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比生存更高层面的一种状态

紫易觉悟兴时态 2024-03-03 03:56:22

《生活是比生存更高层面的一种状态》

人生就是由欲望不满足而痛苦和满足之后无趣这两者所构成。

生命没有终极意义。

不要轻易去否定。

我们需要在最沉痛的世界观里重新审视当下总让我们痛苦的欲望。

一、生活中的无聊、寂寞和孤独

在静与闹、孤独与合群之间,必有一个适合于你的比例或节奏。

如果比例失调,节奏紊乱,你就会生病。

太静则抑郁,太闹则烦躁。

抑郁使你成为诗人,烦躁使你成为庸人。

一个精神上自足的人是不会羡慕别人的好运气的,尤其不羡慕低能儿的好运气。

活动和沉思,哪一种生活更好?

有时候,人们渴望活动,漫游,交往,恋爱,冒险,成功。

如果没有充分尝试生命的种种可能性就离开人世,未免太遗憾了。

但是,有人天性更适合于过沉思的生活。

他必须休养他那颗自足的心灵,唯有带着那颗心灵去活动,他才心安理得并且确有收获。

如果没有好胃口,天天吃宴席有什么乐趣?

如果没有好的感受力,频频周游世界有什么意思?

反之,天天吃宴席的人怎么会有好胃口,频频周游世界的人怎么会有好的感受力?

心灵和胃一样,需要休息和复原。

独处和沉思便是心灵的休养方式。

当心灵因充分休息而饱满,又因久不活动而饥渴时,它就能最敏锐地品味新的印象。

所以,问题不在于两者择一。

高质量的活动和高质量的宁静都需要,而后者实为前者的前提。

外倾性格的人容易得到很多朋友,但真朋友总是很少的。

内倾者孤独,一旦获得朋友,往往是真的。

健谈者往往耐不得寂寞,因为他需要听众。

寡言者也需要听众,但这听众多半是他自己,所以他比较安于独处。

有的人只有在沸腾的交往中才能辨认他的自我。

有的人却只有在宁静的独处中才能辨认他的自我。

没有自己独居的处所是多么可怕的事,一切都暴露无遗了。

在群居中,人不得不掩饰和压抑自己的个性。

在别人目光的注视下,谁还能坐在那里恬然沉思,捕捉和记录自己的细微感受。

住宅危机导致了诗和哲学的生态危机。

学会孤独,学会与自己交谈,听自己说话,就这样去学会深刻。

当然前提是:如果孤独是可以学会的话。

获得理解是人生的巨大欢乐。

然而,一个孜孜以求理解、没有旁人的理解便痛不欲生的人却是个可怜虫。

被人理解是幸运的,但不被理解未必就是不幸。

一个把自己的价值完全寄托于他人的理解上面的人往往并无价值。

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或不理解是命运,误会却是命运的捉弄。

我们坦然接受命运,但为命运的捉弄悲戚。

可是,何必表白呢?

表白是理解的死亡证书。

知道痛苦的价值的人,不会轻易向别人泄露和展示自己的痛苦,哪怕是最亲近的人。

一个特立独行的人而又不陷于孤独,这怎么可能呢?

然而,尽管注定孤独,仍然会感觉到孤独的可怕和难以忍受。

上天给了他一颗与众不同的灵魂,却又赋予他与普通人一样的对于人间温暖的需要,这正是悲剧性之所在。

说到底,在这世界上,谁的经历不是平凡而又平凡的?

