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抗倭名将戚继光(4/4)

名著解读 2023-09-14 10:13:44
万历十五年间,在我国的朝廷上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第三部分

这是在黄仁宇笔下的第二个时代侧影,万历皇帝。下面我们来看第三个侧影,也就是一代名将戚继光。因为戚继光最能体现明朝中后期的军事困境,所以在说了经济和政治的困境之后,我们重点来说戚继光。

戚继光是在万历十五年年末的时候去世的,在他生前,他曾经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但对于这样一位将军的死,朝廷居然没有任何反应,甚至连正式记录都没有,这当然是一种不公平的待遇。不过,在明朝,被不公平对待的武将,不止戚继光一个。

我们都知道,从宋朝开始,中国政府就重文轻武,甚至有不怕文官贪污,就怕武将造反的说法。明朝就更是这样了,对武将处处不信任,处处限制。比如说,在打仗这件事上,按理来说,应该让统帅掌握所有资源来保证战争的胜利。但是明朝,后勤供应根本不会交给武将管理,甚至按纯军事目的,对后勤进行合理部署,都不被允许。在具体的战争过程里,不懂军事的文官可以肆无忌惮地对将领指指点点。如果武将在当机立断,迅速投入战斗,就是贪功冒进,就是匹夫之勇。如果谨慎行军,注重防守,就会被说成是,畏缩不前,贪生怕死。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有效地杜绝武将叛乱,但是代价也许更严重,就是明朝的军队战斗力非常低下。有一件事很能说明这个问题,1555年的时候,有一股倭寇在南京附近烧杀抢掠,围着南京绕了一圈,一共杀了4000多人。按理说,这应该是一股不小的军事力量,可你猜猜,一共有几个倭寇?一共不到七十个,对,不到七十个。而当时驻守在南京附近的明朝军队有多少,有十二万。可见明朝军队的战斗力低到什么程度了。所以说,戚继光奉命去讨伐倭寇,靠这种军队是不行的,所以戚继光就开始进行军事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重新建立军事组织。

首先,原来那些混日子的兵痞当然不能用了,必须要重新招募。戚继光的招募标准很简单,就是淳朴、听话,所以入选的大多数是农民。训练方法表面上也非常简单,就是事无巨细地对士兵进行组织训练,细到什么程度呢?连制作干粮,都有明确的标准。在具体的战斗训练里,士兵不需要拥有超常的武力,每天都在进行相对简单的动作拆解。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士兵们在战斗里能很好的配合。然后,戚继光在士兵已经能配合良好的基础上,发明了“鸳鸯阵”。

表面上看,“鸳鸯阵”是一套比较复杂的阵法,组成阵法的一共十二个人。其中一名队长,两名盾牌手,四名长枪手,两个狼筅手,两名镗钯手,还有一名火枪手。我们简单解释一下,盾牌手在队伍最前,负责防御和吸引火力。狼筅手,在两侧,伺机用狼筅,也就是两三米长,带枝叶的毛竹,把敌人扫倒,然后长枪手一拥而上,把敌人戳死。镗钯手和火枪手负责后方守卫。倭寇虽然个人战斗力很强,但是他们习惯单兵作战,在这种情况下,当然不是“鸳鸯阵”的对手。

你看,戚继光确实是军事天才吧。但是,且慢,这里面有个问题,我不知道你发现了没有,就是在“鸳鸯阵”中,有一个人是配备火枪的。当时的火枪,被称为“鸟铳”,也就是欧洲的火绳枪。虽然操作比较复杂,杀伤力也比较有限,但对付散兵倭寇和游牧骑兵,都很有效果。至少比大毛竹做的狼筅有效。而且在当时,除了鸟铳之外,明朝也有小型的火炮。那既然这样,戚继光不大规模地组建火器军,而是要废那么大力气搞什么“鸳鸯阵”呢?

其实早在戚继光之前,就有人有过这个想法。名将俞大猷就说过,应该把倭寇堵在海上打,而海战很简单,谁船多,谁武器好,谁就能赢。也就是所谓,“大船胜小船,大铳胜小铳”。但说起来简单,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整个国家的生产模式,都要改变。

什么意思?首先,我们看,狼筅、镗钯、刀枪剑盾这些东西,没有精细化的要求,刀砍断了,换一把钝的,也能用。所以戚继光的军队有一万多人,却没有统一的后勤,武器、粮食全部靠分散支援。但是,鸟铳就不一样了,它必须要统一化生产,而且对生产标准要求很高。如果达不到要求,或者无法统一生产,就会出现戚继光说的那种,弹药和口径不相符,引火线无法点等情况。但是要实现大规模精细化生产,就必须对人员、材料和经费进行集中管理和调配,成立单独的生产系统。同时,军队也要进行精英化的重组,甚至要重新定义军人的地位。

而这一切,不光是技术条件达不到,文官集团也不允许,因为这样的军队已经超出当时文官集团的理解和控制范围了。所以,尽管俞大猷关于军事建设的设想非常先进,戚继光却只能采取一种更实际、更原始的军事组织方式。而且,尽管戚继光一再妥协,他训练“戚家军”还是需要张居正的支持。所以,在张居正回乡葬父期间,戚继光会专门安排一支鸟铳队护送。

后来,张居正被皇帝和文官集团清算,戚继光自然也被牵连,他被罢官免职。就这样,一代名将,最终只能默默死去。

0 阅读:35

名著解读

简介:带你了解和理解名著,更有效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