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教育十几年,我一直误解了写作!|拆书《写出我心》

大安于隅 2022-01-25 00:14:58

【书名】

《写出我心:普通人如何通过写作表达自己》

【推荐阅读人群】

想要真正了解写作是怎么一回事的朋友们

【类别】

工具书 写作

学会认字后,我们就开始了一生的写作生涯,写作文、写报告、写总结、写朋友圈。

写了这么多年,你眼中的写作,是一件怎样的事情呢?

这受教育的十几年间,我从未想过这个问题。直到最近。

有一天,和两个朋友约了去铜鉴湖。在由市区去往湖边的半小时地铁上,我们一起在车厢里试了下自由书写。

地铁上,每人带着一份纸笔坐下来,然后就围绕各自的主题词开始动笔。期间不交流、不对话,对于自己写的东西也不修改、不评判,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第一时间写下自己的第一直觉。

自由书写大致是这样的规则:

* 图片来自书本《写出我心》

到达湖边后,我们交流各自写的东西,发现这种看似简单的自由书写,其实并不简单。这种书写方式和我们曾接受过的写作训练几乎是背道而驰的。

写着写着,我们内心的修改声音会不时出现,我们的思路会不自知地从自由走向被操控;或者我们会无意识地忽略那些一闪而过的微弱念头,在表层意识面上来回堆砌语句和词藻。

前一种情况容易让我们自我阉割掉想要表达的欲望,拿起笔后不知道该写什么,所以会觉得无话可说;后一种情况容易变成流水账口水文,只是为了凑数而写,所以读起来会觉得言之无物。

一位朋友回去后说,自由书写之后,她现在总会想要拿起笔写点东西,好似某个开关被开启。

这个自由书写小尝试加上后来看到这本书,我才后知后觉地开始思考:写作,它到底是一件怎样的事情呢?

越到后面,我越感到,它不是800字作文,也不是流量文案,这些写作,都是为别人而写,为让自己过关。直觉上感到,这不是我想要的写作。

所幸,我遇见了这本书《写出我心》。可以说,三十年来,我才终于在这本书里得到关于写作的真正启蒙。

这本书的作者娜塔莉是一位作家,很显然。但这是她所写的第一本书…嗯,是的…在她的自我认知里,她并不是一个天赋型作家,她以后天努力在写作这条路上,走出了自己的路径。

她同时也是一位禅修践行者,在她眼里,写作便类似一种佛性,是每个人都本自俱足的,而每个人也都能在写作中找到自己的表达和更多真实。

那么,就将它带给我关于写作的启蒙,尤其是和之前所受传统写作训练不同的地方,罗列如下:

1   写作环境

传统印象中的写作画面,是书桌前,一个人安静地坐着,在一段时间内,面对电脑或纸笔产出文字。

而娜塔莉说,写作应该随时可为,随地可行。

咖啡厅、红绿灯的街头、户外公园、地铁站、市集,都可以作为写作地点。除文字外,录音、拍摄也可以作为当下的记录方式。

写作需要仪式感,也同时需要一些随性而为的遇见。当写作的开关,被真正开启后,我们需要的不再是桌子和纸笔,而是以任何一种可行方式对自己当下意念的捕捉。

如娜塔莉所说:

“那些文字并不是你,而是贯穿你全身的某个伟大片刻;是你趁着脑子够清醒,而得以写下并捕捉到的一个片刻。”

其实,写作也像一种自拍不是吗?

我们平时是用手机镜头来凝结下此刻样子,而写作则是用语言来凝结此刻时空。我们读到的别人的作品,也是别人在过去凝结下的自拍。如此看来,写作本身便构建出了一个巨大的时空交错的宇宙。

从这个角度来看,写作并不是单纯技能,而是一种时空艺术啊…

2   写作方式

●从空白处写起

以前的写作,是字斟句酌的。我们说像挤牙膏一样,一点一点挤出文字,挤出后可能还要反复涂改,然后,越改越没信心,越改越停滞。

娜塔莉说,请先把你头脑中的那个文字编辑给关起来,当我们在做写作练习的时候,比如日常写日记,尽管拿起笔来,从头脑里冒出的第一个念头开始写起,不要管语法、错别字、通不通顺流不流畅,不要急于评判自己写的东西,你要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不要停止觉察脑袋中的意念,然后不要停止书写。

就像开头提到的自由书写。这是一种抓住初始意念的写作方式。

不加掩饰的初始意念,更直接完整地保留有我们的态度、情感和状态,是我们内心的直接流露。

“写作练习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学会信赖自己的心灵和身体,并培养耐性和不具侵略性的态度。”

也许此时的记录它没有文采,没有编排,但却是真实含量最高的素材。

很多人说,一到要写东西,就不知道要写啥,一片空白。娜塔莉说,那就从空白处写起!

