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北方到处都有野生竹子,苏武出使手持节杖,与竹子什么联系?

寒梦评历史 2023-02-25 04:49:02

现在的人们,一谈起竹子,大多想到的是在南方地区,处处都可以见到的大片的竹子,甚至将面积特大的竹林称为竹海。还有不少人认为北方自古以来无竹,就算有,也不过是移植栽培的观赏竹。殊不知,如果时光倒流几千年,竹子就会遍及在北方广袤的大地上。

据资料,古代黄河流域北界竹林的分布,大致在关中平原南部、黄土高原西北部、太行南段和中条山一带、太行山北段和北京市、豫西山地和山东省等6个区域,涉及陕西、甘肃、河南、山西、山东、河北、北京等地方。

古代黄河流域竹林分布示意图

从典籍记载中:北方有竹林

《诗经》中有一首《小雅·斯干》,诗中有“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这两句。清澈的溪水,幽深的南山,摇曳的翠竹,茂盛的松林,一派好风光。

这首诗中的南山,是指西周镐京南边的终南山。周武王在今天的西安长安区,沣河东岸的斗门镇一带建都,名镐京。至今山上仍有修竹茂盛。

《诗经》中还有一首直接以“竹竿”为题目的诗。一个卫国女子远嫁思归,回忆起少女时代“籊籊竹竿,以钓于淇”(钓鱼竹竿细又长,当年垂钓淇水上)的无忧快乐的情景。淇水在河南北部,古时盛产竹子。

《诗经.竹竿》诗

先秦有一首《韩奕》诗,其中有周宣王设宴招待韩候的描述。诗中写道:“其蔽维何,维笋及蒲。”宴席中上了一道什么蔬菜?是香喷喷的嫩笋。看来,那时人们已经吃上了竹笋。

在河南安阳的殷代古都“殷墟”发现的甲骨文字中,有六种“竹”字部的文字。考古发现说明,在4000年前的仰韶和龙山文化时期,以及夏、商时期,竹类在黄河流域有相当普遍的分布。

甲骨文中“竹”部的文字

公元前284年, 燕国昌国君乐毅进攻齐国后,“蓟丘之植,植于汶篁”,就是将蓟丘(今北京西南)的竹子,移植到大汶河(今山东汶水)一带。 《战国策.燕策》上的这则记载,反映了2000多年前,北京就有竹林的存在。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描述当时经济作物的地理分布时说:“齐鲁千亩桑麻,渭水千亩竹”,说明2000多年前,陕西关中地区已有了大面积竹林。而且,当时有人经营竹业生产,所得的经济收入,可与“千户侯相等”。

古代还征收竹税,如北宋时,在滨州(今山东滨县、沾化等地)、棣州(今山东信阳、惠民等地)、沧州(今河北静河、青县及山东宁津、乐陵一带)三个州征收竹税。显见,山东古代的竹林,面积规模还不小呢。

清初顾炎武在《山东考古录.考竹》中,把汶河(山东)、淇河(河南) 、 渭河(陕西、甘肃)称为古代北方三大多竹之地 。

还有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史记》记载,秦始皇三十五年,年将五旬的始皇帝依然“日理万机”,每天竟“以衡石量书”,即每天都要批阅120斤竹简文书。120斤竹简相当现在的60斤,按字计,2、3万字总有吧?秦始皇的工作辛勤程度令后人敬佩。《尚书》、《礼记》、《史记》等史书,应该也是写在竹简上或木简上的。写书的人都居住在北方,如果北方无竹,那记载历史的竹书,估计得少了一大半。

出土竹简

从文人名士故事中:北方有竹林

“竹林七贤”的故事发生在河南山阳县(今河南焦作修武县)。三国魏正始年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7个文人,聚在云台山下的竹林里,喝着酒、唱着歌,下着棋,一副玩世不恭、放任不羁的样子。说明当时山阳有竹林。

唐开元二十五年,李白与山东名士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曾在泰安府徂徕山下的竹溪隐居,世人称他们为"竹溪六逸"。李白《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诗中有"昨宵梦里还,云弄竹溪月"之句。

竹溪,位于今天的泰安市岱岳区徂徕镇。现在那里不知还有没有竹子?

