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也买官

寒梦评历史 2023-02-25 04:49:01

古代中国的买官卖官现象在先秦时代就已经出现,秦汉时代形成制度。秦始皇时就规定:“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这里的“爵”是指爵位。“鬻爵”卖的是爵位,有地位,但没实权,与卖实权的“官”不同。

到了汉代,卖官鬻爵兴盛起来。不但卖爵,更主要的是卖官。由于卖的官,是有实权的,因此卖官的价格远高于卖爵的。东汉灵帝刘宏公开在鸿都门外标价卖官爵,谁要做司徒、司空、太尉的高官,谁就得出一千万钱。冀州名士崔烈,走了灵帝宠妃程夫人的后门,只用半价五百万买了个宰相衔的司徒。汉灵帝还后悔说,这官卖贱了。

晋武帝司马炎卖官所得到的钱,不入国库,而是装进了自己的口袋。他私欲无限,以至卖官泛滥成灾。有个成语叫狗尾续貂,指的就是西晋时的官员以貂尾为冠饰,由于买官的人太多,貂尾巴不够用,只好用狗尾巴凑数。他晚年腐败透顶,所以朝廷短命,西晋只存续50年。

虽然从汉朝到清朝,都有一套明确的卖官制度,所得收入以弥补国库空虚,但是在卖官过程中始终存在着腐败这颗毒瘤。有买官卖官必有贪官,明码标价的背后是暗箱操作。

宋代的蔡京和同时执政的王黼,都是卖官的高手。蔡京“视官职如粪土”,只要买官者送钱到位,哪怕位子上已有人在,他也“夺而与之”,将这人罢免或调离,而让买官者坐上去。王黼则直接标出卖官价格:拿出三千贯钱,可以让你去秘书省做藏书管理员;拿出五千贯,可以选拔你去当正六品的通判。

清光绪时期首席军机奕劻也是一个卖官高手。他做事认真,以官论价,只要他收下了钱,就一定给你办到,决不食言。据《魏氏全书》中记载:一次,有人出钱想买一个出使英国的外交官缺,奕劻收下了钱。这个人以为遂了心愿,得意洋洋地向朋友吹了这件事。朋友问他送了多少钱,他告诉朋友后,朋友却告诉他:“你送的这个钱数,不可能去英国,最多只能去比利时或者意大利。”结果出来后,正如朋友说的那样,发布的任命书是让他去意大利。一分钱一分货,十分公正,不服不行。

当然,也有一些士绅,他们去买官不一定就是奔着贪污的目标去的。他们本身金钱比较雄厚,但没有社会地位,因此非常想通过做官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以光宗耀祖。这样的人得到官位一般不会贪污,而且大有一番作为。例如清朝的李卫,家境富裕,从捐资员外郎以后,一直做到直隶总督,在任期间,为官清廉,体察民间疾苦,在百姓中拥有好名声。

还有文人也有买官的。有的文人也不是官迷心窍,确实是想通过买官为发挥才干、做番事业的,比通过科举出身的贪官迥然不同。例如西汉著名辞赋家司马相如,买官后被汉武帝重用,封他为中郎将(掌管皇家卫队),代表朝廷出使南夷,立下功劳。晚清著名地理学家、藏书家姚文栋,考不上举人,无奈纳资得到官职后,长期从事外交工作和边疆地理研究,著述丰富,还担任过山西大学堂首任校长,官至二品衔直隶候补道。

设立卖官制度,纵然出发点是好的,然而通过金钱去卖官买官,就必然走向腐败。卖官的人利用制度漏洞中饱私囊,买官的人利用公权力弥补自己捐纳出的钱。两者都有可能发展成为欲壑难填的危害国家和社会的大蛀虫。正如《管子.八观》篇里说道,卖官鬻爵,关系到国家危亡。

0 阅读:5

寒梦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