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如何从拿破仑战争失败后走出来,重新成为欧洲列强之一

兵道争战史 2024-01-05 20:02:03

19世纪初的拿破仑战争,几乎让欧洲大陆一切旧有秩序和价值体系崩溃殆尽。一代枭雄拿破仑饮恨滑铁卢后,维也纳和会就欧洲大陆的善后展开了讨论。中心议题即如何建立一个崭新而稳定的欧洲体系,并使之有效运转。

此时,欧洲大陆的均势思想深入人心,过分削弱法国的想法自然被抛弃。新的体系需要法国,也必须使法国安分守己。为了做到这一点,前提是让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欧洲列强相信,以欧洲君主同盟“兄弟关系”的力量,可以使法国不再以革命的口号重燃战火。

维也纳和会

沙皇俄国是击败拿破仑的主要力量之一,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已经处处标榜自己是欧洲的解放者,必然要求在欧洲战后新秩序中居于显要位置。

英国作为大陆均势的平衡者,“不能让拿破仑垮台后在大陆上出现一个新的霸权国家”,而普鲁士和奥地利的力量加起来似乎也不是俄国的对手。所以,法国的战后地位不仅必要,而且必须加以肯定。

于是,在英国的推动下,“欧洲大国协调体系”——即著名“维也纳体系”诞生了。这个体系以均势思想为中心,均势五强英、俄、普、奥、法在重要问题上必须取得一致意见,欧洲大国的相互协调保证着维也纳体系的运作。到1818年亚琛会议,法国正式加入“五大国俱乐部”,恢复了拿破仑战争前的地位。

“维也纳体系”由两个条约加以辅助。第一个是《四国同盟条约》,旨在防止法国东山再起,特别是拿破仑家族重新掌权。英、俄、奥、普承诺各出兵8万人,以至动用全部武装力量对此加以保证。

第二个是《神圣同盟条约》,以所谓“正统原则”来维护新的欧洲秩序,欧洲君主制国家联合行动。由东方三君主制国家即俄罗斯帝国、普鲁士王国、奥地利帝国参加的“神圣同盟”宣告建立后,标榜以基督教教义处理国家间关系,特别是维护“君权神授”的合法性。

俄国沙皇的想法不难理解——俄罗斯帝国的君主制如此牢固,看起来无革命之虞;而其他国家看起来都有革命的危险,必有求于俄国。如此,俄国可以借镇压革命之机扩大势力。

欧洲大多数君主制国家出于对俄国沙皇的畏惧和对自身政权的考虑,先后加入了“神圣同盟”。只有一个国家除外——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英国。

英国有足够的理由对沙皇借“神圣同盟”谋求霸权保持戒心,特别是沙皇可以借“神圣同盟”干涉别国革命,这更让英国无法接受。英国担心,最终所有大陆国家会听命于俄国沙皇,英国将孤悬海外。1823年,在英国的反对下,维罗纳会议仍授权法国武力镇压西班牙革命,标志着法国恢复了大国地位。

1825年,英国与“神圣同盟”的关系破裂。英国不只拒绝参加类似的欧洲峰会,还分化准备参会的其他国家。从此,英国更加远离欧洲,寻求向海外扩张,回归置身欧洲事务之外的传统。无论维也纳体系还是“神圣同盟”,其重要一环开始脱落,欧洲的和平框架已经动摇。

四国同盟漫画

当年一场滑铁卢战役,标志着法国世界超强地位的结束。法国曾经是18世纪西方世界中人口最稠密的国家,它支配着国际文化,它输出的民主与革命思想在美国确实生了根。法语曾经是国际外交语言。

随着拿破仑被打败,法国渐渐衰落,并被另一个擅长创新的国家——英国所替代,英语也开始成为国际的主流。滑铁卢战役也是英法之间历史上最后一次公开交战。在后来的大规模战争中,英国和法国始终是盟友。

拿破仑战争之后,英国经济飞速发展。19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是见证英国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最后阶段。中产阶级逐渐取代贵族成为英国的中坚力量,英国的黄金时代正在来临。

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到1850年英国已经拥有比以往更多的工厂,煤、铁和棉花的消耗量空前,英国工厂的雇佣人数比欧洲其他国家的雇佣人数总和还要多。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1851年英国的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

1825年铁路出现在英国,1843年英国铁路的通车里程已达3200公里,至1851年已超过1万公里。相比之下,法国的铁路长度只有英国的三分之一;而俄国仅有两条共计600多公里的铁路。1844年英国建造了第一艘螺旋桨军舰,19世纪40年代有线电报在英国投入应用,发展速度迅猛。