心灵历程的悬殊才在人与人之间铺下了鸿沟。

无聊、寂寞、孤独是三种不同的心境。

无聊是把自我消散于他人之中的欲望,它寻求的是消遣。

寂寞是自我与他人共在的欲望,它寻求的是普通的人间温暖。

孤独是把他人接纳到自我之中的欲望,它寻求的是理解。

无聊者自厌,寂寞者自怜,孤独者自足。

庸人无聊,天才孤独,人人都有寂寞的时光。

无聊是喜剧性的,孤独是悲剧性的,寂寞是中性的。

无聊属于生物性的人,寂寞属于社会性的人,孤独属于形而上的人。

心灵的孤独与性格的孤僻是两回事。

孤僻属于弱者,孤独属于强者。

两者都不合群,但前者是因为惧怕受到伤害,后者是因为精神上的超群卓绝。

寂寞是决定人的命运的情境。

一个人忍受不了寂寞,就寻求方便的排遣办法,去会朋友,谈天,打牌,看电视,他于是成为一个庸人。

靠内心的力量战胜寂寞的人,必是诗人和哲学家。

孤独者必不合时宜。然而,一切都可以成为时髦,包括孤独。

二、生活意义的莫衷一是

生活就像奥林匹克赛会。

聚到这里来的人们通常抱有三种目的:

有些人摩拳擦掌以折桂冠;

有些人做买卖以赢利;

还有一些人只是单纯作旁观者,冷眼静观这一切。

生活的意义问题不是那种需要或能够给出确切答案的问题。

的确,它更像是一则不可或缺的隐喻或是对生活的看法和洞察,从中你可以看出自己正在扮演何种特定的角色,有着哪些合理的期待。

1.生活是一场游戏

如果生活是一场游戏,那么它就不会被严肃地对待。

游戏是一种自足的活动,即使它的确增添了某种东西,游戏的意义也在于玩本身。

不过,有人因此便会以狂热的竞争眼光来看待游戏。以这种方式来看待生活,就是把生活当作一场不间断的你死我活的斗争。

因此,如果你认为生活是一场游戏,那么追问一下这种游戏属于何种类型是重要的。

有些游戏仅仅是为了消遣,有些游戏是为了证明你的优越,另有一些则是为了消磨时间;

有些游戏别具交际性,有些则是有意制造紧张;

有些旨在伤害对手,有些则是为了帮助别人。

许多作家都曾把生活看作一种游戏,有些哲学家也认为,语言、经济学和哲学本身都是游戏。

认为生活是场游戏,是用一种特殊的眼光考察生活,避免把它看得太过严肃,同时也是为了强调一些东西,比如对规则的遵守、生活要精彩、享受生活、要尽力争取成功等。

然而,我们却往往以一种危险的方式来谈论“胜败”。

2.生活是各种关系

爱情、婚姻和友谊,在许多人看来,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以及使生活获得意义的显然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是指一个人与另一个或另几个人之间达成的非常特殊的关系。

因此,人们会说,生活中真正重要的是友谊或爱情。

我们语言中关于“关系”的大部分内容都呈现给我们这样一幅令人难堪的图景,即两个孤独的灵魂试图相互“理解”,彼此“沟通”或者“打破壁垒”。

然而,另一幅图景是更加使人振奋的,我们所有人都业已被一种无所不包的精神联系起来。

根据这种观点,正是我们之间的距离而非亲密才是偏离常规的东西。

生活的意义就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网;理想地说,生活的意义就是爱。

3.生活是一个故事

生活是对艺术的模仿。

显然,我们的生活并不是断断续续的,也不是朝向唯一一个大目标的,而是因循着某个相当详尽的剧本、故事或传记不断展开着的,我们一边前行,一边构造着这个剧本。

故事的轮廓以及我们所扮演的角色可能首先是由我们的家庭和文化所赋予的,其次是由我们身处的环境赋予的。

把生活当作一个故事,就是以一种特殊的时间方式来思考生活,把生活看成不断展开的情节和个性的连续发展。

人们不失时机地做一些富有戏剧性的事情,为的是给自己的光辉履历添上几笔。

在这种观点看来,赋予生活以意义的不是终极的目标或生活的结局,而是故事的质量、一个人生活和扮演角色的质量。

如果选错了角色,选择了不适当的或高于自己能力的角色,或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角色,或者扮演了多个相互矛盾的角色,都会毁掉一个人在生活中所发现的意义。

