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西门桥修缮改造
说到人民西路,早先的人民西路就是新华书店门口到西门大洋桥,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江阴市区规划西扩,人民西路改成了西门通江路至西外环路止,而原来的人民西路则变成了人民中路的西段。其实我们的七八十年代,观念里的人民西路就是西门大桥东侧的环城西路开始往东,过了西门大桥就算出西门了,所以,我在人民中路西段都没有好好说一下西门桥西侧的地方,这一篇人民西路就从西门桥下说起。
小学里农忙活动走在澄常公路上
我是小学四年级开始了解这条往西去的公路的,那时西门桥下去一两公里的西面,过一座实在算不上桥的桥就是当时的文武(文富)大队,这里是当时人民小学学农的点。从小学二年级起,我就非常羡慕高年级同学“双抢”可以有资格去西门外的农村农忙劳动,直到四年级,我们才如同春游一般地第一次踏上这个后来叫人民西路的公路。出了西门不远,就是两旁杨柳树的不算阔达的公路,基本这样的公路是江阴县的标配,但这西去的公路特别直,维护得也特别好,虽然我们的农忙就是到田里拾稻穗或者麦穗,最多就是抱两个麦捆搬运,但也是令我们兴奋不已的事,唯一的感觉就是远,远得有点跑不动了的感觉。我五年级的时候甚至一直到青山附近劳动,那个远真的有点害怕,这是我第一次走这条路的印象。
小学去农村拾稻穗
那时西门桥西侧的南面,从西门桥开始改造成水泥大桥起就开始建大楼了,先是低矮的房子,里面就是卖城里百货公司没有卖的日用杂货,在我们小时候,这里的东西挺有吸引力,比如做红缨枪的竹竿大大小小粗粗细细都有,最让我难堪的是为外婆买了一根超长的晾衣服竹竿,从西门桥下去拐到河边的西郊日杂商店,挑选了一根最合适的晾衣服长竹竿,买是容易,拿回家就麻烦了,扛在肩上吧,长有好几米,就怕撞了或者扫到人家就麻烦了,最后学着游行举旗的旗手,一根竹竿触到天上,还要时不时地防备天空中穿来穿去的电线,就这么举到西大街的家里,倒是让很少夸我的外婆夸了我好长一段日子。
江阴西门桥右上就是西郊供销社大楼
这人民西路南侧大多数都是农机农具产品,所以其他门面我是根本没有进去过,除了买竹竿就是买吊井水铅桶的麻绳,要不就是铅丝,再也没有其他值得买的东西了,西门桥的北侧过去是江阴开关厂,沿着大桥的引桥可以看到开关厂的工人在里面上班,里面的工人大都是残疾人和聋哑人,我小学和初中都有同学后来分配到开关厂上班的,是江阴有名的福利企业。后来西门桥扩建,开关厂就搬西面去了。
颇有点六十年代澄常公路的腔调
早先,西郊供销社的百货商店在现在的人民西路第一家,它的门面正对着西门大桥,许多人说,这个商店做不发的,我小时候路过几次,进去一看,还没有我家门口的文亨桥副食品商店大,里面的东西和城里的百货商店没有什么区别,基本都是跑了一圈什么也买不到的腔调,真还不如浮桥头的百货商店来得好。七十年代后期,这个供销社百货商店就移到了西门桥堍的南侧,这个西郊供销社大楼那倒是着实不输城里百货商店的,起码一楼的吃的东西就比城里有特色了。
旧时供销社的老照片
从西门大桥往西,我们小时候叫澄常公路,印象里这西去,除了那个门朝东的百货商店以外,也没有几家像样的商店的,再往西去就是农村的一长排那个年代特有的农村住宅房,清一色一样的房屋,门口巨大的场一直延伸到公路旁,农忙的时候就是打谷场、晒场,平时则是这里的农民生活起居的场地,最有特点的是,一到热天吃晚饭,这里就是一桌桌吃饭的饭厅,我远远见识他们的饭桌,似乎吃得比城里人好许多,难怪有人说,这江阴城周围的农村都是富得流油,我看有道理的。
颇有点那时村上打谷场的图片
高中时,我的班级竟然一下子来了四位这个村上的同学,其中一位同学竟然就是压着澄常公路拐弯的突出在西门桥往西公路上的那户人家,这户人家可是小时候我路过澄常公路进出江阴城的一个重要的地理标志点,从这里往西去,就是一望无际的田野了,从西往东,只要看到这户突出的房屋,就知道离西门不远了,没有想到高中竟然有这样一个同学家就住这里。那时这里往西去除了有一个供电局的变电还是什么工程队外,再无一间像样的房子,而南面我几乎没有印象,唯有一件事情记忆犹新……
开门办学去农村
我上海有一表姐,一直都是我们家引以为傲的大姐姐,她从小学习优秀,小学生就是上海市普通话比赛的前二名,那时的电影《大李、老李和小李》就有我表姐的配音,害我这电影看了无数遍,虽然到头也不知道哪一个是她配的,但也着实让我激动了好久。忽一天,我妈妈说表姐要江阴来住院,地方就是这澄常公路出西门的精神病院,这才知道,我姨夫文革时被作为资本家打倒,在学校读书的表姐一下子跌入深渊,失去了许多孩子应该获得的东西,因为实在忍受不了,爆发了间歇性精神病,我妈妈实在看不过,将她骗到江阴来治疗,而我,作为经常要送吃的用的唯一人员,去过无数次当时的江阴精神病院,那就是西门西去不远左拐,一个门朝西,里面两间好像是庙宇一样的平房的地方,进门就是铁栅栏,进房间的门也是锁着的,里面的病人简直让我恐怖万分,一个个要么神情呆滞,要么就是异常兴奋,至今我都记得那个场景。
七十年代澄常公路旁的农田
从初中到高中,经常走这条路,主要就是一年两度的农忙劳动以及高中时的学农劳动,因为我们的学农点不是路南的文武大队就是路北的五星大队,最远一直要到人们说的五里亭那里,虽然始终都没有看见五里亭在哪里,但我们知道,再往西就是夏港公社了,其实,那时的最远处就是今天的人民西路终点的西外环路口。
如今的人民西路
高中时,我经常要去五星大队最西边的一个村学农,每天走路回家,路两边都是稻田,我听爸爸说稻田里有一种稗草籽,灌在枕头袋里是绝妙的枕头,于是我有意无意地选择这条公路旁边的稻田走,特别是路北面五星大队的农田里,竟然有不少这样的稗草籽,于是一天劳动结束,我提前准备了两个米袋,从最远的五星大队小村一路往东寻找稗草籽,结果农田里到处都是,我采得忘记了回家的时间,父亲到晚上七点多都没有见我回家,开始担心我,骑自行车一路西来找我,结果在这条公路上找到了疲惫不堪却兴奋异常的我,看着两大袋稗草籽的我,父亲感动无比,原本想臭骂一顿我的他,第一次用非常温柔的话语关照我:以后不回家要提前说一下,免得家人担心。这个稗草籽枕头前几年妈妈还在用,那可是标准是人民西路旁的产物哦。
高一时在澄常公路旁的稻田薅稗草籽
当然,如今的人民西路,再也不可能看见一望无际的田野了,也不可能有杨柳依依守护两边的砂石公路,因为这里已经完全是江阴城区的一部分,从八十年代撤县建市以后,人民西路两侧就开始变样,已经不知不觉完全融入了城市的氛围之中,特别是万达广场建成以后,这里俨然成为江阴的又一个城市中心。
人民西路上的万达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