件事物都会有不同判别标准,也就是“成心”,不论是智慧的人,还是愚昧的人,“成心”一旦形成,思考问题、看待外物、处理事情就会以此为标准,来判断事物的“好”、“坏”、“对”、“错”。如果固化了思维,对待事物的判断只停留在自己的主观臆断上,在解决问题时就容易产生偏差。

当庄子提出这个疑问,其实是想告诉我们,想要问题的关键在哪里:建立客观的、全面的、完整的判别标准,这是人们正确对待周边事物的基础。

“成心”作为是非的根源,揭示出人及事物的一种存在结构,而为一切有形者固有。庄子强调的是通过将成心的内容由偏执性的成见转为无偏执的真心。

言非吹也

本段再进一步说明如何超越这些言论是非,“言非吹也”是指言论和使万窍怒号的风吹不同。风吹是自然的现象,而言论却是人们为了表达意念而发的,但由于人们的意念飘忽不定,所以其所言内容又是无法确定的,人的言说,有时候与刚出壳的雏鸟一样,为出声而出声,为叽叽喳喳而叽叽喳喳。

我们每天都在说话,却经常对有些人的话猜不透,说的话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是虚还是实?说话有没有依据呢?说这话的意义是什么呢?

为什么《齐物论》在当今时代特别有意义?因为我们身处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都可以接收大量新的资讯,很容易扰乱思绪、注意力很难集中,很难快速找到正确、有用的信息,全然没有发现这些事情只不过是那个不变的东西幻化出来的,如果你对那个不变的东西没有了解,就会每天都活在焦虑当中;如果你对那个不变的东西有坚定的信念,就能够破除一切好坏的纠缠、痛苦和执着。

大道是隐藏在万物万象深层的,你并没有看到大道,你为什么就要判定真与伪?言辞的真实含意也往往是深藏的,你未必弄得明晰,为什么却要分辨出你是与我非?就像儒家墨家之类的争辩,他们彼此都是以否定对方肯定的东西,而奉扬对方否定的东西。其实,他们应该以空明的心境,去探究这些事物的本原。如果他们讨论到本源上去,他们就知道自己的认知局限了。

彼此是非

以我观物,则万物都是“彼”,以物自观,则万物皆为“此”。用彼方的观点来观察此方,则丝毫不见此方的是处;用此方的观点来自视,则只知自己尽是是处。所以说彼方是由于和此方相对待而产生的,此方也是由于和彼方相对待而产生的。

任何一件事情,当你赞同的时候,就一定会有人反对,别人真的评论是非的时候,你要对自己说“我只是在学习”,“这是必走的摸索过程”,也就难得了。

所谓“彼此”者,也不过是惠施的“方生方死”的说法罢了。虽然如此,一个生命刚刚诞生出来,同时也就开始走向死亡了;一个生命刚刚走向灭亡,同时也就意味着另一个新生命开始诞生了;当某一事物被认为是“是的”的时候,它的“非”也就开始了;当被认为是”非“的时候,它的”是“也就包含在”非“的里面了。是非相因而生,永远没有穷尽。

从事物对立的双方互相转化的观点来看,此就是彼,彼就是此。从事物双方构成对立面的观点来看,彼有彼的是非,此有此的是非。如果把是非都合并于大道中,果真还有是非吗?果真没有是非吗?

唯有放弃这些争端,就像圣人一样,只用心去感悟大道本性,顺从大道,从而超越是非的困局,获得大道的枢要。只有如此,我们才好比站在环形中心枢纽上,可以应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变化,而不会被迷惑。

万事万物都可以相对而言,于是才有了彼此的分别。如果按照是非的标准来辩论是非,那么这样的是非论辩是永远没有穷尽的。用自己的标准来看别人的不对,总会产生埋怨,只是考虑别人的是非,会对自己的是非变得昏昧,所以说不如用空明若镜的心灵来观照万物。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发现一切痛苦都来自于对是和非的判断。年纪大了越来越不能确认一件事情是好事还是坏事。任何你现在觉得对的事,可能将来你会觉得不对;任何你现在觉得不对的事情,可能将来你也会觉得它好。

好和坏,真的是一念之间的事情。能够把不好的事情转换为好事情的心智模式,其实一种艺术,也被称之为逆商,用庄子的话来说,世界没有好、没有坏,都是相对而言的。“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它就像一个圆环一样,转着圈儿地从好到坏,再到好,再到坏,再回到好……。循环往复,福祸相依,明白这个道理后,尽可能用好的想法,去观照、转换每天面临的种种境况。

秋风起,深秋至,万物萧瑟,煮一壶光阴的熟茶,安然向暖。

8 阅读:604
评论列表
  • 2023-02-28 18:11

  • 2023-03-01 12:41

    以辩证唯物主义思维去看待跟接受万事万物就不会产生困惑,可是我们都是凡夫俗子,不可能都事事看得开,只要在我们自己能认知的范围内不纠结,能换位价基本没什么问题

薇淇高效学习

简介:终身学习践行者、高效阅读教练、资深拆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