4.生活是一场投资

由于我们生活在一个以商业为主导的社会里,所以我们有时会很自然地把生活看成一桩买卖。

以这种方式看待生活,是把我们的有生之年看作为取得回报而在各种事业中。

职业、上学、婚姻、孩子等所投入的资本。

由于回报的东西并不都那么清楚,所以投资成败的标准颇受争议。

一位父亲可能会由于他的儿子决定要当一个诗人,而认为他浪费了自己的才能;

而儿子却有可能指责父亲唯利是图,其实是在背地里打他的如意算盘。

这则隐喻很容易同它最突出的表现混淆起来,即认为一个人一生赚的钱和积累的财产才是检验成功的标准。

然而,稍加考虑就会发现,这并不总是一条可靠的衡量标准。

如果一项好的投资要用一个人最后得到的东西加以衡量,那么这里就有一个非常真切的问题:这种生活之外的东西怎么可能是生活的意义?

5.生活是一场悲剧

毫无疑问,我们每个人都会死。

但这个事实往往会被忽视,死亡会被看成一件倒霉事、通往来生的路或最终的灾难。

如果我们把自己的生活看得少一些戏剧性,就会发现,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悲剧的一些关键要素。

某些悲惨的缺陷、判断的错误、严重的矛盾等,它们伴随着我们的一生,直到最后与死亡同归于寂。

人人皆为兄弟,等待他们的是同一个结局——死亡。

与游戏隐喻相反,悲剧隐喻把生活变成了一个严肃的、不愉快的过程,尽管偶尔也会碰上一些快乐的事情,但生活终将有一个不可抗拒的悲惨结局。

在这种观点看来,活得好意味着把一个人的悲剧角色扮演好。英雄式地承受它,也许时而孤独地发出几声哀鸣。

6.生活是欲望

为了欲望而活着,当一个欲望被满足时,它马上就会被另一个欲望所替代。

生活就是这样一连串无休止的欲望。

一个只求“挣钱能够养家糊口”的人最后会发现,他其实还想要更多的东西,于是这又成了新的生活目标,直到它被满足为止;

但到时又不够了,他发现自己还想要更多的东西,于是只好这样无止境地走下去。

这并不是说生活就是受挫,因为这些欲望通常都能得到满足,而是说生活就是永无休止的欲望,人不可能最终获得满足。

正是欲望和欲望的满足才赋予了生活以意义,没有欲望便是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

7.生活是一场冒险

无论是把生活看成艺术还是一个故事,这都是令人振奋的,但这样一来,生活的价值就成了文学作品或雕塑的价值,它们的形态、合不合潮流、对旁观者的吸引等等。

但生活不必总是考虑整体的形态或在观者看来是什么样子,也可以富有美感和令人激动。

尽情享受生活、听天由命、迎接挑战和刺激也会让人心动不已。

把生活看作冒险就是如此,一个人活着可以甘冒风险,让自己沉醉于各种技巧和不确定当中。

这当然不是生活在所有人心目中的形象,但在那些的确这样对待生活的人看来,这也许是唯一的生活方式,任何其他方式都是乏味的和令人厌倦的。

与把生活看作艺术或文学作品不同,把生活看作一场冒险不会预先规定一个恰当的结局。如果它要完结,那就完结好了。

三、生活的有觉悟,不空虚

人世间充满诱惑。

诱惑无非两类,一是色,二是利。

在诱惑面前放任自己,纵情声色,追逐名利,当然也是一种生活。

不过,一个人倘若性灵不灭,迟早会觉得这样的生活未免空虚。

然而,即使有了这个觉悟,诱惑依然存在,难以做到不为所动。

人之所以被色和利所惑,是因为有欲望。

因此,为了抵御诱惑,似乎必须克制乃至灭绝欲望。

总觉得这种办法是消极的,常常也是无效的,原因就在于违背基本人性。

积极的办法不是压抑低级欲望,而是唤醒、发展和满足高级欲望。

高级欲望指人的精神需要,它也是人性的组成部分。

人一旦品尝到和陶醉于更高的快乐,他面对形形色色的较低快乐的诱惑就自然有了“定力”。

“定力”不是修炼出来的,它直接来自你所过的生活对于你的吸引力。

天下最快乐的事情,一是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享受爱情、亲情和友情,另一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能够获得这两种快乐,乃是人生的两大幸运。