1850年,英国成功举办了万国工业博览会,即第一届世界博览会。1万多件琳琅满目的工业制品,包括蒸汽机、织布机、农业机械等呈现于世人眼前,以钢铁和玻璃为主体结构的展厅“水晶宫”本身就是一件辉煌的展品。盛会充分展示了英国工业革命取得的丰硕成果,彰显了英国作为“世界工厂”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差距。

第一届世博会

维多利亚女王自豪地宣布,“它是一个和平的盛会”,希望“今年夏天这个博览会的成功能鼓励国家之间的和平竞争”。然而,这场盛会结束后不过三年,克里米亚战争就在欧洲大国之间爆发了。

18世纪之前,奥斯曼帝国在欧洲的主要敌人是哈布斯堡家族统治下的奥地利,主要盟友则是法国。随着沙皇俄国的扩张,奥斯曼帝国的最大敌人逐渐变成了俄罗斯。

进入18世纪,扩张中的俄国在黑海方向上多次与奥斯曼帝国交战,夺取了原属奥斯曼帝国的黑海沿岸大片土地。到19世纪20年代后期,俄土战争已经打了整整八次。

俄国的长期目标是占领全部黑海沿岸地区,特别是君士坦丁堡、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将黑海变为内湖,并向地中海发展。君士坦丁堡和上述两海峡是沟通黑海与地中海的咽喉要道,拿破仑曾说“那是主宰世界的所在”,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则称之为“我们房屋的钥匙”。

拿破仑战争中,奥斯曼帝国是个旁观者,所以,战后的维也纳和会根本没有考虑奥斯曼问题。对于巴尔干格局,更没有任何政治安排。这无疑是日后诸多冲突和战争,包括克里米亚战争的致命诱因。所谓“东方问题”即肇因于始。

1830年,对欧洲来说是转折性的一年。这一年,法国爆发七月革命,波旁王朝被推翻。路易·菲利普称帝,尽管沙皇尼古拉一世讥笑他是“街垒皇帝”,但这并不妨碍英国率先承认革命后的路易·菲利普政权。

七月革命让法国成为君主立宪制国家,制度上的近似让英法关系大为改善。其他欧洲君主国家无奈也先后予以承认。眼见普鲁士和奥地利都认同了七月王朝,沙皇尼古拉一世也无法再固执己见,最后一个承认了法国七月王朝的合法性。“正统原则”看来不是铁律,“神圣同盟”受到沉重打击。

沙皇尼古拉一世

同年8月,比利时要求从荷兰独立出来。比利时与荷兰的合并恰恰是维也纳和会做出的安排,比利时此举无疑是对“维也纳体系”的巨大冲击。

这年11月,俄国统治下的波兰爆发革命,沙皇尼古拉一世被迫出兵镇压,无法出兵威胁比利时。德意志和意大利的一些地区随后也爆发起义,让普鲁士和奥地利一时也无法顾及比利时问题。一系列的革命让俄、普、奥重新联合起来,“神圣同盟”一度复苏,“维也纳体系”却摇摇欲坠。

1831年,英、法、俄、普、奥五大国在伦敦的大使会议上就比利时独立问题达成一致,随后确立了比利时永久中立国的地位。接下来,1834年西班牙与葡萄牙两国危机不断,英法在处理半岛危机中保持合作,关系进一步加深。

1848年对欧洲大陆来说是革命之年,带有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色彩的各式革命几乎横扫整个欧洲大陆。革命不仅仅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也使未来欧洲各国间的关系变得微妙。

英国的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国内的改革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社会矛盾,轰轰烈烈持续十几年的“宪章运动”在这一年进入尾声,所以英国受1848年革命的影响不大。欧洲大国中另一个未被革命波及的,只有极度专制的俄罗斯。因此,两国对于当时和未来的欧洲政局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这年初,意大利率先发生革命。紧接着,法国爆发二月革命,七月王朝被推翻。随后革命的烈火烧到了普鲁士、奥地利等国。奥地利受革命影响最深,维也纳的梅特涅政府倒台。伦巴第和威尼斯起义让奥地利焦头烂额。当1849年匈牙利又爆发反对奥地利统治的革命时,奥地利被迫向俄国求援。

俄国担心奥地利帝国崩溃,更担心革命扩大到波兰。沙皇尼古拉一世明白,必须保持奥地利的大国地位,恢复德意志的内部平衡,才不会让局势的发展威胁俄国的利益。于是,俄国派军队镇压了匈牙利起义。

