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清照《金石录后序》:孤寂背后是感情裂痕

寒梦评历史 2023-02-25 09:18:01

1129年阴历6月13日,安徽贵池,一艘小船缓缓靠向岸边,赵明诚急急一跃上了岸,然后转过身来,悠悠地坐在地上,望向小船。此时的赵明诚,穿着细布葛衣,头戴露额头巾,目光烂烂射人,一副洒脱不拘的自得神态。

他向坐在船上的妻子李清照告别,因为他要去南京觐见高宗皇帝赵构。高宗已下旨命他任湖州知州。

此时的李清照一脸愠色,带着反感之至的口气,大声问丈夫:“假如城里局势紧急,怎么办呀?”

赵明诚举手屈肘,伸出食指,指向妻子,以责斥的口气回答说:“你跟着众人好了。实在万不得已时,先丢掉包裹箱笼,再丢掉衣服被褥,再丢掉书册卷轴,再丢掉古董,只是那些宗庙祭器和礼乐之器,必须抱着背着,与自身共存亡,别忘了!”赵明诚说完,不等妻子再说什么,便骑上马,扬鞭而去。

赵明诚见驾心切,冒着酷暑一路驰进,受到感染,到达南京后便病倒在店。7月底,李清照收到丈夫病重消息,马上乘船,一日夜行三百里,赶到南京,无奈赵明诚胡乱吃药,疟疾加上痢疾,病入膏肓,危在旦夕。李清照望着丈夫,只有悲伤地流泪。

1129年阴历8月18日,赵明诚离世。临死前,他只写下一首今人不知什么内容的诗,并没有就遗产问题留下遗嘱。

可怜李清照,守着二万卷书,二千卷金石刻,还有可供百人所用的器皿、被褥及其他物品,生起了一场大病,只剩下一口气。病后,李清照将大部分文物,运到南昌。赵明诚的妹夫是兵部侍郎,在那里守卫。没多久,金人攻下了南昌,这些珍贵文物就不知所踪了。

金人继续向南进犯,高宗皇帝仓皇南逃,“凄凄惨惨戚戚”的李清照,带着剩下的卷轴书帖、汉、唐石刻副本和一些古董、书籍,顺着赵构的南逃路线,一路饱经坎坷,逃难到了浙江。从此,她在台州、梅城、温州、绍兴、衢州、宁波等地颠沛流离,最后在1132年又到了杭州,并定居下来。

这时的李清照有了空闲的时候,于是,她用了二年时间,着手整理、补写了赵明诚尚未完成的《金石录》,并且写下了历史名篇《金石录后序》。

李清照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孤苦、凄凉的。她除在婚前和婚后一段时间里过着欢快、明亮的生活外,都处于“愁”中。

在她几十首的作品里,写“愁”的字眼比比皆是。如:“愁永昼”、“似愁凝” 、“吹动浓愁”、“一段新愁” 、“愁千缕” 、“熏透愁入千里梦”、“怎一个愁字了得”等等。

同样,词作里也有多处写“瘦”、“憔悴”的字眼。如:“人似黄花瘦”、“雪清玉瘦”、“新来瘦”;“憔悴春窗”、“憔悴度芳姿” 、“憔悴损芳姿”、“憔悴更凋零”、“如今憔悴” 、“憔悴损” 等。

这些令人心痛心碎的词句,出现在李清照词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1101年,18岁的李清照嫁给赵明诚。两年后,其父李格非因被列为元祐党而革职,朝廷禁止元祐党人子弟居住京城。李清照只好离开丈夫,随父亲回到原籍济南。她一边为父亲而愁,一边为思念丈夫而愁。于是在她的词作里,开始出现了一系列“愁”字。

在1103年、1104年,李清照创作了多首词作,其中有《一剪梅》、《醉花阴》、《蝶恋花》、《玉楼春》、《满庭芳》、《诉衷情》。

《一剪梅》中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醉花阴》中的“薄雾浓云愁永昼”,“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玉楼春》中的“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