今天人们都活得很匆忙,仿佛被什么东西驱赶着。

事实上,匆忙往往是出于逼迫。

如果说穷人和悲惨的人是受了贫穷和苦难的逼迫,那么,忙人则是受了名利和责任的逼迫。

名利也是一种贫穷,欲壑难填的痛苦同样具有匮乏的特征,而名利场上的角逐同样充满生存斗争式的焦虑。

责任,可分三种情形:

一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另当别论;

二是,为了名利而承担的,可以归结为名利;

三是,既非内心自觉,又非贪图名利,完全是职务或客观情势所强加的,那就与苦难相差无几了。

所以,一个忙人很可能是一个心灵上的穷人和悲惨的人。

即使是出自内心需要的匆忙也并不可取。

无论你多么热爱自己的事业,也无论你的事业是什么,你都应该为自己保留一个开阔的心灵空间,一种内在的从容和悠闲。

唯有在这个心灵空间中,你才能把你的事业作为你的生命果实来品尝。

如果没有这个空间,你永远忙碌,你的心灵永远被与事业相关的各种事务所充塞,那么,不管你在事业上取得了怎样的外在成功,你都只是损耗了你的生命而没有品尝到它的果实。

无人能完全支配自己在世间的遭遇,其中充满着偶然性,因为偶然性的不同,运气分出好坏。

有的人运气特别好,有的人运气特别坏,大多数人则介于其间,不太好也不太坏。

谁都不愿意运气特别坏,但是,运气特别好,太容易地得到了想要的一切,是否就一定好?

恐怕未必。

他们得到的东西是看得见的,但也许因此失去了虽然看不见却更宝贵的东西。

天下幸运儿大抵浅薄,便是证明。

真正的成功者必定经历过苦难、挫折和逆境,决不是只靠运气好。

运气好与幸福也是两回事。

一个人唯有经历过磨难,对人生有了深刻的体验,灵魂才会变得丰富,而这正是幸福的最重要源泉。

如此看来,我们一生中既有运气好的时候,也有运气坏的时候,恰恰是最利于幸福的情形。

现实中的幸福,应是幸运与不幸按适当比例的结合。

在设计一个完美的人生方案时,人们不妨海阔天空地遐想。

可是,倘若你是一个智者,你就会知道,最美妙的好运也不该排除苦难,最耀眼的绚烂也要归于平淡。

原来,完美是以不完美为材料的,圆满是必须包含缺憾的。

最后你发现,老天为每个人设计的方案无需更改,重要的是能够体悟其中的意蕴。

每个人在世上都只有活一次的机会,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他重新活一次。

如果这唯一的一次人生虚度了,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安慰他。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怎么能不产生强烈的责任心呢?

在某种意义上,人世间各种其他的责任都是可以分担或转让的,惟有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一丝一毫依靠不了别人。

一个不知对自己的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的人,他甚至无法弄清他在世界上的责任是什么。

许多人对责任的关系是完全被动的,他们之所以把一些做法视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出于自觉的选择,而是由于习惯、时尚、舆论等原因。

譬如说,有的人把偶然却又长期从事的某一职业当作了自己的责任,从不尝试去拥有真正适合自己本性的事业。

有的人看见别人发财和挥霍,便觉得自己也有责任拼命挣钱花钱。

有的人十分看重别人尤其上司对自己的评价,谨小慎微地为这种评价而活着。

以上,由于他们不曾认真地想过自己的人生使命究竟是什么,在责任问题上也就必然是盲目的了。

人所执迷的欲望是如此虚妄、空洞、无聊,但我们却并不容易不去执迷它。

人诞生在这个世界是被迫的,生来就有的俗世的道德与竞争意识注定了我们的不自由。

生命的长度无需受制于肉体自然的衰败,它应该是受你的心灵、你的快乐的需要而去自主选择。

丁俊贵

2023年12月24日

0 阅读:0

紫易觉悟兴时态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