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解读——成公十四年

左传解读 2024-03-10 02:20:59
成公十四年(公元前577)晋逼迫卫孙林父回国 郑讨伐许公子班背锅 【经】十有四年春,王正月,莒子朱卒。 【传】十四年春,卫侯如晋,晋侯强见孙林父焉,定公不可。 鲁成公十四年春天,经中记载正月之时,莒国国君莒朱去世。传中无文。 传中补充了一件晋卫之间的事。传中说在这年春天,卫定公去晋国朝见。晋厉公勉强卫定公接见孙林父,卫定公不同意。 孙林父是孙良夫的儿子,因为君臣不和于鲁成公七年跑到了晋国,当时是带着自己的采邑去的晋国,后来晋国把采邑归还了卫国。孙林父就一直在晋国待着。此次卫定公来朝见,晋厉公想让他们君臣和好,所以勉强卫定公接见孙林父,但卫定公没答应。这说明实际上晋国是想通过这个孙林父回到国内,更好地控制卫国。 【经】夏,卫孙林父自晋归于卫。 【传】夏,卫侯既归,晋侯使郤犨送孙林父而见之。卫侯欲辞,定姜曰:「不可。是先君宗卿之嗣也,大国又以为请,不许,将亡。虽恶之,不犹愈于亡乎?君其忍之!安民而宥宗卿,不亦可乎?」卫侯见而复之。   卫侯飨苦成叔,宁惠子相。苦成叔傲。宁子曰:「苦成家其亡乎!古之为享食也,以观威仪、省祸福也。故《诗》曰:『兕觥其觩,旨酒思柔,彼交匪傲,万福来求。』今夫子傲,取祸之道也。」 鲁成公十四年夏天,经中记载卫国的孙林父从晋国回到了卫国。传中有解释。 传中说,这年夏天,卫侯回国之后,晋厉公派郤犨护送孙林父去拜见卫定公。卫定公想要推辞,他的夫人定姜说:“不能这样。他是先君宗卿的后继人,大国又以此为请求,如果不答应,我国将要灭亡。虽然讨厌他,不还比灭亡好吗?君王还是忍耐一下吧!安定百姓而赦免宗卿,不也是可以的吗?”卫定公于是接见了孙林父并且恢复了他的职位和采邑。 春天之时,晋厉公让卫定公接见孙林父,就是想让他领回卫国,但卫定公当时没想那么多,反正是不想见这个人,于是拒绝了。晋厉公一看这个卫定公不开窍,所以在夏天之时干脆派人护送他回国,有点逼着卫定公接见的意思了。这个卫定公还是不愿意,倒是他的夫人是个明白人,所以说晋厉公想废你还不是分分钟的事,你这样僵着,不但于事无补,还有可能亡命天涯的是你呢,何苦呢?这时卫定公才茅塞顿开,恍然大悟了。这一想明白就不一样了,所以又是恢复官职,又是恢复采邑,安排地妥妥当当。 接着卫定公就设享礼招待郤犨,宁惠子当时作相礼。这个郤犨在宴会上表现傲慢。宁惠子私下里就说:“苦成叔的家族看来恐怕要灭亡了吧!古代举行享礼,就是用来观察威仪、省察祸福的。所以《诗经》里说:‘角杯弯弯曲曲,美酒柔柔和和。不骄不傲,万福聚全来到。’现在这位表现得如此傲慢,是召祸之道啊!” 这个郤犨出使鲁国时,强娶人妇。现在出使卫国,傲慢无礼。所以宁惠子也看出郤氏将要灭亡。再加上郤錡出使鲁国求兵时表现也是傲慢,当时鲁国孟献子仲孙蔑也说“不亡何为?”卫国的宁惠子和鲁国的孟献子是前后呼应预言了郤氏将有灭顶之灾了。 文中的兕觥是古代用犀牛角制成的酒杯。觩(qiú)是弯曲的样子。“彼交匪傲”应该是“匪交匪傲”。而“交”实则是通假为“骄”,所以是不骄不傲之意。当然也有另一种解释,是“彼之交於事而不惰傲,乃万福之所求”之意。我觉得第一种更好理解,所以采用第一种解释。 【经】秋,叔孙侨如如齐逆女。郑公子喜帅师伐许。九月,侨如以夫人妇姜氏至自齐。 【传】秋,宣伯如齐逆女。称族,尊君命也。   八月,郑子罕伐许,败焉。戊戌,郑伯复伐许。庚子,入其郛。许人平以叔申之封。   九月,侨如以夫人妇姜氏至自齐。舍族,尊夫人也。故君子曰:「《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 鲁成公十四年秋天,经中记载了三件事。第一件,叔孙侨如到齐国去迎娶夫人姜氏。