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乐珐华彩浮雕云龙纹碗神秘的传奇色彩

单眼皮小妞 2024-04-09 17:06:37

珐华彩起源于元代珐华彩陶,明代早期传入景德镇,形成景德镇珐华彩瓷,因发源于北方民间,具有强烈的民间文化特色。流行于山西蒲州、泽州地区,其工艺是在陶胎或瓷胎体上用泥料堆出装饰图案,采用壁画的沥粉装饰法,在其中刻画彩绘,通体施以珐华彩釉,极富装饰效果。“珐华”一词出自方言俚语,意为粉花、粉画。由于晋东南人“法”“粉”不分,外埠人误把“粉”当做“珐”。明景泰年间官家珐琅罕迹于民,色彩鲜丽斑斓,珐华彩亦雍容华贵,同有“珐”字。珐华器的色泽釉彩及其刻绘艺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美丽的意外倒也给珐华陶瓷增添了些许神秘的传奇色彩。

珐华彩的生产采用了彩画中的“立粉”技术,即用特制的泥浆管挤出内含牙硝的泥浆作为助熔剂,在瓷胎表面勾勒成凸线的纹饰轮廓,以素红色、孔雀绿色、黄色、浅粉红色、黄色等彩料填出纹饰色彩,二次入窑低温烧成。在中华陶瓷史上,珐华器在元、明时期的山西、景德镇曾盛极一时,深得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的喜爱。尤其在明代中期的山西盛行,其特殊的装饰效果和独特的地方特色,成为中华陶瓷史上的一朵绚丽奇葩。在珐华器短短三四百年的发展史中,其生产和制作工艺水平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高度。

法花之名少见于史籍记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陶瓷界对法花之名就有颇多讨论,曾有粉花、法花、珐花、法华、三彩法花等诸多称谓。“法花”在这里指凸起于器表的一种浮雕式的装饰形式或技法,直接在坯体上塑造,如同现在的浮雕,在这里并不是指法花制品。珐华彩成为一种陶瓷的专属名词,其中一个因素应引起重视,源于东罗马的金属掐丝珐琅经西亚国家传入中国。古代中国称东罗马“佛郎”,故称为“佛郎嵌”,“佛朗”有“佛郎”“珐琅”“法蓝”“法郎”多种音译写法。

珐琅与珐华彩胎质不同,两者却在釉料、制作工艺、外观特征等方面存在诸多相似之处,珐华彩装饰的沥粉技术正是为了在陶瓷上追求一种类似景泰蓝式(珐琅)的外观效果。日本学者三上次男在谈到元代陶瓷时也指出:“在移植伊斯兰的制陶艺术的同时,将它发展成为中国的新样式,譬如所谓珐华彩就是一例,是用珐琅釉彩装饰的陶瓷制品。”由此来看,珐华彩之名应与外来文化有着密切联系。

本品造型庄重大方,釉彩温润,细致典雅,效果突出,以珐华彩绘主题,露丝绘画简单、造型生动,笔意简要,器型硕大,朴实敦厚,器表采珐华器「堆筋沥粉」的装饰技法,其上堆色丰富多变,雍容华贵,瑰丽华彩,所饰纹饰线条流畅,繁而不乱,线条生动,形象简练,具有独特的山西地区风格和特殊的装饰效果,器身凸起的线条勾勒张弛有致,形成凹、平、凸三层图案,器形与纹饰相得益彰,寓意吉祥,保存完好,实属难得,由技术高超的工匠立粉填彩,表面采用堆贴技术,故纹饰图案富有立体雕塑感,整体施彩艳丽,纹饰凸起,形象生动,瑰丽华彩,所饰纹饰线条流畅,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其色彩浓艳,玲珑华丽,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珐华彩烧造前后历三百余年,其价值在于融合了多元的文化,丰富了中国陶瓷艺术的面貌,对后期彩瓷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中国的制瓷技术曾经影响了伊斯兰的陶器生产,伊斯兰陶器的某些装饰技法也对中国瓷器产生了影响。这种相互影响促进了陶瓷艺术的发展,使中国在消化和吸收外来文明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珐华彩陶瓷工艺文化。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以至思想观念。作为宫廷用瓷和精美的艺术品,她具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也与当时制度的完备与技术的成熟有着很大关系,所以作品一直被后人推崇,成为工艺的典范,弥足珍贵。珐华彩瓷器以其美丽的色彩、特有的文化含义,已为众多收藏者所青睐。并且已经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推崇,抓住机会,就将占领未来艺术品市场投资的先机!

0 阅读:1

单眼皮小妞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