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村是从崂山划出来的?你不懂,李村从历史上就属于青岛市区

石头大狮的笔记 2024-07-03 11:49:03

关于青岛的民俗宗教庙宇,李村周边确实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著名所在,更无法与名扬天下的崂山正宗传承“九宫八观七十二庵”相提并论。

这里说的李村,不是现代意义的李沧区,而是传统的李村河两岸及周边区域。从明代以来,李村河两岸逐渐形成的多个自然村落集合体,首站落户的是河北村的李氏家族,李村由此得名,李村河的名字,也想必是沾了这个光。后来又有了河南村,南庄子,东北庄等等。李村周边的庙宇,多是这些自然村自发自立的村庙或家族庙,虽然建筑格局、占地庙产可能无法与正规庙堂相比,但是在这一水之地的民间影响力却不可忽视。

1897年,德国人来了山东,一纸《胶澳租界条约》,把亚洲最美海湾收入囊中,划分了內界、外界,李村成为拱卫德属欧人区的门户。根据严谨的德国佬在1904年的统计结果,当年在外界李村,主要有这样三座庙宇,分别是三官庙、玉皇庙和清凉寺。

李村著名的几大庙宇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民国时期,李村周边比较有影响力的庙宇大约有十几个,但是多半住庙僧道、火工很少,甚至只有1人或者不设看守,规模也比较小,庙产零散或者仅依靠香火供奉过活。比较有名气的,除了德国人统计的三官庙(李村当地称三官阁)、玉皇庙和清凉寺(这是德国人的称呼,实际上李村当地称清凉院)之外,还有位于李村的关帝庙,东李村的娘娘庙,苏家庄的卧云庵。

实际上,根据当地史料记载,李村周边的原生庙宇,大部分在河北岸,这与李村河北岸最早立村有关。

三官庙,据说修建于明代晚期,庙里的神主是天、地、水三官,是村里乡民们集资修建的,2004年李沧区城建改造时彻底拆除。

李村的另一座庙宇——关帝庙,据说修建于明代中期,李村的这座关帝庙,占地面积不大,庙产寥寥几亩薄地,建筑式样比较特别,由于是个上下两层的建筑结构,关老爷神主供奉在上层,因此当地又称关公阁。民间供奉关公的庙宇特别多,实际上在附近的曲哥庄和东李村,还有两座关帝庙。李村的这座关帝庙,主要是为了保佑李村大集而设立,震慑周边的欺行霸市、奸商恶霸之流。据说关公阁颇有些灵验,1953年当地修建马路街道,关公阁被拆除。

玉皇庙旧址,在李村维客(原崂百)的南侧,当时的庙宇占地不小,有一个独立的院落,里面有房舍9间,但是没有庙产,全凭当地百姓的香火供奉。庙中供奉的,是道教主神玉皇大帝,当地百姓习惯称之为城隍庙。青岛解放后,玉皇庙被征作其它用途,不久以后也被拆除。

这些本土庙宇中,建筑规模、庙产土地和住庙人数相对较多的,当属位于李村河周边南庄子的清凉院。

根据民国史料记载,当时清凉院主殿三间,正殿供奉千手千面佛、地藏王菩萨和道祖太上老君,东配殿为龙王,西配殿为牛王爷、马王爷、山神、土地等侍神,又称七神殿。

清凉院有房舍6间,庙产18亩左右,除了住持僧人1名,还有1个火工道人住庙。每年庙里的土地收入约300吊钱,除去日常开销,还有100吊左右的结余。这在李村当地已经是富裕的庙宇了。据说清凉院里的各类花草名木也很多,两棵青桐子高大挺拔,已有数百年以上的树龄,另外还有古槐、刺槐、牡丹、绣球等各色花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这些珍贵名木一度被当地政府收入保护名录。

虽说是佛教寺院,清凉院实际上却是佛、道共祀,彰显了当地乡民最淳朴的实用主义思维。清凉院虽然不是宗教正统认可的官办寺庙,却是李村周边首屈一指的著名佛家寺院,深受当地乡民的崇敬爱戴,香火鼎盛,信徒不绝。有没有官方认可其实并不重要,每到佛教庆典节日,这里更是热闹非凡,吸引了周边十里八乡的民众前来上香求拜,祈福乞寿。

