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震暮夜拒金,不想腐还是不敢腐,腐败屡禁不绝的根源究竟在哪里

石头大狮的笔记 2024-04-21 05:24:20

西汉帝国继承了秦朝以来的郡县制度,弘农郡就是在武帝元鼎四年(前113)设置,成为历史上一大望族——弘农杨氏的发源地,后来天下杨氏的地位最高家族。

《新唐书》载,“杨氏出自姬姓,周宣王子尚父封为杨侯。”

唐代杨宁公碑文记载,“(杨)公讳宁,字庶玄,弘农华阴人也,本盖周宣王之子,曰尚父,邑诸杨,得氏以后,至赤泉侯喜,安平侯敞,征君宝。继家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为关西令族焉。”

由此可知,弘农杨氏,出自姬姓,是周宣王儿子尚父的后代,尚父的食邑在杨地,由此称为杨氏,此后历代传承,迁居陕西渭南一带繁衍,成为关西一大家族,后世历朝历代高官不断,史称“弘农杨氏”。

赤泉侯杨喜

秦汉之交、楚汉相争,是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弘农杨氏的后人杨喜,跟随汉高祖沛公刘邦征伐天下,任汉军骑兵队长一职。据《史记》、《汉书》记载,当时汉将军灌婴追击败退垓下的项羽军队,打破城池以后,灌婴手下将领五人共斩项羽,“皆赐爵列侯”。

出征前,刘邦鼓舞士气下令“凡斩杀项羽者,赏千金,并封侯”,这五位击杀西楚霸王的勇士,分别是杨喜、王翳、吕马童、吕胜、杨武,据说,众人斩杀项羽后,霸王尸体四分五裂,杨喜有幸抢到一条大腿,作为邀功证据,有此重大军功,他被朝廷封赐为“赤泉侯”,食邑一千九百户。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后世开创第二次大一统时代的隋文帝杨坚,就是杨喜的后代。

安平侯杨敞

时光轮转,来到大将军霍光当政的时代,当时汉昭帝刚刚去世,由昌邑王刘贺(就是大名鼎鼎的海昏侯)继承帝位,十八岁的皇帝,在位仅二十七天,工作岗位尚未熟悉,就因为“淫乱等”诸条罪过,被霍光、张安世等朝臣议罪废掉。

条陈议定后,霍光差人向时任丞相的杨敞报告,杨敞得知大吃一惊,只冒冷汗,不知所云。这里要介绍杨敞的英雄夫人,她告诉丈夫说,这都是霍光的决定,实际上并非征求你这位丞相意见,你不同意,也是同样的下场。随后对前来传话的大臣说,请回复霍光大将军,废帝另立,我丈夫没有意见。

次日一早,朝堂上宣布了这一决定,一众大臣也是汗流浃背,莫敢不从,“议者皆叩头,曰‘万姓之命在于将军,唯大将军令。’”流浪民间的刘询,就这么糊里糊涂的进了宫,成为西汉第十位皇帝。而丞相杨敞,在新帝继位一个多月后,就突发疾病去世了,因为他听了夫人的话,没有反对废立皇帝,朝廷议定在原本基础上,增加杨氏食邑三千五百户。

对此,史书评价说“敞夫人可谓知事之机者矣”,关键时刻杨敞的夫人临机决断,保住了杨氏家族,没有在政治动荡中被波及。这位英明果断的夫人,据说就是史记作者司马迁的女儿。

弘农杨氏第一人——杨震

杨震是“冷汗宰相”杨敞的曾孙子,字伯起,历东汉章帝、和帝、安帝三朝。杨震自幼家贫,

“少孤贫,独与母居,假地种殖,以给供养,诸生尝有助种蓝者,震辄拔,更以距其后,乡里称孝”,

借地种田供养寡母,有朋友帮他种地,他也不接受。成年后继承家学,特别对汉代欧阳生所传的《尚书》研究很深,成为当世名儒和道德典范,人称“关西夫子”。

汉哀帝、平帝和王莽新朝时期,杨震长期隐居民间教课授徒,拒绝出仕为官,就在华山脚下的牛心峪设馆,“教授二十余年,州请召,数称病不就”。由于牛心峪多槐树,杨震在这里授书,求学者门庭若市,“雍容揖让,论说槐下”的盛况,当地故称“槐市”,与孔子讲学的“杏坛”并称。