第二件,郑国公子喜率领军队讨伐许国。第三件,九月之时,叔孙侨如带着夫人姜氏从齐国回到了鲁国。实际上第一件和第三件事是一个事。传中均有解释。 关于第一件,传中说,叔孙侨如到齐国迎接齐女,在经中称“叔孙”,这是以族称之,这是因为尊鲁成公之命,所以以族相称。 关于第二件,是八月之时,郑国子罕也就是公了喜讨伐了许国,结果失败了。八月戊戌日,郑成公再次讨伐许国。庚子日,郑国军队攻入了许国的外城。许国人用交还叔申的封地和郑国媾和。这个叔申之封地原本是郑国的,在鲁成公四年时,郑国的公孙申率领军队划定许国的疆界,被许国人打败。后来郑国讨伐许国,占领了鉏任、泠敦之田。再后来晋国救许伐郑,占领了汜、祭之田。这个汜、祭之田就应该是当时的公孙申也就是叔申的封地。所以现在许国只好归还这块地方来达到求和的目的。 此次郑国讨伐许国主要是因为许国借兵给公子班,造成了郑国的混乱,而且还有大臣被杀,郑国认为这实际上就是许国在图谋不轨。 关于第三件,传中说九月份,叔孙侨如令着夫人姜氏从齐国回来了。经中此次记载不称“叔孙”,而是称为“侨如”,也就是不以族名相称,这是由于尊重夫人的缘故。左传借君子之口评价道:“《春秋》的记事,用词微少而意义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不歪曲,惩罚邪恶而奖励善良。如果不是圣人谁能编写它?”这是左传的作者在夸奖孔子编写《春秋》时的用心。 【经】冬十月庚寅,卫侯臧卒。秦伯卒。 【传】卫侯有疾,使孔成子、宁惠子立敬姒之子衎以为大子。冬十月,卫定公卒。夫人姜氏既哭而息,见大子之不哀也,不内酌饮。叹曰:「是夫也,将不唯卫国之败,其必始于未亡人!乌呼!天祸卫国也夫!吾不获鱄也使主社稷。」大夫闻之,无不耸惧。孙文子自是不敢舍其重器于卫,尽置诸戚,而甚善晋大夫。 鲁成公十四年冬天,经中记载了两件事。第一件,十月庚寅日,卫定公卫臧去世。第二件,秦伯去世。这里大家注意,卫定公去世有日期,有名。而秦桓公却没有日期,没有名。这是因为卫国有讣告,而秦国没有讣告同时也没有结盟的原因。这个规则在鲁隐公七年《左传》交待过,“未同盟,不书名”“薨则赴以名。”而秦国与鲁国没有同盟过,当然也没有下讣告。对于秦桓公之死,传中也没有传文。 对于卫定公之死,传中有解释。传中说,卫定公有病时,他让孔成子、宁惠子立敬姒的儿子衎做太子。至这年冬十月时,卫定公就去世了。夫人姜氏哭完丧以后休息,看到太子衎并不悲哀,连水也不肯喝。定姜叹息说:“这个人,将不只是败坏卫国,大概一定从我身上开始。呜呼!这是上天降祸给卫国呀!我不能得到鱄来主持国家。”大夫们听了定姜的话,无不吃惊害怕。孙林父从此不敢把他的宝器放在卫国,而都放在他的封邑戚,并和晋国大夫很友善。 定姜从孙林父回国时就表现出了他的智慧,现在他又从太子衎的行为上看出了卫国之祸,可惜她虽有眼光却没有能力,所以只能哀叹。倒是这个孙林父是个人精,他听定姜如此说,就早早地为自己做打算,随时准备再次逃到晋国。 我们说一下这里的“不内酌饮”,“内”同“纳”,“酌”同“勺”也就是“不纳勺饮”,所以是不拿勺子喝水之意。在丧礼中,父死儿子守丧不能进食但可进水,以示悲哀。这叫疏食水饮,可能都有定数,到一定时候就得以勺进水。而这个太子衎到了时间却不喝水,说明他已经偷吃了,要不然不喝水是受不了的。定姜不见他有悲戚之色,又不按时饮水,看出这个人对自己父亲之死并不在意,一副无所谓的态度,从而准确地预言了卫国一定会遭受其祸。当然这年祸是在十八年之后鲁襄公十四年的事了。这里又是一个为后文作张本的写法。 弹词 清平乐 定姜 成宙评 家中闲坐,眉皱知福祸。小忍大谋灾星过,退步难题立破。 见微知著心寒,国之大任谁担?父死不悲逆子,生灵涂炭眼前。
0 阅读:0

左传解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