清凉院最著名的,当属每年正月二十日至二十二日的三天。清凉院庙会,不仅是李村地区唯一的宗教庙会,也是青岛市历史上的著名几大庙会之一,与四方海云庵庙会、市南湛山寺庙会、台东清溪庵庙会相并称。

李村大集的前世今生

按照中国人传统,但凡集会,必与宗教活动相关,看似为了什么神仙举办庆典,说穿了不过是老百姓自己图乐呵寻个理由。李村集的产生,其实与清凉院庙会有密切关系。

正月二十二日是清凉院庙会正日,这几天恰是农村的闲暇时,人们无事可做,李村民众自发的把约定俗成的李村集,搬迁到了热闹的清凉院周边,与来自四面八方的商贩一起相互交易有无,加上赶庙会的民俗文艺活动,庙会上人山人海。

李村集伴随着清凉院庙会,在周边打出了名气,逐渐的吸引了青岛市区乃至即墨、胶州、潍县、高密等周边区域的商贩居民,也都慕名前来赶集售卖。见过十数万人同时逛大集的场面吗?延续至今的李村大集,就这样诞生了,比起一年一次的庙会,李村大集更加频繁热闹,它的口诀是“遇二逢七”。

李村从来都是青岛市区的一部分

其实在解放之初,李村的行政关系就属于青岛市区,这与德占青岛时的內界、外界划分一脉相承,只是当时的人们史志编写,不懂青岛历史沿革,不求深挖细查,人云亦云将李村、娄山都算做了崂山县的管辖范围,此后以讹传讹,真相就此淹没。

1951年,当地政府将李村区和崂山合并为崂山办事处,办公地址也在李村。1954年,崂山办事处再改为崂山郊区人民政府,后于1961年设县,再后来,崂山设区,沧口区撤销与李村合并,青岛又分划为崂山区和李沧区。

1958年,国家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自发形成的乡村集贸市场被刻意限制。当时的崂山郊区人民政府规定,辖区保留李村、流亭、王哥庄、沙子口、惜福镇等五个集市,其它全部关停,并且这几个集市只能半月开放一次,由原先的五天一集改为十五天一集。实际情况是,并没有什么效果,老百姓还是按照自己的习惯,五天赶集一次,最终规定不了了之。

李村大集其实还经历了几次搬迁,解放前曾经有一阵子,当地政府想把大集迁到侯家庄,结果老百姓都不愿意,还是集中在河边交易,政府没办法,只好把大集又迁回原处。1954年再次搬迁,大集搬到了现在的维客商场,当时这里是个公墓,当地称作乱葬岗子。后来集市越来越大,影响了周边的道路和办公秩序。经过反复研究,李村大集再次搬回了李村河,就在大河底下,一直到2016年的又一次搬迁。

李村大集的发展离不开李村河,那里是当地百姓和自发大集的根脉所在。

离开李村河的大集,早就变了味道,变了味道的东西,老百姓怎会喜欢?当年的李村河,水质优等、甘甜清冽,是当地周边乡民的主要吃水来源,当地人都不吃旱地井水,直接在河床上挖一个坑,用柳条筐子往下一杵,沥出来的水可以直接饮用,或者带回家去喝。后来李村河异常开发,水质严重下降,再也无法饮用。

如今的李村大集风采依旧,却也远不及当年盛况。民意大如天,哪天老百姓又觉得不舒服了,备不住李村大集还要搬回到李村河,也未可知。

最后再说说清凉院。解放初期,清凉院里还有僧人管理香火,至六十年代,僧人全部被遣散返回原籍。上世纪八十年代,地方政府致力恢复宗教活动,原有僧众被请回,由湛山寺统一管理。

九十年代中期,清凉院被整体拆除,庙内的古树名木,除数百年的青桐子被私人买走外,其它花木全部砍伐,无一幸免。

0 阅读:0

石头大狮的笔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