竹林七贤

有一个小孩以竹难倒孔子的故事。孔子周游列国,路过山西省平顺县的一个小村庄,一个三、四岁的小孩问孔子:松树为什么耐寒,冬天也青翠碧绿?孔子回答:松树心实、油大,所以耐寒,冬天也青翠碧绿。小孩子又问:竹子无油、心空,怎么在冬天也青翠碧绿?孔子答不上来。这个孩子知道竹子,说明那时候山西就有竹了。

现今北方不少地方仍有野生竹子生长

河南焦作市博爱县太行博竹苑内,还存在着约700亩的野生竹林。其竹林历史,可追溯到战国至西汉初期,是我国北方古竹园遗存和竹文化发源地之一。博爱县的竹子制品远近闻名,“就连北京动物园的熊猫吃的竹子,都是从这里采购的。”

河南焦作竹林

西安灞桥区鲸鱼沟竹海风景区,有西北最大的竹林,占地1000亩,竹林青翠蓊郁,清泉叮咚曲折,为当地自然名胜,

西安竹林

山西省永济市韩阳镇,有天然竹林400多亩,称之为贺家山竹海,风景很美,“远可览黄河奔流,静可听竹涛汹涌。”

山东烟台海阳云顶自然风景旅游区内,有天然竹林500余亩。这片生长在长江以北也是地球最东北端的野生竹林,“在中国乃至世界也属罕见。”

山东烟台海阳竹林

竹子在北方退缩的原因

气候变冷、干旱、水源流失是北方竹子衰缩的三大原因。距今大约4000--7000年以前,我国在仰韶、大汶口、龙山等文化时期,是气候最适宜竹子生长的时期。西周至唐代,黄河流域的气候仍比现在温暖湿润。据历史文献记载,在2000年前,河南、陕西、甘肃等地方均有大熊猫的分布。

竹子抗寒性相对较强,抗旱力很弱,尤其对水分的要求非常高。明清以来,黄河流域的气候越来越干燥,导致北部沙漠化扩大,湖泊干涸消失,旱灾加剧,黄河断流。如河北、山西两省的旱灾次数显著增多,唐代每百年6.6次旱灾,而明、清则达到了每百年24.2次。气候干旱、水源流失是北方竹类植物减少的主要原因。此外,历代战争、过度砍伐也是重要原因。

苏武手持的节杖材料竟是一根竹竿,它与竹子有什么联系?

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到匈奴。匈奴单于凭什么相信他是汉武帝派出的使者?全凭苏武手里的一根竹竿。

这根竹杆叫节,竹竿长约1.8米。在竹竿上端束系三重染了红色的牦牛尾,叫旄。这根竹竿加上牦牛尾巴,就叫成了符节。

《汉官仪》记载∶“以竹为之,柄长八尺,以牦牛尾为其毦,三重。”

符节起到凭信的作用,它是君王所授,苏武出使匈奴手持这根竹杖,代表两层意思:一是拥有和单于谈判的权力;二是象征国家的尊严。所以,他在匈奴之地拒绝投降,被单于拘押了19年,“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他在极端困苦下视节杖如生命,表现了坚贞不屈,始终忠诚于汉朝的气节。

苏武牧羊

苏武牧羊,杖节十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北方普遍使用到了竹子,并且成为宫廷对外交流的重要信物。

值得一提的是,苏武手持的竹竿也叫节杖、节旄、符节,都离不开一个“节”字。“节”是什么意思呢?它的本义就是竹节,而“节”字的繁体是以竹为形旁,“即”字为声旁。由于竹节坚硬,保障着竹子的挺直,由于竹节是分枝长叶的地方,制约着竹子的青翠,所以引申出国家的信用和人的气节操守。

本文配图源自网络,侵权联系即删

0 阅读:28

寒梦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