很多人没有想到,拿破仑的侄子路易·波拿巴竟然成功投机席卷欧洲的1848年革命,推翻了路易·菲利普王朝,伺机取得政权。只限于男性公民的法兰西普选之中,这位野心勃勃、经历传奇、多次阴谋政变和入狱坐牢的路易·波拿巴高调参选,赢得了1000万选民中700多万人的支持,成功当选法国总统。

拿破仑三世

1852年,他主动称帝,号为拿破仑三世。在是否支持路易·波拿巴称帝的全民公决当中,783.9万票对他表示支持,25.3万票表示反对,真正让他成为法兰西的“民选皇帝”。

法国国内的波拿巴主义者声称要改变1815年协定重绘的欧洲版图,这引起全欧洲的警惕。如果说1830年革命其他列强还可以接受的话,那么路易·波拿巴的掌权几乎挑战了“维也纳体系”每个原则。

拿破仑家族东山再起足以启动《四国同盟条约》,而对于1848年革命,“神圣同盟”也拥有干涉的借口。不过,一切只是虚惊一场,什么也没发生。英国率先承认了路易·波拿巴政权,奥地利唯恐落于人后,也迅速承认了法国新政权。正如一位资深奥地利外交官所言:“如今讲原则之时代已经过去。”

拿破仑三世一方面以法国人民的皇帝自居,主张民族自决和支持革命;另一方面内心又渴望得到传统君主国家的正名。他希望欧洲其他王室能以相互之间传统的“我的兄弟”称谓来称呼自己。然而,他仅得到“我的朋友”这样的礼貌称呼。

尤其是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一直以“皇帝路易·波拿巴”的称呼代替“拿破仑三世”,以此蔑视这个来自平民的非正统皇帝。这一切自然令拿破仑三世极为不满。

站在国家的高度,拿破仑三世认识到自拿破仑战争以来法国一直孤立,更由于自己的血统,欧洲国家围堵法国之势仍然存在。于是,他在等待机会,打破孤立。

拿破仑三世统治时期是法国对外战争最为频繁的时期。同一时期却又是法国经济发展最为迅速,工业化方兴未艾的时期。工业总产值从1850年的60亿法郎增加到1870年的120亿法郎,工业生产水平仅次于英国,占世界第二位。

自1815年以来,《四国同盟条约》和“神圣同盟”犹如两道枷锁捆住法国。如今,拿破仑三世认为打破枷锁的机会来了。

在“东方问题”上,俄国和奥地利、英国都有矛盾。因此,拿破仑三世竭尽所能挑拨俄奥和俄英关系。对英国,他全力拉拢,再次承认英国在埃及的优势,协调与英国的外交立场。

据说早在1844年英法已经就“东方问题”达成一致,直至共同采取行动。这个秘密在拿破仑三世上台后并未受影响,两国军事作战部门甚至初步协调过作战计划。而这一切,俄国沙皇并不清楚。

克里米亚战争前的欧洲

按照拿破仑三世的分析,俄国与法国相隔普、奥两国,只要普、奥保持中立,全面战争的可能性为零。如果法俄在巴尔干或黑海作战,法国拥有技术优势,战场和战争规模都很有限。而且无论战场输赢,法国都是赢家,“神圣同盟”将被拆散,《四国同盟条约》将会彻底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

后世更多学者则认为,拿破仑三世未必渴望战争,也不比他的一些大臣更好战,外交解决还是他的首选。但如果能用军事上的胜利来恢复波拿巴帝国的尊严,提升1815年后法国惨淡的国际地位,拿破仑三世也不会放弃选择战争来解决争端。

英国出于现实的考虑,认为法国在埃及问题上的让步已经表现出足够的友善。而且,法国的军事力量特别是陆军足以为英国所用。俄国在近东的扩张势头使英国十分不安。如果俄国沙皇控制了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英国在地中海的势力将受到严重威胁。

1853年11月30日,俄罗斯帝国黑海舰队突袭了奥斯曼帝国的锡诺普港。拿破仑三世从锡诺普事件中看到了与英国联合的机会,看到了恢复法兰西帝国荣耀的机会。他向英国提议,联合派遣舰队进入黑海,保护君土坦丁堡。12月22日,英国内阁经过讨论,决定与法国采取联合行动。

1854年1月3日,英法海军舰队在土耳其的默许之下进入黑海,1月4日开始为土耳其运输船队护航。8天之后,英法向圣彼得堡发去正式照会,要求所有俄国军舰撤回塞瓦斯托波尔,再度警告俄国海军对土耳其采取任何行动,都将遭到英法的武力回击。