“当我们提笔开始写作,眼前却是空白的纸,一颗心拿不定主意,脑中空空如也,生怕自己毫无感觉——就从那里写起,从产生电力的地方写起。

这是一种不加控制的写作方式,起头时,身处无知和黑暗当中,也不晓得最后的结果会怎样。然而面对那些东西,从那里写起,终将让我们敞开心房,向世界展露我们的本色。从恐惧的暴风中浮现的,将是一个真实的写作声音。”

写作,不是为了别人,是为了忠于自己。

●从截止处接着写

我们以前写完一句话或一段落后,感觉已经切合主题了,可以停笔了。娜塔莉说,这个时候,往往可以想一想,还有什么可以接着写,进一步挖掘,再进一步。

比如笔下写到自己对某件事情的担心,写下了自己的情绪和顾虑,如果可以,请不要止步于此,接着挖掘为什么会有这股情绪,或者以前是否有相似情景,接着去挖掘表面状态之下的东西。而这种挖掘,有点像进入一个人的冰山,确实是可以不断再进一步,无限挖下去的。

当我们从表面越往下走的时候,有可能会看到自己以前未曾有过的想法,看到更多“哦,原来我是这样想的”发现,看到被自己的意识忽略掉的实际存在,甚而,有可能会足够深到触及到了万物共通的本质,即禅修里所谓的实相本身。

写作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一场永远在进行中的挖矿行动,挖掘真实,挖掘本质。

●万物皆可写

我们以前写的多是命题作文,只有切合主题的有价值的素材,才适合写到作文里。所以我们会比较关注那些更夺人眼球和blingbling感的东西,比如趣闻逸事、名人名言啥的…

但其实,万物皆可写。

比如,每天的刷牙吃饭、上班下班,规律和单调之外,其实可以挖掘出很多可写的细节,比如你牙膏的牌子,这个牌子的味道让你想起的回忆,回忆里和牙齿相关的惨痛经历,经历中让你情绪起伏的部分,这部分里影响到你生活状态的因素,这些因素塑造了你回应外界的某些方式,这回应方式又引发出了哪些故事……

书里,娜塔莉列举了一些写作练习题目,部分如下,可以感受到万物皆可写的意思不?

* 图片来自书本《写出我心》

在娜塔莉描绘的写作方式里,再平凡普通的事物也可以撑起一个不凡的主题。因为万事万物的本质其实是共通的,条条大路通罗马,不在于你选择的素材得有多特殊,而在于我们的挖掘有多细节。

“这样一来,我们处理细节时,不会把它们当成是个别的物体,而是对万事万物的反映观照。片桐老师说:‘喝杯茶是件很深奥的事。’请注意,不论我们写的是杯子、台地、天空或鸡毛蒜皮,我们都必须好好留心察看,并贯穿进入它们的核心。”

没有不值得去写的东西,只有未被发现的写作价值,每一件事物身上,都可以映照出万物核心,这部分便是写作的价值所在。

●用细节往表达里灌注灵魂

我们经常使用直抒胸臆式的写作表达,比如小时写作文,如果想要表达开心,可能就会直接写上一句“我度过了最开心的一天!”

我们知道自己是开心的,我们在表达端直白地写出来了,但我们的文字是否能让别人真正感受到开心,我们在文字接收端的考虑可能是欠缺的。

照娜塔莉的说法:

“别告诉读者该有什么感受,把状况展现给他们看,自然会唤起他们内心的感触。”这种对状况的展现便是细节。

“写作并非心理学,我们不谈‘关于’感受的事,作者有某种感触,应透过文字唤醒读者的感受。作者牵着读者的手,引导他们走过有苦有乐的幽谷,可是绝口不提苦乐二字。”这就是细节的作用。

我们的写作中有细节吗?

如果要表达出细节,那首先就得先感受到这些细节,没有感受输入就没有表达输出。所以,这一部分,不仅仅是文字功夫,更是觉察力的功夫。

其中一项便是倾听:

“写作也有九成靠倾听,你是如此专注地聆听周遭的环境,以致那环境盈满你的身躯,因而当你提笔写作时,它便一发不可收拾地从你体内流泻而出。如果你能捕捉周遭真实的一切,你在写作时便不需要其他的东西了。”