《满庭芳中的》“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

所有这些忧愁,都归结在“两处闲愁”上,即忧父之愁、思夫之愁。

1107年,赵明诚父亲赵挺之被罢官后三日去世,24岁的李清照随丈夫来到青州乡里居住,一待10年。在这一期间,夫妇俩主要做的事,是醉心于金石搜集和研究,这在《金石录后序》中比较详细地反映出来。“每得一本书,我们就一起校勘,整理成类,题上书名。得到书画和彝、鼎古玩,也摩挲把玩或摊开来欣赏,指出存在的不足。”

不过,这一期间的幸福生活并非美满无瑕,发生的一件事情,使李清照在心里对赵明诚开始有了一点怨嫌。

《金石录后序》中,李清照行文之间,透露了这样的信息:他们在归来堂建立书库以后,赵明诚制定了严格的规定,如果她要从书库里取书阅读,不仅需向丈夫申请钥匙,而且还要在登记本上登记下来。如果书籍不慎受一点污损,赵明诚就会严责她,并命她修好,完全不像以前坦率平易的样子。对此,李清照委曲求全隐忍下来,为求得心安,节衣缩食,用节省下来的钱去买自己喜欢的书看。

10年后,赵明诚外出做官,不肯携夫人同往。独居在青州的李清照,风闻丈夫有蓄妾之举。伤心之下,她陆续写下了《点绛唇.寂寞深闺》、《凤凰台上忆吹萧》等词作。

《寂寞深闺》中的“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凤凰台上忆吹萧》中的“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李清照为何“新来瘦”?一切欲说还休,孤寂的李清照从此添上了一段新愁。

1121年8月,赵明诚做了莱州知州,总算同意李清照前往。10日到达莱州赵明诚的任所,却不见丈夫的身影,于是写了一首《感怀》诗并序。序中说,“八月十日到莱,独坐一室,平生所见,皆不在目前。”诗中说,“静中吾乃得至交,乌有先生子虚子。”

既然来到了丈夫住的地方,为何不见男人的身影,让她“独坐一室”?是赵明诚工作繁忙,还是冷遇了她,李清照仍然是“欲说还休”。不过从她“独坐一室”四个字里,她并没有感受到将见到丈夫的喜悦心情,而是仍陷入在深深的孤寂之中。她只有两个至交,一个乌有先生,一个子虚先生。

1127年,发生“靖康之变”,东京破,北宋亡。赵构建立南宋。这年8月,赵明诚知江宁(南京)府事,12月,李清照从青州赴江宁,途经镇江遇盗掠。

1129年2月,赵明诚被解除江宁官职,夫妇俩乘船去池阳(贵池),路过芜湖,李清照写下名诗《乌江》,借此表达对丈夫几年前,面对金兵攻城而独自跳跑的不满。

这年5月下旬,赵明诚又被任命为湖州知州,6月13日,在池阳与妻子告别。接下的事便是本文开头出现的情况了。

这里要补充的是,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讲到她在船上与在岸上的丈夫告别时,她“余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而赵明诚则在回答的时候“戟手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驰马去。

为何李清照“余意甚恶”?赵明诚则“戟手遥应”?显然,这时的李清照对丈夫已经异常厌恶了,而赵明诚对待妻子也是怒目视之,以食指斥责她。

联系到赵明诚不顾妻子的人身安危,苛刻要求她与“宗器”俱存亡的回答,不难看出他们的夫妻关系已不复结婚时的你侬我侬,而是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地扩大了裂痕,以至发展到李清照的“甚恶”,赵明诚的“戟手”。因此,许多人说,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婚姻是完美幸福的,似乎不大合事实。

《金石录后序》是李清照自传性的杰作,我们从中窥探了她和赵明诚耐人寻味的感情生活,使我们对这位千古才女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并由此感觉到,如果李清照没有感情上的波澜,没有历尽坎坷的漂泊生活,也许不大可能写出脍炙人口的易安体词,在词坛中独树一帜。她给我们留下的,是一个孤寂而美丽的形象!

0 阅读:6

寒梦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