1月29日,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要求俄军从多瑙河两公国撤退,法英联合舰队撤离黑海,然后俄土两国举行和平谈判。他还声明,土耳其船只和港口目前已经置于英法联合舰队的保护之下。

英法军舰

尼古拉一世深感受辱,不但给予拒绝,还警告法国皇帝:“1854年的俄国能够表明它依然像1812年那样强大。”尼古拉一世根本否认欧洲列强有干涉俄土争端的权力,他拒绝在“东方问题”上做任何妥协。

2月10日,英国和平代表团到达俄国面见沙皇,做最后的外交努力。英俄双方分歧很大,沙皇尼古拉一世担心与英法开战,却也不愿意就此退让。尼古拉一世还是希望英法能先做出让步,他对英国特使说:“你们不要以战争威胁我,而我可以依仗柏林和维也纳。”

他的意思是警告英法,一旦开战,可能再次引起拿破仑战争那样的欧洲大战。不过,“神圣同盟”早已貌合神离。普鲁士对1850年俄国在普奥争端中袒护奥地利早有怨言,更不会因巴尔干这个与自己毫无利益瓜葛的问题为俄国火中取栗。更令尼古拉一世没有想到的是,几个月之后奥地利就会完全背叛了俄国。

3月10日,英法两国缔结同盟条约。5天后,土耳其加入同盟。三国军事同盟“决心保卫奥斯曼帝国在欧洲和亚洲的领土”。3月19日,法国陆军登船前往土耳其。一天之后,俄军渡过多瑙河,沙皇尼古拉一世对英法宣战。他宣布:“俄罗斯不是为这个世界的东西而战,是为信仰而战。”

法国于3月27日对俄国宣战,同一天,英国维多利亚女王通知英国议会:“女王陛下觉得有义务为她的盟友苏丹提供积极援助,抵抗不宣而战的入侵”。第二天,英国对俄国宣战,持续至1856年8月27日为止的克里米亚战争就此爆发。

克里米亚战争

4月20日,俄国遭到开战后的最大打击——普奥两国宣布保持中立,并秘密结为防御同盟。“神圣同盟”在最关键的时候失灵,沙皇尼古拉一世的沮丧和愤怒可想而知。

为了结束战争,奥匈帝国提出了著名的“维也纳四点”,在俄罗斯看来,这是一个要自己投降屈服的条约,意味着俄国将失去自1829年以来得到的全部利益。沙皇尼古拉一世无法接受,他决心继续打下去,求得一个体面的和平。

正好,英法也不想看到俄国求和。战争机器已经启动,伦敦和巴黎的政治议题和民意观点都不会让远征军不打仗就回国。在英国看来,要结束俄国在黑海的优势,最好办法是将俄国黑海舰队尽数摧毁。

法国的拿破仑三世原本认为主要目的已达到,即俄奥关系成功破裂。不过,他要维持英法合作,更要为自己伟大的伯父报当年的一箭之仇,于是,他也批准联军继续行动。战争不但没有停止,反而要扩大。

克里米亚战争造成了欧洲政治局势的剧烈动荡,各方都意识到战争的长期持续对各国的经济和军事力量造成了极大的损耗,各方都急切地希望结束战争,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端。

1856年3月30日,巴黎和约正式签署,标志着克里米亚战争的结束,签约的主要国家包括俄罗斯帝国,英国,法国,奥斯曼帝国及萨丁尼亚王国。

克里米亚战争的胜利让法国皇帝信心大增,俄罗斯不再有能力介入任何欧洲战争,战后英国也不再积极介入欧洲事务,给拿破仑三世以行动自由,来按照他的意愿改变欧洲版图。

法国和皮埃蒙特-萨丁尼亚获得对奥地利战争的胜利,皮埃蒙特-萨丁尼亚统一了意大利,而法国也如愿地得到了萨伏依和尼斯作为回报。然而,法国也未见得是赢家。

意大利独立战争

英国依然在提防着前盟友拿破仑三世的野心。而在1863年爆发的波兰起义中,拿破仑三世打算支持波兰起义者,这让法国同俄国的关系破裂。而普鲁士却用自己的铁路,运送前来镇压的俄军,让普鲁士和沙皇俄国这两个君主国走到了一起。

最重要的是,英国、法国乃至俄国,都忽略了战后十年间,一个国家正在快速崛起,即将改变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格局。这个国家就是欧洲五大强权之一,但总是排在最末的那个普鲁士,它将终结拿破仑三世的野望。

0 阅读:4

兵道争战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