写作的呈现是表达,但那只是写作功夫的20%,写作的基石其实是我们的感知力,那是我们表达产生的源泉。

所以,真正的写作训练不会只聚焦于表达端,它会投入更多精力到循序渐进的、对自我感受端的开发。

娜塔莉的写作训练不是为了训练表达技能,首先是为了训练写作者的觉察和感知,当我们的感知开关被重启,我们才有表达欲,写作才会自然而然地发生。

写作这件事,首先不是关于写作本身,而是先关于我们自己的,我们是否看见并接纳自己,我们是否看见并能感知到世界。它不是一项和我们分离开的外在技能,而是与我们的存在状态紧密相关的内在映照。

娜塔莉说:

“最好当个部落作家,为所有的人写作,反映人群当中许多不同的声音,不要只是做个隐士型作家,只追索个人心灵中微不足道的真理。提笔写作时,应视野恢宏,胸怀全世界。”

当我们忠于自己的声音,忠于眼前的存在,忠于所感知到的一切细节,我们便不仅是在为自己而写,而是在为呈现世界的真实贡献一份力量。

3   写作意义

我们为什么要写作?

上学的时候,我写作,是因为语文课的要求。那时,还会专门在书本上划出各种线线,背诵优美词句。

然后,小学起,就会被父母送进写作班,从看图说话写到命题作文、命题论文。有时,写的东西会被老师表扬,被念诵,有时却会收到意外的低分。

接着,跟着走入了新媒体写作时代。在广告公司为甲方运营过微博,极尽所能写着浮夸词藻,时时刷着热点,考虑要踩哪个。挤在大家中间,跟在流量后头,却感觉怎么追也追不上。

回想这一路来的写作路径,起点已经模糊不清,只觉得写作时的自己一直是个行尸走肉,挂着别人的骨架,走向某个既定标准,而且有时,这个标准如镜中花水中月,让人以为已经看见了,伸出手去却怎么也摸不着。

于是,越写越迷失,越写越无感,越写越不知道要如何下笔。

我辞掉了广告公司的活,停止了参加任何写作班,我回到了自己的博客空间。这里偏僻,没有流量,但它却在世上独一无二,它让我变回了有血肉的自己。

写作,不再是为了融入那镜中花水中月,不是为了增加世界的嘈杂,而是为了穿越过那一片浮躁嘈杂之音,回归到杯底的本来静寂,回归到被掩盖掉了的真实的声音。

至此,我才真正明白手中的笔对自己而言的意义。

以前,只能说自己稍微擅长写作,是文科生应有的素质;现在,我想说,无论自己写得如何,我都愿意和写作这件事,相伴一生。

娜塔莉说,写作于她,类似一种宗教意味。在写作中,她的感情和理性被软化,条理分明的世界暂时边界模糊。

在这种模糊中,牛奶和苹果的差别不再明显,自己的真实也不再被分别评判,我们看见了不想被呈于世人面前的部分,“它将你撕裂开来,并软化你对这个尘世的心胸。”

技能式的写作是一种单向输出,它把我们的已知转化成已知表达,是一种机械化的工业产出。这是我们传统印象里的写作。

而写作其实可以是一个极具生命力的过程。当我们沉浸于真实声音的写作中,我们不是在单向输出,我们也在不断接收着写作的反哺,甚而在已知表达里发现未知的世界。

对娜塔莉来说,写作是她另一种冥想形式。她在写作中专注,在写作中觉察观念,在写作中信赖和挖掘自我真实,在写作中获得面对世界的弹性。虽然她此前并未出书,但我觉得,她已然是一位作家。

那,我们到底为什么要写作呢?

不是因为它是任务,是要求,而是因为写作里,有能让我们活得更为清醒的力量。我始终认为,活得清醒比活得快乐,更为重要。

如果写作有武功秘籍,那这本书便是在传授写作内功的修习。相对于如何写作,它讲的更多的是为什么要写作。

它试图让每个人都能在写作中找到意义,至少对我而言,它是成功了。

它不是想让人人都成作家,而是想让我们这些被传统写作教学阉割掉了表达欲的人,重新找到自己的开关,恢复对自己感知和表达的信任,让写作恢复它在我们生活里自然而然的样子。

娜塔莉在书中用了一个词来比喻写作,我很喜欢,她说写作是一个“发酵”的过程。

不是每一篇写作训练出来的自由书写都能成为可以刊登的文章,每一次书写都是一次发酵,每一个真实涌出的文字都在给我们的写作堆肥。

虽然,现在它毫不起眼,甚至有些发臭,但它却充满了看不见的营养,有一天,说不定还可以让一朵世上独一无二的鲜花绽放。

【一个人读书】

一本书,万种思考

一人读,百般生活

一位阅读热爱者的私人分享频道

撰文/ 王大安

世界本质探究者 / 生活学徒

公众号:大安于隅

·以文会友 寻遇同类·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