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名医——柳宝诒
提到柳宝诒,那个年代的江阴读书人几乎无人不晓,这个二十三岁就考上江阴秀才第一名的周庄人,是一等一的聪明人,考进士做官是指日可待,可谁知道一考二十年,竟然再无建树,直到二十年后的院试再一次名列前茅,终于以“优贡生”的名义,在江苏学政大人的推荐下入京参加廷试,并以钦授五品衔的正红旗的官学教习,留在了京城,这一年他已经四十四岁了。那几年所幸他学习的大量中医经典,在京城得到了更多的机会和名医交流,与御医切磋,否则,京城混乱腐败的官场和风雨飘摇的形势,会让他一天也待不下去的,经过反反复复的思忖,他终于选择了岐黄之术,而放弃了高官厚禄,辞官回到周庄。在家乡他终于如鱼得水,医道得到了如日中天的发展。作为既是江南名医,又是著名乡绅的柳宝诒,自然他要关心的远不是治病救人那么简单,他还肩负着乡绅应该担负的责任,所以,在开办了东南乡学社,为东南乡的学子提供学习方便以外,他还在周庄开办了第一家由中医郎中自己开设的“柳致和堂”,四年后,又在江阴东大街开办了第二家“柳致和堂”,用品质一流的中药材和服务与自己的医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百年老店——致和堂
茄皮酒就是这一时期,柳先生为了照顾江阴市民对于养生药酒的喜爱而专门开发的一种品种。其实茄皮酒就是我们说的五加皮酒。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用酒治病的习惯,酒与医一直都有无法分解的缘分。古人创造“医”字最早为“毉”。《说文解字》中解释该字曰:“毉,治病工也。从毉从酉。毉,恶姿也;毉之性然,得酒而使,故从酉。王育:一曰毉,病声,酒所以治病也。《周礼》有毉酒。古者巫彭初作毉。”也就是说,上古的巫医们在治病时已经知道借助酒力,使药物取得成效,并从其中得到了“医源于酒”的认识。酒有许多品种,它有“通血脉,温肠胃,御风寒”之功效。中医讲酒性温,味辛而苦甘,温能祛寒,辛能发散,所以酒能疏通经脉、行气和血、蠲痹散结、温阳祛寒;而且酒多为谷物酿造,味甘能补,故还可补益肠胃。古人创造了用酒代药,以药入酒等方法,创造出了许许多多的药酒,而茄皮酒只是其中的一种。
中药铺里的药酒
茄皮酒最早出自明朝,明朝董宿在《奇效良方》中记载,五加皮酒“治筋痹,多悲思,颜色苍白,四肢不营,诸筋拘挛,伸动缩急,腹中转痛。明朝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五加皮酒“去一切风湿痿痹,壮筋骨、填精髓”。清朝乾隆皇帝更是将五加皮酒确定为宫廷御酒,成为宫廷常用的药酒。柳先生在京城担任教习,经常和御医一起探讨医理,耳闻目睹五加皮酒的功效,回江南以后,结合江南的地域特点和气候特征与当地百姓的体质特点,专门对五加皮酒的配方进行了改良。考虑到江南人口感偏甜,柳先生用江南独特的双套蜜酒与本地的高粱吊烧酒相结合,形成江阴致和堂五加皮酒的基底酒,再以国内的传统五加皮酒的药方进行添减,制成了独树一帜的致和堂五加皮酒,
柳先生冠名“茄皮酒”,并在1894年的江阴“柳致和堂”新店落成之际,与本店秘制的柳宝诒圣济大活络丹、人参再造丸、保赤金丹等一起推出,一时声名大噪,远近闻名,而“茄皮酒”独特的舒筋活血,除湿祛风的功能,和针对手足痉挛、四肢麻木、腰膝酸痛等症状的风湿痹病。对于常年活动在水乡的百姓来讲尤其有效, 远近采购,闻名遐迩。直到柳先生去世,柳先生创制的这些丸散膏丹酒依旧是“致和堂”畅销的品种。十年之后,当江阴的民政长接受上级指令,推荐江阴特色产品参加中华民国赴巴拿马的万国博览会,理所当然地推荐了“柳致和堂”的茄皮酒、玫瑰酒,结果,不负众望地获得1915年 “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银奖。以此告慰柳先生的在天之灵。
“茄皮酒”获1915年巴拿马博览会银奖
“致和堂”的“茄皮酒”一直是它的招牌产品,记得小时候去更名的红旗药店,进门往后院去的店堂储柜里,一溜摆放着各式药酒,摆在前面的就是“五加皮酒”和“十二红药酒”以及虎骨、蛇和蛤蚧炮制的药酒,由于前者价廉物美,且易于上口,更是深得江阴普通百姓的喜欢,许多人家逢年过节都是拎着这些药酒走亲访友孝敬长辈的,喝药酒几乎成了那个年代普通老百姓的必备的养生保健酒。
如今的政策,因为种种原因,对于这些优秀传统的中成药产品,还是缺乏相应的支持度,许多柳宝诒时代畅销的药酒系列因为各种原因无法生产,而柳先生享名在外的丸散膏丹也根本不符合现在的规定而深藏库房,即使现在配制的适合疫情以后恢复肌体的膏方成药也既不准宣传也不准上柜,必须得符合是一人一方的政策,失去了它的魅力而无法大量生产。多么希望国家政策能够尽快出台,让我国传统的优秀中成药重新焕发生机,造福百姓。到了那一天,像致和堂的茄皮酒这样的产品可以重新摆上柜台,重新成为市民喜爱的养生产品。
当年致和堂的茄皮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