除了华山牛心峪,杨震还到华阴、湖城(今河南灵宝市豫灵镇一带)等地传授学问,他的学生超过三千余人,其中英贤甚多,不少成为国家栋梁。

当时的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贤明,就派人征召他,此时杨震已经五十岁,他看到朝廷更替,政局趋稳,才出来做事,先后担任襄城令、荆州刺史、东莱太守、涿郡太守、太仆寺卿等,最高做到太尉一职。

“四知先生”的故事

杨震最为后人称道的,却是一件普通的小事。因为这件小事,杨震获得了“四知先生”的美名,至今这个故事仍然作为廉政教育典型传播推广。

话说,这个故事发生在汉安帝永初六年(112),杨震由荆州刺史调任东莱太守的途中。东莱郡治所在黄县(山东龙口,后转至莱州),杨震轻车简从赴任,途中经过昌邑县。时任昌邑令的官员,是他的好朋友王密,在荆州刺史任上举荐的。

听说杨震要调任东莱太守,成为他的顶头上司,王密早早就着手准备,在辖区内恭候。为了与杨震搞好关系,兼之报答他的举荐恩情,王密准备了金银重礼,打算作为贺礼。

杨震接到王密的礼单和拜帖后当即予以回绝,连面也没见上。按照当时官场风气,王密揣测这是杨震担心被人看到,所以又打听落脚之处,趁夜深人静二次拜访,“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杨震对王密的行为很是不屑,

问王密,“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我们是好朋友,我深知你的才华和秉性,你却不了解我的为人,这是为什么呢?

王密回答说,“暮夜无知者。”

——天黑黑,夜深深,并没有外人知道。

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你现在做的事情,有上天知道,有神灵知道,有我知道,有你知道,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

杨震说的话,让王密深感惭愧和内疚,在他看来,现在国家安定财富日增,千里为官只为吃喝,私相授受、钱权交易,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就算丑行发作,顶多丢了乌纱帽,坐上几年牢,家里的财富也足够后半世的生活,甚至子孙后代也享用不尽。哪个做官的能不懂这个道理呢?不按照潜规则游戏,仕途上又岂能长久?

不管怎样,杨震“暮夜却金”的故事,还是在官场、民间传播出来,百姓交口称赞,都希望朝廷里的官员都像杨震一样,因为他的名言“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也被后人称之为“四知先生”。

太尉杨震的悲惨下场

杨震为官清正,一路做到了朝廷三公之一的太尉,除了朝廷俸禄之外,从不接受任何送礼吃请。有朋友劝他说,应当积累些家业为后世子孙打算,杨震说“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当时社会风气不正、朝堂奸邪当道,杨震曾经多次直言进谏,请求东汉安帝接收建议,振兴朝纲,重用贤才,铲除奸佞。他的建议触怒了当时的奸臣一党。当皇帝宗族、皇后外戚向宫中安插亲信为官的时候,再次遭到了杨震的严厉拒绝。只是由于杨震在朝廷和民间的威望太高,权奸们暂时不敢动手加害于他。

延光三年(124)春,奸臣们伪造诏书大兴土木的事情,被杨震查知,他准备上疏呈递,却被奸党抢先一步,诬陷杨震有愤恨之心,汉安帝不问情由直接收缴了杨震的太尉印信。杨震失去职权,只好闭门谢客。之后不久,又被罢官遣返弘农。

杨震辞别京都,归乡途中经过洛阳,在城外夕阳亭下,对前来送别的学生、门人说,“死者仕之常分。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杨震知道,朝廷奸党对他是不死不休,自己蒙受国家恩遇,不能惩恶除奸,愧对列祖列宗和朝廷重托,没有脸面在活在世上。

他向学生们交代身后之事,嘱托说“身死之日,以杂木为棺,布单被裁足盖形,勿归冢次,勿设祭祠”,去世以后,只用普通木棺、布单遮盖,不要送回家里坟冢,不要设置祭祀礼仪,不要修造祠堂香火。

交代完这些事情以后,杨震服下提前准备的毒酒,带着忧国忧民、伴随满腹遗憾,就此离世,时年七十余岁。

学生们按照老师的意愿轻棺薄殓,奸党们得知杨震去世的消息,立即告知弘农太守,不准杨震棺尸西行归葬,杨震的棺材只好停在大道旁,路人看到此景,无不悄然泪下。

0 阅读:0

石头大狮的笔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